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害防治綜合措施模版
第一節總則
1、及時進行地表水文地質調查:必須及時查清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統及滲漏情況,掌握當地歷年降水量、山洪分布和最高洪水位資料,建立疏水、防水、排水系統。
2、井口附近或塌陷區內外的地表水體可能潰入井下。必須采取措施:容易積水的地點應修筑溝渠,排泄積水,對較低洼地點、塌陷區及地面裂隙應及時進行充填壓實;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再滲入井下;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及巖溶塌陷等現象,發現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
3、為了防止雨水滲入到井下,在礦區內采取填坑、補凹、整平地表、修筑排洪溝等措施。另外為防止山洪爆發及地表水不至沖垮地面建筑物,應及時清理地表排水溝渠。
4、井口上方,地面工業廣場建筑物周圍等修筑排截水溝,進行截排水。
5、嚴禁將矸石、爐灰、垃圾等雜物堆放在山洪、河流可能沖刷到的地段。
6、井口標高是否高于歷年最高洪水位需進一步進行實際了解,并采取相應措施,防止地表水涌入井下。
第二節加強“雨季三防”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防治水工作,建立健全防范暴雨洪水引發事故災難的組織機構和機制,確保煤礦安全,特編制“雨季三防”措施,請嚴格遵照執行。
1、成立以企業主要負責人為組織的“雨季三防”(防洪、防塌方、滑坡、防雷電)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如下:
組?長:礦長
副組長:技術負責人
成?員:生產礦長、安全礦長、技術科長、機電科長、安全員、瓦斯檢查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技術課,由技術科長兼任辦公室主任。
雨季期間領導小組嚴格按照工作安排內容組織,各成員積極配合,認真做好協調指揮,統一布置。
2、工作安排
1、健全完善防治水的有關管理制度、措施,并貫徹落實。(責任人:技術負責人,完成時間:2月15日)。
2、3月18日前對相鄰礦井和廢棄小窯、采空區的情況進行調查、核對,并在井上、下對照圖上標出位置、開采范圍、積水情況,制定有針對性措施。
3、對礦井所需的排水設備、防洪材料、避雷設施、供電設備,按計劃要求提前預算、購買,保證礦井“三防”工作的正常開展。
4、3月20日前對礦井的供電設備、供電路線、備用電源、排水設備、管路等進行全面的檢查,發現問題和隱患要及時檢修處理,對計劃安裝的水泵、電纜、管路安裝結束,保證礦井供電、排水系統正常。
5、對新增加的供電設備、避雷設備、排水設備和管路等及時安裝,并保證投入使用。
7、3月25日前對地面的防洪溝,砌筑加高歷年最高洪水位置0.3m以上,并保證一定數量的沙袋備用,對排洪涵洞的雜物、淤泥徹底清理干凈,保證排洪通道的斷面和暢通。
8、4月5日前對井下的淤泥、雜物等清理干凈,對不合格的支護進行整改。對井下所有巷道水溝進行徹底清理,保證暢通無阻。
9、對地面房前房后水溝清理暢通,并對地面山坡進行觀察,掌握坡地情況,出現險情及時向礦指揮組報告,以便及時采取措施處理。
10、對供電系統、避雷裝置、備用電源每次雷雨來臨之前進行一次檢修,保證設備的完好和使用正常。
11、對防洪物資加強管理,不得隨意挪動他用,“三防”所需的物資要及時保證發放,不足時要及時向指揮組匯報采購備用。
三、“雨季三防”措施安全
(一)防洪措施
1、做好井口溝排水工作:在主、副井井口前面疏通清理好防洪溝,規格為2500mm(寬)×1100mm(深),并在井筒內側挖好排水溝,其規格為300mm(寬)×250mm(深)。
職工宿舍、工業廣場、變電所、炸藥庫等建筑物前后做好排水溝的清挖工作,使水溝暢通無阻。新系統井口前及副井口后側的排洪水溝必須提前清理疏通。
2、井筒內的排水泵確保能正常運轉,新老系統必須各有一臺備用的排水泵。由于雨季時,雨量較大,這些降水可能通過表土層及煤層露頭、巖石裂隙等滲透到井下,使井下涌水量較大,因此,井筒內的排水泵要做到定期檢修確保其正常運轉。同時要對塌陷坑采取填坑、補凹、整平、修筑、排洪措施,以減少滲入井下的水源。
3、嚴防地面洪水和井下排到地面的水反饋至井下,對礦內的沖溝出水點,井下排水管必須分別做好認真的調查記錄,發現問題及時排除。
(二)預防塌方、滑坡措施
1、工業廣場內及井口所有斜坡,所有的護坡、山坡要認真檢查,發現裂縫要立即進行圍堵填實或砌擋墻,防止滑坡發生意外。
2、在礦區內的其它地坎和邊坡處,被破壞的擋墻應及時修復,并且在這些擋墻下腳修筑溝涵。
(三)防雷電措施
1、在雨季未來前,新建的地面配電房、絞車房、辦公大樓等處設置避雷設施,已安裝的避雷裝置要進行定期檢修。
2、為防止雷電波的侵入,并對電器設備造成危害,在地面變電所的每段高壓線上,應裝上閥式避雷器。
3、為防止雷電波侵入井下,引起瓦斯、火災等事故,在各井筒進入井下的軌道應加裝絕緣道夾板每對軌道至少安裝兩副道夾板,同時,由地面進入井下的軌道管路應在井口處用金屬體進行不少于兩處良好的集中接地。
4、通信線路必須在入井口處安裝熔斷器和避雷裝置。
(四)防、疏、排水措施
一)、防水措施
1、檢查加固加高地面的防洪水溝和防洪水壩,保證山上洪水從防洪水溝順利排到井口標高以下。
2、在煤層露頭之外,修建沿地形等高線布置的排洪溝,攔截洪水和地表水至水溝內。
3、雨季前成立防洪指揮部,做好雨季的防洪、防汛工作。對地面的山溝,排水通道和井下的防水、排水設施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對排水設備進行一次聯合試運轉,清挖好水倉以保證礦井在汛期的安全生產。
二)、疏水措施
1、對開采有影響的含水層,可采取措施施工疏放鉆孔,使開采煤層在無威脅的情況下安全開采。
2、疏放水制定專門的疏放水設計,采取措施有:
(1)、放水時派專人看守,隨時向礦調度室匯報水流的變化。
(2)、填寫好專門記錄,認真進行填寫交接班。
(3)、放水區附近交通要道安裝專用信號,遇緊急情況,馬上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人員。
三)、排水措施
1、保證水倉、排水設備、管路滿足礦井水源最大涌出量的需要,礦井排水能力符合要求,并滿足一套工作、一套備用。
2、排水管路在雨季到來之前進行一次檢查,確保正常排水。
3、對供電系統進行改造,除地面發電機保證完好外,同時對供電電纜、開關設備等更換補充,滿足全礦井用電需求,并有富余容量。
4、水倉在雨季到來前進行清挖理,對水倉的進水口要設蓖子,沉淀物要經常清除,確保礦井水倉的容積。
(五)、探放水措施
1、探放水時,探水鉆孔的布置平巷掘進探水時,可對正前和巷道上幫進行鉆孔探水,一般為三組鉆孔,每組1~2個孔;上山掘進時,一定在巷道正前和左右兩幫進行探水,鉆孔不少于5組,每組1~2個孔。鉆孔角度根據深度在15°~30°之間。
2、鉆孔深度根據施工的情況,煤巷保證超前距離不低于20m,巖巷不低于15m,探水距離減去超前距為可掘進距離。
3、探水前,必須加強探水附近巷道的支架,背好頂、幫,工作面打上堅固的頂柱,以防高壓水沖跨煤壁和支架。
4、打鉆前要清理好巷道、水溝,安裝好排水泵及管路,并在附近安裝直通調度室電話。
5、探水工作面要經常檢查瓦斯,如瓦斯大于0.8%,需停電撤人,加強通風進行處理。
6、探水時,如遇到鉆孔水壓、水量突然增大,應立即停止探水,固定鉆桿,嚴禁移動鉆機或拔出鉆桿。
7、探水眼深度不到5m即穿透積水區時,所有受水威脅地區人員全部撤出,并匯報礦調度室,等待指示后行動。
8、出現透水預兆時,必須立即撤出受水威脅地區人員,并向上匯報,采取措施處理,透水預兆有:
(1)、工作面溫度降低,人感覺發涼;
(2)、空氣潮濕,濕度增大;
(3)、煤壁出現“掛紅”(水銹)、“掛汗”(滲水)現象;
(4)、前方聽見“嘶、嘶”的水叫等聲音;
(5)、工作面壓力增大,支架變形、煤壁片幫、頂板冒頂、底鼓等現象;
(6)、淋水、涌水增大等異常現象。
9、放水時,要有專人看守,并隨時向調度室匯報水流的變化。遇緊急情況時,放水人員馬上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五、防洪應急救援預案
(一)、可能發生水災事故的概況
1、可能發生事故的地點:新老系統井井口及掘進工作面、軌道上山掘進工作面、運輸上山掘進工作面、回風上山、6號層運輸上山及回風上山、地面等。
2、可能發生事故的因素:
(1)、因降雨量較大,地面泄洪通道不能排到井口標高以下,導致地表水涌入井下。
(2)、因供電系統出現故障,使井下排水設備不能正常運行。
(3)、排水設備出現故障,滿足不了井下排水需求。
(4)、探放水設備不足,未對可能積水地區進行探放水。
(二)、預防水災措施
(1)、巷道在掘進中,必須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對不明地質構造帶必須執行探放水工作。
(2)、對相鄰礦井和老窯與小窯的積水情況調查了解,并收集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必須向工人貫徹透水預兆及采取相應措施,并嚴格中腰線施工,探放水工作按要求組織并實施。
(4)、所有巷道水溝要暢通,井下水倉要經常保持最大容量,水泵房主排泵(包括備用泵)都要保持正常運轉。
(5)、對備用電源按計劃檢修備用,材料備件、柴油提前購買準備。
(三)、發生水災時采取的措施
(1)、立即撤出災區人員及受威脅區域人員到安全地點。
(2)、立即組織救護和其他人力物力救援被淹人員、受困人員。
(3)、搶救人員時應搞清水量,水流流動路線,被困人員及位置,注意防止二次透水。防止被困人員地點瓦斯積聚,及時疏通或強行排除被困人員所在地點的積水、浮煤、淤泥。
(4)、水量太大超過礦井排水量時,主要排水設備要采取一切辦法進行保護,并立即向礦領導及有關領導匯報。
(四)、水災事故的處理
1、所有采掘工作面或其它作業地點發生透水事故時,施工人員必須立即撤離危險地點并切斷工作面的一切電源,如水勢威脅局扇時還應切斷局扇電源,并及時匯報。
2、當有人員遇難時,現場人員應在安全員或有經驗的老工人的組織下盡快將遇難人員搶救出危險區,但若水勢威脅自身安全時,必須立即撤出危險區,等待救護人員援救。
3、定期檢查水災空氣成分,發現有害氣體,要及時開動準備好的局扇,加強通風,吹散有害氣體。
4、保證井下水泵不被淹沒,要及時將水引入水倉,當水患危及水泵安全時,受威脅地點全部停電、撤人。
篇2:礦井水害防治技術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搞好礦井防治水工作,按照“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進一步加強礦井防治水技術管理,遏止和杜絕煤礦重大水害事故的發生,保障職工生命安全,保護國家資源和財產不受損失,依據《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規定》、《礦井地質規程》(試行)、《晉城煤業集團生產礦井防治水管理辦法》(試行)等要求,結合礦井防治水工作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組織機構和職責
第二條組織機構
1、成立礦井防治水工作領導組。
領導組組長:礦長書記
常務副組長:總工程師
副?組?長:其他副礦級領導
成?員:地質測量部、生產技術部、調度室、機電管理部、安全監察部、通風管理部、計劃財務部、物資供應部、工程部等單位正職。
2、領導組下設礦井防治水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地質測量部。
主?任:地質測量部部長
副?主?任:地測部分管防治水部長助理
成?員:調度室、生產技術部、機電管理部、安全監察部、通風管理部、計劃財務部、物資供應部、工程部等相關單位的技術負責人組成。
第三條礦井防治水工作領導組職責
1、貫徹落實國家及上級部門有關礦井防治水方面的方針、政策、法規等精神。
2、負責礦井防治水工作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處理。
3、負責礦井重大水災事故的搶險、指揮、協調。
第四條礦井防治水辦公室職責
1、負責礦井防治水工作的日常管理,貫徹落實礦井防治水工作領導組的決定、決議,制定并落實《礦井防治水管理辦法》和《重大水災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2、負責礦井防治水工作的監督、檢查、考核工作。
3、負責礦井水災事故搶險時的技術工作。
第五條地質測量部職責
1、履行礦井防治水辦公室職責,負責全礦的防治水技術業務管理、監督、考核工作。每年初編制下發《年度礦井防治水工作計劃》,修編完善《礦井防治水管理辦法》等有關防治水規章制度。
2、負責日常水文地質標準化工作,負責水文地質預報工作,提供礦井防治水相關技術資料。
3、編制《重大水災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參與《災害預防和事故處理計劃》中水害事故部分的修訂工作,礦井發生水災事故時協助制定搶險方案并進行相關技術指導。
4、負責編制探放水設計。30000m3以下由礦總工程師批準后實施;30000m3以上設計必須經礦總工程師批準并上報集團公司資源環境局審批后實施。嚴格按照探放水設計督促施工隊組施工,并根據隊組提供的鉆探資料進行分析總結。
5、負責編制掘進工作面超前鉆探設計,督促并落實掘進隊組編制措施實施超前鉆探。
6、負責編制綜采工作面防治水方案,參與防治水工程設計及安全技術措施的審批工作。
7、掌握防治水工程進展情況,檢查、落實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的執行情況。
8、建立并完善水文地質觀測系統,并按規定進行觀測。
9、對探明的導水斷層、陷落柱等地質構造,依據《煤礦安全規程》第265條的規定,設計防水煤柱或巖柱。
10、負責因受采動影響引起的地表裂隙、塌陷調查和治理工作。
11、負責開展防治水科技研究工作,內容包括:(1)研究井田地質構造導水規律,探討、摸索、制定和落實礦井防治水的可行措施;(2)探討各類防治水措施實施效果,包括探、放、疏、排、截措施實施效果;(3)研究總結礦井排水經驗,對排水系統及時了解情況,發現、解決問題,達到設計最合理、選型最配套,從而優化礦井防排水系統;(4)針對水文地質補充勘探查明導水地質構造及煤層頂底賦水性,研究采取合理的防治水措施;(5)探討帶壓開采區防治水科技攻關工作。
第六條調度室職責
1、負責防治水相關工作的協調、指揮。
2、每年雨季前編制、下發雨季三防工作計劃,并牽頭落實。
3、負責在礦井發生突發性涌水事故或淹泵、淹巷、淹工作面事故時,統一組織協調搶險工作,保證搶險物資、人員等及時到位。根據礦搶險救災指揮指示啟動《重大水災事故應急處理預案》,組織搶險救災。
4、根據地面防排水要求,協調落實防水、疏水和排水系統工程,確保地面防洪安全,防止地表水流入、滲入井下。
5、負責組織水災事故搶險救災隊伍并進行搶險救災演習。
6、負責在發生水災事故時向集團公司礦山救護隊申請救助。
7、負責在水災事故中搶險救災的其他協調工作。
第七條生產技術部職責
1、負責采掘開工作面、安裝或回收工作面、井底車場、大巷、盤區巷道等排水責任區的劃分、移交、管理、考核工作。
2、負責井下各盤區、采掘工作面的防治水工程設計,并組織審批、實施和驗收工作。
3、負責督促各施工隊組制定本隊組防排水措施,監督檢查防排水情況及措施的執行情況,并納入礦井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考核中。
4、負責安排施工隊組在雨季前完成對中央水倉、盤區水倉的清挖煤泥工作,負責安排施工隊組根據實際情況對井底車場水溝、盤區大巷水溝、綜采工作面臨時水倉定期進行煤泥清挖。
5、負責臨時、突發性的防治水工程設計、施工及驗收工作。
第八條安全監察部職責
1、負責參與、監督水災事故搶救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的落實,組織和協調對事故的調查工作。
2、負責礦井防治水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工作。
3、負責監督檢查各施工單位防治水措施執行情況。
第九條機電管理部職責
1、負責督促、協調和落實各施工隊組探放水、搶險救災排水設備的儲備和發放工作。
2、在每年雨季前牽頭組織對中央水泵、盤區水泵進行一次聯合排水試運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根據盤區、采掘工作面防治水工程設計及預測涌水量進行水泵管路的配套選型、安裝協調、調試運行、工程驗收移交工作。
4、負責每月更新井下排水系統圖,并及時發放相關領導及單位。
5、負責排水設備的能力測試工作。
6、負責對機電隊所轄區域排水系統的監督、管理、考核工作。
7、配合調度室做好水害事故搶險工作。
第十條通風管理部職責
1、負責防治水日常工作及水災事故搶險的通風管理工作。
2、負責按照盤區、采掘工作面防治水工程設計要求在橫川密閉時留設泄水孔和返水溝等泄水設施。
第十一條物資供應部職責
負責探放水、排水物資和搶險救災物資的儲備、發放工作。
第十二條工程部職責
負責礦井基建工程的防治水監督、管理工作。
第十三條井下機電隊職責
1、負責分管范圍排水系統、設備包括管路和電氣設施的日常檢修、維護和保養工作。
2、在水災事故發生后,負責排水系統安裝及排水工作。
3、負責中央水倉、盤區水倉、綜采工作面主要排水系統的管理工作,并對中央水倉、盤區水倉排水系統每年進行一次聯合試運轉,驗證排水能力。
4、負責對分管范圍的供、排水管路的巡回檢查,防止管路跑、漏水淹沒巷道。
5、負責水災事故中搶險救災的通信和監測工作。
第十四條?井下采掘隊組職責
1、負責編制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組織實施探放水及資料收集工作,配合實施水文物探工作。
2、負責將本單位的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納入到作業規程,并報地質測量部備案。如因工作面變更或水文條件變化,應及時修改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
3、負責按照作業規程要求及時掘挖水倉、安裝排水系統,保證工作面正常排水。
4、負責所轄范圍內排水系統的檢修、排水工作。
5、負責執行本隊施工巷道“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工作,并在工作面懸掛超前鉆探管理牌板,配合做好其它臨時鉆探工作
第三章技術管理規定
第十五條防治水相關規定
1、各業務部室、井下隊組指派專人負責防治水工作,并將負責人名單、聯系方式報地質測量部備案。如因工作需要發生人事變動,必須及時將變更情況上報地質測量部。
2、生產技術部負責防治水工程設計,主要包括盤區永久水倉、綜采工作面水倉、掘進巷道臨時水倉、泄水巷、大巷水溝等。在盤區及綜采工作面設計時必須把防治水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考慮。
3、地質測量部按要求在設計前為生產技術部提供相關水文地質等地測資料。
4、工作面圈出后,由地測部采用坑透技術對工作面內構造及富水區域進行探查,并根據探查情況安排隊組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
5、根據礦井銜接計劃開展地面三維勘探、瞬變電磁或電法勘探,查清開采區域內的構造及富水性,保證礦井安全開采。
6、機電管理部要根據提供的最大涌水量進行設備選型、管路的配套。合理科學地布置各接力排水點的排水系統,必須在考慮排水距離、揚程、排水效率等情況下配泵及管路。
第十六條探放水規定
(一)探放水范圍
1、在掘進過程中,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則。
2、采煤工作面或掘進巷道接近勘探鉆孔時必須超前鉆探,根據鉆探情況進一步采取措施。
3、掘進工作面在頂板富水區掘進時應鉆探疏放水后再掘進。
4、被貫通巷道有積水、淤泥或水文地質情況不清時應超前探放水。
5、綜采工作面回采前,根據頂、底板賦水情況有針對性探放水。
6、掘進巷道接近采空區時必須超前探放水。
7、其它如老空區、積水巷道、強含水層、相鄰生產礦井開采區、導水構造、封閉不良鉆孔等需探水地點,接近上述地點必須進行探放水。
(二)探放水要求
1、地質測量部負責確定鉆探設計,設計中明確孔數、孔深、角度(方位角、傾角)、終孔孔徑、超前探距及其它相關技術要求。
2、采掘隊組根據鉆探設計編制鉆探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措施中必須明確規定瓦斯突然涌出和涌水突然增大時的應急措施,并組織鉆探施工資料收集工作,每月月底將全部原始記錄報地質測量部。
3、探放水前,工作面必須安裝滿足最大排水能力要求的排水系統。
4、必須按照要求嚴格控制距離,保證足夠的鉆探超前距離,現場懸掛鉆探施工牌板,嚴格管理,地質測量部要加強督促檢查。
5、采掘工作面淋水、涌水增大影響生產需要探放水時,超前探放水量不得超過巷道內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
6、對采空區、積水巷道、導水構造、強含水層、封閉不良鉆孔等需探放水的地點,地測部都必須準確地繪制在礦井充水性圖上,要求標明積水范圍、積水量積水外緣標高等,并外推60米用紅色圈出積水區的警戒線。
第十七條防隔水煤柱留設規定
(一)受水害威脅的下列區域之一,必須留設防水保安煤柱
1、受保護的通水鉆孔。
2、在地表水體、含水沖積層下和水淹臨近地帶。
3、與強含水層有水力聯系的斷層或強導水斷層接觸的煤層。
4、有大量積水的老窯和老空區。
5、導水、充水的陷落柱、斷層等地質構造。
(二)留設防水保安煤柱的要求
1、地質測量部按照有關規程要求并結合生產實際進行防隔水煤(巖)柱的設計,并報集團公司審批。
2、各類防隔水煤柱內嚴禁布設巷道及工作面。
第四章井下排水管理規定
第十八條井下排水管理
1、中央水泵房水泵必須保證有工作、備用和檢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可以在20h排出礦井24h的正常涌水量。
目前中央水泵房有五臺D155-67×9型水泵,額定流量為155m3/h,額定揚程為603m。二臺工作,二臺備用,一臺檢修。必須經常保證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完好。
2、中央水倉的有效容量應能容納8小時的礦井正常涌水量。盤區水倉的有效容量應能容納4h的盤區正常涌水量。水倉的空倉容量必須經常保持總容量的50%。中央水倉有效長度270m,凈斷面9.1m2,有效容量2457m3。
3、井下所有各排水點必須安排專人開泵、排水、清煤泥,保持管轄巷道內無積水或水倉水位處于最低位。
4、各排水點必須懸掛水倉警示牌及排水設備管理牌,管理牌內容包括水倉編號、隊組名稱、水泵編號、型號、排水量。
5、中央水泵、盤區水泵及綜采工作面主要排水系統必須建立水泵運行日志,并要求存檔1年。
6、地質測量部必須加強對井下各采掘開生產頭面的排水管理,加大監督、考核力度。
第十九條掘進工作面防治水管理
1、各掘進隊組按本工作面防治水措施要求,在工作面安裝排水系統,配足水泵及管路,加強排水設備、管路、供電的日常檢修、維護,確保排水系統正常運行,保持巷道內無積水或水倉水位處于最低位,定期安排人員對水倉或水溝進行清淤。排水系統隨工作面掘進必須向前延伸,距工作面不大于30米。
2、地質測量部對可能與采空區或密閉巷道貫通的掘進頭面必須提前50米下發貫通通知書,生產技術部根據預報通知書提前安排施工隊組制定專門的防治水措施,如巷道密閉拆開排水前,通風管理部要預先安排瓦斯排放工作。
3、在巷道工程移交時,由機電管理部牽頭,有關單位配合將排水系統做為一項主要工作進行移交,無排水系統或排水系統不完善無法正常排水的巷道嚴禁移交,必須限期整改完后方可移交。
4、各開掘隊組在巷道掘進期間,根據地質測量部提供的預測最大涌水量,必須安裝排水系統,包括配備水泵及排水管路,及時在低洼處掘打標準水倉。標準水倉的規格設計和施工由生產部具體負責。
5、各掘進隊組根據水文地質預報,嚴格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原則,杜絕冒險蠻干的行為。對過地質構造可能造成的涌水異常應超前備足水泵及管路,做到早準備、早預防。
6、掘進巷道頂板淋水、涌水影響人員通行和正常施工作業時,要采用雨布遮擋、接水器導流、挖溝引流等方式,加強水害治理,并嚴禁將淋、涌水引入皮帶或刮板輸送機,造成煤質水分超標或煤倉跑水煤等事故的發生。
第二十條回采工作面防治水管理
1、生產技術部做好防治水工程設計、組織實施及驗收工作,機電管理部做好水泵、管路選型及組織安裝和業務管理工作。各有關單位按照綜采工作面防排水方案,完成分管范圍內防治水工程,并在工程完成后嚴格履行移交驗收手續,相關業務部室及隊組要在移交單上簽字。綜采隊組要根據回采過程中工作面及順槽巷道實際底板起伏情況,再掘打臨時水倉并安泵接管進行動態排水,隨時將工作面及順槽低洼處積水排出。
2、綜采隊在回采過程中必須注意觀測老塘出水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匯報調度室。
3、綜采工作面的開工驗收也必須將工作面的排水系統作為一項主要項目進行驗收,驗收不合格,必須限期整改后方可驗收移交。
4、綜采工作面回采開始后兩側順槽內排水工作歸綜采隊管理。包括巷道文明生產及排水點清挖煤泥工作。
5、地質測量部必須加強由于受采動影響發生綜采工作面順槽煤柱底鼓裂隙滲漏水治理工作。
第五章地表水防治
第二十一條地質測量部在每年5月底前調查礦區及附近地面水流系統的匯水情況,疏水能力等,掌握當地歷年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的資料,為完善礦井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統提供詳實的水文地質資料。
第二十二條礦井改擴建的井口及工業場地內主要建筑物的標高,必須高出當地歷年的最高洪水位。對于低于當地歷年的最高洪水位的井口及建筑物,必須修筑堤壩、溝渠、疏通水路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第二十三條井口附近和塌陷區內外的積水或雨水可能流入井下時,有關部門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措施,并符合下列要求:
1、容易積水的地點應修筑溝渠,排泄積水。修筑溝渠時應避開露頭、裂縫和透水巖層。特別低洼地點不能修筑溝渠時,應填平壓實;如果范圍太大無法填平時,可用水泵排水,防止水滲、灌入井下。
2、礦井受河流、山洪威脅時,修筑堤壩和排泄洪渠防止洪水侵入。
3、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倒滲井下。
4、漏水的溝渠或河床應及時堵漏或改道,地面裂縫和塌陷地點必須填塞。填塞要有安全措施,有記錄(包括充填量、充填時間)及圖紙資料。
5、在雨季,每次降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及其附近的地面有無裂縫和老窯陷落等現象,發現涌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
第二十四條矸石、爐灰、垃圾等雜物不得堆放在山洪、河流可能沖刷到的地方。
第二十五條對使用中的鉆孔,必須加蓋封好。報廢的鉆孔必須及時封孔,防止地表水或含水層的水通過鉆孔流、灌入井下。
第六章煤層頂板水防治
第二十六條地質測量部要查明3#煤層上部各砂巖裂隙含水層、第四系松散層含水層的賦存情況,富水性、邊界條件以及可能的補給水源、補給水量等,查清各個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查清礦井范圍內地質構造及其含水特征,掘進開采前對頂板及上部含水層的最大水量提出預測或估算,對采(掘)工作面進行水情水害預測,以便指導生產。
第二十七條地質測量部要研究煤層頂板充水含水層與開采煤層之間的空間關系,巖性組合特征,采后冒落帶發育高度與充水含水層在空間上的變化等。
第二十八條地質測量部積極利用物探手段探查煤層頂板富水性,有針對性對富水區進行探放水。對煤層上部含水量較大的含水層,采用向3#煤層頂板打探眼(或錨索孔等)疏放水方法,采取疏導、排放、配備合理排水設備等措施。
第七章煤層底板水害防治
第二十九條生產技術部依據礦井防治水規劃要求逐步實施各項防治水工程。
第三十條地質測量部負責指導采掘隊組編制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措施,經礦總工程師審批后組織實施。
第三十一條地質測量部采用地面三維地震勘探手段,查明地質構造,并采用地面瞬變電磁等物探手段,查明地質構造的含水性及導水性。同時依據威脅程度,對查明的導水構造進行井下探放。
第三十二條地質測量部應采用直流電法等井下物探方法,查明施工地點四周構造及其富水情況。按規程要求留足探放水超前距離。對于有突水危險的地段要制定詳細的探、放、防措施,確保人身安全,進行探放水作業時必須采用專用探放水設備。
第三十三條地質測量部牽頭,積極開展礦井水文觀測,逐步建立、完善礦井水文長觀孔動態監測系統及井下水位、水壓自動觀測系統。
第三十四條地質測量部在構造發育地段回采過程中要派人觀測,有出水征兆時及時匯報礦調度室,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構造滯后突水。
第八章采空區積水防治
第三十五條采掘工作面接近采空積水區時,必須堅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
第三十六條地質測量部要加強采掘過程中的老塘、廢巷、盲硐等容易積水空間的測量、調查、登記、填繪等工作,并要在礦井充水性圖上準確圈出積水線,同時繪出探水(警戒)線。采掘工程進入探水線時必須超前探水。
第三十七條地質測量部牽頭必須定期收集、調查和核對相鄰煤礦和廢棄的老窯情況,并在井上、下工程對照圖上標出其井田位置、開采范圍、開采年限、積水情況。
第九章?其它
第三十八條地質測量部定期開展礦井防治水知識培訓,尤其是班組長以上干部,以及新上崗的工人,教訓后經過考試合格,方可上崗。
第三十九條牽頭每月開展一次防治水會議及水患隱患排查活動,對所查問題進行“三定”處理,并限期落實整改情況。
第四十條地質測量部牽頭每月進行1—2次防治水檢查,檢查內容見考核辦法。
第四十一條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災害預防處理和計劃》準備好各種搶險物資,派專人管理,并能在緊急情況下及時供應。礦井發生重大水害事故時,執行《礦井井下水災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第四十二條考核與獎懲
1、防治水辦公室每季對各相關單位防治水工作進行一次檢查考評,對在礦井防治水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2、檢查實行百分制,各小項不出現負分,低于85分不給予獎勵。
3、每季度一檢查一排名,排名按業務部室和井下區隊分開進行,根據考核結果,每季度對井下部室及區隊有關人員給予一定獎勵,具體見《礦井防治水管理考核辦法》。
4、地測防治水費用專款專用,各類罰款建立專門臺帳。
第四十三條本制度自下發之日起開始執行。
篇3:水害應急救援制度范本
為了加強路天煤礦水害應急處理能力,在礦井發生水害事故時,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小人員傷亡及國家財產損失。路天煤礦根據《煤礦安全規程》及《煤礦防治水規定》要求制定了路天煤礦水害應急救援制度。
1、當井下工作人員發現水情時,應當立即向調度室報告有關突水地點及水情,并通知周圍有關人員撤離到安全地點或升井。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分析查找透水原因。
2、調度室接到水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本礦井水害應急預案,根據來水方向、地點、水量等因素,確定人員安全撤離的路徑,通知井下受水患影響地點的人員馬上撤離到安全地點或者升井,向值班負責人和礦井主要負責人匯報。
3、調度室根據水害程度確定應急響應級別,并立即將事故匯報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和副總指揮,由總指揮啟動應救援預案,并立即向能源公司調度室匯報。同時組織召開首次應急會議,采取有效處置措施,控制事態的擴大。
4、召開首次應急救援會議,根據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命令,傳遞并下達救災命令。應急救援指揮包括:應急救援準備、通訊、事故點快速定位、現場信息掌握、資源獲取、救援力量集結等。
5、應急救援過程中,指揮部隨時掌握救災進展情況。
6、救援過程中,應急救援總指揮隨時了解救援過程的情況,必要時召開后續應急會議,修改救援方案,研究解決應急救援處置中遇到的有關問題;根據事故救援進展情況,召集各應急救援小組人員聯席會議,溝通傳達相關信息,下達通知和命令。
7、救護隊、現場救援人員、各專業組按照各自的職能,在現場指揮部的指揮下,按制定的救援方案、安全措施,積極地、能動地進行搶險救援。
8、各救援組組長指揮搶險救援事宜并及時向指揮部匯報救援進展情況。
9、搶險救援組和技術組根據現場情況,協同現場指揮部進行事故初始評估,劃分出危險區、緩沖區、安全區,研究制定搶險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
10、在搶險救援中,要貫徹本預案的優先原則,首先進行人員救助,然后進行現場監控等工作。
11、擴大應急:在事故搶險救援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現場搶險指揮部要立即向烏海能源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根據災情情況,如工作難度大,要請求地方政府予以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