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礦井雨季防治水技術
礦井透水前的主要征兆:
1、掛紅。礦井水中含有鐵的氧化物,在它通過煤巖裂隙而滲透到采掘工作面煤巖體表面時,會呈現暗紅色水銹,這種現象叫掛紅。掛紅是一種出水信號。
2、掛汗。積水區的水在自身壓力作用下,通過煤巖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巖壁上結成許多水珠。
3、水叫。含水層或積水區內的高壓水,向煤巖裂隙擠壓時,與兩壁摩擦會發出“嘶嘶”叫聲,這說明采掘工作面距積水區或其他水源已經很近了。
4、空氣變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域時,空氣溫度會下降,煤壁發涼,人一進入工作面就有涼爽、陰冷的感覺。
5、出現霧氣。當采掘工作面氣溫較高時,從煤壁滲出的積水,會被蒸發而形成霧氣。
6、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
7、水色發混,有臭味。
8、采掘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積水區向外散發瓦斯、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
9、裂隙出現滲水等。如果出水清靜,則離積水區較遠;若渾濁,則離積水區已近。
容易引發煤礦水害事故的幾個原因:
1、采空區、老窯地質資料不全,易發水災事故
京西煤炭開采時間較長,尤其是鄉鎮煤礦,受技術人員短缺、承包人變更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采空區、老窯基礎資料欠缺,礦井圖紙不能真實反映煤礦的實際開采情況,在雨季降水作用下,部分采空區可能積水,容易導致發生事故。
2、雨季降水引發水害、水煤泥事故
京西煤田煤層埋藏較淺,而且多為急傾斜煤層,部分煤層甚至露出地表,雨季大氣降水達到一定程度時,雨水沿煤層或巖層節理裂隙滲入井下。開采這樣的煤層時,極易引發事故。
有時部分具有良好吸水性的碎裂煤在吸水軟化、泥化后,煤巖強度降低,形成的水煤泥在應力及自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涌出也會引發事故。
3、超層越界開采,引發特別重大傷亡事故
有的煤礦為了爭奪資源,越界開采相鄰煤礦的煤層,由于不清楚相鄰礦的地質資料,盲目進入積水老空區;有的鄉鎮煤礦在未經批準的區域進行開采,或者在國有大礦采空區反復掘進找煤,甚至非法開采保護煤柱。
4、洪水倒灌淹井,引發重大傷亡事故
有些煤礦地面塌陷嚴重,井口標高低于歷史最高水位,暴雨來后水量增大,洪水直接倒灌井下,發生淹井傷亡事故。山西省臨汾市江水坪煤礦由于井口標高低,2003年4月17日,發生洪水倒灌入井事故,造成14人死亡。
5、防排水系統不完善,引發重大傷亡事故
部分煤礦防排水系統不完善,井下水倉容積太小,排水管路、泵、電纜不配套。由于非正規開采,以掘代采,井下巷道空間也比較小,一旦發生突水,造成災害進一步擴大。如2005年江西省上栗縣永勝煤礦“7.7”透水事故,水量僅6000m3,由于防排水系統不完善,巷道斷面、空間太小,發生事故后,水位上升速度較快,而大流量排水設備無法安裝到位,導致15人死亡。
水害的防范措施:
一、在巷道出現掛紅、掛汗、煤巖松軟、淋頭水加大等情況下掘進打眼時,如果出現來壓或鉆孔中水壓、水量突然增大,必須停止打眼,嚴禁拔出鉆桿,現場人員應立即向地面報告。如果發生危急情況時,必須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區的人員,然后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二、在可能存在積水的區域進行作業時,應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
(一)放炮時,躲炮時間延長到至少30分鐘以上,等待響炮地點穩定后,判明是否有水流,方可進行其他作業。
(二)放炮躲炮時,人員應站在不被水流沖擊威脅的地方,防止響炮后采空區積水突然涌出,危及人員的安全。
(三)交接班時,上一班不能在溜煤道上留有存煤,防止在交接班過程中,存煤被滲透出來的水流泥化、軟化,形成水煤泥,在下一班作業人員放煤時造成水煤泥涌人事故。
三、在作業過程中,需要探放水的情況主要有:(1)遇到可能積水的老空窯和本礦采空區;(2)遇到上水平大巷時,應防止與大巷水溝打透;(3)遇到鉆孔時,應探明鉆孔是否有積水或與其它積水區相通。
探水前,要分析查明采空區或老窯的空間位置、積水量和水壓。探放水時,要撤出探放水點部位受水害威脅區域的所有人員;探放水孔必須打透老空水體,并要監視放水全過程,直到老空水放完為止。探放水時,要認真檢查瓦斯或其他有害氣體,確保探放水安全進行。
在距離采空區或大巷20米左右時,應由技術部門或技術人員制定探水措施,開始探水。探水時,每打完一組探水孔,應由探放水負責人和技術部門共同確定下一步巷道掘進長度,一般規定是探5米,掘進1米。
四、雨季前,要對礦井排水設備和供電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修,清挖水倉、水溝和沉淀池,開展一次聯合排水試驗。要配備與礦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倉、水泵、輸電線路(雙路)等設施,確保礦井正常排水,并滿足最大涌水量的排水需求。
煤礦位于地表河流、山洪部位等附近,井口、工業廣場要修筑堤壩、開挖溝渠等截流設施,防止地表水體倒灌礦井。
地表水體、采煤塌陷區、煤系地層露頭等部位有漏水現象時,要對漏水的水體基底進行防漏加固處理。
篇2:X露天煤礦雨季防治水措施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及《煤礦防治水規定》,為了保證露天煤礦在雨季生產安全不受水害威脅,露天煤礦根據礦井實際情況制定了雨季防治水措施。
一、進行雨季水情、水害分析
露天煤礦位于烏海市海南區公烏素境內,地處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礦區年平均降水量247.7mm,且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內,年蒸發量3132.1mm~3919.3mm,平均3486.1mm。礦區含水層含水貧弱,地下水流動滯緩,地下水以靜儲量為主,礦井主要補給水源為大氣降水。礦區地表無水體,僅在雨季有短暫地表徑流。礦井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采與井工開采。由于露采坑遍布井工礦井周邊,煤層露頭隔水煤柱大多被回采,露采坑破壞了地表行洪通道,增大了礦井滲漏面積,再加上井工開采采動裂隙、采空區積水等原因,盡管礦區降水量較小,但由于降雨集中,一旦洪水進入露采坑、礦井,有可能威脅礦井生產安全。
二、雨季防治水措施
為了防止露天煤礦順利度過汛期,根據煤礦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措施進行雨季水害防治:
(一)、露天開采防治水措施
1、疏通泄洪通道
雨季來臨前組織人員對露采坑周邊及上游泄洪通道進行巡查,發現通道阻塞及時進行疏通,在可能發生阻塞地段進行加壩引流。
2、構筑攔水壩
為了防止雨季大氣降水沿露采坑周邊直接進入采坑,淹沒露采工作面,威脅露采坑生產安全、加大露采坑排水負擔,根據礦井實際情況,沿露采坑周邊構筑攔水壩,壩高不低于1.5m,壩寬不低于2m,壩體材料為露采剝離物,壩體外部覆黃土。
3、進行露采坑、排土場邊坡穩定觀測
雨季必須加強露采坑、排土場邊坡穩定性觀測,防止由于降雨誘發滑坡災害。
4、建立雨季預警機制
為了防止雨季露采坑發生事故,及時掌握暴雨與洪水預警信息,在暴雨預警信息發布后應立即組織撤出人員及設備。
5、完善露采坑排水系統
雨季來臨前對露采坑排水設備進行檢修,保證雨季排水工作正常。
(二)、井工開采防治水措施
1、地面防治水措施
①加壩引流、疏通地表排泄通道
在露采坑防治措施的基礎上加壩引流,保證雨季降水沿地表順利排泄至礦井以外,減小大氣降水滲入補給井下。
②填漏堵縫
安排人員對地表裂縫及塌陷進行填埋,特別在雨季來臨前,對地表裂縫、塌陷進行徹底檢查,對達不到要求的地段重新進行填埋。
③封閉廢舊井口
雨季來臨前,對井田范圍內所有廢舊井口填埋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填埋質量達不到要求及可能導水的井口,必須重新進行封閉。
④抽排露采坑、低洼積水區積水
對露采坑、低洼積水區積水及時設泵抽排,防止滲入補給井下。
2、井下防治水措施
①健全完善排水系統
水泵、水管、配電設備、供電系統、泵房等主要排水設備在雨季來臨前進行一次全面檢修,并進行一次聯合試運轉,確保運行正常。礦井水倉在雨季來臨前必須進行一次徹底清倉,確保雨季正常使用。
②嚴格執行探放水制度
堅持“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則。
③加強礦井涌水量觀測
加強礦井涌水量觀測,特別是礦井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要及時觀測礦井涌水量變化情況,發現水量變化異常,必須及時撤出人員進行處置。
④嚴格執行雨季24小時巡查制度
在暴雨災害期間,要嚴格實施24小時不間斷巡視。當暴雨洪水可能引發淹井等事故災害緊急情況下及時撤出井下人員,發現暴雨洪水災害嚴重、可能引發淹井時,必須立即撤人,確保安全
⑤編制防洪預案、應急救援預案
編制防洪預案、應急救援預案,對預案進行學習并組織演練。加強對職工防范暴雨洪水知識的教育培訓,提高職工互救、自救能力。
⑥成立應急救援搶險隊伍
成立應急救援搶險隊伍,對應急救援搶險隊伍進行系統培訓,保證搶險隊伍在災害發生時能夠發揮作用。
⑦儲備應急救援搶險物資
儲備雨季防洪應急救援搶險物資,保障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