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噴漿拌料工崗位危害因素辨識預防

噴漿拌料工崗位危害因素辨識預防

2024-07-13 閱讀 4582

、機器運轉過程中,進行維修,造成機械傷人事故。預防措施:嚴禁在機器運轉過程中進行維修。

2、開機前,沒有詳細檢查機器各部件連接情況,防護裝置不全,造成機械傷人。預防措施:開機前,必須詳細檢查機器各部位連接情況及防護裝置是否齊全有效。

3、機器運轉過程中,用鐵鍬伸入扒料,造成機械事故及傷人。預防措施:嚴禁在機器運轉過程中用鐵鍬向外扒料。

4、攪拌機轉動部分,夾傷操作人員。預防措施:向噴漿機內上料時,手不得觸及旋轉部位。

5、噴漿料配比、水灰比不符合要求,漿皮脫落傷人。預防措施:噴漿料配比、水灰比要按措施規程執行,噴漿料攪拌要均勻。

6、噴漿攪拌機停放不穩,攪拌機滑落傷人。預防措施:攪拌機放置時必須穩固,斜巷懸車上料時,車下方必須用卡軌器或道木十字型掩車。

7、風、水管及噴漿管,風水管及噴漿管脫落傷人。預防措施:風水管接頭必須使用專用銷子固定牢固;噴漿管接頭固定牢固;噴漿管鋪設時要平直不得有急彎。

8、未戴防塵口罩、手套、護鏡等,造成職業病。預防措施:按規定佩帶防護用品。

9、幫、頂,活矸、活石,掉頂、片幫傷人。預防措施:放炮后危矸活石必須及時處理,嚴禁空頂作業。敲幫問頂時必須使用專用撬杠,并保證找頂人員退路暢通。

篇2: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實施程序,實施程序應包括:

――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

――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的設施,無論是由組織還是由外部所提供的設施。

組織應確保在確立職業安全健康目標時,對這些危險評價的結果及控制的效果進行考慮,并將此文件化并保持最新。

組織所采用的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的方法應該:

――依據其范圍、性質和時間安排進行確定,以保證其方法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確定危險級別;

――與運行經驗和所采取的危險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適應;

――為確定設備要求、明確培訓需求和開展運行控制,提供適宜信息;

――提供必要的監測活動,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1.理解要點

標準要求組織有一個或多個程序,程序的作用是便于辯識(確定)、評價危險因素,實施控制措施,特別是對重大危險因素。這一條強調的是對程序要求,不是對危險因素本身的要求。程序應能夠滿足確定危險因素及判斷其重要程度,并在出現新問題時及時更新,等要求。

對于尚未建立OHS管理體系的組織,首要的任務是進行初始評審,評審的目的是了解組織的OHS管理現狀。初始評審的內容包括:

法律、法規要求;

危險因素識別和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

對所有現行OHS管理活動與程序的審查;

對以往事件、事故調查以及糾正、預防措施的評價。

實施初始評審后,組織將對自己的活動、危險因素、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及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現狀做到心中有數,其中最重要的是危險因素,尤其是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和評價。

危險因素的考慮應包括: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類型。

三種狀態是: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態。組織生產過程許多是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運行生產的,是正常狀態。生產車間的開車、停機、檢修等情況下,危險因素與正常態有較大不同,屬異常狀態。緊急狀態則是發生火災、爆炸、洪水等情況。對可預見的緊急狀態,應有相應的計劃、措施,以保證其影響的最小化。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組織在對現場的、現有的危險因素進行充分考慮時,也要看到以往遺留的危險以及計劃中的活動可能帶來的危險性。組織要盡可能全面地考慮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拓開思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使危險因素得到控制。

七種危險因素類型:(1)機械能;(2)電能;(3)熱能;(4)化學能;(5)放射能;(6)生物因素;(7)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危險控制措施包括:消除、限值、處理、轉移等。組織的OHS方針、目標和指標應建立在與其活動、產品或服務相關的重大危險影響的基礎之上,危險因素的辯識、評價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該過程也包括明確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組織自身業務發展、工藝更新、原材料替代及相關方要求等方面的影響,為此,OHSMS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求組織及時更新這方面的信息。

常用的危險辯識、評價方法有:(1)安全檢查表;(2)預先危險分析(PHA);(3)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4)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5)事件樹分析(ETA);(6)故障樹分析(FTA);(7)危險指數方法;(8)風險概率評價法(PRA)等。

2.審核要點

1)組織的活動中主要的危險因素是什么,是否已列出重大危險清單。

2)組織識別危險因素的程序是否正確,能否滿足和適應現場的生產需要。

3)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是否產生某些重大風險,有無進行風險分級。

4)組織是否具備新項目OHS預評價的程序。

5)組織的現場是否有特殊的OHS要求。

6)組織危險因素識別程序是否考慮了供應商和合同方的影響。

7)對活動、產品或服務的任何可能的更改或補充,將如何改變危險因素和與之相關的影響。

8)是否根據危險評價結果,制訂了具體的危險控制措施計劃。

9)如何考慮其影響、可能性、嚴重程度和頻次的情況來評價什么是重大事故因素。

10)如何監測危險辯識、評價、控制,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篇3: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識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

識別本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影響職業健康安全的危險源,評價風險因素,從而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并在新問題出現或其他情況時對其進行更新和持續改進。

2.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危險源識別、風險評價及更新。

3.定義

危害辨識:辨識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性質的過程。

風險評價: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圍的全過程。

4.職責

4.1辦公室、生產部負責組織公司各部門進行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識、評價與更新工作。

4.2其他部門按照程序要求辨識本部門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并進行初步評價。

4.3相關部門負責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處置。

5.管理規則及流程

5.1職業安全健康危害辨識評估和控制

5.1.1按職責分工,成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對存在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進行辨識與評價。

5.1.2危害因素辨識的范圍必須覆蓋公司的生產作業活動全過程。

5.1.3辨識依據

1)國家、政府各部委頒布的政策、法規、標準、規定、條例等;

2)當地的地方法規、標準、規定、條例等;

3)認證機構和檢驗檢測機構的檢測及認證結果或反饋的信息。

5.1.4危害因素的辨識方法

1)直觀經驗法:a.對照、經驗法、b.類比方法。

2)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各部門根據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的要求,對本部門內生產作業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分析、判斷,找出可能對職業安全健康不利影響的各類危害因素。

5.1.5評價依據:

1)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規、行業協會的規定;

2)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影響的范圍、嚴重程度、頻次;

3)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對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程度;

4)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對公司發展的影響程度;

5)社會、員工、投資方對職業安全健康的要求。

5.1.6評價方法

1)由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組織對潛在的危害因素進行評審;

2)職業安全健康風險評價采用“風險評價指數矩陣法”。

3)風險分類:不可接受的風險稱為重大風險,不希望有的風險稱為重要風險。

4)評價結果應形成《各崗位安全及職業危害風險評估報告》。

5)根據風險程度及公司能力和發展規劃,制訂相關的糾正或預防措施。

5.1.7當發生以下情況時,須對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重新進行辨識與評價

1)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變更和增加時;

2)發生重大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污染事故后;

3)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時;

4)第三方審核或監測提出新的要求時。

5.1.8風險控制措施

1)不需要評審即可接受的風險: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

2)有條件接受的風險:通過評審決定是否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如需要,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或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改進措施。同時,需要通過監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

3)不希望有的風險:應努力降低風險,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并應在規定時間期限內實施措施減少風險。在該風險與嚴重事故后果相關的場合,進行進一步的評價,以確定是否需要改進的長遠控制措施和當前簡易可靠的控制措施;

4)不可接受的風險: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

1.相關文件

《現場安全與個人防護用品的選擇和使用管理程序》

2.表單

《各崗位安全及職業危害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