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健康檢查管理制度范本

職業健康檢查管理制度范本

2024-07-11 閱讀 5941

一、目的為建立本院職業健康檢查管理體系,確保職業健康檢查的科學、公正、優質、高效、便民,同時考慮本院的工作特點和要求,形成以下制度,加以保持和實施。

二、適用范圍適用于省衛生廳批準我院職業健康檢查范圍的職業健康檢查工作。

三、組織機構體檢科為本院對外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的常設辦事機構;成立“職業病綜合診斷專家小組”,當主檢醫生不能對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做出明確診斷時,由綜合診斷小組集體討論后再做出檢查結論和處理意見。

四、職責體檢科醫護人員及職業健康體檢醫生主要職責為:對外受理職業健康檢查申請;核對職業健康檢查人員名單、工種,確定檢查項目;組織體檢;體檢資料匯總、分析、體檢報告的出具。

五、業務管理

(一)職業健康檢查的原則

1.體檢科獨立進行職業健康檢查,職業健康檢查結果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干擾。

2.職業健康檢查應當遵循科學、公正、優質、高效、便民的原則。

3.疑似職業病診斷必須由“職業病綜合診斷專家小組”集體診斷。

(二)職業健康檢查要求

1.職業健康檢查必須嚴格依照“職業健康檢查工作程序”進行。

2.職業健康檢查內容應當結合職業病危害接觸史,依據《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附件1(職業健康檢查項目及周期)的規定進行。

3.職業健康檢查記錄應規范、詳實,健康檢查診斷報告規范,并由診2斷醫師簽名。

5.對重大疑難病例或者國家還沒有頒布職業病診斷標準的病例,難以作出明確診斷時,應當向患者及用人單位說明情況,提出處理意見或建議轉診至省級具備職業病診斷資質的醫療機構確診。

6.對不能確診的疑似職業病病人和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病人,應當提出必要的醫學觀察或住院觀察建議,提出會診建議,并向患者和用人單位說明情況。

7.職業健康檢查報告應在體檢結束1月內送至用人單位或勞動者。

(三)相關業務管理

1.與職業病診斷相關檢驗、檢查、檢測必須采用職業病診斷標準或其他國家標準規定的方法。

2.為鑒別診斷或其它原因需將患者轉診其他醫療機構檢查時,應當考察其資質并簽訂質量保證協議。

六、疑似職業病轉診和報告制度

1.發現疑似職業病患者,應當及時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用人單位報告,同時告知勞動者本人,并建議轉診至取得職業病診斷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明確診斷;

2.發現疑似急性職業中毒三人以上或發生死亡的疑似急性職業病時,應立即電話報告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及用人單位,同時告知勞動者本人,并建議將疑似急性職業病患者轉診至取得職業病診斷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明確診斷;

七、設備管理制度

1.加強檢驗、檢查設備的維護保養,確保檢驗、檢查結果準確可靠。

2.與職業健康檢查、診斷相關的檢驗、檢查設備必須通過計量檢定或規定程序的自檢,同時做好自檢記錄。3.檢驗、檢查設備大型儀器設備應有完整的操作規程,嚴格按規程操作。

八、檔案管理制度

1.體檢科負責職業健康檢查檔案的建立和保存。

2.職業健康檢查檔案記錄包括含職業史、既往史、嗜好、家族史、臨床檢查的個體健康檢查記錄表格和相關檢查結果記錄、報告單以及給用人單位出具的健康檢查報告。

3.職業健康檢查檔案借閱應經體檢科負責人批準,限期歸還。

九、體檢報告、簽發制度體檢科應根據《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和與用人單位簽訂的職業健康檢查委托協議書,應按時向用人單位提交職業健康檢查報告。必要時可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進行健康監護評價。職業健康檢查報告和評價應遵循法律嚴肅性、科學嚴謹性和客觀公正性。職業健康檢查報告包括總結報告和體檢結果報告:

(1)總結報告:受檢單位、應檢人數、受檢人數、檢查時間和地點,發現的疑似職業病、職業禁忌證和其他疾病的人數和匯總名單、處理建議等。

(2)體檢結果報告和簽發:對每個受檢對象的體檢表,應由主檢醫師審閱后填寫體檢結論并簽名,但對不能確診的疑似職業病病人和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病人,應當由三人以上相關專業的主檢醫師會診并簽發報告。體檢發現有可疑職業病、職業禁忌證、需要復查者和有其它疾病的勞動者要出具體檢結果報告,包括受檢者姓名、性別、接觸有害因素名稱、檢查異常所見、結論、建議等。

(3)個體體檢結論:根據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對勞動者個體的健康狀況結論可分為5種:

a.目前未見異常-本次職業健康檢查各項檢查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

b.復查-檢查時發現單項或多項異常,需要復查確定者,應明確復查的內容和時間。

c.疑似職業病-檢查發現疑似職業病或可能患有職業病,需要提交職4業病診斷機構進一步明確診斷者。

d.職業禁忌證-檢查發現有職業禁忌證的患者,需寫明具體疾病名稱。

e.其他疾病或異常-除目標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或某些檢查指標的異常。體檢科應按統計年度匯總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并將匯總資料和患有職業禁忌證的勞動者名單報告所在地縣級以上衛生監督機構。

十、人員培訓制度

1.職業健康檢查醫師必須定期參加省衛生廳組織的職業病診斷培訓。

2.職業健康檢查醫師應當參加單位組織的業務學習。

3.體檢科應當定期組織所有健康檢查醫務人員學習職業病防治相關標準、法規和專業的新理論、新知識。

十一、監督考核制度

1.不定期向患者和用人單位征求有關職業健康檢查的意見。

2.設立投訴意見箱和投訴電話,由醫院行風檢查小組對投訴進行調查,并提出處理意見,報單位處理。

3.不定期檢查職業健康檢查工作質量是否符合國家頒布的有關《職業病準斷標準及處理原則》規定的要求。

4、如發現健康體檢醫務人員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的行為的,則嚴格按醫院質控細則進行處罰,造成嚴重后果者,按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篇2:職業健康監督檢查制度范本

1、職業衛生安全檢查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危害識別,查找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行為,提出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的方法和糾正不安全行為的措施,增強職工的職業衛生安全意識,杜絕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等現象的發生,及時消除職業衛生事故隱患,確保員工身心健康和安全。

2、職業衛生安全檢查的依據是國家有關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及政府、上級部門和本單位有關職業衛生安全的各項規定、制度等。

3、職業衛生安全檢查主要包括管理檢查和現場檢查兩部分。

(1)管理檢查主要內容:

①檢查各級領導對職業衛生安全工作的認識,各級領導班子研究職業衛生安全工作情況的記錄、會議記要等。

②職業衛生安全責任制、管理制度等修訂完善情況;各項管理制度落實情況等。

③檢查各級領導和管理人員的職業衛生安全法規教育是否達到要求;檢查員工的職業衛生安全意識、知識教育,以及特殊作業的安全技術知識教育是否達標。

(2)現場檢查主要內容:

①檢查作業場所的工作條件是否符合職業衛生的相關標準、規范,是否存在職業衛生事故隱患。

②檢查單位各級機構和個人的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否落實,檢查員工是否認真執行各項職業衛生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③檢查生產、檢修、施工等直接作業環節各項職業衛生安全保證措施是否落實。

4、職業衛生安全檢查分為外部檢查和內部檢查。外部檢查是指按照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法規要求進行的法定監督、檢測檢查和政府部門組織的安全督查,內部檢查是上級主管單位、本單位根據生產情況開展的計劃性和臨時性自查活動。

5、內部檢查主要有綜合性檢查、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等形式。

(1)綜合性檢查

綜合性安全檢查是以落實崗位安全責任制為重點,各部門共同參與的全面檢查,每月組織一次。

(2)日常檢查

日常檢查包括班組、崗位員工的交接班檢查和班中巡回檢查,以及單位領導和職業衛生安全管理人員的經常性檢查。各崗位應嚴格履行日常檢查制度,特別應對關鍵裝置要害部位的危險源進行重點檢查和巡查,發現問題和隱患,及時報告有關部門解決,并做好記錄。

(3)專項檢查

專項安全檢查包括季節性檢查、節日前檢查和專業性安全檢查。

①季節性檢查是根據各季節特點開展的專項檢查。如夏季的防暑降溫、冬季的防煤氣中毒、防凍等檢查。

②節日(五一、十一、元旦、春節)前檢查主要是應對節日干部、檢維修隊伍值班安排和原輔料、備品備件、應急預案落實情況進行重點檢查。

③專業性檢查主要是對職業衛生安全裝備、監測儀器、危險物品等分別進行的專業檢查,及在裝置開、停工前、新裝置竣工及試運轉等時期進行的專項安全檢查。

④新裝置試車前檢查。

6、檢查人員職責為:

(1)制止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者。

(2)檢查隱患及防范措施和治理情況。

(3)對施工、檢修情況進行檢查。

(4)監督、檢查管理制度貫徹落實情況。

(5)其它方面。

7、單位檢查人員權限:檢查人員對本單位各部門的職業衛生安全工作有權發出《隱患通知單》,并限期處理。各部門必須在通知單規定的時間內處理,并將通知單及處理結果情況反饋給職業衛生管理部門。

(1)對違章人員按《職業衛生獎懲管理規定》進行懲處,并將檢查情況報送職業衛生管理部門。

(2)對嚴重違章的個人可下令停止工作,交由所屬部門進行停工再教育。

(3)對違章的施工、檢修人員進行警告、教育,并按《職業衛生管理獎懲規定》懲處。

(4)對嚴重違章和違反職業衛生安全管理規定的,填發《停工整頓通知單》,責令其停工整頓,并可同時進行經濟處罰。

8、職業衛生安全檢查應依據充分、內容具體,必要時編制職業衛生安全檢查表,科學、規范地開展檢查活動。

9、檢查時應認真填寫檢查記錄,做好檢查總結,并按要求報主管部門。

10、被檢部門對查出的問題應立即落實整改,暫時不能整改的項目,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應納入計劃,落實整改。

11、對隱患和問題的整改情況,應進行復查,跟蹤督促落實,形成閉環管理。

12、對未按要求開展專業和專項檢查的各部門及車間,將予以通報曝光,并與經濟責任制考核掛鉤。

13、對非本單位原因造成的職業衛生事故隱患,不能及時消除或者難以消除的,應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單位應立即向有關部門書面報告,予以解決。

篇3:職業健康檢查制度范本

1按規定組織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職工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2職業健康檢查與評價應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從事職業健康檢查的衛生機構承擔,并對職業健康檢查結果承擔責任。

3職業健康檢查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和應急健康檢查,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按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執行。

4職業健康檢查應根據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類別,由當地職業衛生管理部門按照衛生部《職業健康檢查項目及周期》的規定,確定檢查項目和檢查周期。

5對將要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職工應進行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職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

6職業健康檢查結果應在取得結果后應及時通知員工個人,員工個人應簽字確認。

在通知檢查結果過程中應保護員工隱私。

7在職業檢查中如發現有職業禁忌或者有與其所從事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職工,應及時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對需要復查和醫學觀察的職工,應根據體檢部門的建議,安排其復查和醫學觀察。

8對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即將離崗的職工應進行離崗職業健康檢查。對未進行離崗職業健康檢查的職工,不得解除或終止與其簽訂的勞動合同。

9對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職工,應立即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對確診為職業病的患者或觀察對象,應根據職業病診斷部門的要求,進行定期復查。檢查確診為職業病的職工應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妥善安置。

10職業健康檢查技術服務機構應規范填寫《職業健康檢查表》,《職業健康檢查表》作為職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資料由企業職業健康管理部門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