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臨泵臨電封拆頭子安全措施方案

臨泵臨電封拆頭子安全措施方案

2024-07-12 閱讀 1175

一.工程概況:

航津路自浦東北路至富特北路的污水管道管徑為DN1650,長度約900米。由于該段管道管材接口差、地面沉降等原因,造成部分管段接口嚴重滲漏,經有關部門批準決定對該管道進行非開挖修復。因此在管道施工期間必須封堵該段DN1650管道,由于管道封堵后上游來水將無法正常排放至下游管道,會造成污水冒溢、道路積水的后果。為解決管道封堵后的臨時排水問題,特此擬定了本施工方案。本方案擬采用架設臨泵、敷設臨管的方式替代原管道的排水功能。

三.原管道上游收水范圍及流量:

航津路DN1650污水管道上游收集來自浦東北路沿線外高橋工業區排放的污水,流量約每天4萬噸左右。在航津路南側距離浦東北路約200米處為外高橋2#泵站,該泵站為DN1650污水管道的提升泵站,其流量為每小時1650噸左右,日流量在4萬噸。

四.臨泵的設置:

本次臨泵擬采用亞太QZ系列潛水軸流泵,該泵具有流量大、揚程低、安裝方便、噪音小、電機冷卻快、可以長時間運行等特點。臨泵出水通過鋼臨管排放至下游W1窨井。

根據管道修復工程的總體施工安排,將實行逐段封堵逐段施工的方法進行。本次共分2段進行封堵。具體情況如下:

在位于航津路近浦東北路路口位于浦東北路上W1#窨井位置架設兩臺70QZ-50G-132KW的潛水軸流泵,其中一臺為備用泵,一旦發生使用泵出現故障,顧立即啟動備用泵進行臨排工作,該泵功率為132KW,流量為1.15m?/S,揚程9.7米。臨泵出水通過一根Φ600卷板鋼管排入2#泵站的進水井內。鋼管將采用淺埋和明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敷設,需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決定,鋼管敷設長度約200米(詳見平面示意圖1)。

第二段

利用航津路2#泵站,在泵站內直接接入一根管徑為600mm的卷板鋼管與2#泵站MN型污水泵相接。

臨排管道鋪設從2#泵站MN型污水泵開始至萊陽路K0+910處與2標臨排管道相接,臨排管道鋪設管徑為600mm的卷板鋼管,沿線共有3個交叉口,每一個交叉口處需進行開槽埋管形式過路口,過路時采用135度彎頭進行鋪設施工。

2#泵站MN型污水泵揚程、排水量以及沿線鋪設臨時管道的水流壓力等等要求是否符合,需設計給出意見進行最后確認。

五.具體施工方案:

1.臨管施工

臨排管施工采用淺敷和明排,具體的施工根椐實地情部況及地下管線狀況決定。排臨管開挖時,必須注意先對地下管線進行詳細了解,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保證施工安全。臨排鋼管采用電焊連接,鋼管必須做好防腐處理。

2.溝槽回填

?對于淺埋的臨排溝槽采用礫石砂與素土間隔回填至道路墊層,并分層整平及夯實,待整個臨排施工完成后拆除臨排管按原路面結構修復。

4.臨泵安裝

?臨泵安裝前先對現有排水窨井進行調查,根據臨泵所采用型號確定是否對原井進行改造或臨泵移位安裝。安裝時臨泵底部進水口距井底0.5米左右。出水鋼管采用電焊連接,并做好防腐處理。

5.管道封堵

(1)封堵頭子前申請辦好有關封堵手續。

(2)井下作業前須與工作面的前后雨、污水提升泵站協調,降低工作面區間內的雨、污水水位,且須相關泵站及施工方現場負責人等簽字確認。

(3)嚴禁使用過濾式防毒面具和隔離式供氧面具。使用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污水管網中下井作業人員穿戴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進行下井作業。

(4)作業前,提前二小時打開工作面及其上、下游的窨井蓋,用排風扇排風60分鐘以上,并經硫化氫測試儀檢測后方可下井。下井操作人員需戴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下井執行任務。操作人員下井后,井口需繼續排風。

(5)為了保證水下施工人員人生安全,在下井前摸清管道的流量流速情況,并與泵站密切配合并采取相應有效保護措施及準備。封堵時選派有封堵經驗的潛水員封堵。封堵頭子時必須采用雙道加厚頭子;封堵時預留減壓孔并安裝鋼拍門,等頭子封堵好后并達到保養要求數天后再關閉鋼拍門。

(6)敲封頭時必須遵循“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則,嚴禁同時拆除兩只封頭。拆封頭前應做好抽水超越或與泵站的調水協調準備。

七.臨泵臨排實施要求

7.1為了確保排水安全性,臨時封堵管道施工前必須到有關單位辦妥相關審批手續,封堵時做好詳細記錄,施工結束及時拆除封堵,不得遺漏。

7.2編制施工期間由于臨時封堵采取臨泵臨排值班及管理網絡圖、聯系電話等。

7.3臨泵安裝啟用后,盡量保持低水位,在旱流雨天后仍需開泵排水。

7.4為了切實做好本次施工臨時排水工作,建設單位、合同施工單位、周邊泵站共同協作組成臨時排水管理網絡,專人負責開泵調度工作,做好三班執勤,各臨泵由專人負責操作,統一調度。

八.應急措施:

8.1現場排專人24小時值班,在降雨量大于20mm時,除值班人員負責臨泵正常運行之外,增加對馬路周邊的巡視人員1-2人,觀察管道內的水位情況及路面是否有積水現象,有問題及時處理。

8.2為防止暴雨時因泵流量不夠或泵發生故障而造成積水后果,在架設臨泵同時配備備用泵,備用泵的配備根據實際情況配備一臺70QZ-50G-132KW潛水軸流泵。并設立臨泵倉庫,配備相應的搶修物資和設備。

8.3在不影響封堵質量的情況下預留一只Φ450的預留孔,如遇大雨、暴雨等特殊情況時開啟預留孔放水。

8.4與上下游泵站和主管部門保持配合聯系,遇大、暴雨時提前請求泵站開泵,降低水位。

九.安全防范及保障措施:

9.1封拆下水道頭子

9.1.1認真執行潛水員作業崗位責任制及堅決執行潛水安全作業八不準。

9.1.2嚴格落實臨時封堵、臨泵臨排的管理運行,區防汛辦加強管網的監督。

9.1.3臨時封堵管道施工前需到有關單位辦妥相關審批手續,在每完成一道手續后,立即報區防汛辦等有關單位備案。施工結束后及時拆除封堵,不得遺漏。

9.1.4作業區域周圍應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圍欄,所有打開井蓋的窨井旁均應設置圍欄,夜間搶修時應使用涂有熒光漆的警示標志,并在井口周圍懸掛紅燈,以提醒來往車輛、行人,防止人、車墜入。工作完畢后應立即蓋好全部井蓋,以免留下隱患。

9.1.5下井前,作業人員應檢查各自的個人防護器材是否齊全、完好(包括濕毛巾、防爆手電、手套、膠靴、安全繩、腰帶、保險鉤、安全帽等)。當使用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時,應由專人負責檢查壓力,并做好記錄;如需要潛水員下井時,潛水服、面罩、導氣管、地面設備等應有專人負責,并書面確認后才可下井。

9.1.6下井人員通常按2-3人為一組,井上留2-3人,井上人員應密切注意井下情況,不得擅自離開。當井下人員發生不測時,及時救助,確保井下人員安全。

9.1.7井上人員禁止在井口吸煙、閑聊、拋扔工具,以防止物品、煙蒂等掉入敞開的井內,發生危險。

9.1.8作業人員下井前,應穿著防毒衣、膠靴、系好腰帶,戴好安全帽,上、下井時系好安全繩,由井上人員拽住后上、下井,以免意外跌落危及安全。佩戴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或穿戴潛水服時,應檢查呼吸器面罩是否與面部緊貼密閉,防止井下作業時漏氣而發生危險。

9.1.9下井作業前必須由施工現場負責人確認市政雨、污水管網下井、進管相關作業單,并由安全員簽字認可。

9.1.10下井使用自備的梯子,以防井壁的爬梯年久銹蝕斷裂而發生危險。

9.1.11井下人員在行進途中應留心觀察井內、管內的情況,發生緊急情況時不要慌亂,順原路返回,或從最近的井口上到地面,不能在井下卸下面罩。

9.1.12井上人員應在規定路線的下一個井口接應井下操作人員,發現有反常現象應立即協助井下人員撤離或做好急救準備。

9.1.13井上人員與井下人員傳遞工具、垃圾等物時,應使用吊桶,嚴禁直接拋下,吊物時應慢上慢下。

9.1.14聯絡辦法采用有線或無線對講機通話聯系,若呼叫無應答,井上人員須立即救助。

9.1.15施工方現場負責人須嚴格控制潛水員或戴呼吸器人員在井下(管內)的工作時間,確保安全。下井作業人員連續工作一般不得超過1小時。

9.1.16下井操作人員上井后須及時進行自身清潔工作,以免污物、細菌等侵蝕。

9.1.17搶修等作業需堵斷上游污水時,一般采用磚砌管堵的辦法。在使用氣囊封堵時,應使用專用氣囊,氣囊加壓和使用時,須有專人監視壓力表,并做好記錄,如壓力出現異常,應立即通知井下人員撤離。氣囊減壓放氣時,應在井上操作,嚴禁下井放氣。

9.1.18氣囊使用時應輕拿輕放,不得在地上拖行。使用完畢后,充氣存放在陰涼通風處,嚴禁與油類、腐蝕性物質等接觸或在陽光下直曬。

9.1.19每日養護工作完畢后,應及時清洗、檢修工具,設備入庫。如有損壞,應盡快修理或更換,以免留下隱患。

9.2.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周邊泵站共同協作組成臨時排水管理網絡,專人負責開泵調度工作,做好三班制執勤,各臨泵由專人負責操作,統一調度。

9.3.加強建立與政府職能單位以及各有關方面之間的信息傳遞渠道,保證信息的暢通和有效。

9.4.在臨泵臨排施工及運行過程中,一旦出現事故,及時組織施工隊處理事故。若事故較嚴重,各責任單位應迅速報告排水運營公司和市水務局“水務熱線”,迅速采取有針對性的搶險措施。

9.5井下照明采用24V的安全電壓。井下盡量少進入用電設備,移動電箱等開關箱一律放置在井外,必須下井使用的用電設備一律經檢查合格,保證絕緣良好,設置好保護接地后再下井使用。延伸到井下的電纜配線必須穿管敷設,管口應密封。操作人員帶好絕緣手套,用電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注意防止井下污水進入。

9.6因窨井底距地面深度大于2米,井下作業屬高空作業。施工過程中除保證井口良好的通風條件下還應對作業井口進行圍護并掛好安全警示牌,設置穩固方便的扶梯便于操作人員上下。井下工具必須放置有序,向井下吊放工具時,要給下面打招呼,向上提吊污泥物是,井上作業人員提吊要穩、要慢,提吊或放下過程中,井下作業人員應站在安全位置。20MN-30B

篇2:臨泵臨電封拆頭子安全措施方案

一.工程概況:

航津路自浦東北路至富特北路的污水管道管徑為DN1650,長度約900米。由于該段管道管材接口差、地面沉降等原因,造成部分管段接口嚴重滲漏,經有關部門批準決定對該管道進行非開挖修復。因此在管道施工期間必須封堵該段DN1650管道,由于管道封堵后上游來水將無法正常排放至下游管道,會造成污水冒溢、道路積水的后果。為解決管道封堵后的臨時排水問題,特此擬定了本施工方案。本方案擬采用架設臨泵、敷設臨管的方式替代原管道的排水功能。

三.原管道上游收水范圍及流量:

航津路DN1650污水管道上游收集來自浦東北路沿線外高橋工業區排放的污水,流量約每天4萬噸左右。在航津路南側距離浦東北路約200米處為外高橋2#泵站,該泵站為DN1650污水管道的提升泵站,其流量為每小時1650噸左右,日流量在4萬噸。

四.臨泵的設置:

本次臨泵擬采用亞太QZ系列潛水軸流泵,該泵具有流量大、揚程低、安裝方便、噪音小、電機冷卻快、可以長時間運行等特點。臨泵出水通過鋼臨管排放至下游W1窨井。

根據管道修復工程的總體施工安排,將實行逐段封堵逐段施工的方法進行。本次共分2段進行封堵。具體情況如下:

在位于航津路近浦東北路路口位于浦東北路上W1#窨井位置架設兩臺70QZ-50G-132KW的潛水軸流泵,其中一臺為備用泵,一旦發生使用泵出現故障,顧立即啟動備用泵進行臨排工作,該泵功率為132KW,流量為1.15m?/S,揚程9.7米。臨泵出水通過一根Φ600卷板鋼管排入2#泵站的進水井內。鋼管將采用淺埋和明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敷設,需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決定,鋼管敷設長度約200米(詳見平面示意圖1)。

第二段

利用航津路2#泵站,在泵站內直接接入一根管徑為600mm的卷板鋼管與2#泵站MN型污水泵相接。

臨排管道鋪設從2#泵站MN型污水泵開始至萊陽路K0+910處與2標臨排管道相接,臨排管道鋪設管徑為600mm的卷板鋼管,沿線共有3個交叉口,每一個交叉口處需進行開槽埋管形式過路口,過路時采用135度彎頭進行鋪設施工。

2#泵站MN型污水泵揚程、排水量以及沿線鋪設臨時管道的水流壓力等等要求是否符合,需設計給出意見進行最后確認。

五.具體施工方案:

1.臨管施工

臨排管施工采用淺敷和明排,具體的施工根椐實地情部況及地下管線狀況決定。排臨管開挖時,必須注意先對地下管線進行詳細了解,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保證施工安全。臨排鋼管采用電焊連接,鋼管必須做好防腐處理。

2.溝槽回填

?對于淺埋的臨排溝槽采用礫石砂與素土間隔回填至道路墊層,并分層整平及夯實,待整個臨排施工完成后拆除臨排管按原路面結構修復。

4.臨泵安裝

?臨泵安裝前先對現有排水窨井進行調查,根據臨泵所采用型號確定是否對原井進行改造或臨泵移位安裝。安裝時臨泵底部進水口距井底0.5米左右。出水鋼管采用電焊連接,并做好防腐處理。

5.管道封堵

(1)封堵頭子前申請辦好有關封堵手續。

(2)井下作業前須與工作面的前后雨、污水提升泵站協調,降低工作面區間內的雨、污水水位,且須相關泵站及施工方現場負責人等簽字確認。

(3)嚴禁使用過濾式防毒面具和隔離式供氧面具。使用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污水管網中下井作業人員穿戴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進行下井作業。

(4)作業前,提前二小時打開工作面及其上、下游的窨井蓋,用排風扇排風60分鐘以上,并經硫化氫測試儀檢測后方可下井。下井操作人員需戴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下井執行任務。操作人員下井后,井口需繼續排風。

(5)為了保證水下施工人員人生安全,在下井前摸清管道的流量流速情況,并與泵站密切配合并采取相應有效保護措施及準備。封堵時選派有封堵經驗的潛水員封堵。封堵頭子時必須采用雙道加厚頭子;封堵時預留減壓孔并安裝鋼拍門,等頭子封堵好后并達到保養要求數天后再關閉鋼拍門。

(6)敲封頭時必須遵循“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則,嚴禁同時拆除兩只封頭。拆封頭前應做好抽水超越或與泵站的調水協調準備。

七.臨泵臨排實施要求

7.1為了確保排水安全性,臨時封堵管道施工前必須到有關單位辦妥相關審批手續,封堵時做好詳細記錄,施工結束及時拆除封堵,不得遺漏。

7.2編制施工期間由于臨時封堵采取臨泵臨排值班及管理網絡圖、聯系電話等。

7.3臨泵安裝啟用后,盡量保持低水位,在旱流雨天后仍需開泵排水。

7.4為了切實做好本次施工臨時排水工作,建設單位、合同施工單位、周邊泵站共同協作組成臨時排水管理網絡,專人負責開泵調度工作,做好三班執勤,各臨泵由專人負責操作,統一調度。

八.應急措施:

8.1現場排專人24小時值班,在降雨量大于20mm時,除值班人員負責臨泵正常運行之外,增加對馬路周邊的巡視人員1-2人,觀察管道內的水位情況及路面是否有積水現象,有問題及時處理。

8.2為防止暴雨時因泵流量不夠或泵發生故障而造成積水后果,在架設臨泵同時配備備用泵,備用泵的配備根據實際情況配備一臺70QZ-50G-132KW潛水軸流泵。并設立臨泵倉庫,配備相應的搶修物資和設備。

8.3在不影響封堵質量的情況下預留一只Φ450的預留孔,如遇大雨、暴雨等特殊情況時開啟預留孔放水。

8.4與上下游泵站和主管部門保持配合聯系,遇大、暴雨時提前請求泵站開泵,降低水位。

九.安全防范及保障措施:

9.1封拆下水道頭子

9.1.1認真執行潛水員作業崗位責任制及堅決執行潛水安全作業八不準。

9.1.2嚴格落實臨時封堵、臨泵臨排的管理運行,區防汛辦加強管網的監督。

9.1.3臨時封堵管道施工前需到有關單位辦妥相關審批手續,在每完成一道手續后,立即報區防汛辦等有關單位備案。施工結束后及時拆除封堵,不得遺漏。

9.1.4作業區域周圍應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圍欄,所有打開井蓋的窨井旁均應設置圍欄,夜間搶修時應使用涂有熒光漆的警示標志,并在井口周圍懸掛紅燈,以提醒來往車輛、行人,防止人、車墜入。工作完畢后應立即蓋好全部井蓋,以免留下隱患。

9.1.5下井前,作業人員應檢查各自的個人防護器材是否齊全、完好(包括濕毛巾、防爆手電、手套、膠靴、安全繩、腰帶、保險鉤、安全帽等)。當使用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時,應由專人負責檢查壓力,并做好記錄;如需要潛水員下井時,潛水服、面罩、導氣管、地面設備等應有專人負責,并書面確認后才可下井。

9.1.6下井人員通常按2-3人為一組,井上留2-3人,井上人員應密切注意井下情況,不得擅自離開。當井下人員發生不測時,及時救助,確保井下人員安全。

9.1.7井上人員禁止在井口吸煙、閑聊、拋扔工具,以防止物品、煙蒂等掉入敞開的井內,發生危險。

9.1.8作業人員下井前,應穿著防毒衣、膠靴、系好腰帶,戴好安全帽,上、下井時系好安全繩,由井上人員拽住后上、下井,以免意外跌落危及安全。佩戴供壓縮空氣的隔離式防護裝具或穿戴潛水服時,應檢查呼吸器面罩是否與面部緊貼密閉,防止井下作業時漏氣而發生危險。

9.1.9下井作業前必須由施工現場負責人確認市政雨、污水管網下井、進管相關作業單,并由安全員簽字認可。

9.1.10下井使用自備的梯子,以防井壁的爬梯年久銹蝕斷裂而發生危險。

9.1.11井下人員在行進途中應留心觀察井內、管內的情況,發生緊急情況時不要慌亂,順原路返回,或從最近的井口上到地面,不能在井下卸下面罩。

9.1.12井上人員應在規定路線的下一個井口接應井下操作人員,發現有反常現象應立即協助井下人員撤離或做好急救準備。

9.1.13井上人員與井下人員傳遞工具、垃圾等物時,應使用吊桶,嚴禁直接拋下,吊物時應慢上慢下。

9.1.14聯絡辦法采用有線或無線對講機通話聯系,若呼叫無應答,井上人員須立即救助。

9.1.15施工方現場負責人須嚴格控制潛水員或戴呼吸器人員在井下(管內)的工作時間,確保安全。下井作業人員連續工作一般不得超過1小時。

9.1.16下井操作人員上井后須及時進行自身清潔工作,以免污物、細菌等侵蝕。

9.1.17搶修等作業需堵斷上游污水時,一般采用磚砌管堵的辦法。在使用氣囊封堵時,應使用專用氣囊,氣囊加壓和使用時,須有專人監視壓力表,并做好記錄,如壓力出現異常,應立即通知井下人員撤離。氣囊減壓放氣時,應在井上操作,嚴禁下井放氣。

9.1.18氣囊使用時應輕拿輕放,不得在地上拖行。使用完畢后,充氣存放在陰涼通風處,嚴禁與油類、腐蝕性物質等接觸或在陽光下直曬。

9.1.19每日養護工作完畢后,應及時清洗、檢修工具,設備入庫。如有損壞,應盡快修理或更換,以免留下隱患。

9.2.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周邊泵站共同協作組成臨時排水管理網絡,專人負責開泵調度工作,做好三班制執勤,各臨泵由專人負責操作,統一調度。

9.3.加強建立與政府職能單位以及各有關方面之間的信息傳遞渠道,保證信息的暢通和有效。

9.4.在臨泵臨排施工及運行過程中,一旦出現事故,及時組織施工隊處理事故。若事故較嚴重,各責任單位應迅速報告排水運營公司和市水務局“水務熱線”,迅速采取有針對性的搶險措施。

9.5井下照明采用24V的安全電壓。井下盡量少進入用電設備,移動電箱等開關箱一律放置在井外,必須下井使用的用電設備一律經檢查合格,保證絕緣良好,設置好保護接地后再下井使用。延伸到井下的電纜配線必須穿管敷設,管口應密封。操作人員帶好絕緣手套,用電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注意防止井下污水進入。

9.6因窨井底距地面深度大于2米,井下作業屬高空作業。施工過程中除保證井口良好的通風條件下還應對作業井口進行圍護并掛好安全警示牌,設置穩固方便的扶梯便于操作人員上下。井下工具必須放置有序,向井下吊放工具時,要給下面打招呼,向上提吊污泥物是,井上作業人員提吊要穩、要慢,提吊或放下過程中,井下作業人員應站在安全位置。20MN-30B

篇3:封拆排水管道頭子安全技術措施交底

封堵和拆除管道頭子,是本排水工程施工時的一項關鍵性工作,它是保證分段施工,及施工排水、截流、改道、聯通等必須的技術措施,也是質量檢驗、磅水過程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對原有管道銜接、交匯等。封拆頭子對安全威脅很大,其注意事項和安全要求如下:

1)施工中需封堵原排水管道頭子,要先制訂解決地區排水的過渡措施,并事先向養護管理單位辦理封堵手續,經審定后才能封堵。

2)封拆頭子還須填寫“下窨井工作申請單”,并落實監護人員和搶救措施,經過有關部門審查和批準后實施。

3)下井操作前需把前后窨井蓋開放,使其適當通風,下井人員按規定配帶防毒面具和穿戴防護服,腰部系好懸托式安全帶等。

4)潛水作業前,必須嚴格檢查潛水作業必須配備的裝具、儀器、設備、用具和安全設施是否良好、齊全、可靠,并經確認后,方可進行潛水作業。

5)潛水作業前,必須認真了解水位深淺及流速,了解作業區域障礙物與相關危險因素,掌握潮汛規律和水位情況等,并應做好安全交底工作。

6)潛水作業前,必須編制施工(作業)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配備現場救護用具,制定救護措施,落實作業監護制度。

7)潛水員上、下時,必須采用保險繩幫助上、下,以防發生墜落事故。

8)作業時,應嚴格遵守各崗位安全職責和各項安全操作規程。

9)作業時,潛水送氣管應保持直線度,切莫預留過多,以防產生饒管導致發生事故。

10)潛水員水下作業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防止疲勞脫力,潛水員在作業時如感覺不適,頭昏胸悶等癥狀,應立即信息報告,及時停止作業。

11)作業時如發生突發故障和意外情況時,現場負責人或現場監護人,必須立即采取安全技術措施和救護措施妥善處置。必須立即停止作業,下水人員立即上來。

12)作業完畢后,切斷裝備電源。整潔裝備、用具,且做好作業場所沖洗打掃干凈工作與交接工作,并及時向有關方報告,以示作業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