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核電站工業安全管理指標體系規程
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個中外合資的大型商業核電站。該電站按照世界核電站和國內電力行業的標準,建立了一套完整、規范的工業安全管理指標體系,在核電站安全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和目的
大亞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后,采用世界核電站營運者協會(WANO)的十項主要指標衡量安全生產的總體業績,其中用于衡量工業安全的指標是事故率F:
按12個月滾動統計,其含意為在12個月內100個員工發生工業事故的次數。按照這一指標統計,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工業事故率為0.4,低于當年WANO中間值0.63,呈現良好狀況。但該核電站工業安全科分析當年的工業安全狀況時發現,許多人身傷害風險和事故隱患沒有辦法通過這一指標反映出來,如果發生重傷以上的事故,這一指標也不能表示出來。因此,有必要在事故率這一基本指標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以實現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工業安全狀況的目的。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是:
(1)全面反映當年工業事故狀況;
(2)反映工業安全的潛在問題,具有狀況分析和趨勢預測的作用,為改進決策提供依據;
(3)便于統計,能向各相關部門快速提供信息;
(4)提高事故、事件透明度,便于經驗反饋和事件分析。
2指標體系的構成
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5類,見圖1。
圖1指標體系構成圖
指標體系的定義:
(1)重傷及死亡事故——造成一人重傷或死亡的事故;
(2)輕傷事故——造成人員損失工時一天以上(不包括受傷當日)的事故;事故率F及嚴重度G為
(3)傷害事件——人員受到傷害,但未達到損失工時一天的事件;
(4)未遂事件——造成人員傷害的可能性很大,但未造成后果的事件;
(5)異?!黠@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
對于未遂事件和異常,因沒有明顯的后果不易判別,因此,根據核電站的實際,列出9項典型的未遂事件標準,10項典型的人員違章標準,以提高執行中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3指標體系的信息來源
指標體系統計的信息來源主要有4個渠道:
(1)核電站24h事件報告制度。核電站為了提高事故事件的透明度,建立了24h事件報告制度,要求核電站任何員工(包括承包商)發現任何設備、人員行為方面的異常情況,都要通過填寫24h事件單,向全電站報告。工業安全科從事件單中選出與工業安全相關的事件進行調查,按指標體系分類統計;
(2)電站各部門安全員的報告。要求發生事故、事件及人員違章行為要主動報告,并協助工業安全科進行調查分析;
(3)醫療部門的傷病處置信息。核電站遠離市區,建有較完整的醫療服務中心。該中心每周將外傷處置信息報至工業安全科,這些信息包括人員姓名、單位、受傷地點、受傷類型、嚴重程度等;
(4)核電站廠區出入口自動控制系統的信息。該系統記錄任何時刻進出廠區人員的姓名和時間,隨時可以調出、打印、核實人員是否進入廠區工作。
4指標體系的作用和效果
指標體系建立幾年來取得如下作用和效果:
(1)對核電站工業安全狀況有了一個量化的描述,便于更具體地了解整體狀況。每年工業安全大綱中對這些指標定出目標值,工業安全科每月通過這些指標的實際值向電站各部門報告。通過實際值與目標值的比較使領導和員工清楚地了解工業安全控制的差距。
(2)指標分析為制定事故預防對策提供了依據。指標系統建立后,工業安全科每季度對指標情況進行分析、比較,找到管理中的主要問題,提出針對性對策,并向電站工業安全、輻射防護委員會報告。通過對上一年度的指標分析,查找管理方面的主要問題,為制定年度管理改進計劃項目和電站工業安全年度工作大綱提供依據。
工業安全管理體系在電站工業安全管理工作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近年來電站工業事故率呈穩定下降趨勢,連續3年輕傷事故率不超過0.14,遠遠低于WANO中間值。
5指標管理體系的不足
(1)因異常指標包括的范圍不全面,仍有一些無法確定的異常未納入定義之中;
(2)指標界定過程中僅有人的經驗成份,判斷的準確程度不一致,表明指標定義仍有待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具體化、規范化。
篇2:大亞灣核電站工業安全管理指標體系規程
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個中外合資的大型商業核電站。該電站按照世界核電站和國內電力行業的標準,建立了一套完整、規范的工業安全管理指標體系,在核電站安全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和目的
大亞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后,采用世界核電站營運者協會(WANO)的十項主要指標衡量安全生產的總體業績,其中用于衡量工業安全的指標是事故率F:
按12個月滾動統計,其含意為在12個月內100個員工發生工業事故的次數。按照這一指標統計,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工業事故率為0.4,低于當年WANO中間值0.63,呈現良好狀況。但該核電站工業安全科分析當年的工業安全狀況時發現,許多人身傷害風險和事故隱患沒有辦法通過這一指標反映出來,如果發生重傷以上的事故,這一指標也不能表示出來。因此,有必要在事故率這一基本指標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以實現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工業安全狀況的目的。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是:
(1)全面反映當年工業事故狀況;
(2)反映工業安全的潛在問題,具有狀況分析和趨勢預測的作用,為改進決策提供依據;
(3)便于統計,能向各相關部門快速提供信息;
(4)提高事故、事件透明度,便于經驗反饋和事件分析。
2指標體系的構成
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5類,見圖1。
圖1指標體系構成圖
指標體系的定義:
(1)重傷及死亡事故——造成一人重傷或死亡的事故;
(2)輕傷事故——造成人員損失工時一天以上(不包括受傷當日)的事故;事故率F及嚴重度G為
(3)傷害事件——人員受到傷害,但未達到損失工時一天的事件;
(4)未遂事件——造成人員傷害的可能性很大,但未造成后果的事件;
(5)異?!黠@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
對于未遂事件和異常,因沒有明顯的后果不易判別,因此,根據核電站的實際,列出9項典型的未遂事件標準,10項典型的人員違章標準,以提高執行中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3指標體系的信息來源
指標體系統計的信息來源主要有4個渠道:
(1)核電站24h事件報告制度。核電站為了提高事故事件的透明度,建立了24h事件報告制度,要求核電站任何員工(包括承包商)發現任何設備、人員行為方面的異常情況,都要通過填寫24h事件單,向全電站報告。工業安全科從事件單中選出與工業安全相關的事件進行調查,按指標體系分類統計;
(2)電站各部門安全員的報告。要求發生事故、事件及人員違章行為要主動報告,并協助工業安全科進行調查分析;
(3)醫療部門的傷病處置信息。核電站遠離市區,建有較完整的醫療服務中心。該中心每周將外傷處置信息報至工業安全科,這些信息包括人員姓名、單位、受傷地點、受傷類型、嚴重程度等;
(4)核電站廠區出入口自動控制系統的信息。該系統記錄任何時刻進出廠區人員的姓名和時間,隨時可以調出、打印、核實人員是否進入廠區工作。
4指標體系的作用和效果
指標體系建立幾年來取得如下作用和效果:
(1)對核電站工業安全狀況有了一個量化的描述,便于更具體地了解整體狀況。每年工業安全大綱中對這些指標定出目標值,工業安全科每月通過這些指標的實際值向電站各部門報告。通過實際值與目標值的比較使領導和員工清楚地了解工業安全控制的差距。
(2)指標分析為制定事故預防對策提供了依據。指標系統建立后,工業安全科每季度對指標情況進行分析、比較,找到管理中的主要問題,提出針對性對策,并向電站工業安全、輻射防護委員會報告。通過對上一年度的指標分析,查找管理方面的主要問題,為制定年度管理改進計劃項目和電站工業安全年度工作大綱提供依據。
工業安全管理體系在電站工業安全管理工作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近年來電站工業事故率呈穩定下降趨勢,連續3年輕傷事故率不超過0.14,遠遠低于WANO中間值。
5指標管理體系的不足
(1)因異常指標包括的范圍不全面,仍有一些無法確定的異常未納入定義之中;
(2)指標界定過程中僅有人的經驗成份,判斷的準確程度不一致,表明指標定義仍有待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具體化、規范化。
篇3:廠區叉車安全操作規程
叉車安全操作規程
1.適用范圍 本規程適用于廠區內所有叉車.
2.操作規程
2.1廠內機動車輛是指限于公司范圍內運行及作業的機動車輛。
2.2廠內機動車輛駕駛員,必須經過上級交通管理部門考核合格,領取駕駛證或者取得上級規定部門頒發的《廠內機動車輛操作合格證》,方準駕駛車輛。
2.3 廠內機動車輛必須按車輛管理機關規定的期限接受檢驗,未按規定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不準繼續行駛。
2.4車輛的整車技術狀況、污染物排放、噪聲應符合程序文件的規定。
2.5車輛必須保持車容整潔,車身周正,車況良好;車輛的裝備、安全防護裝置及附件應齊全有效。
2.6廠內機動車輛在公司內行駛最高時速10公里,出入公司的時速5公里,嚴禁超速行駛。嚴禁在公司內鳴汽喇叭。
2.7廠內機動車輛嚴禁無證駕駛;嚴禁穿拖鞋駕駛;嚴禁在廠區超車;嚴禁在駕駛車輛時吸煙、飲食、閑談或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的行為;廠內機動車不準亂停亂放。
2.8貨運汽車裝載貨物須均衡平穩,捆扎牢固,嚴禁超重、超高、超寬載貨。
2.9 叉車嚴禁拖帶掛車或牽引車輛。
2.10 叉車嚴禁載人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