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廠區內道路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廠區內道路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2024-07-11 閱讀 6614

交底內容:

1.測量放線

(1)在進行施工放線前應對儀器進行檢測報檢,保證儀器的準確性。

(2)在放線過程應保證施工測量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施工現場設置的坐標及高程控制點需保證其精準,對這些點應合理保護,并定期復核,防止各點的沉降和碰動。

2.底基層開挖平整壓實

(1)開挖前應圖紙及資料與現場核對,保證資料內容與現場一致。

(2)開挖前應對各控制點及開挖線進行復核檢測,保證開挖的準確性。

(3)開挖前應做好臨時排水設施。

(4)開挖時若遇到地下水時應及時處理。

(5)開挖出的材料應分類堆放,禁止混雜、亂堆亂放。

(6)開挖完成后及時測量各種數據,如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施工需要的數據,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壓實,壓實系數應達到設計要求,不低于95%。

3.石灰穩定層

(1)在施工石灰穩定層前應保證底基層施工完成,達到圖紙設計與規范要求,才能進行該層施工的進行。

(2)進行材料攤鋪時,應按照試驗所給的松鋪厚度進行均勻攤鋪,并保證圖紙要求的坡度。

(3)施工前應做出足夠多的測量控制點,并對松鋪厚度、平整度、含水量、邊線、中線進行檢查,待合格后方能開始碾壓,碾壓時應參照規范(JTJ034-2000)的規定按順序進行碾壓,不得違規操作。

(4)碾壓完成后應進行養護保養,養護完成后進行各項數據測量,待符合圖紙及規范要求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

(5)材料進場使用時應報檢,待合格后方能開始使用。

(6)壓實系數要求:石灰穩定中粒土和粗粒土應達到97%,石灰穩定細粒土應達到93%。

4.水泥碎石基層

(1)在施工水泥碎石基層前應保證石灰穩定層施工完成,并達到圖紙設計與規范要求。

(2)材料進場使用時應報檢,待合格后方能開始使用。本廠區水泥碎石基層材料采用路拌法施工,施工時應注意材料的配比正確。

(3)進行材料攤鋪時,應按照試驗所給的松鋪厚度進行均勻攤鋪,并保證圖紙要求的坡度。

(4)碾壓前應做出足夠多的測量控制點,并對松鋪厚度、平整度、含水量、邊線、中線進行檢查,待合格后方能開始碾壓,碾壓時應參照規范(JTJ034-2000)的規定按順序進行碾壓,不得違規操作。

(5)碾壓完成后應注意養護,養護完成后進行各項數據測量,待符合圖紙及規范要求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

5.路緣石

(1)立緣石鋪設高度要一致、鋪設縫隙要一致、垂直度要保證。

(2)立緣石、平石縫隙要錯開,成丁字形。平石找平層要符合圖紙及規范要求。

6.熱瀝青下封層

(1)瀝青材料應附有煉油廠的瀝青質量檢驗單。運至現場的各種材料必須按要求進行試驗,評定合格方可使用。

(2)瀝青標號的選擇應根據施工方法、施工地區的氣候條件。

(3)該層鋪設前應滿足基層已經過檢驗合格,本廠區內其它項目施工已完成。

(4)鋪設前要檢查路基層的清潔度、干燥度。不得在潮濕的基層面噴灑瀝青。

7.瀝青混凝土面層

(1)施工前對各種施工機具應做全面檢查,應經調試并使其處于良好的性能狀態。應有足夠的機械,施工能力應配套,重要機械宜有備用設備。

(2)瀝青材料的加熱溫度、施工溫度應根據當地氣溫瀝青的品種及筑鋪層厚度來選定。

(3)施工前應做好測量控制點,對鋪設厚度、坡度進行跟蹤檢查,若發現不合格及時修正。運輸車必須采取保溫措施。

(4)攤鋪時應緩慢、均勻、連續不斷的進行。采用機械攤鋪時不應用人工反復修正。

(5)攤鋪好的材料應及時碾壓,不能及時碾壓時應停止攤鋪,并對攤鋪的好材料采取保溫措施。碾壓的方式要合理,碾壓的順序要嚴格按照所選的碾壓方式中規定的順序。壓實完成的混凝土應符合圖紙及規范要求的平整度、壓實密度、及厚度。

(6)壓實完成的路面應合理的養護,及時清除散落的雜物,直至養護完成。

(7)在施工過程中應做好各項資料的收集、報檢,安全優質的完成施工。

8.冬雨季施工

在每道工序施工時都應注意材料的防水問題,按照規范要求,合理的保存材料,不得野蠻施工。在施工時應合理的設置臨時排水系統,保證施工場地的施工條件。冬季施工時應采取防凍保溫措施。

9.施工縫

在施工過程中留下的施工縫應及時妥善的按照圖紙及規范要求處理。

10.雨水口與檢查井

瀝青路面施工時,雨水口應妥善保護,檢查井應設置標志或路障等防止損壞、確保施工安全的措施。

11.施工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

(1)入場人員需正確佩戴勞保用品。

(2)正確的使用工具,工具使用前應檢查,完好無損方可使用。

(3)使用機械施工時應設置明顯的警戒標志。

(4)機械與人工交叉作業時,應時刻注意四周,避免機械傷人。

(5)鋪設瀝青路面時,應派專人看守,隔離出安全區域,避免瀝青飛濺傷人。

(6)瀝青混合料攤鋪機工作時應派熟練工操作,并隔離出安全區域。在操作時也應注意操作事項,避免出現工傷事故。

(7)在進行瀝青混合料攤鋪時應禁非工作人員在路面上行走、逗留。待瀝青冷卻并養護完成后方可放行。

在進行施工時注意按照本工地的施工用電規章制度正確規范的使用不得違規操作,造成施工事故。

篇2:市政道路穩定粒料層施工技術交底記錄

市政道路工程穩定粒料層施工技術交底記錄

工程名稱

部位名稱:道路工程

工序名稱:4%穩定粒料層

交底日期

交底單位

交底人

接收單位:施工班組

接收人

交底內容:

1.本工程基層施工厚度為15cm。

2.路基準備:

(1)在鋪筑基層前,應從填筑好的路基上將所有浮土、雜物清除干凈,并嚴格整型和壓實使其符合設計圖紙要求。

(2)路床表面上的車轍或松軟部分和壓實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規定要求的表面都應翻松、清除或摻填同類材料重新進行整修碾壓。

(3)施工前對路基進行復驗,同時保證路基排水設施的完好。

(4)恢復中線測量:直線段每20~25m設一樁,平曲線每10~15m設一樁。

3.攤鋪:

(1)分層平行攤鋪,每層鋪設的寬度,應超出路堤的設計寬度300mm,以保證修整路基邊坡后的路堤邊緣有足夠的壓實度。

(2)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碾壓時,一層壓實厚度不宜超過20cm。根據所配置的壓路機械,壓實總厚度超過一層壓實厚度時應分層攤鋪,但每層壓實厚度不得小于10cm。先鋪的一層應經過整型和壓實,并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才能繼續鋪筑上層。

(3)每層的松鋪厚度通過試驗確定。攤鋪必須用經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機械進行作業,將集料按松鋪厚度均勻地攤鋪在規定的寬度上。

4.拌和及整型:

(1)級配碎石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mm(方孔篩),壓碎值不應大于26%。碎石中不應含有粘土塊、植物等有害物質,針片狀顆粒總含量不應超過20%。

(2)拌和結束后,其含水量應稍高于最佳含水量,以彌補碾壓過程中的水分消耗。

(3)在整型過程中,必須禁止任何車輛通行。

(4)當監理工程師認為由于氣候情況,運料工作會引起路床面產生破壞或車轍,或者會使材料產生污染時,則應停止運料工作。

5.壓實:

(1)每一層攤鋪整型后,隨即用經監理工程師同意的壓路機在全寬上進行碾壓。碾壓方向均應與中心平行,其順序是;直線段由邊到中,超高段由內側向外側,依此順序進行碾壓。碾壓時,后輪應重疊1/2輪寬,后輪必須超過兩段的接縫處,使每個攤鋪碾壓層整個厚度和寬度完全均勻地壓實到規定的壓實度為止。壓實后表面應平整、無輪跡或隆起,并有正確的斷面和合適的路拱。

(2)壓路機碾壓速度,頭兩遍以采用1.5~1.7km/h為宜,以后用2.0~2.5km/h。

(3)凡在壓路機具壓不到的地方,用機夯夯實,直到達到規定的壓實度為止。

(4)每層的壓實應連續進行。

(5)應按監理工程師選定的地點進行表面平整度和厚度檢查。凡超過規定允許偏差時均應返工作到合格標準。

(6)任何為壓實或部分壓實的集料被雨淋濕,應翻松晾曬至要求含水量,重新整平碾壓成型。

6.在壓實后的外側主線兩車道的內側沿道路縱向鋪設寬2.2m的TGSG20-20的土工格柵,格柵縱向與道路縱向一致,兩幅間搭接寬度大于20cm,用塑料帶綁扎,綁扎間距25cm。

會簽欄

參加單位

參加人員

復核人:記錄人:年月日

篇3:市政設施道路工程施工技術交底

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技術交底-道路部分

工程名稱

部位名稱:道路工程

工序名稱:穩定層

交底日期

交底單位

交底人

接收單位:道路施工班組

接收人

交底內容:

1.本工程穩定層施工厚度:車行道的路面基層由下至上包括15cm厚的4%水泥石屑穩定粒料層、3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自行車道的路面基層為1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人行道的路面結構由下至上為15cm厚的6%水泥石屑穩定層、2cm厚1:3水泥砂漿及彩色水泥砼方磚30×30×5cm。

2.施工測量:施工前對路基按質量驗收標準進行驗收。之后,恢復中線,直線段每10~20m設一樁,平曲線段每10~15m,并在兩側路面邊緣外0.3~0.5m處設指示樁,在指示樁上用紅漆標出基層(或基底層)邊緣設計標高及松鋪厚度的位置。

3.備料:根據各路段基層的寬度、厚度及預定的干密度,計算各路段的干燥集料數量。根據混合料的配合比、材料的含水量以及所用車輛的噸位,計算各種材料每車料的數量。也可根據各種集料所占的比例及其松干密度,計算每種集料的松鋪厚度,以控制集料施工配合比,而對結合料(水泥)仍以每袋的攤鋪面積來控制劑量。各種材料的規格型號為:

(1)水泥:采用32.5普通硅酸鹽水泥。

(2)石屑集料:壓碎值不小于30%,一般松干容重1500~1600kg/m3,細度模數為3.3~3.5。

(3)拌和用水應采用清潔飲用水。

4.拌和:

采用現場集中進行集中拌和。拌和時要注意:

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必須先調試所用的設備,使混合料的顆粒組成和含水量都達到規定的要求。原集料的顆粒組成發生變化時,應重新調試設備。

拌和中適時測定含水量,含水量應比最佳含水量大0.5~1.0%,如含水量大于最佳時,應進行自然蒸發,使含水量達到最佳值。若含水量小于最佳值,應補充灑水進行拌和。一般在攤鋪灑水時,用水量應稍大些,這樣可避免二次拌和造成的浪費。

應盡快將拌成的混合料運到鋪筑現場。車上的混合料應覆蓋,減少水分的損失。在雨季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護集料,防止雨淋。

實際采用的水泥劑量,應比室內試驗室確認的劑量多0.5~1.0%。

拌和機和攤鋪機的生產能力應互相匹配,減少攤鋪機待料的情況。

5.攤鋪和碾壓:

A.水泥穩定石屑基層施工應用專門制造的攤鋪機鋪設。

B.采用12噸以上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超過15cm。用12~15噸三輪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超過20cm。當分層攤鋪碾壓時,每層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cm。

C.壓實應遵循先輕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則。直線段,由兩側路肩向路中心碾壓,即先邊后中;平曲線段,由內側路肩向外側路肩進行碾壓,直到達到按重型擊實試驗法確定要求壓實度98%。

D.水泥穩定碎石應全寬度一次攤鋪,若攤鋪寬度不夠,應用兩臺攤鋪機前后錯開攤鋪,保證前后鋪料搭接在水泥初凝前碾壓成一整體。

E.碾壓過程中,如有“彈簧”、“松散”、“起皮”現象,應及時翻開重新拌和。在碾壓結束之前,用平地機再終平一次,使其縱向順適,路拱和超高符合設計要求。終平應仔細進行,必須將局部超高部分刮除并掃出路外。

6.接縫和調頭處的處理:

A.同日施工的兩工作段的銜接處,應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型后,留5~8m不進行碾壓,后一段施工時,前段留下的未壓部分,應再加水泥重新拌和,并與后一段一起碾壓。

B.經過拌和、整型的水泥穩定土,應在實驗確定的延遲時間內完成碾壓。

C.應注意每天最后一段工作縫的處理。工作縫和調頭處可按下述方法處理:

a.在已碾壓完成的水泥穩定土末端,沿穩定土挖一條橫貫鋪筑層全寬約30cm的槽,直挖到下承層頂面。此槽應與路的中型線垂直,靠穩定土的一面應切成垂直面,并放兩根與壓實厚度等厚,長為全寬一半的方木緊貼其垂直面。

b.用原挖出的素土回填槽內其余部分。

c.第二天,鄰接作業段拌和后除去方木,用混合料回填。靠近方木未能拌和的一小段,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整平時,接逢處的水泥穩定土應較已完成斷面高出約5cm,以形成一個平順的接縫。

d.如拌和機械或其他機械必須到已壓成的水泥穩定土層上調頭,應采取措施保護調頭作業段。一般可在準備用于調頭的約8~10m長的穩定土層上,先覆蓋一張厚塑料布或油氈紙,然后鋪上10cm厚的土、砂或沙礫。

e.整平后,用平地機將塑料布上的大部分土除去(注意勿刮破塑料布),然后人工除去余下的土,并收起塑料布。在新混合料碾壓過程中,應將接縫修整平順。

7.縱縫的處理:

A.水泥穩定層的施工應避免縱向接縫,在必須分兩幅施工時,縱逢必須垂直相接,不應斜接。縱逢應按下述方法處理:

B.在前一幅施工時,在靠中央一側用方木或鋼模板做支撐,方木或鋼模板的高度與穩定土層的壓實厚度相同;

C.混合料拌和結束后,靠近支撐木(或板)的一部分,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然后整型和壓實;

D.養生結束后,在鋪筑另一幅前,拆除支撐木(或板);

E.第二幅混合料拌和結束后,靠近第一幅的部分,應人工進行補充拌和,然后整型和碾壓。

8.養生:碾壓完成后,立即進行養生,在其上覆蓋硬紙皮,灑上適量的水,重視保濕,以免水分蒸發。養生時間不應少于7天。養生期間,應嚴格控制車輛通行。

9.質量檢驗:

水泥穩定石屑在攤鋪未壓實前應每天取樣一次或每拌和250噸取樣一次,并按照JTJ057-94及JTJ058-2000規范的標準方法在工程師確認合格的實驗室檢驗含水量、水泥含量、混合料干容重和顆粒組成范圍(篩分試驗)。

會簽欄

參加單位

參加人員

復核人:記錄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