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S礦防治水事故隱患責任追究制度

S礦防治水事故隱患責任追究制度

2024-07-10 閱讀 1275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煤礦防治水規定》、《煤礦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建設指南(試行)》和《煤礦重大事故隱患治理督辦制度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等相關規定和文件精神,進一步落實煤礦安全生產責任,保障煤礦職工的生命財產安全,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特制訂《山西呂梁離石炭窯坪煤業防治水事故隱患責任追究制度》。

一、安全生產目標

煤礦企業是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主體,本礦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經營方針。

本礦生產經營必須遵守《煤炭法》、《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煤礦安全規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完善安全生產條件,確保安全生產,減少和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煤礦礦長對預防煤礦安全事故負主要責任。

1、各分管負責人每旬對分管范圍內進行1次事故隱患排查,排查工作要綜合制定方案,明確排查時間、方式、范圍、內容和參加人員,排查出的隱患要進行登記,按照“五定”的原則進行問題下發,分管礦領導負責分管本專業排查問題的驗收及銷號工作,于每旬旬底交于安檢科進行備案。

2、各科隊負責人必須按照本單位職責分工對所有員工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目標,責任到人,做到責、權、利相結合。

3、各科、隊負責人全面負責本單位日常安全管理,負責制訂完善單位業務范圍內的隱患排查及整改的管理制度,按閉環模式及時有效地處理隱患,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4、在每旬各分管負責人組織的檢查中,各科隊責任范圍內的事故隱患,由當天按照“五落實”、“閉合管理”的原則制定整改方案;逾期未制定的,每推遲一天,對安監科負責人罰款100元;職能科隊未按照“五落實”原則進行整改的,對該科隊負責人每條隱患罰款100元。

5、集團公司和上級主管部門來礦進行檢查出的隱患,由礦長組織制定專項治理方案,并組織實施,完成治理后由安檢科報主體企業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由主體企業書面報告給發現部門或其委托部門,進行驗收銷號。

6、專業系統及各項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力,致使重大隱患不斷出現,追究分管礦長及相應領導的責任。

7、對隱患排查、整改、監控的責任追究按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規定》(安監總局第16號令)、安全生產隱患認定及重大隱患責任追究的相關規定執行。

8、堅持“重患必停、重患必究”的原則,除重大隱患嚴格按照規定實施責任追究外,對擱置隱患、重復隱患、反彈隱患和隱瞞隱患,各分管領導要專題研究,提出處理意見,進行責任落實;對隱患整改不及時、不徹底而造成事故的,除從重追究直接責任人外,還要追究相關部門的連帶責任。

9、堅持問題責任化原則,實施問題倒查、責任追溯,上級檢查考核存在問題按照“抓系統、系統抓”的要求和“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全面安全管理思路,歸跟落實、逐級考核,并將責任落實和問題整改情況納入安全雙基考核。

10、各單位要建立事故隱患報告和舉報獎勵制度,鼓勵、發動職工發現和排除事故隱患。對發現、排除和舉報事故隱患的有功人員,給予物質獎勵和表彰。

11、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中發現走過程、假排查、不排查、逾期未在安檢科備案的行為,對責任人進行嚴厲處罰,并進行全礦通報。

篇2:煤礦地面防治水規定

一.煤礦企業必須查清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統的匯水、滲漏情況,疏水能力和有關水利工程情況,掌握當地歷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資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統。

二.井口和工業場地內建筑物的高程必須高于當地歷年最高洪水位;在山區還必須避開可能發生泥石流、滑坡的地段。

井口及工業場地內建筑物的高程低于當地歷年最高洪水位時,必須修筑堤壩、溝渠或采取其他防排水措施。

三.井口附近或塌陷區內外的地表水體可能潰入井下時,必須采取措施,并遵守下列規定:

1.嚴禁開采煤層露頭的防水煤柱。

2.容易積水的地點應修筑溝渠,排泄積水。修筑溝渠時,應避開露頭、裂隙和導水巖層。特別低洼地點不能修筑溝渠排水時,應填平壓實;如果范圍太大無法填平時,可建排洪站排水,防止積水滲入井下。

3.礦井受河流、山洪和滑坡威脅時,必須采取修筑堤壩、泄洪渠和防止滑坡的措施。

4.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再滲入井下。

5.對漏水的溝渠和河床,應及時堵漏或改道。地面裂縫和塌陷地點必須填塞,填塞工作必須有安全措施,防止人員陷入塌陷坑內。

6.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和巖溶塌陷等現象。發現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

四.嚴禁將矸石、爐灰、垃圾等雜物堆放在山洪、河流可能沖刷到的地段。

五.使用中的鉆孔,必須安裝孔口蓋。報廢的鉆孔必須及時封孔。

篇3:井下防治水管理規定范本

1.?相鄰礦井的分界處,必須留防水煤柱。礦井以斷層分界時,必須在斷層兩側留有防水煤柱。

防水煤柱的尺寸,應根據相鄰礦井的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煤層賦存條件、圍巖性質、開采方法以及巖層移動規律等因素,在礦井設計中規定。

嚴禁在各種防隔水煤柱中采掘。

?2.井巷出水點的位置及其水量,有積水的井巷及采空區的積水范圍、標高和積水量,必須繪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

在水淹區域應標出探水線的位置。采掘到探水線位置時,必須探水前進。

?3.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應及時觀測井下水文變化情況,并向礦調度室報告。

?4.水淹區積水面以下的煤巖層中的采掘工作,應在排除積水以后進行;如果無法排除積水,必須編制設計,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后,方可進行。

5.在有水或未固結的灌漿區、有淤泥的廢棄井巷、巖石洞穴附近采掘時,必須執行本規程第二百六十條、第二百六十二條的規定。

6.?開采水淹區域下的廢棄防水煤柱時,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報企業技術負責人審批。

?7.井田內有與河流、湖泊、溶洞、含水層等有水力聯系的導水斷層、裂隙(帶)、陷落柱時,必須查出其確切位置,并按規定留設防水煤(巖)柱。

巷道必須穿過上述構造時,必須探水前進。如果前方有水,應超前預注漿封堵加固,必要時預先建筑防水閘門或采取其他防治水措施。

?8.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采取措施,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9.礦井必須作好采區、工作面水文地質探查工作,選用物探、鉆探、化探和水文地質實驗等手段查明構造發育情況及其導水性,主要含水層厚度、巖性、水質、水壓以及隔水層巖性和厚度等。

?10.煤層頂板有含水層和水體存在時,應當觀測“三帶”發育高度。當導水裂隙帶范圍內的含水層或老空積水影響安全開采時,必須超前探放水并建立疏排水系統。

?11.?承壓含水層與開采煤層之間的隔水層能承受的水頭值大于實際水頭值時,可以“帶水壓開采”,但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12.?承壓含水層與開采煤層之間的隔水層能承受的水頭值小于實際水頭值時,開采前必須采取下列措施,由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一)采取疏水降壓的方法,把承壓含水層的水頭值降到隔水層能承受的安全水頭值以下,并制訂安全措施。

(二)承壓含水層不具備疏水降壓條件時,必須采取建筑防水閘門、注漿加固底板、留設防水煤柱、增加抗災強排能力等防水措施。

?1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井,當開拓到設計水平,只有在建成防、排水系統后,方可開始向有突水危險地區開拓掘進。

?14.煤系底部有強巖溶承壓含水層時,主要運輸巷和主要回風巷必須布置在不受水威脅的層位中,并以石門分區隔離開采。

?15.?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或有突水淹井危險的礦井,應當在井底車場周圍設置防水閘門或在正常排水系統基礎上另外安設具有獨立供電系統且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潛水泵。

在其他有突水危險的采掘區域,應當在其附近設置防水閘門,不具備設置防水閘門條件的,必須制定防突水措施,由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審批。

防水閘門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防水閘門必須采用定型設計。

(二)防水閘門的施工及其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閘門和閘門硐室不得漏水。

(三)防水閘門硐室前、后兩端,應分別砌筑不小于5m的混凝土護碹,碹后用混凝土填實,不得空幫、空頂。防水閘門硐室和護碹必須采用高標號水泥進行注漿加固,注漿壓力應符合設計要求。

(四)防水閘門來水一側15~25m處,應加設1道擋物箅子門。防水閘門與箅子門之間,不得停放車輛或堆放雜物。來水時先關箅子門,后關防水閘門。如果采用雙向防水閘門,應在兩側各設1道箅子門。

(五)通過防水閘門的軌道、電機車架空線、帶式輸送機等必須靈活易拆;通過防水閘門墻體的各種管路和安設在閘門外側的閘閥的耐壓能力,都必須與防水閘門所設計壓力相一致;電纜、管道通過防水閘門墻體時,必須用堵頭和閥門封堵嚴密,不得漏水。

(六)防水閘門必須安設觀測水壓的裝置,并有放水管和放水閘閥。

(七)防水閘門竣工后,必須按設計要求進行驗收;對新掘進巷道內建筑的防水閘門,必須進行注水耐壓試驗,水閘門內巷道的長度不得大于15m,試驗的壓力不得低于設計水壓,其穩壓時間應在24h以上,試壓時應有專門安全措施。

(八)防水閘門必須靈活可靠,并保證每年進行2次關閉試驗,其中1次應當在雨季前進行,關閉閘門所用的工具和零配件必須專人保管,專地點存放,不得挪用丟失。

老礦井不具備建筑水閘門的隔離條件,或深部水壓大于5MPa,高壓水閘門尚無定型設計時,可以不建水閘門,但必須制定防突水措施。

?16.井下防水閘墻的設置應當根據礦井水文地質情況決定,防水閘墻的設計經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批準后方可施工,投入使用前應當由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組織竣工驗收。

17.井筒穿過含水層段的井壁結構應采用防水混凝土或設置隔水層。

18.井巷揭穿含水層、地質構造帶前,必須編制探放水和注漿堵水設計。

井巷揭露的主要出水點或地段,必須進行水溫、水量、水質等地下水動態和松散含水層涌水含砂量綜合觀測和分析,防止滯后突水。

?19.立井基巖段施工應遵循快速、打干井的原則,并遵守下列規定:

(一)單層涌水量小于10m3/h的含水層段,應強行穿過。

(二)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的含水層段,應預注漿堵水。

(三)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且含水層層數多,層段又較集中的地段,應進行地面預注漿。

(四)單層涌水量大于10m3/h,但含水層層數少,或層段分散的地段,應進行工作面預注漿或短探、短注、短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