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司索工安全操作規程
1.作業前,應穿戴好安全帽及其他防護用品。
2.根據吊重物體的具體情況選擇相適應的吊具與索具。
3.作業前應對吊具與索具進行檢查后,方可投入使用。
4.起升重物前,應檢查連接點是否牢固可靠。
5.吊具承載時不得超過額定起重量,吊索(含各分支)不得超過安全工作載荷(含高低溫,腐蝕等特殊工況)。
6.作業中不得損壞吊件、吊具與索具,必要時應在吊件與吊索的接觸處加保護襯墊。
7.起重機吊鉤的吊點,應與吊物中心在同一條鉛垂線上使吊重處于穩定平衡狀態。
8.禁止司索或其他人員站在吊物上一同起吊,嚴禁司索人員停留在吊重下。
9.起吊重物時,司索人員應與重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10.應做到經常清理作業現場,保持道路暢通。安全通道暢通無阻。
11.聽從指揮人員的指揮,發現不安全情況時,及時通知指揮人員。
12.經常保養吊具、索具、確保使用安全可靠延長使用壽命。
13.在高空作業時,應嚴格遵守高空作業的安全要求。
14.捆綁后留出的繩頭,必須緊繞吊鉤或吊物上,防止吊物移動時,掛住沿途人員或物件。
15.吊運成批零散物件,必須使用專門吊藍、吊斗等器具,同時吊運兩件以上重物,要保持平穩,不得相互碰撞。
16.吊重物就位前,要墊好襯木,不規則物體要加支撐,保持平衡,不得將物件壓在電氣線路和管道上面,或堵塞通道,物件堆放要整齊平穩。
17.卸往運輸車輛上的吊物,要注意觀察中心是否平穩,確認不致傾倒時,方可松綁、卸物。
18.吊運化學危險物品,要嚴格遵守國務院頒布的《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有關規定。
19.工作結束后,所使用的索具,吊具應放置在規定的地點,加強維護保養,達到報廢標準的吊具索具要及時更換。
篇2:起重信號司索工安全技術交底
一、吊運指揮人員必須是18周歲以上(含18周歲),視力(包括矯正視力)在0.8以上,無色盲癥,聽力能滿足工作條件的要求,身體健康者
二、指揮人員必須安全技術培訓,勞動部門考核合格,并發給安全技術操作證后,方可從事指揮。
三、指揮人員必須嚴格執行GB5082標準與起重機聯絡時做到準確無誤。
四、指揮人員應熟知《起重機械安全規程》GB6067和《起重機械吊具與索具安全規程》LD48-1993。
五、指揮人員所指定的起重機械,必須熟悉技術性能后方可指揮。
六、指揮人員不能干涉起重司機對手柄或旋鈕的選擇。
七、負責載荷的重量計算和索具的正確選擇。
八、指揮人員負責對可能出現的事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九、指揮人員應佩戴鮮明的標志和特殊顏色的安全帽。
十、指揮人員在發出吊鉤或負載下降信號時,應有保護負載降落地點的人身、設備安全措施。
十一、在開始指揮起吊負載時,用微動信號指揮;待負載離開地面100~200mm時,停止起升,進行試吊,確認安全可靠后,方可用正常起升信號指揮重物上升。
十二、指揮起重機在雨、雪天氣作業時,應先經過試吊,檢驗制動器靈敏可靠后,方可進行正常的起吊作業。
十三、在高處指揮時,指揮人員應嚴格遵守高處作業安全要求。
十四、指揮人員選擇指揮位置時:
(一)應保證與起重機司機之間視線清楚。
(二)在所指定的區域內,應能清楚地看到負載。
(三)指揮人員應與被吊運物體保持安全距離。
(四)當指揮人員不能同時看見起重司機和負載時,應站到看見起重機司機的一側,并增設中間指揮人員傳遞信號。
十五、現場補充交底內容
交底人簽字:
日期:
接受交底單位:中建鋼構有限公司接受交底單位負責人簽字:
日期:
篇3:起重指揮司索工:安全操作規程
一、起重指揮司索工必須經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建筑施工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書,方可上崗。二、起重指揮應由技術熟練、懂得起重機械性能的人員擔任。指揮時應站在能夠照顧到全面工作的地點,所發信號應事先統一,并做到準確、宏亮和清楚。三、80t以上的設備和構件,風力達五級時應停止吊裝。四、所有人員嚴禁在起重臂和吊起的重物下面停留或行走。五、使用卡環應使長度方向受力,抽銷卡環應預防銷子滑脫,有缺陷的卡環嚴禁使用。六、起吊物件應使用交互捻制的鋼絲繩(安全系數見表1)。鋼絲繩如有扭結、變形、斷絲、銹蝕等異常現象,應及時降低使用標準或報廢(表2)。鋼絲繩的安全系數?表1鋼絲繩的用途安全系數纜風繩纜索起重機承重繩手動起重設備機動起重設備作吊索無彎曲作捆綁吊索用于載人的升降機3.53.754.55~66~78~1014鋼絲繩斷絲折減或報廢標準(一個節距內)?表2折減或報廢鋼絲繩種類(交互捻制)6×19+16×24+16×37+16×61+11.000.900.80報廢0~56~1011~1616以上0~78~1415~2020以上0~1011~2021~3030以上0~1516~2526~4040以上七、編結繩扣(千斤)應使各股松緊一致,編結部分的長度不得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5倍,并且不得短于300mm。用卡子連成繩套時,卡子不得少于3個。八、地錨(樁)應按施工方案確定的規格和位置設置,如發現有溝坑、地下管線等情況,應及時報告施工負責人采取措施。九、使用繩卡,應將有壓板的放在長頭一面。其應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表3)。繩卡應用范圍表3繩卡型號卡桿直徑(mm)允許承載力(t)適用于鋼絲繩直徑(mm)繩卡間距(mm)繩卡使用數量(個)Y1-6Y2-8Y3-10Y4-12Y5-15Y6-20Y7-22Y8-25Y9-28Y10-32Y11-40Y12-45Y13-50M6M8M10M12M14M16M18M20M22M24M25M27M300.721.282.002.402.885.126.488.009.6811.5012.5014.8018.007.4~88.7~9.31112.5~1415~17.518.5~2021.5~23.524~26.528~3132.5~3739~44.546.5~50.552~5660以上十、使用兩根以上繩扣吊裝時,繩扣間的夾角如大于100°,應采取防止滑鉤等措施。十一、用四根繩扣吊裝時,應在繩扣間加鐵扁擔等調節其松緊度。十二、使用開口滑車必須扣牢。禁止人員跨越鋼絲繩和停留在鋼絲繩可能彈及的地方。十三、起吊物件,應合理設置溜繩。十四、組裝起重桅桿應用芒刺對孔。高空擰緊和拆卸螺栓應用固定扳手,如用活動扳手應系安全帶。十五、捆轉向滑車或定滑車,捆繞數不宜多,并須排列整齊、受力均勻。捆綁定滑車應有防滑措施,但起重量大的定滑車應用吊環。十六、纜風應合理布置,松緊均勻。纜風與桅桿頂應用卡環連接;纜風與地錨連接后,應用繩卡軋死。十七、纜風跨越馬路時,架空高度應不低于7m。十八、纜風與高壓線之間應有可靠的安全距離。如需跨過高壓線,應采取停電、接地、搭設防護架等安全措施。十九、桅桿移動的傾斜幅度,當采用間歇法移動時,不宜超過桅桿高度的1/5;當采用連續法移動時,則應為桅桿高度的1/20~1/15。相鄰纜風要交錯移位。二十、裝運易倒構件應用專用架子,卸車后應放穩擱實,支撐牢固。二十一、起吊屋架由里向外起板時,應先起鉤配合降伸臂;由外向里起板時,應先起伸臂配合起鉤。二十二、就位的屋架應擱置在道木或方木上,兩側斜撐一般不少于3道。禁止斜靠在柱子上。二十三、使用抽銷卡環吊構件時,卡環主體和銷子必須系牢在繩扣上,并應將繩扣收緊。嚴禁在卡環下方拉銷子。二十四、引柱子進杯口,撬棍應反撬。臨時固定柱的楔子每邊需兩只,松鉤前應敲緊。二十五、無纜風校正柱子應隨吊隨校。但偏心較大、細長、杯口深度不足柱子長度的1/20或不足60cm時,禁止無纜風校正。二十六、禁止將物件放在板形構件上起吊。吊裝不易放穩的構件,應用卡環,不得用吊鉤。二十七、設備吊裝三角架(三木塔)下腳應相對固定,倒鏈應掛在正中,移動時應防止傾倒。二十八、裝運重心高、偏心大或易滾動的設備等,應合理擱置,并采取穩固措施。二十九、用頂升法裝車,托梁應有足夠的長度和強度。頂升速度應一致,前后應交錯進行,高差不宜過大。三十、用滾動法裝卸車時,滾道的坡度不得大于20°,滾道的搭設應平整、堅實,接頭錯開。滾動的速度不宜太快,必要時應設溜繩。在滾道一側的車體下面應用枕木墊實。三十一、使用管子(滾杠)拖運設備,管子的粗細應一致,其長應比托板寬度長50cm。填管子,大拇指應放在管子的上表面,其他四指伸入管內,嚴禁戴手套和一把抓管子。三十二、旋轉法起吊時,設備的中心線、桅桿和基礎中心應在同一平面內。采用多根主纜風時,應有調節受力的裝置。在滑車組的相反方向應有制動措施。三十三、采用人字桅桿起板法吊裝時,桅桿兩腿鬧的夾角應不大于45°,受力方向應在兩腿的中間。桅桿的高度,應為設備長度的1/2.5~1/2。桅桿兩腿和設備絞座應放在一起。三十四、滑行法吊裝應遵守下列各項:(一)兩桅桿或四桅桿吊裝時,桅桿的前傾或后仰應一致,并選用同種型號同速卷揚機。(二)設備直徑大于3m時應設兩套溜繩,其間要有平衡輪調節,使滑車受力一致;設備直徑小于3m時,可設一套溜繩,但設備中心線、溜繩與基礎中心應在同一直線上。(三)溜繩的滑車組,應有防止扭轉的措施。(四)負載的獨腳桅桿傾斜時,應用卷揚機松纜風繩,并確保纜風繩受力均勻。教育人(簽名):班組長(簽名):教育日期:年?月?日接受教育人(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