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管理規定

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管理規定

2024-07-12 閱讀 8706

第一條為了及時查明傳染病病因,提高傳染病診療水平,有效控制傳染病流行,防止疫情擴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六條(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病因不明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的解剖查驗工作。

第三條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工作應當在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具有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資質的機構(以下簡稱查驗機構)內進行。

設區的市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本轄區傳染病防治工作實際需要,指定具有獨立病理解剖能力的醫療機構或者具有病理教研室或者法醫教研室的普通高等學校作為查驗機構。

從事甲類傳染病和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其他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的機構,由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指定。

第四條查驗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獨立的解剖室及相應的輔助用房,人流、物流、空氣流合理,采光良好,其中解剖室面積不少于15平方米;

(二)具有尸檢臺、切片機、脫水機、吸引器、顯微鏡、照相設備、計量設備、消毒隔離設備、個人防護設備、病理組織取材工作臺、儲存和運送標本的必要設備、尸體保存設施以及符合環保要求的污水、污物處理設施;

(三)至少有二名具有副高級以上病理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其中有一名具有正高級病理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作為主檢人員;

(四)具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和規范的技術操作規程,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

(五)具有尸體解剖查驗和職業暴露的應急預案。

從事甲類傳染病和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其他傳染病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機構的解剖室應當同時具備對外排空氣進行過濾消毒的條件。

第五條醫療機構為了查找傳染病病因,對在醫療機構死亡的傳染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經所在地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進行尸體解剖查驗,并告知死者家屬,做好記錄。

第六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有關部門通知,對在醫療機構外死亡、具有傳染病特征的病人尸體應當采取消毒隔離措施;需要查找傳染病病因的,經所在地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進行尸體解剖查驗,并告知死者家屬,做好記錄。

第七條解剖查驗應當遵循就近原則,按照當地衛生行政部門規定使用專用車輛運送至查驗機構。

第八條除解剖查驗工作需要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需要解剖查驗的尸體進行搬運、清洗、更衣、掩埋、火化等處理。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向查驗機構提供臨床資料復印件,并與查驗機構辦理交接手續。

第十條查驗機構應當指定一名主檢人員。查驗人員在尸體解剖查驗前,應當認真查閱有關臨床資料。

第十一條解剖查驗工作應當嚴格遵守有關技術操作規范和常規,并符合傳染病預防控制的規定。

對解剖查驗中的標本采集、保藏、攜帶和運輸應當執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規定。

解剖查驗過程中采集的標本,應當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實驗室進行檢驗。

第十二條在解剖查驗過程中,對所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第十三條從事尸體解剖查驗工作的病理專業技術人員在解剖查驗全過程中應當實施標準防護措施,嚴格遵守有關技術操作規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環境污染造成疫病播散。查驗機構要做好有關技術人員的健康監護工作。

第十四條查驗機構應當盡快出具初步查驗報告,并及時反饋相應的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衛生行政部門。

醫療機構根據初步查驗報告、病理報告和病原學檢驗報告,綜合臨床表現,盡快明確診斷,并按規定報告。

第十五條尸體解剖查驗工作結束后,病理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對尸體進行縫合、清理。查驗機構應當在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或者按其提出的衛生要求對尸體、解剖現場及周圍環境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解剖查驗后的尸體經衛生處理后,按照規定火化或者深埋。

第十六條停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的場所、專用運輸工具以及使用過的單體冰柜均應當按照規定嚴格消毒。

第十七條有關單位和個人違反本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相應處理,并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醫療機構未經批準,擅自對病因不明并具有傳染病特征的病人尸體進行解剖查驗的;

(二)查驗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解剖查驗過程中,未按規定采取有效的消毒、防護、隔離等措施的;

(三)查驗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出具虛假查驗報告的;

(四)查驗機構未按規定履行查驗職責的;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情形。

第十八條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為查找傳染病病因,對傳染病病人尸體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進行解剖查驗,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保障工作實施經費,對工作人員采取有效的衛生防護措施和醫療保健措施。

第十九條本規定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篇2:附院病人轉院轉科制度

附屬醫院病人轉院、轉科制度

1、門診病人原則上不予轉外地診療。

2、病員住院期間,因醫院技術和設備所限,對不能診治的病員,由病員提出申請,經有關科室討論認定,方可予以轉診。由科主任如實填寫《外地轉診審批表》后交醫保辦,并組織相關專家進行院內會診討論認定,經專家認定后,報業務院長審批,由醫保辦登記蓋章。

3、病員轉院,如估計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應留院處置待病情穩定或危險期過后再行轉院。較重病員轉院時應派醫護人員護送。病員轉院時,應將病歷摘要隨病員帶去。

4、轉診原則上限轉省級公立醫院(南昌)。如病情確定轉外省,僅限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市一級國家公立醫院,并須省級醫院出具轉院證明方可辦理。轉院率不得超過本科室當年醫療保險病人出院人次的3%,超過轉院率的醫療費用,轉診科室應負擔30%。

5、市內轉診者,申請科室應明確轉診后繼醫療費用的限額,或組織有關專家討論認定,如超出限額,原則上超出部分由病人自理,其它規定參照轉外地規定執行。

6、病員轉科須經轉入會診同意,轉科前,由經治醫師開轉科醫囑,并寫好轉科記錄,按聯系的時間轉科。轉科需派人陪送到轉入科,向值班人員交代有關情況,轉入科寫轉入記錄。

7、病員轉科醫療費用結算,由住院部收費處將轉出科室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入該科業務收入,但不算出院人次。后繼醫療費用計入轉入科業務收入,算轉入科出院人次。

篇3:醫院手術室傳染病HAA陽性病人處理制度

醫院手術室傳染病病人處理制度(HAA陽性)

一.手術前:手術醫生必須與護士長聯系或者通過手術通知單了解疾病的性質,在專用手術間進行手術。手術房間門口應掛有隔離標志,由專人負責巡回。術前做好一切手術用品準備,包括手術器械浸泡盆、刷子,工作人員洗手浸泡液等。

二.手術中:工作人員在手術間應穿隔離衣、鞋套,無特殊緊急情況下宜離開手術間。須添加的物品,可請室外人員幫助。工作人員應加強自我防范意識,如手套破損應立即更換,妥善放置針、刀等尖銳器械,避免損傷。

三.手術后:工作人員離開手術間應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消毒雙手。手術間未被污染的敷料、器械應在重新高壓滅菌后方可使用。受污染物品應分別處置。未經處理不得帶出手術室。術后沾有血跡的器械、吸引管、針筒、布類等應用高效消毒液浸泡,器械清洗擦干后進行高壓滅菌;布類則應在封閉包裝運送至指定地點進行無害化處理。污物桶、吸引瓶內均應用高效消毒液嚴格處理后備用。手術間地面、手術床、輸液架等用高效消毒液擦拭。

四、特殊感染病人(破傷風、氣性壞疽、芽胞桿菌感染)手術基本在病人所在房間或有菌手術間進行。手術期間應有專人巡回,需用物品由他人傳遞。盡可能用一次性物品,術后敷料應焚燒處理。接觸傷口的器械應用高效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連同未用器械連續高壓滅菌三次后整理,需用時再消毒。手術結束后,嚴格處理物體表面、地面,手術間進行空氣消毒并經細菌培養監測符合標準后方可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