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發電機著火應急預案范本

發電機著火應急預案范本

2024-07-13 閱讀 2285

1總則

1.1為了應對發電機著火事故的發生,提高電廠各級人員對發電機著火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消除事故隱患或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及設備財產安全,特制定本預案;

1.2本預案依據《安全生產法》、《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電業生產事故調查規程》及《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安全生產危急事件管理工作規定》等國家和電力行業的法律、法規,上級對安全生產的有關規定、要求以及電廠的實際情況而制定;

1.3本預案含應急處理和應急救援雙重含義。事故應急處理和救援應以保護人身安全為第一目的,同時兼顧設備和環境的防護為原則,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1.4一旦發生設備事故,應做好現場控制,控制危險源,避免事故的擴大,使事故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并及時將事故情況匯報上級主管部門;

1.5本預案報上級部門備案。

2概況

2.1事故現象

2.1.1發電機內部著火:

(1)機組電壓、電流、功率值出現異常;

(2)機組有沖擊聲,并可伴有差動、定子轉子接地等信號和事故停機;

(3)火災報警系統發出報警信號;

(4)發電機蓋板和風洞門等處可有煙冒出,并有絕緣焦味。

2.1.2集電環著火:

(1)在發電機集電環處有煙火冒出,并有絕緣焦味;

(2)嚴重時可伴有轉子接地、失磁等信號和事故停機;

(3)波及電纜時,發電機蓋板有煙冒出;

(4)波及發電機時,可有與發電機內部著火相同的現象。

2.1.3照明及測溫電纜著火:

(1)在發電機風洞門和蓋板等處有煙冒出,并有絕緣焦味;

(2)定子、發電軸承、空冷器等溫度及風閘信號均可異常;

(3)波及發電機時,可有與發電機內部著火相同的現象。

2.2事故造成的后果:

(1)機組事故停運;

(2)集電環和電纜燒損;

(3)測溫和照明電纜燒損;

(5)發電機嚴重損壞;

(6)有毒煙霧造成廠房空氣污染。

3應急預案內容

3.1應急指揮機構及其職責

成立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下設緊急操作組、應急專業組(下分:電氣專業應急組、機械專業應急組、水工專業應急組)、消防救援組、物資保障組、后勤醫療保障組、保安救援組、通訊保障組,以上統稱“事故應急小組”。

3.1.1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是重大設備事故應急處理、救援的最高領導機構。領導小組成員由廠長、副廠長及廠長工作部、生技部、安監部、發電部、維護部、保安部的負責人組成,廠長任組長,是事故應急救援的第一責任人。

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職責:

(1)貫徹落實國家有關事故應急處理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規和上級部門的有關規章制度,執行政府和上級關于事故應急處理的重大部署;

(2)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避免重大事故的發生;

(3)針對本廠的各種設備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事故應急預案;

(4)根據應急預案,組織開展專門的技能培訓和演練;

(5)指揮開展事故應急處理、救援和生產、生活恢復等各項工作;

(6)負責向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和事故處理進展情況;

(7)事故處理完畢后,認真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總結事故處理過程的經驗教訓,并形成總結報告上報上級有關部門。

3.1.2應急操作處理組:

應急操作處理組掛靠在發電部,為應急處理的日常值班系統,由發電部當班值班員和ON-CALL人員組成。發電部主任為事故應急操作處理組第一責任人,當班值長為事故應急操作處理的第一指揮人。為防止事故擴大,當班值長可以直接調度運行人員和專業應急組協同進行事故應急操作及處理。

應急操作處理組職責:

(1)認真開展設備巡回檢查,及時發現設備隱患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2)認真執行“兩票”制度和設備操作監護工作,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事故;

(3)及時向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報告重大事故隱患或事故情況,及時通知專業應急組和其它事故應急小組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處理、救援;

(4)根據具體設備事故狀況,及時主動采取對事故設備、場所的隔離操作等措施,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

(5)發生設備事故及事故應急處理期間,應同時密切注意監控其它在運行的設備狀況,避免事故的波及;

(6)當有發生危及現場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的可能情況時,應及時警告并疏散現場工作人員;

(7)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協助指揮開展其它應急處理救援工作;

(8)協助保安救援組做好事故現場的封鎖和保護工作;

(9)協助現場恢復和事故調查工作。

3.1.3專業應急組

專業應急組掛靠在維護部,維護部各專業班隊即為各專業應急組,成員為所有班隊員。維護部主任為專業應急組的第一責任人,各班隊長為各專業應急組的第一責任人。當發生設備事故時,由維護部主任、班隊長指揮相關專業救援人員參加應急處理、救援工作。

專業應急組的職責:

(1)根據預案規定的應急處理程序,進行事故應急處理;

(2)協助后勤醫療保障組進行現場受傷人員的救治和疏散工作;

(3)協助進行現場恢復以及事故分析、調查工作。

3.1.4消防救援組由廠義務消防隊組成,當生產現場發生火災事故時,由應急處理救援領導小組直接調度。其主要職責是:現場救火,人員及物資搶救、疏散。

3.1.5物資保障應急組由車隊、供應人員組成,其部門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由應急處理救援領導小組直接調度。其主要職責是為事故處理、救援提供車輛、搶險物資及備品備件保證,協助現場救護傷員。

3.1.6后勤醫療保障組掛靠物業公司,其部門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由應急處理救援領導小組直接調度。其主要職責是為事故處理、救援提供醫療及食品保證,現場救護傷員。

3.1.7保安救援組掛靠物業公司,保安部主任為第一責任人。其主要職責是負責事故現場及廠區的保衛工作,確保事故現場不遭破壞。

3.1.8通訊保障組掛靠在維護部,通訊班班長為第一責任人。在事故發生后,通訊保障組全力確保生產、調度電話的暢通,確保值長崗位全國直撥電話的暢通。

3.2危急事件的預防

3.2.1事故起因

(1)發電機內部絕緣損壞并發生短路引起發電機內部著火;

(2)集電環集碳發生環火,波及電纜和發電機;

(3)風洞內照明和測溫電纜著火,波及發電機。

3.2.2事故的預防

(1)按規定進行發電機預防性試驗,防止定子相間接地和定子繞組端部松動引起的相間短路;

(2)按規定進行轉子匝間短路試驗,匝間短路嚴重的應及時消缺;

(3)加強發電機通風和溫度監視;

(4)建立嚴格的發電機檢修現場管理制度,避免發電機內部遺留金屬異物導致短路;

(5)定期檢查清掃集電環集碳和碳粉,防止環火;

(6)定期檢查勵磁電纜和風洞內的電纜溫度和絕緣情況;

(7)按規定進行機組自動裝置、保護裝置、同期裝置的配置和檢驗,保證其可靠動作。

3.2.3根據本事故的特點,應做好下列物資的準備

(1)在每臺機旁,配備一定數量的滅火器和防毒面具;

(2)在中控室、供應部倉庫配備一定數量的防毒面具和消防防護服;

(3)在供應部倉庫,配備一定數量的定子線棒和轉子磁極。

3.2.4各有關部門加強對應急設備設施的維護,保證設備設施的正常完備。

3.2.5各部門應按照《××××電廠防止重大設備事故實施細則》規定,做好事故預防各項工作。

3.2.6維護部應每季度進行一次通信設備、廠房消防報警系統、工業電視系統、逃生警報系統的檢查維護,并形成記錄。

3.2.7供應部應每季度進行一次應急救援物資的清點、核實工作,對過期的物資應及時處理并立即予以補充。

3.2.8保安部應每季度進行生產場所消防器材的檢查、維護,及時清點補充過期、丟失、損壞的消防器材。

3.2.9車隊應加強車輛維護,隨時保證有應急備用車輛。

3.2.10醫務所應加強應急搶救醫藥器具和藥品的管理,日常急救藥品、藥具配備齊全。

3.2.11值班待命制度

(1)值班待命區域為××城城區;

(2)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不應全部離開待命區域,凡有離開待命區域的,應指定有臨時負責人;(3)應急操作處理組的值班方式按ON-CALL制度執行;

(4)其他事故應急小組人員,離開待命區域時均應履行請假制度,各部門均不得安排或批準某一具體專業所有人員離開待命區;

(5)車隊、醫務所應24小時有人值班;

(6)所有應急救援人員應24小時配戴并維護好個人通信設備,當接到應急救援通知后,應在10分鐘內趕到事故現場參加事故處理和救援工作。

3.2.12廠部和各有關部門應定期組織進行事故應急預案的演練,檢驗并提高應急指揮體系和應急救援體系的反應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增強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通過事故預案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合理性,并不斷修改完善。

(1)廠部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預案聯合演習,演習按照預案的有關規定和相關應急處理程序進行;

(2)各專業應急組每年應按預案規定的分工負責部分進行一次分部演練;

(3)安監部每年組織一次應急救援知識培訓,以使應急救援人員具備相關的救援知識,熟練掌握應急救援器材和設備的使用,提高應急救援人員應急救援的能力。

3.3應急預案的啟動

3.3.1本事故預案的啟動以運行值班員現場檢查確認發電機風洞和集電環處著火為啟動條件。

3.3.2應急報告和指揮

(1)生產現場人員發現煙火或焦味后,應立即報告運行當班值長;

(2)當班值長接到報告但未發現異常信號,不能明確判斷是否著火的,應立即安排值班員到現場進行確認,并同時緊急通知運行ON—CALL人員進場(中控室)待命;

(3)值班員到現場后未發現明顯煙火,不能判斷是否發電機著火的(如在××層風洞門附近僅有少量的煙),應報告值長,值長應安排ON—CALL人員應兩人一組,帶防毒面具、著防護服打開發電機風洞進行檢查;

(4)監視到明顯著火的現象,判明著火或得到現場值班員、ONCALL人員確認著火報告的,值長應立即啟動應急操作和處理程序,命令ON—CALL人員進行現場應急操作和處理,并向廠長和生產副廠長報告;

(5)廠長和生產副廠長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程序。

3.4危急事件的應對

3.4.1程序執行過程中,如由于自動和保護裝置動作使某一步驟已完成的,則檢查確認后執行下一步。

3.4.2緊急停機操作

(1)立即在中控室或現地進行按緊急停機按鈕停機,若操作不成功,應立即在現場投事故電磁閥和切出口開關并確認;

(2)當機組轉速下降到35%ne時,開始進行手動加閘制動停機。

3.4.3系統隔離

(1)切出口隔離開關和滅磁開關及其操作電源;

(2)切發電機風洞照明電源。

3.4.4滅火

由于明顯的著火現象而進行緊急停機和系統隔離,未進行風洞檢查的,滅火前,ON—CALL人員應打開風洞檢查確認是否發電機著火。嚴禁用砂子、泡沫滅火器對發電機和集電環處進行滅火。

(1)若為發電機內部著火或電纜著火已波及發電機的,運行ON—CALL人員應立即關閉發電機風洞門,接好消防水軟管,打開本臺機組的消防水閥×290進行滅火;

(2)若是集電環處或風洞內照明電纜著火、則用1211滅火器滅火。若已波及發電機蓋板下的勵磁電纜,值長應命機械專業應急小組打開發電機蓋板進行滅火。

3.4.5進行發電機水噴淋滅火的,確認火熄滅后,運行ON—CALL人員關閉消防水,并進入發電機風洞內進行檢查確認。進入風洞檢查應戴防毒面具。

3.4.6滅火后,值長、廠長分別向中調調度、桂冠公司和集團公司匯報事故及處理進展情況。

3.4.7應急操作處理以滅火完成為終結點。

3.4.8應急救援程序

本程序由廠長、生產副廠長或其授權的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啟動。

3.4.8.1廠長、生產副廠長或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接到報告后,應立即趕赴現場,并同時指揮電氣、機械、水工應急專業組和后勤醫療組進場(中控室后)待命。

3.4.8.2指揮疏散現場無關人員。

3.4.8.3指揮專業應急組協助進行滅火。

3.4.8.4組織搶救現場可能出現的傷員。

3.4.8.5滅火后,應立即組織進行事故現場的隔離和保護,必要時應下進出水口閘門,發電出口掛地線。

3.4.8.6組織制定事故設備檢查方案,確認設備損壞程度。

3.4.8.7組織制定事故設備搶修方案,調集資金、物資、人力開展設備搶修工作。

3.4.8.8組織進行事故的調查分析,制定落實防范措施,確保在運機組的安全運行。

3.5生產、生活維持或恢復方案

3.5.1安排加強廠房的供風和抽風,排除廠房的有毒有害氣體,恢復廠房工作環境。

3.5.2滅火完成并恢復廠房環境后,恢復運行正常值班工作秩序。

3.5.3設備搶修完畢,應制定完善的設備恢復運行試驗、操作方案,開展設備的恢復工作,避免在恢復過程中造成設備損壞。

3.5.4本預案以發電機并網運行并完成72小時試運行為事故應急處理及救援的終止點,由廠長宣布終止。

3.5.5應急處理和救援終止后,恢復應急處理和救援人員的正常生活工作次序。

篇2:容克式空氣預熱器著火預防措施

據統計,容克式空氣預熱器(以下簡稱空預器)每運行6×106h會出現一次著火,即平均每年約800臺運行的這種空預器中有一臺著火。而近幾年國內火電廠卻連續發生數次大型燃煤鍋爐容克式空預器著火,損失嚴重。

1著火原因分析

大量未燃盡的可燃物沉積在傳熱元件上是空預器著火的必要條件,也是關鍵所在。空預器的傳熱元件由薄板組成,排列很密,單位體積受熱面很高,在其下部金屬溫度低,低負荷運行時最低,很容易積灰。在鍋爐最初調試階段,在點火(油點火)以及長期低負荷運行的情況下(投油),因燃燒不完全,從爐膛帶來的凝結油霧和未燃盡的可燃物堆積在空預器中層下部及冷端傳熱元件上,這是著火的根源。

造成大量油霧和未燃盡可燃物堆積在空預器上的主要原因有:

(1)機組設備故障多,運行調試人員經驗不足,造成調試周期過長,燒油過多,而且燃燒不好;

(2)油壓或霧化汽壓不適當,汽孔、油孔堵塞,霧化不佳;

(3)配風不當;

(4)點火器漏油;

(5)長期低負荷運行,鍋爐啟停次數多;

(6)空預器吹灰器未能有效投入。在鍋爐啟動和低負荷運行時,由于冷端金屬溫度低,使空預器易積灰,這時應加強吹灰。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啟動初期吹灰介質的汽壓和汽溫不足,過熱度低,吹灰效果不理想。

2著火的預防措施

2.1盡量減少在空預器上沉積未燃盡可燃物

其關鍵是使燃料完全燃燒。用油點火及低負荷投油時,油溫、油壓、汽壓應合適,使油霧化良好,配風正確;油槍不堵塞,不漏油;燃燒穩定、充分,以盡量減少未燃盡的可燃物。

2.2加強對空預器的監視

機組啟動前應對空預器全面檢查,若發現或判斷空預器有較多未燃盡的可燃物堆積時,決不能投入熱態運行,一定要進行水清洗,然后烘干。應保證吹灰器能正常投入,吹灰介質參數合格。

運行過程中,特別是啟動、熱備用后再啟動以及空預器突然停轉和停爐后,應嚴密監視空預器的端點溫度(空預器煙風進、出口溫度)。若其中的一點或多點溫度不正常升高,則應立即分析研究,以便即時發現著火。例如,運行時排煙溫度超過正常值30℃左右就預示可能著火,若繼續升高就認為已著火,若溫度繼續升高肯定著火。當停爐后,空預器已停止轉動,入口煙溫不變或變化很小時,而出口煙溫起初緩慢增加,后急劇上升,也表示空預器著火。運行人員應監視爐膛火焰,定期觀察煙囪。空預器轉子停轉后,應觀察傳動電機電流。

經驗表明,著火最有可能發生在停爐后的幾小時之內,而此時大部分運行人員已撤離現場,留守人員往往不注意空預器的端點溫度,當突然發現著火時,一般已燒了1h以上,使損失增加。因此,熟悉預熱器性能和操作規程是監視空預器的前提。

2.3裝設著火探測系統

紅外線著火探測系統:在空預器空氣側入口或出口安裝數個紅外線探頭,探頭做直線運動,在預熱器轉動時,對所有傳熱元件進行1次掃描約需10min。若空預器局部著火,發出的紅外線超出正常水平,系統就發出報警信號。該系統的優點是靈敏度高,能早期探測出著火情況。這時立即投入大量水滅火,一般很快就能將火撲滅。

2.4有效吹灰

大量的積灰除容易產生著火外,還會降低傳熱效率、增加空預器的阻力。因空預器冷端最容易積灰,所以通常在空預器出口煙氣側裝有吹灰器。為防止著火必須有效吹灰,正常運行時一般8h吹1次;啟動期間每4h吹1次;停爐前也應吹灰;點火期間、長期低負荷運行或堵灰嚴重時應增加吹灰次數。

啟動初期,若吹灰蒸汽參數達不到要求,可用壓縮空氣吹掃。

2.5正確水清洗

空預器吹灰器的作用是有限的,例如空預器中間層下部傳熱元件易堵灰,吹灰器一般不能清除。因此進行正確的水清洗也很重要。另外,某些可燃物結垢也只能用水沖洗來清除。一般水清洗周期為1~2次/年。水清洗后一定要烘干空預器,否則空預器將很快發生腐蝕、堵灰。

2.6增設消防水系統

在空預器的煙氣側、一次風和二次風側均裝有環行消防水管道,管道上安裝數十個噴咀。

3空預熱器著火處理

空預器的著火常起源于中間層下部和冷端傳熱元件。從局部極小面積著火到大面積燃燒需要較長時間,通常需1~2h,有時更長。為了減少損失,就盡快判斷是否著火。通常從空預器端點溫度著手,有時通過空預器空氣出口入的觀察孔觀測是否著火,如發現著火應立即關閉觀察孔,著火嚴重時有煙氣泄漏或明顯輻射,煙囪冒黑煙。

當發現空預器已著火,應立即手動MFT,停止引風機運行,隔離空預器,關閉空預器進、出口擋板。空預器保持轉動,消防水和多噴咀清洗水管路立即投入滅火,同時打開煙風道上的排水口。經驗表明,用泡沫、化學物或蒸汽來悶熄火焰效果均不好,此時保證消防水量很關鍵。空預器著火后絕不能打開入孔,防止空氣進入助燃。萬不得已時,如消防水和清洗水管道故障而沒有水投入,可以打開入孔,用電廠消防水滅火。注意滅火一定要徹底,并認真檢查決不留后患。

篇3:防止發電機氫氣系統爆炸著火事故措施

1、運行中氫冷發電機及其氫系統范圍內嚴禁煙火,如需進行動火作業或檢修試驗等工作時,事先必須檢測漏氫情況,對氣體取樣分析,確認氣體混合比在安全范圍內,方可辦理動火工作票,經審查批準后,由專人監護下方可工作,上述工作如需超過4h,應重新進上述檢測化驗工作。

2、運行中的發電機附近嚴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并且禁止在充氫管道上搭接電焊機地線。

3、為防止氫冷發電機的氫氣漏入封閉母線發生氫爆事故,在發電機出線箱與封閉母線連接處應裝設隔氫裝置,并在適當地點設置排氣孔。還應加裝漏氫監測報警裝置,當氫氣含量超過1%時,應停機找漏消缺。

4、發電機運行中應檢查排煙風機可靠運行,并且定期從排煙機出口和主油箱取樣,監視其中含氫量是否超過規定值(2%),如超過時應查明原因,并及時消除。

5、交、直流密封油泵應定期進行聯動試驗。

6、密封油系統差壓閥必須保證動作靈活、可靠,密封瓦間隙必須調整合格。

7、運行人員發現補氫異常增大,則應迅速聯系維檢部汽機檢修人員查清漏點,及時消除。

8、機內氫氣純度應不低于96%,含氧量應不大于2%。超過這些限度時應排氫,然后再充入純凈的氫氣,直到氫氣純度合格。

9、發電機供氣系統、密封油系統檢修完閉,氣密試驗合格后才可進行氣體置換。嚴禁空氣和氫氣直接接觸置換,必須采用中間氣體置換法進行氣體置換。

10、發電機充、排氫操作時,應使用銅制工具操作,開啟和關閉閥門的速度應緩慢,嚴禁攜帶鑰匙、使用手機、對講機,以免因摩擦產生火花引起爆炸。

11、平時應維護好發電機氫氣在線純度儀、濕度儀、氫氣檢漏柜使之正常工作,并定期檢驗其是否符合標準。

12、發電機內充有氫氣時,壓縮空氣向發電機內充氣皮管應脫開,閥門應關閉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