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治住宅質量通病技術措施:地基基礎

防治住宅質量通病技術措施:地基基礎

2024-07-12 閱讀 8961

防治住宅質量通病的技術措施:地基基礎

一、設計

1、水泥土攪拌樁設計前應取現場擬處理的最軟弱土層的土進行室內配合比試驗,選擇合適的水泥摻入量及外加劑。

2、灌注樁的砼強度等級不得小于C20,水下灌注砼時,不宜小于C30。灌注樁的鋼筋籠長度應嚴格按規范設置,不宜采用素砼灌注樁。

3、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宜優先采用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PIIC)、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C),軟土地基或有地下室的工程中不宜采用預應力混凝:1:薄壁管樁(PTC)。

4、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均應按地基變形設計。對于丙級建筑物,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體形復雜的建筑以及建于軟弱地基且存在偏心荷載時的建筑樁基,及摩擦型樁基應進行沉降驗算。一級建筑物地基基礎的最終平均沉降量不大于60mm,二級建筑物樁基最終平均沉降量不大于150mm。不均勻沉降值必須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內。

二、施工

1、墊層分層鋪填的每層壓實系數均必須進行檢測?熏并經檢測符合設計要求后,鋪填上層土。

2、水泥土攪拌法施工前,遇有明濱、池塘及暗塘、暗溝時應抽水和清淤,回填粘性十料并分層壓實,不得回填雜填土或生活垃圾。

3、灌注樁樁頂砼超灌應高于樁頂設計標高50cm以上,水F灌注砼時,樁頂砼標高宜比設計標高高出5%的樁長,且不得小于1.5m,確保鑿除浮漿后的樁頂砼強度符合設計要求。

4、混凝土水下灌注過程中,首灌量應保證導管――次埋深o.8m以上,導管埋深應控制在2―6m,嚴禁拔出砼面,砼灌注必須連續,并應有專人量測記錄。

5、沉管灌注樁在軟土地基中的群樁基礎和樁中心距小于4倍樁徑的樁基,應采取跳打等保證相鄰樁身質量的技術措施。

6、鉆孔灌注樁鋼筋籠吊放時,應避免碰撞孔壁,就位后應立即固定;孔底沉渣復測符合要求后,應在0.5小時內立即灌注砼。

7、人丁挖孔樁孔口處不得堆土,吊放鋼筋籠和串筒時不得碰撞孔壁:挖到設計標高時應立即清渣排水,經驗收合格后,立即封底和澆注砼。

8、預制樁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過0.5%。接樁時,樁中心線偏差應小于5mm,節點彎曲矢高不大于1‰;焊接接頭,焊后停歇時間應大于8min,硫磺膠泥接樁時,膠泥澆注時間應小于2min,澆注后停歇時間應大于7min。

9、基坑開挖中,當遇到軟弱土層、有地下水滲流或挖土較深等基坑邊坡不穩定情況(槽)進行先支護后開挖。機械開挖時嚴禁損壞工程樁、支護結構等。必須對基坑

10、截樁采用人工剖樁時應分成兩步進行,在接近樁頂標高30cm左右范圍內應采用小錘修理。樁頂砼錨固長度在確保樁頂砼強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應符合設計要求。

11、地下室外墻板或有防水要求的構筑物,澆筑砼支模如用對擰螺栓應焊止水片,并應在側模上:襯墊厚度20mm以上的木塊,拆模后除掉木墊塊,割去此段螺栓,用防水水泥砂漿封口。建筑物的變形觀測應委托有專業資質的測量單位進行。民用建筑應每施工完成一層觀測一次,沉降速度≥2.Omm/d時應減緩加載速度并增加觀測次數。

篇2:地基基礎工程通病現象治理措施

地基與基礎工程通病的現象與治理措施

1、土(灰土)樁不密實、斷裂

現象:樁孔回填不均勻,夯擊不密實,密松不一,樁身疏松甚至斷裂。

治理:填夯過程中,嚴格控制夯實質量,若夯擊次數不夠應適當增加夯擊數。若遇孔壁塌方,應停止夯填,先將塌方清除,然后用C10砼灌入塌方處,再繼續回填夯實。

2、干作業成孔灌注樁的孔底虛土多

現象:成孔后孔底虛土過多,超過標準規定的不大于100mm的規定。

治理:(1)在孔內做二次或多次投鉆。即用鉆一次投到設計標高,在原位旋轉片刻,停止旋轉靜拔鉆桿。

(2)用勺鉆清理孔底虛土。

(3)如虛土是砂或砂卵石時,可先采用孔底漿拌合,然后再灌砼。

(4)采用孔底壓力灌漿法、壓力灌砼法及孔底夯實法解法。

3、干作業成孔灌注樁樁身砼質量差

現象:樁身砼有蜂窩、空洞,樁身夾土、分段級配不均勻。

治理:(1)單樁承載力不大且缺陷不嚴重,可采用加大承臺梁的方法。

(2)如缺陷嚴重,應會同設計人員共同研究處理方法,一般可采用在軸線兩側補樁的方法。

4、濕作業成孔灌注樁斷樁

現象:成樁后,樁身中部沒有砼,夾有泥土。

治理:(1)當導管堵塞而砼尚未初凝時,可采用兩方法:方法1是用鉆機起吊設備,吊起一節鋼軌或其他重物在導管內沖擊,把堵塞的砼沖開;方法2是迅速拔出導管用高壓水沖通導管,重新下隔水球灌注。澆筑時,當隔水球沖出導管后,應將導管繼續下降,直到導管不能再插入時,然后再稍提升導管,繼續澆筑砼。

(2)當砼在地下水位以上中斷時,如果樁身直徑在1米以上;泥漿護壁較好,可抽掉孔內水,用鋼筋籠保護,對原砼面進行鑿毛并清洗鋼筋,然后繼續澆筑砼。

(3)當砼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斷時,可用較原樁徑稍小的鉆頭在原樁位上鉆孔,至斷樁部位以下適當深度時,重新清孔,在斷樁部位增加一節鋼筋籠,其下部埋入新鉆孔中,然后繼續澆筑砼。

(4)當導管接頭法蘭掛住鋼筋籠時,如果鋼筋籠埋入砼不深,則可提起鋼筋籠,轉動導管,使導管與鋼筋籠脫離,否則只好放棄導管。

5、套管護壁成孔灌注樁縮頸

現象:樁身局部直徑小于設計要求,一般發生在地下水位以下、上層滯水層或飽和的粘性土中。

治理:(1)在淤泥質土中出現縮頸時,可采用復打方法。

(2)在其他土中出現縮頸時,最好采用預制樁頭,同時用下部帶喇叭口的套管施工,在縮頸部位采用反插法。

(3)在縮頸部位放置一段鋼筋砼預制樁。

6、爆破灌注樁混凝土拒落

現象:炸藥爆炸形成擴大頭后,砼不落下,欲稱"卡脖子"。

治理:(1)在砼中插入鋼管或塑料管進行排氣,或用振搗棒的強力振動使砼下落。

(2)當砼已經初凝,可在近旁補鉆一根新樁孔,貫穿到空腔,放上同量藥包,往拒落樁底端的空腔和新樁孔澆筑砼,通電引爆成新的爆擴樁。

7、爆破灌注樁縮頸

現象:樁身局部直徑小于設計要求。

治理:(1)輕微縮頸,可用掏土工具掏出縮頸部位的土,然后立即澆筑砼。

(2)嚴重縮頸,應用成孔機械重新成孔,除用套管法施工外,還可以在縮頸部位用適量炸藥進行爆破。

8、碎石樁擠密樁樁身縮頸

現象:形成的碎石擠密樁樁身局部直徑小于設計要求,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或飽和的粘性土中容易發生。

治理:(1)拔管速度一般控制在0.8~1.5米/分(根據地區、地質不同選擇拔管速度)。每拔0.5~1.0米停止拔管,原地振動10~30秒。反復進行,直到拔出地面。

(2)采用反插法克服縮頸。局部反插法:在發生部位進行反插,并往下多插入1米。全部反

插法:開始從樁端至柱頂全部進行反插,即開始拔管1米,再反插到底,以后每拔出1米,反插0.5米,直到拔出地面。

(3)采用復打法克服縮頸。局部復打法:在發生部位進行復打,超深1米。全復打法:即為二次單打法的重復,應注意同軸沉入到原深度,灌入同樣的石料。

9、碎石樁擠密樁灌量不足

現象:碎石擠密樁施工中,碎石實際灌量小于設計要求。

治理:(1)用砼預制樁尖法,解決活瓣樁尖張不開的問題,加大灌入量。

(2)灌料時注入壓力水(一般為0.2~0.4MPa),使石料表面潤滑,減小摩阻,易于流入孔中。

10、預制樁樁身斷裂

現象:樁在沉入過程中,樁身突然傾斜錯位,樁尖處土質條件沒有特殊變化,而貫入度逐漸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時當樁錘跳起后,樁身隨之出現回彈現象。

治理:應會同設計人員共同研究處理方法。根據工程地質條件,上部荷載及樁所處的結構部位,可以采取補樁的方法。可在軸線兩側分別補1根或兩根樁。

11、預制樁樁深達不到設計要求

現象:施工的最終控制是以設計的最終貫入度和最終標高為標準。施工時一般從一種標準為主,另一個為參考。有時達不到設計的最終控制要求。

治理:(1)遇到硬夾層時,可采用植樁法、射水法或氣吹法施工。樁尖至少進入未擾動土為6倍樁徑。

(2)樁如打不下去,可更換能量大的樁錘打擊,并加厚緩沖墊層。

12、預制樁樁身傾斜

現象:預制樁樁身垂直偏差過大。

治理:(1)打樁前應將地下障礙物清理干凈,尤其是樁位下的障礙物,必要時可對每個樁位用釬探了解。對于樁尖不在樁縱軸上的樁,或樁身彎曲超過規定的樁均不宜使用。一節樁的細長比一般控制在30以內。

(2)打樁時穩樁要垂直,樁頂應加樁墊。樁墊失效應及時更換。

(3)樁帽與樁的接觸面及替打木應平整,不平整的應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