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區(qū)建筑防止質(zhì)量通病技術措施
校區(qū)建筑防止質(zhì)量通病的技術措施
為使本工程質(zhì)量達到優(yōu)良,必須加強質(zhì)量管理,嚴格貫徹我單位ISO9002系列質(zhì)量體系控制標準,針對各個分項工序制定防止質(zhì)量通病的技術措施。
一、鋼筋工程
1.柱預埋鋼筋位移:柱主筋的插筋與板上、下筋要固定綁扎牢固,確保位置準確,必要時可附加鋼筋電焊焊牢,砼澆筑前應有專人檢查修整。
2.露筋:柱鋼筋每隔1m左右加帶鐵絲的水泥砂漿墊塊。
3.鋼筋搭接長度不夠:綁扎時應對每個接頭進行尺量,檢查搭接長度是否符合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
4.鋼筋接頭位置錯誤:梁、柱墻鋼筋接頭較多時,翻樣配料加工時,應根據(jù)圖紙預先畫出施工翻樣圖,注明各號鋼筋搭配順序,并避開受力鋼筋的最大彎矩處。
5.鋼筋綁扎接頭與對焊接頭未錯開:經(jīng)對焊加工的鋼筋,在現(xiàn)場進行綁扎時,對焊接頭要錯開搭接位置。因此加工下料時,凡距鋼筋端頭搭接長度范圍以內(nèi)不得有對焊接頭。
6.門窗洞口加強筋位置尺寸不符和要求:應在綁扎前根據(jù)洞口邊線將加強筋位置調(diào)整,綁扎加強時應吊線找正。
7.澆筑砼前檢查鋼筋位置是否正確,振搗砼時防止碰動鋼筋,澆完砼后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位移。
8.梁鋼筋骨架尺寸小于設計尺寸:配制箍筋時應按內(nèi)皮尺寸計算。梁、柱核心區(qū)箍筋應加密。
9.箍筋末端應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
10.梁主筋進支座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彎起鋼筋位置應準確。板的彎起鋼筋和負彎矩鋼筋位置應準確,施工時不應踩到下面。綁板的鋼筋時用尺桿劃線,綁扎時隨時找正調(diào)直,防止板筋不順直,位置不準。
11.綁豎向受力筋時要吊正,搭接部位綁3個扣,綁扣不能用同一方向的順扣。
12.在鋼筋配料加工時要注意,端頭有對焊接頭時,要避開搭接范圍,防止綁扎接頭內(nèi)混入對焊接頭。
二、模板工程
1.梁、板模板:梁、板底不平、下?lián)?梁側(cè)模板不平直;梁上下口漲模:防治的方法是,梁、板底模板的龍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間距應通過設計計算決定,使模板的支撐系統(tǒng)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作業(yè)中應認真執(zhí)行設計要求,以防止砼澆筑時模板變形。模板支柱應立在墊有通長木板的堅實的地面上,防止以柱下沉,使梁、板產(chǎn)生下?lián)稀A骸迥0鍛丛O計或規(guī)范起拱。梁模板上下口應設銷口楞,再進行側(cè)向支撐,以保證上下口模板不變形。
2.柱模板漲模、斷面尺寸不準:防治的方法是,根據(jù)柱高和斷面尺寸設計核算柱箍自身的截面尺寸和間距,以及對大斷面柱使用穿柱螺栓和豎向鋼楞,以保證柱模的強度、剛度足以抵抗砼的側(cè)壓力。施工應認真按設計要求作業(yè)。
3.柱身扭向:防治的方法是,支模前先校正柱筋,使其首先不扭向。安裝斜撐(或拉錨),吊線找垂直時,相鄰兩片柱模從上端每面吊兩點,使線墜到地面,線墜所示兩點到柱位置線距離相等,即使柱模不扭向。
4.軸線位移,一排柱不在同一直線上:防治的方法是,成排的柱子,支模前要在地面上彈出柱軸線及軸邊通線,然后分別彈出每柱的另一方向軸線,再確定柱的另兩條邊線。支模時,先立兩端柱模,校正垂直與位置無誤后,柱模頂拉通線,再支中間各柱模板。柱距不大時,通排支水平拉桿及剪刀撐,柱距較大時,每柱分別四面支撐,保證每柱垂直和位置正確。
三、砼工程
1.蜂窩:原因是砼一次下料過厚,振搗不實或漏振,模板有縫隙使水泥漿流失,鋼筋較密而砼塌落度過小或石子過大,柱根部模板有縫隙,以致砼中的砂漿從下部涌出而造成。
2.露筋:原因是鋼筋墊塊位移、間距過大、漏放、鋼筋緊貼模板、造成露緊,或梁、板底部振搗不實,也可能出現(xiàn)露筋。
3.麻面:拆模過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離劑或模板濕潤不夠,構(gòu)件表面砼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脫皮。
4.孔洞:原因是鋼筋較密的部位砼被卡,未經(jīng)振搗就繼續(xù)澆上層砼。
5.縫隙與夾渣層:施工縫處雜物清理不干凈或未澆底漿等原因,易造成縫隙、夾渣層。
6.梁、柱連接處斷面尺寸偏差過大,主要原因是柱接頭模板剛度差或支此部位模板時未認真控制尺寸。
7.現(xiàn)澆樓板面和樓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主要原因是砼澆筑后,表面不用抹子認真抹平。冬期施工在覆蓋保溫層時,上人過早或未墊板進行操作。
四、砌筑工程
1.砌體粘結(jié)不牢:原因是砌塊澆水、清理不好,砌塊砌筑時一次鋪砂漿的面積過大,校正不及時;砌塊在砌筑使用的前一天,應充分澆水濕潤,隨吊運隨將砌塊表面清理干凈;砌塊就位后應及時校正,緊跟著用砂漿灌豎縫。
2.第一皮砌塊底鋪砂漿厚度不均勻:原因是基底未事先用細石砼找平標高,必然造成砌筑時灰縫厚度不一,應注意砌筑基底找平。
3.拉結(jié)鋼筋或壓砌鋼筋網(wǎng)片不符和設計要求:應按設計和規(guī)范的規(guī)定,設置拉結(jié)帶和拉結(jié)鋼筋及壓砌鋼筋網(wǎng)片。
4.砌體錯縫不符和設計和規(guī)范的規(guī)定:未按砌塊排列組砌圖施工。應注意砌塊的規(guī)格并正確的組砌。
5.砌體偏差超規(guī)定:控制每皮砌塊高度不準確。應嚴格按標幟桿高度控制,掌握鋪灰厚度。
五、抹灰工程(見裝修施工)
篇2:建筑裝飾工程防止質(zhì)量通病措施
1、一般抹灰:
(1)、門窗洞口、墻面、踢腳板,墻裙上等抹灰空鼓、裂縫,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A、門窗框兩邊塞灰不嚴,墻體預埋木磚問距過大或木磚松動,經(jīng)門窗開關振動,在門窗框周邊處產(chǎn)生空鼓、裂縫。應重視門窗框塞縫工作,設專人負責堵塞實。
B、基層清理不干凈或處理不當,墻面澆水不透,抹灰后,砂漿中的水分很快被基層(或底灰)吸收。應認真清理和提前澆水。
C、基底偏差較大,一次抹灰過厚,干縮率較大。應分層找平,每遍厚度宜為7~9mm。
D、配制砂漿和原材料質(zhì)量不好或使用不當,應根據(jù)不同基層本配制所需要的砂漿,同時要加強對原材料的使用管理工作。
(2)、抹灰面層起泡,有抹紋。開花(爆灰仔)。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A、抹完面層灰后,灰漿還未收水就壓光,因而出現(xiàn)起泡現(xiàn)象。在基層為混凝土時較為常見。
B、底灰過分干燥,又沒有澆透水,抹面層灰后,水分很快被底層吸去,因而來不及壓光,故殘留抹紋。
C、淋制石灰膏時,對過大灰顆粒及雜質(zhì)沒有過濾好,灰膏熟化時間短。抹灰后,繼續(xù)吸收水分熟化,體積膨脹,造成抹灰面出現(xiàn)開花(爆灰)現(xiàn)象。
(3)、抹灰表面不平,陰陽角不垂直,不方正。主要是抹灰前吊垂直,套方以及打砂漿墩沖筋不認真,或沖筋后間隔時間過短或過長、造成沖筋被損壞,表面不平;沖筋與抹灰層收縮不同,因而產(chǎn)生高低不平,陰陽角不垂直,不方正。
(4)、門窗洞口,墻面、踢腳扳、墻裙等面灰接搓明顯或顏色不一致。主要是操作時隨意留施工縫造成。留施工縫應盡量在分格條、陰角處或門窗框邊位置。
(5)、踢腳板、水泥墻裙和窗臺板上口出墻厚度不一致,上口毛刺和口角不方等。主要是操作不細,墻面抹灰時下部接近踢腳板等處不平整,凹凸偏差大,或踢腳板等施工時的沒有拉線找直,抹完后又不反尺把上口趕平、壓光。
(6)、管道抹灰不平。主要是工作不認真細致,沒有分層找平,壓光。
2、釉面磚工程:
(1)、空鼓:基層清理不夠干凈;抹底灰時,基層沒有保持濕潤;面磚鋪貼前沒有事先泡浸或底子灰而沒有保持濕潤;面磚背抹水泥不夠均勻或量不足;砂漿配合比不準,稠度控制不好,砂漿中含砂量過大,以及粘貼砂漿不飽滿,面磚勾縫不嚴均可引起空鼓。
(2)、墻面臟:主要因為鋪貼完成后,沒有及時將墻面清洗干凈,貼磚用水泥膏粘著磚面,以及擦縫時沒有將多余白水泥漿徹底清干凈。此時可用棉紗稀鹽酸加20%水刷洗,然后用清水沖凈即可。
3、乳膠漆工程:
(1)、透底:產(chǎn)生原因是涂層薄,因此刷乳膠漆時除應注意不漏刷外,還應保持乳膠漆的稠度,不可隨意加水過多。有時磨砂紙時磨穿膩于也會出現(xiàn)透底。
(2)、接槎明顯:涂刷時要上下順刷,后一排筆緊接前一排筆,若間隔時間稍長,容易看出接頭,因此大面積涂刷時,應配足人員,互相銜接。
(3)、刷紋明顯:乳膠漆稠度要適中,排筆蘸漆量要適當,多理多順防止刷紋過大。
(4)、刷分色線時,施工前認真劃好粉線,用力均勻,起落要輕,排筆蘸漆量要適當,從上至下或從左至右刷。
(5)、涂刷帶顏色的乳膠漆時,配料要合適,保證獨立面每遍用同一批涂料,并且一次用完,保證顏色一致。
篇3:建筑樓地面工程防止質(zhì)量通病措施
1、水泥砂漿面層。
(1)、起砂、起泡:
其原因有:水泥質(zhì)量不好(過期或受潮至使強度降低),水泥砂漿攪拌不均勻,砂于過細或含泥量過大,水灰比過大,壓光遍數(shù)不夠及壓光過早或過遲,養(yǎng)護不當?shù)取R虼恕T牧弦欢ㄒ?jīng)試驗合格才可使用;嚴格控制水灰比,用于地面面層的水泥砂漿稠度不宣大5cm(以標準圓錐體沉入度計);掌握好面層的壓光時間。水泥地面的壓光一般不應少于三遍。第一遍隨鋪隨進行,第二遍壓光應在初凝后終凝前完成,第三遍主要是消除抹痕和閉塞細毛孔,亦切忌在水泥終凝后進行,連續(xù)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7晝夜。
(2)、面層空鼓(起殼):
其原因有:砂子粒度過細,水灰比過大,基層清理不干凈,基層表面不夠濕潤或表面積水,未做到素水泥漿隨掃隨做面層砂漿。因此,在面層水泥砂漿施工前應嚴格處理好底層(清潔、平整、濕潤),重視原材料質(zhì)量,素水泥漿應與鋪設面層緊密配合,嚴格做好隨刷隨鋪。
2、地磚面層:
(1)、面料與基層空鼓:主要是由于基層清理不夠干凈,不夠濕潤;水泥漿涂刷不均勻或結(jié)合層完成后放置時間過久,鋪貼塊料時沒有灑水濕潤;釉面磚、水泥花階磚鋪貼前沒有浸水潤濕;陶瓷錦磚鋪貼前沒有用毛刷沾水刷去表面塵土;水泥膏抹涂不均勻等。
(2)、錯縫:面料尺寸規(guī)格不一,事前沒有認真挑選分類使用;鋪貼時沒有認真嚴格按掛線標準及對好縫子。
(3)、相鄰兩板高低不平(剪口大):由于塊料本身不平正:鋪貼操作不當;鋪貼后過早上人行走踩踏或堆物品(有時還出現(xiàn)松動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