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管理制度范本
作業場所管理的目的是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因素,防治職業病,保護從業人員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安全生產。
(1)企業根據作業場所存在的職業危害,制定年度職業危害防治
計劃和實施方案,其計劃與方案由安全保衛部門負責,專職安全員直接管理。所需資金由企業第一負責人審批,撥付,并安排落實時間,完成進度表。
(2)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從業人員健康監護檔案,職業衛
生檔案是職業危害預防、評價、控制、治理研究和開發職業病防治技術及職業病診斷鑒定的主要依據,是區分健康損害責任的重要依據之一。
①職業衛生檔案內容包括:用人單位基本情況;職業衛生防護
設施的設置、運轉和效果;職業危害因素濃(強)度;監測結果及分析;職業健康檢查的組織及檢查結果評價等。
②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包括:從業人員職業史、既往
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相應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結果;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處理情況;職業病診療健康資料。
(3)新建、擴建、改建項目與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所設計要
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要求,工作場所有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符合標準規定,如不符合要進行整改。
(4)生產流程、生產布局必須合理,確保有毒物品作業場所與生
活區分開,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減少作業人員接觸有毒物質的傷害,高毒作業應與其他作業有效隔離,一般有毒設黃色區域警示線,高毒作業區設紅色警示線。
(5)在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作業場所,按規定設置
報警設施,沖洗設施,防護急救器具專柜,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對報警設施、沖洗設施與急救器具等由生產車間負責,并由車間主任組織各組兼職安全員定期檢查、維護、記錄,確保其處于正常狀態。
(6)有專職安全員負責組織聯絡,負責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定期
(每年一次)對作業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在檢測點設標識牌,將檢測結果進行公告,使從業人員知曉其工作環境的職業危害因素結果,將檢測結果存入職業衛生檔案。
(7)每年對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將結
果如實告知勞動者。不得安排上崗前未經過職業健康檢查的從業人員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從業人員從事禁忌作業。
篇2:生產作業場所危害因素監測制度
1.目的
為了正確評價生產環境中塵毒、噪聲等對職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并進行監護,鑒定各部門安全衛生工作的成效,必須對生產環境中的塵毒、噪聲進行定點、定期監測。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全公司各生產環境。
3.作業場所危害因素
氯氣、塵毒、噪聲
4.職責
4.1安全部負責生產環境塵毒、噪聲監測點的定點和定期監測。
4.2各部門單位負責不符合糾正措施的落實。
5.工作要求
5.1塵毒監測點、噪聲監測點由安全部會同各單位依據下列原則和標準確定。
5.1.1根據塵毒物質經常逸散和產生噪聲的范圍,工人經常停留或持續操作的地帶,能反映工人實際接觸塵毒、噪聲的地點作為監測點。
5.1.2凡屬同種物質存在同一廠房,不應以作業崗位確定監測點,應按實際情況確定監測點。
5.1.3在同一地點有兩種毒物存在時,應分別按實際存在的毒物的種類,確定若干個監測點。
5.1.4在同一個地點有混合性粉塵存在時,只確定一個粉塵監測點。
5.1.5塵毒監測點及噪聲監測點一經確定,既應作為固定的監測點,并建立監測記錄。
5.2塵毒、噪聲監測點不得隨意增減和變動,因故需要增減或變動時,必須由安全部審批。
5.3塵毒、噪聲監測由安全部負責監測,每周一次,并認真記錄。
5.4安全部負責對動火、設備內等特殊作業場所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并依據結果判定合格與否。
篇3:生產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制度
1目的
為適時監測生產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保護員工免受職業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圍
公司粉塵區、噪聲源區及有毒有害氣體區;主要具體位置:乙炔發生崗位、乙炔壓縮車間、乙炔充裝崗位、丙酮補加崗位、氧氣車間灌裝崗位、氬氣車間灌裝崗位。
3職責
3.1綜合管理部負責組織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并建立職業衛生管理檔案。
3.2各部門負責人負責本部門職業衛生日常管理,配置職業健康安全設施,設置警示標志,督促員工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4內容
公司生產活動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生產場所和崗位必須按規定進行危害因素監測。
4.1驗收監測
公司新、改、擴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三同時”原則。工程竣工后要進行職業危害驗收監測,驗收不過關的項目不得投入生產。
4.2年度監測
4.2.1其他塵檢測,乙炔裝置一層、乙炔裝置二層;檢測頻率為三年一次。
4.2.2噪聲檢測,乙炔發生裝置二層、乙炔壓縮車間、乙炔充裝崗位、氧氣車間灌裝崗位、氬氣車間灌裝崗位;檢測頻率為三年一次。
4.2.3有毒物質檢測:丙酮補加車間,檢測頻率為三年一次。
5.附則
5.1本規定由綜合管理部制定并負責解釋。
5.2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