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人機工程學綜合測試試題二(含答案)

安全人機工程學綜合測試試題二(含答案)

2024-07-13 閱讀 6482

一、名詞解釋(2分×6=12分)

1.掩蔽效應

2.人機界面

3.大小編碼

4.局部照明

5.光的強度效應

二、填空題(17分)

1.系統功能分配的一般原則:、?、、?、?。

2.研究人機系統中人的各種特性是安全人機工程學的主要研究范圍和內容之一,而人機系統中人的特性是指人的??和??。

3.測量基準面中,通過鉛垂軸和橫軸的平面及與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稱為??。

4.人體測量的數據常以百分位數來表示人體尺寸等級,最常用的是以第?、第??、第?三種百分位數來表示。

5.常用的操縱器編碼方式有:??、、?、?、??、?。

三、選擇題(3分×8=24分)?

1.對于遠視距下,為保證在日光亮度和惡劣氣候條件下清晰可辨,可選用()的信號燈。

A.紅光

B.白光

C.黃光

D.彩色光

2.閃光信號的閃爍頻率一般為(),亮度對比較差時,閃光頻率可稍高。

A.0.6~167Hz

B.6~167Hz

C.0.6~16.7Hz

D.0.6~1.-67Hz

3.在安全生產中,()不是勞動保護的特殊裝置而引起誤差的相關因素。

A.手套

B.手套

C.工作服

D.口罩

4.按鈕有三個主要參數為:()、作用力及移動距離。

A.體積

B.直徑

C.色彩

D.形狀

5.設計能實現最佳的信息交流系統,至少要遵守下面五個原則,時間順序原則、()、使用頻率原則、重要性原則、運動方向性原則。

A.布局的美觀性原則

B.緊湊性原則

C.交互性原則

D.功能順序原則

6.從視覺特征來說,儀表板的視距最好是70cm左右,其高度最好與眼相平,布置時,面板應后仰()度角。

A.15

B.30

C.45

D.60

7.人體在規定的位置上進行作業時(如操縱機器、維修設備等),必須觸及的空間,即作業范圍,或稱為()。

A.作業活動空間

B.作業接觸空間

C.安全防護空間

D.作業休息空間

8.為了使操作人員在工作時行動自如,避免產生不良的心理障礙和身體損傷,最小工作間的地面面積不得小于()米2。

A.80

B.8

C.0.8

D.20

四、簡答題

1.對人體有影響的振動因素有哪些

2.請簡述噪聲控制方法

3.簡述控制與顯示系統的設計原則。

4.簡述提高機器設備可靠性的方法。

5.控制裝置的人機工程學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五、論述題

1.操縱器設計的一般人機學原則

2.人機系統的設計程序通常有哪幾個階段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掩蔽效應:不同的聲音傳到人耳時,只能聽到最強的聲音,而較弱的聲音就聽不到了,即弱聲被掩蓋了。這種一個聲音被其它聲音的干擾而聽覺發生困難,只有提高該聲音的強度才能產生聽覺,這種現象稱為聲音的掩蔽。被掩蔽聲音的聽閾提高的現象,稱為掩蔽效應

2.人機界面:人與機之間存在一個互相作用的“面”,所有人機交流的信息都發生在這個作用面上,通常稱為人機界面。

3.大小編碼:以相同形狀而不同大小來區別控制器的功能和用途,這種形式的編碼應用范圍較小,通常在同一系統中只能設計大、中、小三種規格。

4.局部照明:是指增加某一指定地點的照度而設置的照明。

5.強度效應:是指光的刺激強度只有達到一定數量才能引起視感覺的特性。因此,可見光不僅可以用波長來表示,也可以用強度來表示。光的強度可用照射在某平面上的光通量,即照度來表示,其單位是勒克司。

二填空題

1、比較分配原則、剩余分配原則、經濟分配原則、宜人分配原則、彈性分配原則

2、生理特性、心理特性

3、冠狀面

4、5%、50%、95%

5、形狀編碼、大小編碼、色彩編碼、操作方法編碼、位置編碼、符號編碼等

三選擇題

1、A

2、D

3、D

4、B

5、D

6、B

7、B

8、B

四簡答題

1.

(1)振動對人體作用的部位因作用部位不同,可能形成人體全身振動或局部振動兩種不同的后果。

(2)振動相對于人體的方向。對全身而言,沿軀干的上下方向或左右、前后方向的振動后果是不同的。對身體局部、例如對手和手臂系統而言,沿手臂方向或手掌一手背方向、拇指一小指方向的振動后果也是不同的,等等。

(3)暴露時間環境振動作用于人體持續的時間常稱為暴露時間。當然,暴露時間長則對人體可能造成傷害的程度加重。

2.

噪聲形成干擾的環節是:聲源一傳播_接收者。因此噪聲控制離不開從這三個環節著手,即①降低聲源的聲音強度;②在傳播途徑中加以阻隔或吸收使之衰減;③對可能受噪聲傷害的人實施個體防護。其中第③個環節,只應用在勞動生產的現場,常是前兩個環節不能充分有效時,“追不得已”而為之的。

(1)降低聲源的聲音強度。改進機器設備的設計以降低運行噪聲,如重視減振、潤滑、選用摩擦與撞擊聲小的零部件材料,選用低噪聲工藝流程等。

(2)控制噪聲傳播途徑這是三個環節中約束相對少、較易于施行因而采用較普遍的方法。

(3)對工作人員實施個體防護給工作人員佩帶耳塞、耳罩、頭盔等

3.

控制與顯示系統的設計原則:①優先性,即把最重要的操縱器和顯示器配置在最佳的作業范圍內②功能性,即根據操縱器和顯示器的功能進行適當的劃分,把相同功能的配置在同一分區內;③關聯性,即按操縱器和顯示器間的對應關系來配置。

4.

提高機器設備可靠性的方法從兩方面考慮:減少機器本身故障,延長使用壽命;提高使用安全性。

1)減少機器故障的方法(1)利用可靠性高的元件。(2)利用備用系統。(3)采用平行的并聯配置系統。(4)對處于惡劣環境下的運行設備應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5)降低系統的復雜程度。(6)加強預防性維修。

2)提高機器設備使用安全性的方法,主要是加強安全裝置的設計,即在機器設備上配以適當的安全裝置,盡量減少事故的損失,避免對人體的傷害;同時,一旦機器設備發生故障,可以起到終止事故,加強防護的作用。(1)設計安全開口。(2)設置防護屏。(3)加聯鎖裝置。(4)設置雙手控制按鈕。(5)安裝感應控制器。(6)設示警裝置。(7)設應急制動開關,可在緊急狀態下,停止機器設備的運轉,以保證作業者的安全。

5.

(1)人手在水平面內的運動快于鉛垂面內的運動;前后的縱向運動快于左右的橫向運動;從上往下的運動快于從下往上;順時針轉向的運動快于逆時針轉向。

(2)人手向著身體方向的運動(向里拉)比背離身體方向的運動(向外推)準確度高。多數右利者右手向右的運動快于左手向左運動,多數左利者左手向左的運動快于右手向右運動。

(3)單手可以在此手一側偏離正中60°的范圍之內較快地自如運動,見圖4-9a;而雙手同時運動,則只在正中左右各300的范圍以內能較快地自如運動,見圖4-9b。當然,正中方向及其附近是單手和雙手能較快自如運動的區域,見圖4-9c。

(4)連續改變方向的曲線運動快于突然改變方向的折線運動。

五論述題

1.

(1)操縱器的尺寸、形狀,應適合人的手腳尺寸及生理學解剖學條件。

(2)操縱器的操作力、操作方向、操作速度、操作行程(包括線位移行程和角位移行程)、操作準確度控制要求,都應與人的施力和運動輸出特性相適應。

(3)在有多個操縱器的情況下,各操縱器在形狀、尺寸大小、色彩、質感以及安置位置等方面,盡量給予明顯區別,使它們易于識別,以避免互相混淆。

(4)讓操作者在合理的體位下操作,考慮操縱器操作的依托支撐要求,減輕操作者疲勞和單調厭倦的感覺。

(5)操縱器的操作運動與顯示器或與被控對象,應有正確的互動協調關系。此種互動關系應與人的自然行為傾向一致。

(6)形狀美觀、式樣新穎,結構簡單。合理設計多功能操縱器,如帶指示燈的按鈕,能把操縱和顯示功能結合起來等。

2.

(1)定義系統目標和參數階段,包括確定使用者的需求,確定使用者的特性,確定群體的組織特性,確定作業方式,確定作業效能的測量參數及測試方法。

(2)系統定義階段,包括定義功能要求,定義操作(作業)要求。

(3)初步設計階段,包括功能分配、作業流程設計和作業反饋機制設計。

(4)人機界面設計階段,包括顯示裝置設計、控制裝置設計和作業空間設計。

(5)作業輔助設計階段,包括制定使用者素質要求、設計操作手冊、設計作業輔助手段和設計培訓方案。

篇2:安全人機工程學綜合測試試題三(含答案)

一、填空題(30分)

1.人機工程學的英文名稱是:。

2.作業場所的光照形式有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兩種。而天然采光有可以有:、和三種;人工采光有:、和三種。

3.人的感覺通道種類不同,感受刺激的反應速度也不相同,最快的感覺通道是最慢的是。

4.人體測量的基準面有、和;基準軸有:、和。

5.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點光源至少安放在水平視線度以上,度以上更好。24%的人對于安裝在水平視線以上度的水銀燈已經感到舒適,90%的人對于安裝在水平視線以上度的水銀燈感到舒適

6.在人體測量數據統計中的第5百分位指的是位置的統計數字。

7.人的行為習性有:、、、、和識途性。

8.圖形建立的一般規則是:、、、、和封閉因素。

二、簡答題

1.人機工程學主要研究的是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簡述這三者的含義。

2.在設計室內空間的燈具安裝位置時,有空腔和空腔率的概念。請簡述空腔的種類及各類所包含的范圍。

3.簡述舒適性的類型,并解釋。

4.使圖形穩定、清楚的條件有哪些

5.什么是曠奧度

三、論述題

1.知覺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并舉圖例說明。

2.論述格式塔心理學的兩個基本觀點,并加以說明。

3.作業場所布置總則是什么分條論述。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Ergonomics。

2、側面采光、上部采光、綜合采光、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混合照明

3、聽覺/觸覺、痛覺

4、矢狀面、水平面、冠狀面、垂直軸、縱軸、橫軸

5、25、45、21、33

6、5%

7、左側通行、抄近路、左轉彎、從眾習性、聚集效應

8、接近因素、漸變因素、方向因素、類似因素、對稱因素

二簡答題

1.

人——指操作者或使用者;機——泛指人操作或使用的物,可以是機器。也可以是用具、工具或設施、設備等;環境——是指人、機所處的周圍環境,如作業場所和空間、物理化學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人—機—環境系統——是指由共處于同一時間和空間的人與其所使用的機以及它們所處的周圍環境所構成的系統。

2.

空腔類型:頂棚空腔、房間空腔、地板空腔。

頂棚空腔:天花板到燈具下母線之間的空間范圍;

房間空腔:燈具下母線到操作面之間的空間范圍;

地板空腔:操作面到地板之間的空間范圍。

3.

類型:行為舒適性、知覺舒適性。

4.

(1)面積小的部分比大的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2)同周圍環境的亮度差別大的部分比差別小的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3)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4)含有暖色色相的部分比冷色色相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5)向垂直、水平方向擴展的部分比向斜向擴展的容易形成圖形;

(6)對稱的部分比帶有非對稱的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7)具有幅寬相等的部分比幅寬不等的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8)與下邊相聯系的部分比上邊垂落下來的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9)與活動著的部分比靜止的部分容易形成圖形。

5.

空間的曠奧度:空間的開放性與封閉性。

曠:開放性。

奧:封閉性。

三論述題

1.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恒常性、錯覺

2.

(1)一個完全獨立的新整體,其特征和性質都無法從原構成中找到。

(2)在大小、方向、位置等構成改變的情況下,也仍然存在或不變。

3.

(1)重要性原則

(2)使用頻率原則

(3)功能原則

(4)使用順序原則

篇3:安全人機工程學綜合測試試題一(含答案)

一、名詞解釋

1.作業空間

2.視野

3.局部照明

4.反應時

5.感覺閾值

二、填空題(3分×5=15分)

?1.影響人機系統的因素有、、。

2.人體測量的基準面有水平面、和眼耳平面。

3.熱環境的基本評價參量有、、、。

4.人體測量的數據常以百分位數來表示人體尺寸等級,最常用的是以第、第?、第?三種百分位數來表示。

5.人體的疲勞分為疲勞和?疲勞。

三、選擇題(3分×8=24分)

1.以下()不是操縱器按操控功能分類的結果

A.開關式操縱器

B.轉換式操縱器

C.調節式操縱器

D.時間操縱器

2.必須適應或允許身體某些部分通過的空間尺寸(象通道、出入口、防觸及危險部位的安全距離等),應以第()百分位的值作為適用的人體尺寸;

A.50

B.80

C.90

D.45

3.在人的三種視野中,()范圍最大。

A.靜視野

B.動視野

C.注視野

D.視平面

4.人眼視覺的暫停時間平均需要()s。

A.1.7

B.0.17

C.5

D.17

5.只有頻率在()范圍內的聲音人耳才能感覺到,即才能引起聽覺。

A.20~20000Hz

B.10~20000Hz

C.40~200000Hz

D.30~200000Hz

6.下列()不屬于疲勞測定方法。

A.閃光融合值測定

B.空氣含氧量測定

C.能量代謝率測定

D.心率測定

7.以下()不是作業環境中的一般照明形式

A.天然采光

B.人工照明

C.混合采光

D.機械照明

8.模擬顯示大都是靠指針指示。指針設計的人機學問題,主要從下列幾方面考慮,但其中()不屬于重點考慮范圍。

A.形狀

B.寬度

C.長度

D.材質

四、簡答題

1.防止和減輕眩光對作業的不利影響,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工作空間設計的一般原則

3.儀表刻度盤尺寸選取的原則

4.請簡述噪聲控制方法

5.人和機器的基本界限分別是什么

五、論述題

1.論述提高機器可靠性的目的以及提高機器可靠性的方法。

2.論述從保證安全生產的角度出發,如何減輕疲勞、防止過勞。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作業活動空間:人體在作業時或進行其他活動時(如進出工作崗位、在工作崗位進行短暫的放松與休息等),人體自由活動所需要的范圍。

2.視野:指人眼能觀察到的范圍,一般以角度表示。視野按眼球的工作狀態可分為:靜視野、注視野和動視野三類。

3.局部照明(10callighting):為滿足某些部位(通常限定在很小范圍,如工作臺面)的特殊需要而設置的照明。

4.反應時:指從刺激呈現,到人開始作出外部反應的時間間隔,也稱為反應潛伏期。

5.外界刺激都要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人感受到,這一強度下的刺激量值稱為該種感覺的感覺閾值。

二、填空題

1、人、物、環境

2、冠狀面、矢狀面

3、空氣溫度、相對濕度、濕球溫度、黑球溫度(即平均熱輻射溫度)和空氣流速

4、5%、50%、95%

5、局部肌肉、全身性(中樞性)

三、選擇題

1、D

2、D

3、B

4、B

5、A

6、B

7、D

8、D

四、簡答題

1.

(1)限制光源亮度。當光源亮度大于16×104坎德拉/米2時,無論亮度對比如何,都會產生嚴重眩光現象。對眩光光源應考慮用半透明或不透明材料減少其亮度或遮住直射光線;

(2)合理分布光源。應盡可能將眩光光源布置在視線外微弱刺激區,采用適當的懸掛高度和必要的保護角;

(3)光線轉為反射。光線經燈罩或天花板及墻壁漫射到工作場所;

(4)對于反射眩光,則通過變換光源的位置或工作面位置,使反射光不處于視線內。此外還可以通過選擇材質或涂色來降低反射系數,避免反射眩光;

(5)適當提高環境亮度以減少亮度對比。

2.

(1)操作高度應適合于操作者的身體尺寸及工作類型,座位、工作面(工作臺)應保證適宜的身體姿勢,即身體軀干自然直立,身體重量能得到適當支撐,兩肘置于身體兩側,前臂呈水平狀。

(2)座位調節到適合于人的解剖、生理特點。

(3)為身體的活動,特別是頭、手臂、手、腿、腳的活動提供足夠的空間。

(4)操縱裝置設置在肌體功能易達或可及的空間范圍內,顯示裝置按功能重要性和使用頻度依次布置在最佳或有效視區內。

(5)把手和手柄適合于手功能的解剖學特性。

3.

儀表刻度盤尺寸選取的原則是:在基本保證能清晰分辨刻度的條件下,應選取較小的直徑。人們常認為刻度盤尺寸大一點,容易看清楚,比較好。刻度盤尺寸太小,分辨刻度困難,固然不行;但已經能分辨刻度了還繼續加大刻度盤尺寸,就使認讀時視線掃描路徑增加,不但使認讀時間加長,也使誤讀率上升。另外,刻度盤大了也不利于設計的緊湊和精致。

4.

噪聲形成干擾的環節是:聲源一傳播_接收者。因此噪聲控制離不開從這三個環節著手,即①降低聲源的聲音強度;②在傳播途徑中加以阻隔或吸收使之衰減;③對可能受噪聲傷害的人實施個體防護。其中第③個環節,只應用在勞動生產的現場,常是前兩個環節不能充分有效時,“追不得已”而為之的。

(1)降低聲源的聲音強度。改進機器設備的設計以降低運行噪聲,如重視減振、

潤滑、選用摩擦與撞擊聲小的零部件材料,選用低噪聲工藝流程等。

(2)控制噪聲傳播途徑這是三個環節中約束相對少、較易于施行因而采用較普遍的方法。

(3)對工作人員實施個體防護給工作人員佩帶耳塞、耳罩、頭盔等。

5.

人的基本界限包括:準確度的界限、體力的界限、知覺能力的界限、動作速度的界限。

機器的基本界限包括:機器性能維持能力的界限、機器正常動作的界限、機器判斷能力的界限、成本費用的界限。

五、論述題

1.

(1)目的:

提高機器設備可靠性的目的有二:一是延長機器設備的使用壽命,另一是保證人機系統的安全性。

可靠性高的產品,使用效率就高,使用壽命就長,甚至一個產品能頂幾個用。在現代設計中,一個元件不可靠,影響的不是元件本身,而是一臺設備、一條生產線以至整個生產系統。

機器設備可靠性高,就會使人操作起來感到安全,減少失誤,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和經濟損失,相應地人機系統的可靠性就會提高。

提高機器設備可靠性的方法從兩方面考慮:減少機器本身故障,延長使用壽命;提高使用安全性。

(2)減少機器故障的方法:

(a)利用可靠性高的元件。機器設備的可靠性取決于組成件或零件的可靠性。因此必須加強原材料、部件及儀表等的質量控制,提高零部件的加工工藝水平和裝配質量。

(b)利用備用系統。在一定質量條件下增加備用量,尤其是廠礦的關鍵性設備,如電源、通風機、水泵等都應有備用的。再如礦井的主扇、連接電機及電源都應有備用品,以使井下通風不致因偶然事件而中斷。

(c)采用平行的并聯配置系統,當其中一個部件出現故障,機器設備仍能正常工作。如果兩個單元并聯系統中的一個單元發生故障,則系統的可靠性就降低到只有一個單元的水平。所以為保持高可靠性,必須及時察覺故障,并能迅速更換和調整。

(d)對處于惡劣環境下的運行設備應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如通過溫度、濕度和風速的控制來改善設備周圍的條件;對有些機器設備以致零部件要采用防振、防浸蝕、防輻射等相應措施。

(e)降低系統的復雜程度,因為增加機器設備的復雜程度就意味著其可靠性降低,同時機器設備的復雜操作也容易引起人為失誤,增高故障率。

(f)加強預防性維修。預防性檢查和維修是排除事故隱患,消除機器設備潛在危險,提高機器設備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過檢修查明,有的部件仍可繼續使用;有的部件已達到使用壽命的耗損階段,必須進行更換,否則會因為存在隱患而導致更嚴重的事故發生。

2.

(1)提高作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

提高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是減輕疲勞、提高作業安全可靠性的根本措施。提高作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是減少作業人員、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人員疲勞、提高生產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

(2)加強科學管理改進工作制度

(a)工作日制度

許多發達國家實行每周工作32~36h,5個工作日的制度。某些有毒、有害物的加工生產,環境條件惡劣,必須佩戴特殊防護用品工作的車間、班組,也可以適當縮短工作時間。

(b)勞動強度與作業率

勞動強度越大,勞動時間越長,人的疲勞就越重。這就有必要對不同勞動強度的作業時間,給予科學的評價和規定,使疲勞得到寬裕時間進行消除,以便再次作業。

(3)工作時間及休息時間

作業人員從生理和心理上是不可能連續工作的,過一定時間,效率就將下降,差錯就會增多,這時仍不及時休息,還會引起產品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安全事故。因此應給作業人員一定的寬裕時間,工作時間內的作業率不宜太高。一直不休息,作業人員也會自動調節,做些次要工作,緩解作業的緊張。這樣做不如有意識地組織休息時間,選擇休息方式更為積極有效。積極休息和消極休息相結合

(4)休息方式

(5)輪班工作制度

(6)業余活動和休息的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