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護安全措施
一、工程概況:
該工程建設地點位于臨汾市堯都區平陽汾河橋南側臨汾市污水處理廠廠區南側,它的建成將解決日益緊張的缺水問題,有效利用水資源。該工程是臨汾市在新建成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又將投資興建的污水回用工程。
本工程建設規模:深度處理回用水3萬噸/日用于臨汾市鋼鐵廠的工業循環冷卻水。
1、工程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情況:本區地下水類為孔隙潛水,勘察時實測穩定水位埋深在地表下1.60~2.50米,地下水季節性變化幅度1.0米,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等級屬中等腐蝕;對鋼筋腐蝕等級屬弱一中等腐蝕;對鋼結構的腐蝕屬中等腐蝕。(注:勘察期間屬豐水期),年平均氣溫12.3℃,最低氣溫-25.6℃,最高氣溫41.9℃,全年無霜期195天,最大凍結深度0.7米。
地質狀況:
根據有關地質勘察報告知:場地類別為III類,場地屬液化場地,液化等級較為嚴重,場地地面標高介于424.140米-425.42米,在20米勘探深度范圍內,場地地基自上而下可劃分為7層:
2、地基處理:曝氣生物濾池、隔板絮凝池、斜板沉淀池、循環水池、中間水池、快濾池、清水池、送水泵房地基均做振動碎石樁處理,樁間土的標準貫入錘擊數基準值不小于10,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其余建筑物下均做干插片石并鋪碎石找平處理。
二、施工內容
地基碎石擠密樁
本工程場地地基處理采用碎石擠密樁法,以消除或減輕該場地地基上的液化勢(原勘察資料中液化指數)。加固后其標準貫入錘擊數不小于10。本次地基處理施工主要是消除或減輕粉土(Q4la1)和細砂(Q4la1)兩層地基土的液化勢。
地基降水
由于臨汾市污水處理回用工程中的快濾池、送水泵房、清水池、循環水池中間水池的基礎埋深大于2米,現場的地下水位又在1.6~2.5m之間,因此在這四個構筑物的基礎施工中采取降水措施。
土方開挖
基坑施工開挖采用一臺SURER210-5D反鏟挖掘機挖土,3輛自卸汽車運土,挖土范圍按基礎埋深確定開挖邊線,采用反鏟挖掘機在基坑上挖土,自卸汽車將土運至空閑場地,以備回填之用;開挖至基底設計標高以上200mm處停止機械開挖,基坑周邊按土質實際情況III類土按1:0.7放坡,人工挖至設計標高,由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及時組織有關單位驗槽,并由施工單位填寫驗槽記錄,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條基采用人工開挖,土方由裝載機裝車、自卸汽車運至空閑場地。基坑開挖時每一基坑均按1:3開挖3米寬坡道,便于建筑材料和工具的運輸。土方開挖基底工作面:建筑物為墊層外側每邊留500mm,構筑物為墊層外側每邊留800mm,以便于支模搭架。
土方回填
基坑回填時兩側對稱夯填,打夯機分層夯實,夯不到處改用木夯夯實;
回填土料必須符合規范要求,所用土料不得含有有機機雜質,使用前過篩,其粒徑不得大于15mm。
回填土料最優含水率通過擊實試驗確定,土料的施工含水率宜控制在最優含水率Wop±2%的范圍內,施工現場測定方法為用手能握成團,輕捏即碎;
分層夯填壓實,每層虛鋪厚度≤250mm,采有蛙式條夯機打夯,一夯壓半夯。
三、安全措施
1、如果基坑開挖后施工期較長,放坡開挖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坑內設集水井,防止進入坑內的水四處流動。并在坑邊布置好排水溝、集水坑,使地表水能按指定流向流動,防止其倒流滲入基坑,影響開挖及導致基坑邊坡坍塌。
2、基坑開挖時,兩人操作間距應大于2.5m,在挖土機工作范圍內不允許進行其他作業,挖土應從上到下,逐層進行。
3、基坑開挖應嚴格按要求放坡。操作時應隨時注意土壁的變動情況,如發現有裂紋或部分坍塌現象,應及時進行支撐,并注意支撐的穩固和土壁的變化。
4、基坑上下應先挖好階梯或支撐靠梯,或開斜坡道,并采取防滑措施,禁止踩踏支撐上下。坑四周設安全欄桿。
5、用手推車運土時,應先平整好道路,卸土回填,不得放手讓車自動翻轉。
6、地基處理部分的安全措施詳見專項方案。
2005年2月20日
篇2:基坑支護施工進度計劃措施
基坑支護施工進度計劃
一、施工進度計劃
基坑支護施工工期為85個日歷天。其中攪拌樁工程為25天,噴錨及土方工程為60天,詳見“基坑支護工程施工進度計劃”。
二、進度計劃保證措施
1、攪拌樁施工時,密切關注樁機的施工能力。當樁的施工能力小于300m/天,應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增加樁機的投入數量。
2、負二層攪拌樁施工時,應注意攪拌樁是否能穿過砂層進入不透水層或弱透水層深度超過0.5m。若不能滿足,應迅速安排投入旋噴樁機。
3、土方開挖過程中,分析工期安排與施工進展情況。當不能滿足工期要求時應找出原因并改正,同時采取措施補回拖慢的進度。
篇3:大廈基坑支護施工監測應急措施
大廈基坑支護施工監測及應急措施
為確保施工安全和基坑開挖的順利進行,從圍護工程開始施工至地下室底板完工,應進行全過程的施工監測,以便及時掌握施工全過程圍護結構、周圍土體的受力與變形情況,及時掌握基坑開挖對周圍環境,尤其對建筑物、道路的影響程度,以便在監測信息指導下,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調整施工方案,避免基坑開挖的重大事故發生,減少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
(一)監測內容
土釘圍護的施工監測應包括如下內容:
(1)圍護體的位移及沉降;
(2)地表開裂狀態及周圍環境變形;
(3)基坑滲漏和危及支護安全的水害來源。
(4)基坑底部土體有無隆起,圍護外側土體有無下沉。
(二)監測點的設置
(1)監測點、后視點、水準基點應設置在基坑施工影響范圍外。
(2)沉降和位移監測點應設在基坑邊壁和基坑底部,間距不宜大于30m。
(3)地表開裂,宜采用標記法進行觀察和比較,有裂縫時,先測量其寬度并做好記錄,然后用水泥漿灌實抹平,必要時可拍照留存。
監測點的設置詳見附圖。
(三)監測次數及方法
(1)在基坑開挖期間,每天監測次數一次為宜,當位移出現發展趨勢或接近預警值時,應加大監測的頻率。
(2)地下室底板完工后可減少監測次數,地下室側墻完工后停止監測。
(3)位移觀測用Et-02電子經緯儀,沉降觀測用精密水準儀,精度為標準二等水準。
(四)監測數據處理及反饋
監測數據應即填入規定的表格,及時向項目經理報告,定期向業主和監理工程師報告。如發現數據明顯變化或臨近報警值時應即向項目經理、業主、監理工程師報告。
(五)報警值
根據設計規定,報警值如下:
(1)1-1剖面坡頂水平累計位移40mm,連續3日位移速率大于3mm/d,并且有發展趨勢。
(2)其余剖面坡頂水平位移累計60mm,連續3日位移速率3mm/d,并且有發展趨勢。
(3)地面沉降大于基坑開挖深度的1%。
當位移接近或達到預警值時,或建筑物底部或周圍土體出現可能導致剪切破壞的跡象或其他可能影響安全的征兆(如流砂、涌土、隆起、陷落等)時,應立即報警,確定可能采用的應急措施,排除險情。
(六)應急措施
1.由于基坑施工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發生各種險情,為能及時排除險情確保安全,應采取如下應急措施:
(1)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組長的監控小組,在土方開挖和土釘墻施工階段進行24h監控,監控內容包括:墻體水平位移,土釘墻結構變形,周邊土體,道路及管線的變化。
(2)施工現場準備砂袋。
(3)當圍護體位移超過預警值時,使用砂袋壓載,防止支護結構位移的發展。
(4)當支護結構的位移增大時,必要時可使用挖土機迅速回填土方反壓,以阻止位移的進一步發展,并在位移較大處設置超前支護,待穩定后方可繼續開挖。
(5)當施工時遇上流沙等土層時,應先打入豎向注漿管進行加固,然后開挖。
2.為了確保安全施工,針對假設出現的幾種險情,制訂了如下應急措施:
(1)圍護體滑移的應急措施
根據監測信息,如發現圍護體位移超過容許值,應即采取如下措施阻止位移:
1)坑外卸荷,具體辦法同上相關措施。
2)在坑內緊急壘堆砂袋或回填壓載。
3)位移較大并有發展趨勢時,可在坑內設置內撐。內撐可為水平撐或斜撐,
可用型鋼或堅固的木料支撐。
4)必要時可采取增加或加長水平土釘的措施,可酌情在松動的圍護體內設置豎向土釘(注漿)。
(2)坑底土體隆起的應急措施
1)由于圍護體滑移造成的坑內土體隆起,應采取處理圍護體滑移的措施,同時用重物(疊袋、回填土)壓制隆起的土體。
2)由于淤泥繞過圍護體流向坑內造成的土體隆起,應在坑內利用重力壓制隆起土體的同時,對圍護體進行加固。設置豎向土體(注漿)加固圍護體的有效措施。
(3)周邊道路或地下管線破壞的應急措施。造成周邊道路或地下管線破壞的直接原因就是圍護結構位移或坑底土體隆
起,因此防止發生此種情況的預防措施是:1)加強施工監測,實行信息化施工。2)發生圍護位移或坑內土體隆起時,應即采取措施處理。
(4)地表裂縫的應急措施
1)及時查明地下裂縫原因,采取相應措施阻止裂縫的發展。
2)及時用濃水泥漿灌縫。
(七)深層監測
1.監測方案依據及內容
(1)監測方案的編制依據
1)業主提供之總平面布置圖;
2)業主提供之綜合地下管線圖;
3)業主提供的基坑圍護方案及相關圖紙;
4)有關相類似基坑信息化施工監測實例。
(2)監測項目
為了及時收、反饋和分析周圍環境和圍護結構在施工中的變形信息,實現信息化施工,確保基礎施工安全。綜合業主提供的資料,基坑圍護方案中對施工監測的要求及本工程特點,考慮本監測工程設置以下幾方面的監測內容:
1)周圍地下管線變形(沉降、位移)監測;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
3)深層土體位移(測斜)監測;
4)圍護墻頂變形(沉降、位移)監測。
2.監測點的埋設及施工監測方法
(1)地下管線監測點
模擬點埋設方法為:在地下管線相應上方開挖約30cm深洞,將頂面刻劃"+"的鋼筋埋入其中,并用混凝土將其固定;間接點法埋設即直接將頂面刻劃"+"的道釘打入地下管線對應上方路面。
測量方法:沉降監測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各限差要求進行測量,每次測量宜做到閉合或附合,并符合二等水準的各項精度要求。位移測量采用小角度法。
(2)周圍建筑物沉降監測點埋設:建筑物監測點直接用沖擊鉆在外側墻體上打洞,并將道釘打入或用
"L"形鋼筋用水泥砂漿固定。測量方法:同地下管線監測。
(3)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孔
埋設:采用鉆孔埋設。將面包裹工業濾網的PVC水位管放入鉆孔內用中砂回填至密實,再用混凝土封口,以免地表水滲入影響觀測,水位孔深度均為10.
0m。測量方法:直接量取監測孔內地下水位距水位管口的距離。
(4)深層土體位移監測
埋設:采用鉆孔埋設。在埋設點上用鉆機鉆孔,到達設計深度后,逐段安放測斜管,頂底封閉,接頭處用自攻螺釘擰緊,并用膠布密封。安放完畢后用膨潤土及黃砂回填,直至鉆也隙密實為止,并用混凝土封口,孔深根據基坑深度確定。測斜管內的十字導槽必須有一組垂直于基坑邊線。
測試方法:先以測斜孔底為起測基準,以0.5m點距由下向上進行測試,測試數據處理時均用經緯儀測得的測斜管口的位移值進行測斜成果的修正,經計算處理產生測斜曲線及數據報表。
3.監測精度及所采取的技術措施、報警值
(1)技術措施
1)為了確保各項監測項目的精度,投產的儀器必須按規定內容檢查標定其主要技術指標,儀器檢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記錄歸檔。遇特殊情況(如受震、受損)隨時檢查、檢定。不合格儀器堅決不能投產使用。
2)水準測量宜采用閉合或附合路線觀測方法。
3)盡量做到測量定人,定儀器;觀測數據不得隨意涂改,測量數據有疑問時,因做至反復觀測尋找問題原因。
4)各監測項目變形量或測量值接近或到達報警值時,應及時發出預警報告或報警,并提請業主及有關單位注意。
(2)報警值1)地下管線監測報警值由專業管線公司給定,具體報警值為累計變量≥±10mm,日變量≥±3mm。
2)其他有關監測內容報警值敬請設計單位確定,一經確定,我司將嚴格按照標準執行。
4.施工及組織
(1)監測頻率基坑開挖至底板完成其間,地下管線變形監測2次/d、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1-2次/d、深層土體位移監測1~2次/d、圍護墻頂面變形監測1-2次/d。
地下室結構至±0.00其間,地下管線變形監測1次/3d、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1次/3d、深層土體位移監測1次/3d、圍護墻頂面變形監測1次/3d。
(2)提交的測試成果
建立監測成果及時匯報制度。正常情況下當天的監測成果第二天呈報業主和有關部門,敘述監測點(孔)當次及累計的成果動態及有關注意問題。如遇報警情況,先當場口頭通知同時4h內提交正式報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