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信貸員工作演講稿

信貸員工作演講稿

2024-07-11 閱讀 2696

  信貸員演講稿

  尊敬的領導:大家好!

  大家知道大雁飛往南方過冬時,為什么總是排成“人”字形嗎?……研究表明當每只大雁扇動翅膀時就為緊隨其后的同伴創造了一股向上的升力,后面的大雁會發出鳴叫聲,鼓勵前面的大雁保持隊形和速度。如果有一只大雁病了或受了傷掉隊時,會有兩只大雁離開隊形跟著它留下來幫助和保護它,直到它重新飛行或死去,然后它們靠自己的力量再次出發或跟隨另一隊大雁追趕自己的隊伍。這使我受到了極強的震撼。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一個人無法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學會與人合作,你所有的努力都將會事半功倍。合作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樣樣精通,所以,人要成就大業,就必須善于借助別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培養互助合作精神。

  貸款互助合作社正是這樣一個互助平臺,它貴在“互助”。互助是貸款社生存的核心,也是我們展業的力量之源。以下是我理解的三個層面上的互助意義:

  一、員工之間的互助

  一個團結友愛的員工團隊是企業蓬勃發展的永恒生命力。古人云:人心齊,泰山移。團隊的核心是共同奉獻。這種共同奉獻需要每一個隊員能夠為之信服的目標,這個目標也可定義為企業文化。而貸款互助合作社的文化精髓正是善行助貸,為窮人解難;組織群眾,為國家分憂!我們正是認同這種文化而走到了一起。我們可以幫助窮人獲得貸款,更何況我們員工團隊之間的互幫互助,就拿我社為潘靜、孟會琴等同志發出的愛心倡議來說吧,盡管大家都不富裕也圓滿完成了我社的倡議計劃。正如許社長所說的:“我社不需要掙錢的機器,需要的是具有愛心的員工”。員工之間的互助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及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貫穿于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中,只有員工內部互助和諧,企業的潛在創造力才能發揮,企業的整體目標才能順利地實現。

  二、客戶之間的互助

  如何讓想致富的低收入群眾更快捷地實現融資需求?貸款互助合作社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以小額貸款為媒介,把小額信貸作為全新的扶貧工具,宣傳組織培訓農民,引導農民互助合作,創建真正屬于農民自己的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產業化經濟,探索破解農民貸款難的新模式。

  經過多年的探索試驗,助貸社探索出了一條解決困擾城鄉發展的組織難、貸款難、收款難等系列難題的新路徑。那就是,以村落或社區為單位,組織、培訓群眾創辦真正屬于自己的村銀行(也稱社區銀行、互助中心),群眾自愿認購股金入社,從而確立自己在村銀行中的主體地位,也確保了貸款權的輕松實現。群眾通過開展資金互助,調動了他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使貸款變得像買東西一樣方便。培訓群眾組建村銀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賦予貸款互助社的重要使命,我們堅定“服務三農”的志向,使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加入了互助合作事業,目前成功組建村銀行408個,入股投資社員近萬戶,累計發放貸款2.1億元,緩解了困擾三農發展的資金難題,讓一個個社員家庭以更飽滿的姿態,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

  當然,正是有許多有意助人的愛心投資戶在資金閑置時,投資助貸設才使得我們的工作順利開展,把“欲得人助,必先助人!”的民族美德發揚光大。

  三、員工與客戶之間的互助

  任何成功的小額信貸活動,無不與信貸員本人的勤奮敬業及其與貸戶建立的良好互助關系有關。還記得做李xxxx的貸款時,那是xxxx年的12月份,剛剛下過雪,天特別的冷,下午我和李xxxx要到xxxx農機局簽一個擔保手續。我們乘公交到xxxx車站,然后轉短途客車到xxxx,由于路滑,車開的很慢,到xxxx時已經下午三點多了。不巧的是擔保人有事外出,于是我們兩個就在農機局門口等。等了近一個小時,擔保才辦完事回來,我們已被凍得手腳冰冷。辦完手續回到市區,已近七點鐘。下車后,李xxxx一直道歉:“不好意思了姑娘,咱找人家擔保辦事,不好意思催人家,讓你受凍了”,我慌忙解釋:“沒事的,叔,我理解,再說了,這是我的工作,應該的”。我準備打車回家,李xxxx跑過來說:“姑娘,你放心,就沖你這工作態度,我保證不會有一次拖欠…...”,我笑了笑,上了車,這句話讓我一路上心里都暖暖的。

  從那以后,我堅定了一個信念:要做一個合格的稱職的信貸員!在后來的工作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你今天肯為客戶多加一會兒班,就能為我們以后的貸款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盡管我們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仍需繼續努力,但我堅信,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認真履行貸款互助社的使命,如同合作醫療解決貧民生病難的問題一樣,貸款互助合作社將徹底改變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最后祝愿我們在貸款互助合作社這個平臺上能越走越好,也祝愿貸款互助合作社發展前途一片大好!

  這是篇好文章,涉及到互助、貸款、我們、一個、員工、大雁、企業、農民等方面,看完如果覺得有用請記得收藏。

篇2:信用社分理信貸員演講稿

  信用社分理信貸員演講稿

  信用合作社是中國最大的合作經濟組織, 她生自“三農”,與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她又長自“三農”,是依托農村市場發展壯大的。時下,科學發展春風乍起, 社會和諧旭日東升。

  市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著力推進各項工作,使干部職工的思想觀念,從傳統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不斷增強機關干部職工“慢不行”的危機感、“坐不住”的緊迫感、“等不起”的責任感,營造愛干就是德,善干就是能、多干就是勤、干好就是績的良好氛圍,真可謂是開拓創新無疆界,思想解放無禁區。

  我叫,是一名分理信貸員,在領導的帶領下學習溫州人在創業過程中走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那種苦心志、勞筋骨的實干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獲得了寶貴經驗,取得了豐碩成果。

  靠“農”拓市場。小康社會要建好,發展農村最關鍵。信用社的根基在農村,基礎是農業,主體是農民。沒有了“三農”,供銷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市供銷社開展多元化、多層次、多方式經營服務,以農為本,靠農拓市場。在農村大力開展新網工程網點建設,并在鞏固傳統優勢項目上,擴大綜合服務社建設;不斷強化合作、拓展專業合作社經營空間,開辟新業務;繼續扶持壯大社有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立足榮成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重點培植了以副食品公司為主導的花生加工龍頭,多方支持種植、養殖業。xx年,我本人吸收存款150萬,至年底,我們存款余額達1960萬元,筆年初凈增490萬,達歷史新高。

  我們分理處是我縣的偏遠鄉村,我一個人負責5個村2600余戶的信貸工作,我不怕苦不怕累,常年在村里奔波,一次,一個村里的姓張群眾為女兒辦助學貸款,因為當事人沒有來無法完善手續,他急的發火還對我罵罵咧咧的,我再三忍耐,還是趁下班時間上門為其做好手續,讓孩子拿著5000元如期入學,他全家感動的說:“信貸員寬宏大量真是活菩薩!”我們信用社成為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為多交客戶朋友,我主動擔當起自己的職責,圍繞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方面,經常性地開展農業科技金融服務、農業科普知識和專業技術方面培訓等活動,送信貸知識下鄉,送信貸文化下鄉,以豐富的信貸來武裝廣大農戶的頭腦,用知識來改變廣大農民朋友的命運。

  惠農“鼓”口袋。經濟是根,民生為本,城鄉差距欲縮小,農民增收是重點。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當前制約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為堅持為農服務為宗旨的供銷社在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堅持走“信用社+新技術(新品種)+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戶”的新模式,探索農村組織經營的新路子,在促進農副產品轉化增值,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大做文章。把示范基地建設,選苗飼養(種植)、生產、管理、信息、技術、加工、銷售等諸多環節的貸款戶連接起來,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推進規模產業化,規避市場風險,千方百計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入社農戶收入,讓農民朋友的口袋鼓起來。

  利農“贏”口碑。有句話說得好,金杯銀杯不如農民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農民夸獎。作為服務三農其中一份子的供銷社,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快速發展,爭得地位,積極融入到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大潮中去。市供銷社利用基層供銷合作社在農村點多、面廣、站線長的優勢,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和擴展,努力實現大部分行政村村村有信貸戶的致富典型,

  變了,鄉村的確變了! 農民口袋飽了,紛紛把余款存在信用社。信用社就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農資限價、獨家經營的計劃經濟時代,信用社做生意壓根兒不知道“難”字怎么寫,日子過得挺舒坦。可市場經濟的大戲一開場,習慣坐著等客的信用社一時找不著北,經營萎縮,效益低下,迅速滑向了業務“邊緣”。就得創出農村信用社改革新出路---那就是千方百計服務農民!。

  歸去來兮——百轉千回終姓“農”。

  新農村建設為信用社搭起了振興發展、再鑄輝煌的舞臺。信用社參與新農村建設最有條件,農民的需求、消費習慣我們最清楚,農村市場的特點我們最熟悉,這些都優于城里的大賣場、洋超市。與個體工商戶相比,信用社又有信譽上的優勢,仍然是在農村具有影響力的商業品牌。實踐證明,信用社只有回歸農村才有用武之地,只有扎根農村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正所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風潮洶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加鞭。信用社在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體目標,緊扣“科學發展新跨越,服務三農立新功”主題扎實服務“三農”,找準了自身定位,實現了價值回歸,成績可喜,經驗可鑒。

  最后我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次演講:

  統籌借貸謀發展,三農問題刻心間。和諧社會促發展,四個文明得體現。小康社會步步高,人民生活日日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