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區道路:安全技術交底
工程名稱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工程交底級別分部交底交底單位山西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交底人交底時間接受單位廠區道路施工班組接收人交底范圍及形式:廠區道路安全施工技術交底。主要交底內容:1、基礎開挖1.1基礎開挖采用以挖掘機為主,人工配合的方式進行。在進行開挖時,挖掘機工作半徑內禁止人員出入。1.2所開挖的基坑應按1:0.5比例做好放坡,防止造成塌方。1.3基坑尺寸應能滿足基礎安全施工和排水要求,基坑頂面應有良好的運輸通道。1.4施工中遇有危險物、不明物和文物應立即停止作業、保護現場,報告上級和主管單位,經處理后方可恢復作業;嚴禁敲擊和擅自處理。.1.5.基坑開挖中,與直埋電纜線距離小于2m(含),與其他管線距離小于1m(含)時,應采取人工開挖,并注意標志管線的警示標識,嚴禁損壞管線;開挖時宜邀請管理單位派人監護。1.6開挖中,出現基坑頂部地面裂縫、坑壁坍塌或涌水、涌沙時,必須立即停止施工,人員撤離危險區,待采取措施確認安全后,方可恢復施工。1.7.土層中有水時,應在開挖前進行排降水,先疏干再開挖,不得帶水挖土。1.8.基坑鄰近有各類管線、建(構)筑物時,開挖前應按施工組織設計的規定實施拆移、加固或保護措施,經檢查符合規定后,方可開挖。1.9挖掘機作業應符合挖掘機施工安全技術交底的具體要求;嚴禁挖掘機在電力架空線路下方作業,需在其一側作業時,機械與電力架空線路的最小距離必須符合要求。1.10.在基坑外堆土時,堆土應距基坑邊緣1m以外,堆土高度不得超過1.5m。1.11人工清基應在挖掘機停止運轉,且挖掘機指揮人員同意后進行,嚴禁在機械回轉范圍內作業。1.12基坑內應設安全梯或土坡道等攀登設施。1.13基坑邊坡設200mm×300mm排水溝2..1雨季施工準備措施(1)根據施工平面圖、排水總平面圖,利用自然地形確定排水方向,按規定坡度挖好排水溝,確保排水暢通無阻。(2)雨季施工現場臨近高地,應在高地邊挖好排水溝,處理好危石防止發生滑坡、塌方等災害。(3)保證道路暢通,路面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硬化或加鋪沙礫、爐渣或其它材料,并按要求加高起拱。(4)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防護。對材料庫全面定期檢查,及時維修,四周排水良好,墻基堅固,不漏雨滲水,鋼材等材料存放采取相應的防雨措施,確保材料的質量安全。(5)嚴格按防汛要求設置連續、暢通的排水設施和應急物資,如水泵及相關的器材、塑料布、油氈等材料。2.2、各重點分項雨季施工安全措施。1、土方工程和基礎工程土方工程和基礎工程受雨水影響較大,如不采取有關防范措施,將可能對施工安全及建筑物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在雨期施工時注意以下幾點:(1)雨期開挖基槽(坑)或管溝時,應注意邊坡穩定。必要時可適當放緩邊坡度或設置支撐。施工時應加強對邊坡和支撐的檢查控制;對于已開挖好的基槽(坑)或管溝要設置支撐;正在開挖的以放緩邊破為主輔以支撐;雨水影響較大時停止施工。(2)防止邊坡被雨水沖塌,可在邊坡上加釘鋼絲網片,并抹上50cm細石混凝土;也可用塑料布遮蓋邊坡;(3)雨期施工的工作面不宜過大,應逐段、逐片的分期完成,雨量大時,應停止大面積的土方施工;基礎挖到標高后,及時驗收并澆筑混凝土墊層;如被雨水浸泡后的基礎,應做必要的挖方回填等恢復基礎承載力的工作;重要的或特殊工程應在雨期前完成任務。(4)為防止基坑浸泡,開挖時要在基坑內作好排水溝、集水井并組織必要的排水力量;位于底下的池子和地下室,施工時應考慮周到。如預先考慮不周,澆搗后,遇有大雨時,往往會造成地下室和池子上浮的事故;(5)對雨前回填的土方,應及時進行碾壓并使其表面形成一定的坡度,以便雨水能自動排出;(6)對于堆積在施工現場的土方,應在四周做好防止雨水沖刷的措施。如在周圍放置條石以阻止土方被雨水沖刷至開挖好的基槽(坑)或管溝內,或者埋沒已完工的一些基礎構筑。3.施工用電3.1施工現場用電應嚴格執行建設部頒發的《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和《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加強用電管理,防止發生電氣事故。3.2施工現場必須采用“TN-S”供電系統和“三級配電二級保護”配電措施動力與照明用電必須分路設置。3.3全部用電設備實行“一機一閘一漏一箱”嚴禁“一閘多機”。3.4電工和電焊工必須持證上崗,嚴禁無證操作。3.5施工現場不得使用無銘牌或不合格電氣產品。3.6要加強時作業人員的用電管理,對操作用電設備的作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用電安全教育。3.7發現用電事故隱患必須將情況及時向上一級領導匯報,并按“定人、定時間、定整改措施”的“三定”原則,由用電專業人員負責整改落實,其它非專業人員不得擅自處理。3.8組織定期的安全用電檢查、自檢、施工現場每月一次,公司每季一次。3.9“規范”要求必須使用安全電壓的場所,一定要認真遵守,嚴格執行。4、文明施工4.1下班或施工結束后,應將施工作業面和周圍的施工垃圾及時清理,做到隨時清理。4.2現場所存放的磚應碼放整齊,無亂堆亂攤及堵塞通道現象。接收單位意見:
篇2:市政道路穩定粒料層施工技術交底記錄
市政道路工程穩定粒料層施工技術交底記錄
工程名稱
部位名稱:道路工程
工序名稱:4%穩定粒料層
交底日期
交底單位
交底人
接收單位:施工班組
接收人
交底內容:
1.本工程基層施工厚度為15cm。
2.路基準備:
(1)在鋪筑基層前,應從填筑好的路基上將所有浮土、雜物清除干凈,并嚴格整型和壓實使其符合設計圖紙要求。
(2)路床表面上的車轍或松軟部分和壓實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規定要求的表面都應翻松、清除或摻填同類材料重新進行整修碾壓。
(3)施工前對路基進行復驗,同時保證路基排水設施的完好。
(4)恢復中線測量:直線段每20~25m設一樁,平曲線每10~15m設一樁。
3.攤鋪:
(1)分層平行攤鋪,每層鋪設的寬度,應超出路堤的設計寬度300mm,以保證修整路基邊坡后的路堤邊緣有足夠的壓實度。
(2)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碾壓時,一層壓實厚度不宜超過20cm。根據所配置的壓路機械,壓實總厚度超過一層壓實厚度時應分層攤鋪,但每層壓實厚度不得小于10cm。先鋪的一層應經過整型和壓實,并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才能繼續鋪筑上層。
(3)每層的松鋪厚度通過試驗確定。攤鋪必須用經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機械進行作業,將集料按松鋪厚度均勻地攤鋪在規定的寬度上。
4.拌和及整型:
(1)級配碎石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mm(方孔篩),壓碎值不應大于26%。碎石中不應含有粘土塊、植物等有害物質,針片狀顆粒總含量不應超過20%。
(2)拌和結束后,其含水量應稍高于最佳含水量,以彌補碾壓過程中的水分消耗。
(3)在整型過程中,必須禁止任何車輛通行。
(4)當監理工程師認為由于氣候情況,運料工作會引起路床面產生破壞或車轍,或者會使材料產生污染時,則應停止運料工作。
5.壓實:
(1)每一層攤鋪整型后,隨即用經監理工程師同意的壓路機在全寬上進行碾壓。碾壓方向均應與中心平行,其順序是;直線段由邊到中,超高段由內側向外側,依此順序進行碾壓。碾壓時,后輪應重疊1/2輪寬,后輪必須超過兩段的接縫處,使每個攤鋪碾壓層整個厚度和寬度完全均勻地壓實到規定的壓實度為止。壓實后表面應平整、無輪跡或隆起,并有正確的斷面和合適的路拱。
(2)壓路機碾壓速度,頭兩遍以采用1.5~1.7km/h為宜,以后用2.0~2.5km/h。
(3)凡在壓路機具壓不到的地方,用機夯夯實,直到達到規定的壓實度為止。
(4)每層的壓實應連續進行。
(5)應按監理工程師選定的地點進行表面平整度和厚度檢查。凡超過規定允許偏差時均應返工作到合格標準。
(6)任何為壓實或部分壓實的集料被雨淋濕,應翻松晾曬至要求含水量,重新整平碾壓成型。
6.在壓實后的外側主線兩車道的內側沿道路縱向鋪設寬2.2m的TGSG20-20的土工格柵,格柵縱向與道路縱向一致,兩幅間搭接寬度大于20cm,用塑料帶綁扎,綁扎間距25cm。
會簽欄
參加單位
參加人員
復核人:記錄人:年月日
篇3:市政設施道路工程施工技術交底
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技術交底-道路部分
工程名稱
部位名稱:道路工程
工序名稱:穩定層
交底日期
交底單位
交底人
接收單位:道路施工班組
接收人
交底內容:
1.本工程穩定層施工厚度:車行道的路面基層由下至上包括15cm厚的4%水泥石屑穩定粒料層、3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自行車道的路面基層為1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人行道的路面結構由下至上為1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2cm厚1:3水泥砂漿及彩色水泥砼方磚30×30×5cm。
2.施工測量:施工前對路基按質量驗收標準進行驗收。之后,恢復中線,直線段每10~20m設一樁,平曲線段每10~15m,并在兩側路面邊緣外0.3~0.5m處設指示樁,在指示樁上用紅漆標出基層(或基底層)邊緣設計標高及松鋪厚度的位置。
3.備料:根據各路段基層的寬度、厚度及預定的干密度,計算各路段的干燥集料數量。根據混合料的配合比、材料的含水量以及所用車輛的噸位,計算各種材料每車料的數量。也可根據各種集料所占的比例及其松干密度,計算每種集料的松鋪厚度,以控制集料施工配合比,而對結合料(水泥)仍以每袋的攤鋪面積來控制劑量。各種材料的規格型號為:
(1)水泥:采用32.5普通硅酸鹽水泥。
(2)石屑集料:壓碎值不小于30%,一般松干容重1500~1600kg/m3,細度模數為3.3~3.5。
(3)拌和用水應采用清潔飲用水。
4.拌和:
采用現場集中進行集中拌和。拌和時要注意:
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必須先調試所用的設備,使混合料的顆粒組成和含水量都達到規定的要求。原集料的顆粒組成發生變化時,應重新調試設備。
拌和中適時測定含水量,含水量應比最佳含水量大0.5~1.0%,如含水量大于最佳時,應進行自然蒸發,使含水量達到最佳值。若含水量小于最佳值,應補充灑水進行拌和。一般在攤鋪灑水時,用水量應稍大些,這樣可避免二次拌和造成的浪費。
應盡快將拌成的混合料運到鋪筑現場。車上的混合料應覆蓋,減少水分的損失。在雨季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護集料,防止雨淋。
實際采用的水泥劑量,應比室內試驗室確認的劑量多0.5~1.0%。
拌和機和攤鋪機的生產能力應互相匹配,減少攤鋪機待料的情況。
5.攤鋪和碾壓:
A.水泥穩定石屑基層施工應用專門制造的攤鋪機鋪設。
B.采用12噸以上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超過15cm。用12~15噸三輪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超過20cm。當分層攤鋪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cm。
C.壓實應遵循先輕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則。直線段,由兩側路肩向路中心碾壓,即先邊后中;平曲線段,由內側路肩向外側路肩進行碾壓,直到達到按重型擊實試驗法確定要求壓實度98%。
D.水泥穩定碎石應全寬度一次攤鋪,若攤鋪寬度不夠,應用兩臺攤鋪機前后錯開攤鋪,保證前后鋪料搭接在水泥初凝前碾壓成一整體。
E.碾壓過程中,如有“彈簧”、“松散”、“起皮”現象,應及時翻開重新拌和。在碾壓結束之前,用平地機再終平一次,使其縱向順適,路拱和超高符合設計要求。終平應仔細進行,必須將局部超高部分刮除并掃出路外。
6.接縫和調頭處的處理:
A.同日施工的兩工作段的銜接處,應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型后,留5~8m不進行碾壓,后一段施工時,前段留下的未壓部分,應再加水泥重新拌和,并與后一段一起碾壓。
B.經過拌和、整型的水泥穩定土,應在實驗確定的延遲時間內完成碾壓。
C.應注意每天最后一段工作縫的處理。工作縫和調頭處可按下述方法處理:
a.在已碾壓完成的水泥穩定土末端,沿穩定土挖一條橫貫鋪筑層全寬約30cm的槽,直挖到下承層頂面。此槽應與路的中型線垂直,靠穩定土的一面應切成垂直面,并放兩根與壓實厚度等厚,長為全寬一半的方木緊貼其垂直面。
b.用原挖出的素土回填槽內其余部分。
c.第二天,鄰接作業段拌和后除去方木,用混合料回填。靠近方木未能拌和的一小段,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整平時,接逢處的水泥穩定土應較已完成斷面高出約5cm,以形成一個平順的接縫。
d.如拌和機械或其他機械必須到已壓成的水泥穩定土層上調頭,應采取措施保護調頭作業段。一般可在準備用于調頭的約8~10m長的穩定土層上,先覆蓋一張厚塑料布或油氈紙,然后鋪上10cm厚的土、砂或沙礫。
e.整平后,用平地機將塑料布上的大部分土除去(注意勿刮破塑料布),然后人工除去余下的土,并收起塑料布。在新混合料碾壓過程中,應將接縫修整平順。
7.縱縫的處理:
A.水泥穩定層的施工應避免縱向接縫,在必須分兩幅施工時,縱逢必須垂直相接,不應斜接。縱逢應按下述方法處理:
B.在前一幅施工時,在靠中央一側用方木或鋼模板做支撐,方木或鋼模板的高度與穩定土層的壓實厚度相同;
C.混合料拌和結束后,靠近支撐木(或板)的一部分,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然后整型和壓實;
D.養生結束后,在鋪筑另一幅前,拆除支撐木(或板);
E.第二幅混合料拌和結束后,靠近第一幅的部分,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然后整型和碾壓。
8.養生:碾壓完成后,立即進行養生,在其上覆蓋硬紙皮,灑上適量的水,重視保濕,以免水分蒸發。養生時間不應少于7天。養生期間,應嚴格控制車輛通行。
9.質量檢驗:
水泥穩定石屑在攤鋪未壓實前應每天取樣一次或每拌和250噸取樣一次,并按照JTJ057-94及JTJ058-2000規范的標準方法在工程師確認合格的實驗室檢驗含水量、水泥含量、混合料干容重和顆粒組成范圍(篩分試驗)。
會簽欄
參加單位
參加人員
復核人:記錄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