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管安全措施
一、施工前準備
1、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審查對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分析和審查,尤其對機頭的類型,主千斤頂、管材的強度與接口形式、洞口構造、中繼環的設置、壓漿孔的布置,穩定土層的措施、環境監測及工程保護措施等內容進行了重點審查。并加強了以下方案的審查
(1)各個工作井和各段頂管的單項施工方案;
(2)工作井封底的措施和方案;
(3)洞口、地基加固措施方案;
(4)頂管穿越地下管線、頂管穿越地上構筑物,頂管穿過河道的專項保護方案。在工程施工階段,這些方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頂管穿越高壓線桿施工時,由于措施和方案健全,使沉降量控制在誤差范圍以內,保護了高壓線桿的安全。
2、工程材料和頂管設備核驗
材料是工程質量控制的關健因素,對進場的每種材料,嚴格檢查其規格、型號、核對進貨單及質保書中該材料的規格、型號、數量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對成品管等關健材料,要到生產廠家進行現場制作考察。在施工前,重點檢查管道承插口是否完好無損槽口尺寸是否準,鋼套環是否按設計要求進行防腐處理,刃口有無疵點,焊縫是否平整,肋板與環形鋼板是否垂直,鋼套環尺寸是否準確且無變形,橡膠圈有無裂縫、變形、老化、變質等現象,對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嚴禁進入施工現場。
頂管設備進場前應檢查其是否經過維修保養,檢查合格后方可進入施工現場。施工前應對全套設備及各類機具均應進行單。整機聯動及模擬操作,確認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
3、測量復核
測量工作貫穿于頂管施工的全過程,測量復核是保證頂管施工質量的重要手段。對測量結果的復核,重點要控制以下內容;
(1)對業主提交的測量樁點進行復測;
(2)對施工單位測放的工作井,管道的軸線和標高進行定位復測;
(3)對頂管機導軌軸線和標高進行復核;
(4)對出洞的標高和軸線進行復核。
只有上述復核內容符合要求后方可同意施工進入下道工序。
4、施工過程質量控制
在施工階段,控制的要點就是嚴格按照審批通過的“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土方案”進行施工控制,并做好關鍵工序工程,隱蔽工程驗收,閉水試驗及涂裝施工的質量檢驗工作。由于頂管工藝的特殊性,在施工過程中,重點做好以下內容的控制;
4.1工作井
工作井作為頂管機的工作場地,須滿足頂管過程中結構的穩定安全,且截面設計須滿足頂管千斤頂、后背尺寸要求。
在沉井施工過程中,重點監控沉井的終沉階段,尤其是在地質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進行分析和糾偏,保證沉井下沉和干封底的質量。
4.2頂管頂進
在頂管施工前,要作好扎扎實實的技術交底和安全交底工作。讓所有施工人員除了掌握頂管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項外,還應掌握處置涌水、流砂等突發事件的方法。
在奇峰管施工時,必須按照設定的管道中心線與頂管工作井、接收井建立地面與地下測量控制系統。測量糾偏是頂進的控制關鍵,必須貫徹“勤勤糾”的原則,并做好詳細記錄。當頂管頂進長度較長時,必須保證通風機械的正常運轉,以確保管內通風良好,避免安全事故。接口頂合時,應保證平整對中頂入,橡膠止水圈應均勻擠壓到位,接口鋼套環或承插口管壁
密貼,木墊板無松動脫落,接口間隙均勻一致。
4.2.1頂管穿越地下管道
在頂管穿越地下管道時,應確保頂管在穿越過程中不影響或盡可能少影響這些管道的使用功能。所以,在頂管穿越之前,應結合原始資料,進一步調查各類管線與頂管交叉處的垂直距離,土質情況,分析可能產生的影響程度,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對局部土體進行加固;
(2)加強對頂管周圍環境和土體內應力的監測,用信息化指導施工;
(3)適當放慢頂進速度,根據土體中應力變化,隨時調整工具管或機頭正面土壓力、注漿壓力及推進速度等施工參數,減少對周圍土體的拖帶;
(4)在某些關鍵部位附近預先打入中100mm注漿管,配備好注漿設備,并作好預案。當發生較大土體沉降變形時,及時進行跟蹤注漿以減少和控制土體沉降和變形。
4.2.2頂管穿越地面建(構)筑物
在頂管穿越地面建(構)筑物時,要密切注意頂進參數,做好地面沉降的監測分析,及時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施工方法,確保地面沉降的監測分析,及時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施工方法確保地面的沉降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在本工程的施工中頂管需穿越高壓鐵塔,鐵塔基礎離頂管外壁最近處0.9m。為確保高壓鐵塔安全,提出了采用鐵塔基礎預注漿的方法,使頂管順利穿越高壓鐵塔,沉降量控制在5mm以內,保障了設施的安全。
4.3頂管出洞
頂管出洞前,必須進行以下的控制,確保頂管順利出洞。
(1)對頂管整個系統的安裝,單機調試進行全面檢查,并進行設備聯運調試。
(2)檢查洞口橡膠止水圈的安裝是否牢固,尺寸是否準確,是否能完全封堵機頭與洞口空隙。
(3)檢查洞口前方的土體是否正采取了加固措施,洞口前方是否建立了沉降監測。
機頭出洞時,頂進操作應謹慎平穩勻速推進,首節管出洞口后應立即開始均勻壓注觸變泥漿。在管節出洞10-20m范圍內,檢查并督促施工員將切土、出泥、頂速、土壓、軸線、標高等施工參數逐漸調整至正常狀態。
二、頂管施工應注意的問題
1、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
沿管線土層變化頻繁,所以在頂管施工前必須了解土層的變化情況;此外對于要經過的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處理,以防頂管施工后地表有過大的下沉。
2、有毒氣體的檢測與防護
頂管施工的地層一般會通過淤泥層,腐爛動、植物體會在地下形成有毒氣體聚集體,危害施工人員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員在頂管內操作的情況下,需要定時監測管內有毒氣體含量,采用通風裝置予以解決。
3、超前探查地下管線
盡管先進的頂管設備具有在施工時探查前進路線不遠距離管線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線仍是值得開展的,這對于保證通訊、電力、上水、排水、煤氣等其它管線安全運營,確保公眾正常生活很有必要。
4、穿越建筑時對基礎的探查
頂管在建筑物基礎下施工時,需要明確施工路線上所遇到的基礎類型,對于部分基礎在頂管頂進前可采取托換、加固措施。
(1)汛期施工問題。汛期施工,應做好防汛防臺工作,尤其是要防止井內進水,機頭被淹、停電等情況的發生,以免影響正常的工程進度。應做好已施工沉井頂部預留筋的防潮工作減
第2/6頁
少不必要的人工投入。
(2)管材供應問題。管材的質量,必須雖時抽查,防止在施工期有不合格的管材進場。在施工期間,應保證管材的連續供應。否則,不但影響施工進度,同時因主千斤頂頂力太大,對設備、對后座都會帶來不良后果,易產生安全隱患。
三、危險源的辨識
(1)、物體打擊
1.頂管工作井、接收井施工過程中獨腳吊桿起吊重物時繩斷、脫鉤、井上物體放置不當跌入井下造成的物體打擊。
2.頂管施工過程中吊車向工作井內下管掛管方式不當及鋼絲繩卡頭連接不當,鋼絲繩斷裂造成的物體打擊。
3.頂管過程中頂鐵放置不當造成蹦鐵產生的物體打擊。
4.開槽埋管施工過程中溝槽邊物體放置不當跌入溝內造成的物體打擊。
5.頂管管材放置不當造成滑管產生物體打擊。
6.頂管機高壓油管脫落,高壓油產生物體打擊。
(2)、土方坍塌
1.開槽埋管施工中支護不及時造成的溝槽坍塌。
2.開槽埋管施工中砼路面下形成神仙土造成的土方坍塌。
3.頂管工作井及接收井逆作法施工中砼井壁灌注不及時造成的土方坍塌。
4.頂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中隨意改變井壁結構造成的土方坍塌。
5.頂管施工中,頂進人工回填卵石地層及其它不穩定地層掘進過長造成的土方坍塌。
(3)、高空墜落
1.頂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過程中,井邊圍欄不圍護或圍護不當造成的高空墜落;上下人爬梯安裝不當造成的高空墜落;獨腳吊桿操作人員不系安全帶造成的高空墜落。
2.工作井進場及轉場施工中,搭設龍門吊,拆、裝簡易出土龍門吊,工作人員不系安全帶造成的高空墜落。
(4)、觸電
1.工地施工用電及生活用電、配電線路不符合安全規定造成漏電。
2.電纜線老化、與使用功率不匹配造成漏電。
3.線纜接頭未用絕緣膠布包扎,接頭處設搭接造成脫落。
4.各種電器沒有防雨、防潮措施造成漏電。
5.穿越各路口明設電纜沒加設防護套管產生漏電。
6.無上崗證擅自上崗作業造成事故。
(5)、有害氣體危害
1.頂管及開槽埋管施工過程中挖斷不明管道造成氣體泄露。
2.進入現狀給水井及排水檢查井不留排氣時間,造成氣體危害。
(6)、交通事故
1.頂管工作井、接收井、開槽埋管施工作業面未按規定圍護防護欄。
2.施工作業現場未按規定設置安全警示牌、限速牌、禁止通行牌、夜間警示燈或警示燈夜間不亮造成交通事故。
(7)、公用設施破壞
1.地下給水管、排水管在施工中破壞。
2.地下燃氣管道在施工中破壞。
3.地下光纜、電纜在施工中破壞。
4.地上路邊電桿在施工中破壞。
第3/6頁
5.地上空中電線在施工中破壞。
四、危險源的預防
(1)、物體打擊的預防
1.頂管工作井、接收井施工過程中獨腳吊桿主吊鋼絲繩連接處卡頭每處不應少于2個;鋼絲繩每兩天檢查一次;吊土麻繩直徑不應大于20mm,每天檢查兩次。
起吊塊狀物體應裝框或用吊布;吊勾應有防脫落裝置;井上物體放置應距井邊2米以外。圓形易滾動物體應設片塞;堆集物體高度不應大于1.5米。
2.頂管施工下管時應使用專用起吊設備,改用其它裝置時應通過有關人員準許。吊桿鋼絲繩卡頭連接不應少于2個,掛管工具應使用專用工具。主吊鋼絲繩每3天檢查一次。
3.頂管使用頂鋼應使用專用圓形頂鋼,當使用其它長形頂鋼時應有防蹦鐵裝置。
4.溝槽邊1米以內不準堆放物體;管材應分散放置,不準堆碼。
5.頂管管材在井邊放置不準堆碼,管材應用卡塞固定。
6.頂管機高壓油管接頭應聯接牢固,每3天檢查一次,有問題及時更換。
(2)、土方坍塌事故預防
1.開槽埋管施工中鋼板樁及支撐桿的設置現場技術人員施工前應按施工規范及技術要求進行交底。鋼板樁之間的土方挖除后應馬上安裝橫支撐,無支撐時溝槽內嚴禁下人。
2.溝槽開挖嚴禁掏挖神仙土。如因地質問題造成塌方形成神仙土,懸空的砼路面板應及時清除。
3.頂管工作井及接收井逆作法灌注砼井壁時分層高度不應大于1.2m。
4.頂管工作井及接收井如地層結構發生變化,確需改變原設計井壁結構時應通知相關人員,同意后方可改變。
5.采取人工掏土頂管施工,機頭工具管刃腳應始終保持在土體之內。
(3)、高空墜落事故的預防
1、頂管工作井及接收井邊圍欄應使用國家標準腳手桿,嚴禁使用薄壁不合格材料做圍護桿。圍護立桿應深入砼井壁不小于200mm,井邊圍欄的具體搭設尺寸應按設計圖紙施工。不得隨意更改。井內上下人爬梯要焊接全封閉護欄。獨腳吊桿操作人員要系安全帶。
2、工作井、接收井的進場、轉場、搭設簡易龍門吊、拆除簡易吊腳手架桿時現場技術人員應進行安全交底,交代搭、拆順序,施工作業人員需帶安全帶。
(4)、觸電事故的預防
1.工地施工用電及生活用電的配置應由專業電工按《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交底規范》的相關要求進行配置。
2.電纜線的使用期限應進行登記標識,年久老化與使用功率不匹配的電線、電纜禁止使用。
3.各種電器應設置防潮措施,所有線、纜接頭應、打結,并用絕緣膠布包扎。
4.所有穿越各路口的明設電纜必須加設鋼管防護套。
(5)、有害氣體事故的預防
1.頂管施工應安裝送風裝置向工作面送風,頂進過程中發現不明管道時應通知有關人員,禁止私自處理。當地層中有異味時應馬上撤離現場。
2.當需要進入現狀給水檢查井、排水檢查井施工作業時,應先打開檢查井蓋通風,15分鐘后用明火檢查井內空氣含量,必要時工作人員戴防毒面具進入井內作業。
(6)、交通事故的預防
所有施工作業面開工前必須按要求設置安全防護欄、安全警示牌、限速牌、單行線標識牌、禁止通行牌、夜間警示燈,經安質工程師檢查驗收合格后方準施工作業,夜間需有專人
第4/6頁
巡視。
(7)、公用設施破壞的預防
1.項目開工前工程組應調查地下公用設施的現狀情況,繪制現狀圖,標明管道的埋深、平面尺寸及管道的用途。
2.開槽埋管施工電器近建筑、電桿等公用設施需設置測量點,施工過程中測量其變化情況。
(8)、地層漏水事故的預防
頂管施工應詳細了解地層情況頂管機頭處應設置防水閘板。
五、事故的應急措施
1.當發生物體打擊事故時,施工現場負責人應馬上組織現場人員進行事故急救。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110,并電話通知項目經理、安質工程師,組織保護好事故現場,以利事后調查。
2.當發生土方坍塌事故時,施工現場負責人應馬上組織現場人員進行事故急救,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110,并電話通知項目經理。當明確事故人員具體位置時,可配合挖掘機急救,位置不明確時人工急救。事故人員救出后馬上進行人工呼吸,保護事故現場,以利事后調查。
3.當發生高空墜落事故時應將事故傷員就地放平妥善安置,如有外傷應進行止血,撥打急救電話120、110,同時通知項目經理、安質工程師,保護事故現場,以利事后調查。
4.當發生觸電事故時,應馬上切斷電源,將事故人員放平進行人工呼吸。同時撥打120、110急救電話,通知項目經理、安質工程師,保護事故現場,以利事后調查。
5.當發生有害氣體中毒事故時,應馬上向事故現場送風,將事故人員轉移至通風良好處,平放進行人工呼吸,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110,通知項目經理、安質工程師,保護事故現場,以利事后調查。
6.當發生交通事故時,現場負責人應馬上組織,將傷者救出、止血、急救。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110,交警支隊電話保護事故現場,以利事后調查。
7.當給水管挖斷時,應馬上將就近閥門關閉,電話通知自來水公司搶修隊
8.當燃氣管道挖斷,事故現場不準使用明火,不準進行電器操作。事故人員馬上撤離,如附近有閥門應馬上關閉,同時電話通知燃氣公司
9.如電信通信線路破壞,馬上撥打移動公司:
10.當頂管發生地層漏水事故時,應馬上關閉機頭閘門,管內工作人員馬上撤離,同時撥打110、120急救電話。
五、風險辨識
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因素。在施工之前資料掌握不準,將會造成施工事故。2、施工方面的因素。施工方法的選擇,施工設備的選用,人員的配備及人員的素質水平等,都將會影響到施工安全。
3、監理、業主方面的因素。如果相關的管理人員專業知識不足,管理能力差,在施工過程中瞎指揮、冒險蠻干,也將會影響到施工的安全。
4、設計方面的影響因素。設計方案的可靠性、科學性、針對性與否也會影響到施工過程的安全。
5、經濟方面的影響因素。如工程的造價及資金的到位情況等都會影響到施工單位的組織管理,為了降低成本、減少安全方面的投入、存在僥幸心理等也會影響到施工安全。
六、風險控制
1、織措施--建立健全工程項目的安全管理機構按照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運行,在現場建立安全組織機構,由項目經理對工程的安全工作負總責;根據工程的需要配備
第5/6頁
相應的專業管理人員;配備經驗豐富的安全管理人員;建立各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職責,既分工負責又通力合作,形成清晰的安全管理網絡。從施工組織上為安全管理提供保證。
2、技術措施--針對安全評價的風險制訂預案
通過對風險的辨識和評價明確了安全管理的重點,針對不可接受風險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案,消除風險或降低風險的程度,提高安全控制的能力。
①施工組織設計的制定和審查
工程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選擇技術先進可靠的施工方法,是保證工程順利進行的保證,同時也是安全施工的保障。在施工組織設計的制定和審查中要嚴格把關,特別是制定安全技術措施要從人員、設備、組織、機具、材料等方面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②編制專項的安全施工方案
針對施工中的不同施工項目如:起重吊裝工程、工作沉井的制作及現場的臨時用電等,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專項的安全施工方案,《起重吊裝施工方案》、《臨時用電施工方案》等,在施工過程中要落實相關的安全措施。
③制定應急救援預案,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制定切實有效的應急救援預案,并進行現場演練,對預案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從中發現不足,進行改進。
3、經濟措施--加大安全方面的獎懲力度
在施工生產過程中對安全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而形成重大事故隱患或造成事故的單位與有關責任人要進行嚴肅的處理,決不能在安全方面存在失控的現象。對安全管理到位,符合要求的要進行重獎,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機制,形成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意識的轉變,形成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氛圍,調動大家參與安全管理的積極性。
4、教育措施--定期召開安全專題會議
工程施工過程中要針對不同時期、不同施工部位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定期召開專題安全會議,分析當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對存在的事故隱患做到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整改措施落實不到位不放過;全體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
5、檢查措施--加強安全檢查將隱患消滅在萌芽
通過危險辨識、評價等措施,明確了安全控制的重點,在安全管理中加強安全檢查。現場設專職安全管理人員2人負責安全管理,逐項地檢查措施的落實情況,包括人員、設備、機具、材料、設施等是否落實到位,及時地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篇2:頂管作業現場安全管理規范
頂管作業是天然氣輸配系統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頂管作業又是安全風險較大的作業,為了加強對頂管作業的安全管理,保證頂管作業的安全、順利進行,特制定本規范。
一、各施工單位要選擇有資質,有實力且有頂管作業經驗的施工隊伍來承擔頂管工程。施工單位必須為所有的施工人員辦理“平安卡”。
二、各施工單位在頂管工程開工前,必須對承擔頂管作業全體施工人員進行認真的、有效的安全交底及技術交底。安全交底及技術交底必須有記錄。未進行安全交底及技術交底的不得開工。
三、頂管井口必須設有安全圍網,頂管作業區域必須設置圍擋,將作業區域與公共區域相隔離。
四、頂管井必須有固定的、牢固的逃生梯,逃生梯必須與頂管井焊接固定。
五、頂管區域內不得搭建臨時簡易工棚,可以使用集裝箱式的臨時工棚,工棚內不得使用明火,不得亂拉亂接電源,煙頭必須丟在盛有水的煙灰桶內。
六、頂管作業區域內各種材料、設備必須分區堆放,不得亂堆亂放,做到文明作業。
七、施工作業各種電器設備必須執行“一機、一閘、一漏、一箱”的安全用電要求。
八、井下作業的員工必須戴安全帽,穿工作服、工作鞋,不得光著膀子,光著腳進行作業,作業區內嚴禁吸煙。
九、要注意保護施工區域周邊的環境,不得亂丟雜物、亂排放生活污水。
十、頂管施工作業嚴禁使用自制的三腳架,必須使用合格的龍門架或吊車。每日施工前,必須檢查卷揚機的鋼纜是否有磨損、制動裝置是否有效,并做好檢查記錄,備查。
十一、施工區域內必須配置足夠的、有效的滅火器。
十二、施工所用的設備必須與井口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不得少于一米)。
十三、井邊作業人員或高空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帶,且安全帶必須進行有效固定。
十四、施工作業區域內必須設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標語,警示作業人及其他人員在作業區內要注意安全。
本規范自發布之日起執行。目前已施工的頂管作業要按本規范要求進行整改;對于尚未開工的頂管作業要嚴格執行本規范。監理人員要嚴格按本規范對頂管工程進行監督管理。對于不按本規范要求進行施工的或不按規范要求進行整改的,將予以處罰!
建設分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委員會
二○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篇3:頂管安全監理實施細則
一、工程概況
二、監理工作的依據
2.1已批復的《監理規劃》;
2.2北京通州運河核心區市政配套工程安順路(通燕路~溫榆河西濱河路)管線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2.3設計圖
2.3.1《北京通州運河核心區市政配套工程安順路(通燕路~溫榆河西濱河路)排水工程(2010J335-SS00PS0701PS)
2.3.2《北京通州運河核心區市政配套工程安順路(通燕路-溫榆河西濱河路)給水工程施工圖(含初步設計)》(工程編號:2010J335-ZB00GS0701GS)
2.3.3《北京通州運河核心區市政配套工程安順路(通燕路-溫榆河西濱河路)再生水工程施工圖(含初步設計)》(工程編號:2010J335-ZB00ZS0701ZS)
2.4相關技術規范
《建設工程安全監理規程》DB11/382-2006
《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2012
《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保護、場容衛生、環境保護及保衛消防標準》
DBJ01-83-2003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2011年版
《鋼筋焊接及驗收規范》JGJ18-2003
《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T50107-2010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50086-20**
《頂管施工技術及驗收規范》(實施日期2012年3月)
《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
《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
《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規程》DBJ01—62—20**
《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生活區設置和管理標準》DBJ01—72—2003
《建筑溝槽內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DB11/489-2007
《巖土工程監測規范》YS5229-96
《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11/T808-2011
《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建設部87號文件;
三、頂管工藝流程
施工準備→測量放線→工作坑開挖→錨噴支護→頂管架安裝→頂管后背制作→頂管導軌安裝→挖土頂管→觸變泥漿減阻注漿→挖土頂管→粉煤灰、水泥漿充填置換。
四、監理工作要點及目標值
審核施工單位專項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單位嚴格按方案施工,施工過程中結合專家論證意見:1、套管高程在滿足距電力管底凈距不小于1m的前提下,盡量避免管頂進入砂層。2、工作坑開挖過程根據土質情況,采取縮小開挖步距或注漿加固措施,開洞口部位注意設置加強筋,保證支護結構的整體性。3、明確穿砂層采用的工具管形式,頂管過程嚴格按照短開挖、勤頂進的原則進行施工管理,同事加強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措施。5、按施工內容與施工環境,完善監測項目及監測控制標準。
4.1測量控制
頂進過程中應勤監測、及時糾偏,在第一節管頂進200~300mm時,應立即對中線及高程測量進行監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在以后的頂進過程中,應在每節管頂進結束后進行監測,每個接口測1點,有錯點時測2點;在頂管糾偏時,應加大監測頻率至300mm一次,控制糾偏角度,使之滿足設計要求,避免頂管發生意外。
4.2工作坑及設備安裝
4.2.1工作坑的平面位置除應符合設計和施工工藝要求外,還應同時考慮下列因素:
①、應避免設置在高壓電線下、里弄或單位的車輛出入口及交通繁忙場地狹小處。
②、應盡可能避讓或離開地下管線、建筑物、水體、鐵路等有一定距離,減少施工擾動的影響。
③、工作坑與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最小平面距離,應根據土質、場地條件并結合工作坑的施工方法而定。采用鋼板樁或沉井法施工的工作坑,地面沉陷的影響范圍,一般可按基坑深度的1.5倍考慮,否則應采用必要的技術保護措施。
④、工作坑的施工機械設備或腳手架等設置,與架空輸電線路之間的最小距離,應滿足有關電業規定。
4.2.2頂進工作坑的后靠設施和土體的最大允許反力必須經過計算,并滿足最大頂力的需要,必須結構穩定,無位移,必要時對結構后靠及土體予以加固。
4.2.3在頂管進出預留洞的一段距離范圍內,視土體特性、機頭類型、周邊地下管線、建筑物的情況,應采取井點降水、土體加固及特設的保護措施,保持土體穩定,地下管線和建筑物的安全,確保機頭順利進出洞口,防止水土流失、機頭下沉磕頭。
4.2.4工作坑的洞口必須設置止水圈和封門板,止水圈應在整個頂管過程中能有效防止水土和觸變泥漿的流失,封門板應抽拔方便。
4.2.5導軌、頂機、千斤頂、油泵站、后靠的布置、安裝,應順序進行,達到導軌穩定,頂機平穩,軸線、標高、坡度符合頂管設計要求。頂機及相關設備應進行單機、單系統調試,并進行整機系統運行試車,操作運行正常后才能拆除封門機頭頂入土體。在頂進過程中,全部設備應有專人維護和保養。
4.2.6多個千斤頂同時使用時,必須規格、型號一致,油路并聯,行程同步,若有偏差應查明原因,調整合格后才準予使用。
4.3管節出洞
4.3.1出洞前,監理必須對頂管整個系統的安裝、單機調試進行全面檢查,督促并檢查設備聯動調試,確認設備系統運轉正常,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完成,才準于開頂出洞。未經監理批準,不準開頂。
4.3.2檢查洞口止水圈的安裝必須符合施工要求,應安裝牢固、尺寸準確,能完全封堵機頭與洞口的空隙,無滲出水土與觸變泥漿。
4.3.3洞口前方的土體已采取措施得到穩固,確保拆除洞口不會產生水土流失。
4.3.4洞口前方的地下管線、地面構筑物,采取技術措施有效保護,并建立了沉降監測。
4.3.5機頭出洞時,頂進操作應謹慎平穩、勻速推進,首節管出洞口后即應開始均勻壓注觸變泥漿。在管節出洞10~20m范圍內,監理應檢查并督促施工人員將切土、出泥、頂速、土壓、軸線、標高等技術參數和操作,逐漸調整至正常狀態。
4.3.6若機頭出洞即遇到異物、機頭下沉“磕頭”等現象,應暫緩頂進,查明原因經處理再予頂進。特殊情況,有相應措施保護才可將機頭退出,經處理后再次頂入出洞。
4.4管節進洞
4.4.1管節進洞前,必須嚴格監控機頭軸線和標高并對準洞口,控制平穩頂進和糾偏量,確保機頭、管節順利頂入接收坑洞口。
4.4.2對洞口處的土體、地下管線及地面構筑物,應采取必要的穩定和保護加固措施,并監測土體的變形情況。
4.4.3檢查接收坑內支承機頭和工具管的導軌必須安裝穩固,軸線與標高應與機頭入洞方向一致。
4.4.4只有當機頭端面臨近洞口時,才準予拆除洞口磚封墻和開啟洞口封板。洞口封門拆除后,應隨即將機頭頂入洞口至導軌上,應防止機頭在洞口前方土體中長時間停滯,發生“磕頭”等弊病。管節入洞后,檢查管壁與洞口間隙的封堵,防止水土流失。
4.5管節頂進
4.5.1機頭頂進入洞后,必須按土質及時調整操作并監控各類技術參數,使頂管盡早進入正常狀態。
4.5.2必須按施工組織設計和技術要求的規定,檢查設有壓漿孔的管節和中繼環的布置,檢查并督促觸變泥漿的壓注應貫徹“機尾壓漿、管中順序補漿、隨頂隨壓漿、特殊地段或地面沉降增量時增大壓漿量”的原則,對壓漿時段及漿量應作分析。
4.5.3檢查糾偏措施并必須貫徹“勤測、勤糾、微調”的原則,經常檢查機頭內的照準板,以確定機頭頂進的軌跡走向。若發生較大偏差,應分析原因,并督促分次逐步糾偏,防止糾偏過量,造成反復糾偏,影響頂管質量。機頭內設的兩組糾偏千斤頂的糾偏行程差值不能大于50mm。
4.5.4監理人員應隨時掌握頂進狀況,及時分析頂進中的土質、頂力、頂程、壓漿、軸線偏差、地面變形等情況,針對發生的問題督促施工單位及時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發現地面有冒漿,應及時查明原因,采取封堵及減壓措施。
4.5.5使用的管材應符合設計要求。檢查管材合格證、使用許可證、試驗資料、外觀及幾何尺寸,必須達到頂管的質量標準和強度指標。發現管壁有裂縫、接口缺損等弊病的不準使用。
4.6起吊設備
4.6.1起吊機械的選型、設備的場地平面布置、起重能力必須嚴格按照方案執行,并報監理審核批準。超吊重量、吊臂長度、吊臂角度、起吊穩定性等與設備能力、現場施工條件、起重安全性等直接相關,必要時應督促施工單位進行核算和加固。
4.6.2審核進場設備的合格證及操作人員的上崗證,督促施工單位在設備使用前必須進行調試和試吊,并檢查調試和試吊的情況,確認安全可靠方可使用。起重設備應按規定,必須經勞動安全部門檢驗核準后方可投入使用。
4.6.3起重機械嚴禁超負荷工作,并不得同時進行升降、變幅、旋轉或行走的動作。嚴禁非工種人員操作設備。
4.6.4嚴禁在起重機回轉半徑范圍內有人或物,嚴禁重物在人頭上越過或人站立在被吊物體上工作。
4.6.5督促施工單位建立現場維護保養、定期檢查制度,嚴禁設備帶病運轉。
4.7觸變泥漿
觸變泥漿減摩是頂管施工中減少頂力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在頂進過程中,通過頂管機尾部的同步注漿與管道上的預留孔向管節外壁壓注一定數量的減摩泥漿,采用多點對稱壓注使泥漿均勻地填充在管節外壁和周圍土體間的空隙,來減小管節外壁阻力。能否形成完整的泥漿套,將直接影響到泥漿的減摩效果。減摩泥漿采用觸變泥漿,該漿液能穩定,且有良好的觸變性,又有一定的稠度(漿液配比見下表)。施工過程中,泥漿應保證不失水、不沉淀、不固結,泥漿的配比應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要作相應的調整,使泥漿適應不同土層的特性,起到預期的減摩效果。施工過程中還可配制特殊的泥漿以滿足頂進施工中特殊要求。
漿液配比
膨潤土水純堿CMS
40040062.5
注:此配比為重量比,用水量要根據現場土質情況要作相應調整。
漿液質量指標:a、稠度12~14㎝
b、PH9~10
c、析水率<2%
壓漿時,儲漿池內的觸變泥漿由地面上的壓漿泵通過管路壓送至管道內各壓漿總管,并到達連通各壓漿孔的軟管內,通過控制壓漿孔球閥來控制壓漿。壓漿孔球閥布置在工作井內。在地面壓漿泵的出口處,裝置壓力表,便于觀察和調節控制壓漿壓力。
4.8水泥、粉煤灰補漿
為防止地面下沉,頂管完畢后對頂管全線進行水泥漿粉煤灰置換充填,為保證壓漿充足,注漿壓力0.25Mpa,漿液配比為水泥:粉煤灰:水=1:2:7,第一次水泥漿粉煤灰置換充填后,經過水分流失又產生一定的空隙,因此必須進行第二補漿,必要時還應進行第三次補漿,直至其飽滿充實無空隙,以保證地面無沉陷。
4.9完善頂管監測
4.9.1在施工前做好監測點的設置和初始值的測定。主要就是檢測中線管內底前后端高程,頂進方向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當確認無誤并檢查穿墻措施全部落實后,方可開始頂進。在頂進過程中應勤監測,及時糾偏。在第一節管頂進200~300mm時,應立即對中線及高程測量進行監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在以后的頂進過程中應在每節管頂進結束后進行監測,每個接口測1點,有錯口時測2點;在頂管糾偏時,應加大檢測頻率至300mm一次,控制糾偏角度使之滿足設計要求,避免頂管發生意外。本工程在頂管施工期間每天早晚各一次。頂管施工結束后,每3天監測一次。在工程施工監測期間,若變化量較大,需根據施工要求,進行加密跟蹤監測。
4.9.2每一次測量成果都及時匯總給現場施工技術部門,以便于施工技術人員及時了解施工現狀和相對區域地面變形情況,確定新的參數和注漿量等信息和指令,并傳遞給頂管施工工作面,使施工現場及時作相應調整。隨后通過監測確定施工效果,反復循環、驗證、完善,確保沿線建筑物的安全和工程施工質量。
五、監理工作方法及措施
5.1在施工過程中對材料、半成品、成品、設備、工具進行質量控制,對施工人員及其組織活動的控制,施工過程的控制,以及工程實體質量檢驗。
5.2嚴格工序交接檢查,施工單位的自檢(包括“三檢”即“自檢、互檢、專檢”)完成后報監理進行工序檢查決定是否同意下道工序施工。
5.3認真對隱蔽工程的檢查記錄對關鍵的工程部位按工序進行檢查驗收。
5.4要特別加強施工現場觀察和巡視,防止發生意外事情,保持旁站過程的完整性。
5.5嚴格執行《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貫徹執行國家現行的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和建設工程強制性標準;
5.6督促施工單位落實安全生產的保證體系,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獎罰分明;
5.7督促施工單位對工人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及安全技術交底,并核查交底記錄
5.8審核施工方案及安全技術措施,并監督安全文明技術措施費用的使用情況;
5.9檢查并督促施工單位,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技術標準和規范要求,落實分部、分項工程或各工序的安全防護措施;
5.10監督檢查施工現場的消防工作、夏季防暑、文明施工、衛生防疫等各項工作;
5.11進行質量安全綜合檢查。發現違章冒險作業的要責令其停止作業,發現安全隱患的應要求施工單位整改,情況嚴重的,應責令停工整改并及時報告建設單位;
5.12施工單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監理人員應及時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建議建設單位采取合同措施。
六、安全監理工作控制要點
6.1各聯結部位應緊固,各運動部位及各部閥門開閉應靈活,并處于起動前的位置。
6.2起動空氣壓縮機必須在無載載荷狀態下進行,待運轉正常后,再逐步進入載運轉。
6.3開啟送氣閥前,應將輸氣管道聯接好,輸氣管應保持暢通,不得扭曲。送氣時,在出氣口前不準有人工作或站立。
6.4發現以下情況必須立即停機檢查,找出原因待故障排除后,方可作業。
①漏水、漏氣、漏電或冷卻水突然中斷;
②壓力表、溫度表、電流表的指示值超過規定;
③排氣壓力突然升高,排氣閥、安全閥失效;
④機械異響或電動機電刷發生強烈火花。
6.5停機時,應先卸載,然后分離主離合器,再停止電動機的運轉。
6.6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吊裝過程中必須有專職信號工負責指揮。
6.7環保與文明施工
6.7.1控制噪聲,頂管設備施工作業、施工運輸車輛特別是夜間施工所造成的對附近居民的影響,由于頂管進行連續頂進施工,采取必要的減噪措施,同時報經主管部門批準。
6.7.2加強環境保護,控制空氣污染,對施工作業機械,運輸車輛作業時所產生粉塵進行控制,并定期對施工現場周圍地面進行淋水,減少灰塵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同時做好對城市綠化、地下管線、地下文物的保護。
6.7.3保持每天24小時對工地范圍內的交通通道進行維護、清掃。工地范圍與各主要通道加強照明設施,保證車輛司機、行人能充分看清路況、警示標志以及施工圍欄。
6.7.4當天的余泥盡量當天運走,避免污染環境。
七、安全監理工作目標
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承包單位改善勞動條件,創造適宜的作業環境,保障勞動者生產活動中的安全衛生、健康,同時督促幫助承包方根據工程的特點,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安全保證體系。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實現重大傷亡事故為零的目標。
八、雨季施工措施
頂管施工工期安排在汛期期間,監理部成立防汛小組,組長由總監擔任,其他專業監理工程師任組員,切實做好防汛準備工作,檢查防汛物資及施工單位防汛小組成員,確保頂管施工期間安全。
8.1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及時采取有效應急措施,把雨期對重要結構物影響壓縮到最低程度,確保工程質量。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根據天氣情況合理安排施工,土方作業、錨噴等施工避開雨天。
8.2檢查施工單位現場防汛情況,確保防汛物資到位,防汛人員到崗,確保臨時用電電源能滿足排水設備要求。機械設備、臨時電源搭設工作棚,防止下雨期間淋濕故障。
8.3工作坑周圍做好擋土埂、排水溝等截水排水設施,防止區域以外的水流入。
8.4雨后及時做好抽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