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設施道路工程施工技術交底
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技術交底-道路部分
工程名稱
部位名稱:道路工程
工序名稱:穩定層
交底日期
交底單位
交底人
接收單位:道路施工班組
接收人
交底內容:
1.本工程穩定層施工厚度:車行道的路面基層由下至上包括15cm厚的4%水泥石屑穩定粒料層、3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自行車道的路面基層為1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人行道的路面結構由下至上為1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2cm厚1:3水泥砂漿及彩色水泥砼方磚30×30×5cm。
2.施工測量:施工前對路基按質量驗收標準進行驗收。之后,恢復中線,直線段每10~20m設一樁,平曲線段每10~15m,并在兩側路面邊緣外0.3~0.5m處設指示樁,在指示樁上用紅漆標出基層(或基底層)邊緣設計標高及松鋪厚度的位置。
3.備料:根據各路段基層的寬度、厚度及預定的干密度,計算各路段的干燥集料數量。根據混合料的配合比、材料的含水量以及所用車輛的噸位,計算各種材料每車料的數量。也可根據各種集料所占的比例及其松干密度,計算每種集料的松鋪厚度,以控制集料施工配合比,而對結合料(水泥)仍以每袋的攤鋪面積來控制劑量。各種材料的規格型號為:
(1)水泥:采用32.5普通硅酸鹽水泥。
(2)石屑集料:壓碎值不小于30%,一般松干容重1500~1600kg/m3,細度模數為3.3~3.5。
(3)拌和用水應采用清潔飲用水。
4.拌和:
采用現場集中進行集中拌和。拌和時要注意:
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必須先調試所用的設備,使混合料的顆粒組成和含水量都達到規定的要求。原集料的顆粒組成發生變化時,應重新調試設備。
拌和中適時測定含水量,含水量應比最佳含水量大0.5~1.0%,如含水量大于最佳時,應進行自然蒸發,使含水量達到最佳值。若含水量小于最佳值,應補充灑水進行拌和。一般在攤鋪灑水時,用水量應稍大些,這樣可避免二次拌和造成的浪費。
應盡快將拌成的混合料運到鋪筑現場。車上的混合料應覆蓋,減少水分的損失。在雨季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護集料,防止雨淋。
實際采用的水泥劑量,應比室內試驗室確認的劑量多0.5~1.0%。
拌和機和攤鋪機的生產能力應互相匹配,減少攤鋪機待料的情況。
5.攤鋪和碾壓:
A.水泥穩定石屑基層施工應用專門制造的攤鋪機鋪設。
B.采用12噸以上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超過15cm。用12~15噸三輪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超過20cm。當分層攤鋪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cm。
C.壓實應遵循先輕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則。直線段,由兩側路肩向路中心碾壓,即先邊后中;平曲線段,由內側路肩向外側路肩進行碾壓,直到達到按重型擊實試驗法確定要求壓實度98%。
D.水泥穩定碎石應全寬度一次攤鋪,若攤鋪寬度不夠,應用兩臺攤鋪機前后錯開攤鋪,保證前后鋪料搭接在水泥初凝前碾壓成一整體。
E.碾壓過程中,如有“彈簧”、“松散”、“起皮”現象,應及時翻開重新拌和。在碾壓結束之前,用平地機再終平一次,使其縱向順適,路拱和超高符合設計要求。終平應仔細進行,必須將局部超高部分刮除并掃出路外。
6.接縫和調頭處的處理:
A.同日施工的兩工作段的銜接處,應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型后,留5~8m不進行碾壓,后一段施工時,前段留下的未壓部分,應再加水泥重新拌和,并與后一段一起碾壓。
B.經過拌和、整型的水泥穩定土,應在實驗確定的延遲時間內完成碾壓。
C.應注意每天最后一段工作縫的處理。工作縫和調頭處可按下述方法處理:
a.在已碾壓完成的水泥穩定土末端,沿穩定土挖一條橫貫鋪筑層全寬約30cm的槽,直挖到下承層頂面。此槽應與路的中型線垂直,靠穩定土的一面應切成垂直面,并放兩根與壓實厚度等厚,長為全寬一半的方木緊貼其垂直面。
b.用原挖出的素土回填槽內其余部分。
c.第二天,鄰接作業段拌和后除去方木,用混合料回填??拷侥疚茨馨韬偷囊恍《?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整平時,接逢處的水泥穩定土應較已完成斷面高出約5cm,以形成一個平順的接縫。
d.如拌和機械或其他機械必須到已壓成的水泥穩定土層上調頭,應采取措施保護調頭作業段。一般可在準備用于調頭的約8~10m長的穩定土層上,先覆蓋一張厚塑料布或油氈紙,然后鋪上10cm厚的土、砂或沙礫。
e.整平后,用平地機將塑料布上的大部分土除去(注意勿刮破塑料布),然后人工除去余下的土,并收起塑料布。在新混合料碾壓過程中,應將接縫修整平順。
7.縱縫的處理:
A.水泥穩定層的施工應避免縱向接縫,在必須分兩幅施工時,縱逢必須垂直相接,不應斜接??v逢應按下述方法處理:
B.在前一幅施工時,在靠中央一側用方木或鋼模板做支撐,方木或鋼模板的高度與穩定土層的壓實厚度相同;
C.混合料拌和結束后,靠近支撐木(或板)的一部分,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然后整型和壓實;
D.養生結束后,在鋪筑另一幅前,拆除支撐木(或板);
E.第二幅混合料拌和結束后,靠近第一幅的部分,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然后整型和碾壓。
8.養生:碾壓完成后,立即進行養生,在其上覆蓋硬紙皮,灑上適量的水,重視保濕,以免水分蒸發。養生時間不應少于7天。養生期間,應嚴格控制車輛通行。
9.質量檢驗:
水泥穩定石屑在攤鋪未壓實前應每天取樣一次或每拌和250噸取樣一次,并按照JTJ057-94及JTJ058-2000規范的標準方法在工程師確認合格的實驗室檢驗含水量、水泥含量、混合料干容重和顆粒組成范圍(篩分試驗)。
會簽欄
參加單位
參加人員
復核人:記錄人:年月日
篇2:市政道路穩定粒料層施工技術交底記錄
市政道路工程穩定粒料層施工技術交底記錄
工程名稱
部位名稱:道路工程
工序名稱:4%穩定粒料層
交底日期
交底單位
交底人
接收單位:施工班組
接收人
交底內容:
1.本工程基層施工厚度為15cm。
2.路基準備:
(1)在鋪筑基層前,應從填筑好的路基上將所有浮土、雜物清除干凈,并嚴格整型和壓實使其符合設計圖紙要求。
(2)路床表面上的車轍或松軟部分和壓實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規定要求的表面都應翻松、清除或摻填同類材料重新進行整修碾壓。
(3)施工前對路基進行復驗,同時保證路基排水設施的完好。
(4)恢復中線測量:直線段每20~25m設一樁,平曲線每10~15m設一樁。
3.攤鋪:
(1)分層平行攤鋪,每層鋪設的寬度,應超出路堤的設計寬度300mm,以保證修整路基邊坡后的路堤邊緣有足夠的壓實度。
(2)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碾壓時,一層壓實厚度不宜超過20cm。根據所配置的壓路機械,壓實總厚度超過一層壓實厚度時應分層攤鋪,但每層壓實厚度不得小于10cm。先鋪的一層應經過整型和壓實,并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才能繼續鋪筑上層。
(3)每層的松鋪厚度通過試驗確定。攤鋪必須用經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機械進行作業,將集料按松鋪厚度均勻地攤鋪在規定的寬度上。
4.拌和及整型:
(1)級配碎石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mm(方孔篩),壓碎值不應大于26%。碎石中不應含有粘土塊、植物等有害物質,針片狀顆粒總含量不應超過20%。
(2)拌和結束后,其含水量應稍高于最佳含水量,以彌補碾壓過程中的水分消耗。
(3)在整型過程中,必須禁止任何車輛通行。
(4)當監理工程師認為由于氣候情況,運料工作會引起路床面產生破壞或車轍,或者會使材料產生污染時,則應停止運料工作。
5.壓實:
(1)每一層攤鋪整型后,隨即用經監理工程師同意的壓路機在全寬上進行碾壓。碾壓方向均應與中心平行,其順序是;直線段由邊到中,超高段由內側向外側,依此順序進行碾壓。碾壓時,后輪應重疊1/2輪寬,后輪必須超過兩段的接縫處,使每個攤鋪碾壓層整個厚度和寬度完全均勻地壓實到規定的壓實度為止。壓實后表面應平整、無輪跡或隆起,并有正確的斷面和合適的路拱。
(2)壓路機碾壓速度,頭兩遍以采用1.5~1.7km/h為宜,以后用2.0~2.5km/h。
(3)凡在壓路機具壓不到的地方,用機夯夯實,直到達到規定的壓實度為止。
(4)每層的壓實應連續進行。
(5)應按監理工程師選定的地點進行表面平整度和厚度檢查。凡超過規定允許偏差時均應返工作到合格標準。
(6)任何為壓實或部分壓實的集料被雨淋濕,應翻松晾曬至要求含水量,重新整平碾壓成型。
6.在壓實后的外側主線兩車道的內側沿道路縱向鋪設寬2.2m的TGSG20-20的土工格柵,格柵縱向與道路縱向一致,兩幅間搭接寬度大于20cm,用塑料帶綁扎,綁扎間距25cm。
會簽欄
參加單位
參加人員
復核人:記錄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