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洪防汛安全專項方案

防洪防汛安全專項方案

2024-07-13 閱讀 9242

一、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3.《安全生產許可條例》

4.《鐵路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辦法》

5.設計圖紙及現場的實際情況

6.《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

7.《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規定》

二、編制目的

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保證施工中人員及設備安全,加快云桂客運專線的建設,防止在革朗隧道出口施工過程中安全事故發生,特制定防洪防汛安全專項方案。

三、適用范圍

四、工程簡介

五、安全組織機構

根據本工程的施工特點,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成立安全生產管理領導小組,如下: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六、水文地質特征

(1)地表水類型

區內屬右江水系西洋江次級支流區,水系較發育,較大的主要河流有隧道進口甫聽河次級支流者郎河、西洋河、響水河,均有常年流水且水量較大,走向與主要構造線一致,西洋河匯集于響水河,由南向北徑流,者郎河由北向南徑流;區內溝谷侵蝕切割強烈,次級支流支溝呈樹枝狀發育,走向與次級構造線基本一致,大多由東向西或由南向北徑流。由于山高坡陡,溝谷一般呈“V”形,降雨除下滲基巖外,多沿坡面排泄,匯入溪溝。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及野外調查,雨季區內各主要沖溝均呈現出一個暴漲暴落的急變型動態過程,暴雨過后,溝水較雨季正常流量高出2~5倍。豐富的地表水及大氣降水使地下水得到充分的補給,發育的溝谷給地下水排泄創造了條件。

(2)地下水類型

測區地下水類型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構造裂隙水和碳酸鹽類巖溶裂隙水三個類型。

松散巖類孔隙潛水主要分布在山間溝槽覆蓋層中,含水層厚度一般5~10m,水位埋藏1~5m,以潛水為主,富水性較好,水量較豐富,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并沿沖溝向測區外逕流或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

基巖裂隙、構造裂隙水賦存并運移于基巖各類結構面、構造帶,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測區豐富的降雨量為裂隙水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條件。受構造影響的不同地段,隨著巖性和裂隙的發育程度不同而富水條件差異較大。隧道通過地層有(υ-βμα)鈦輝輝長輝綠侵入巖,(D2p)的硅質巖、灰巖夾泥灰巖,其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構造發育,裂隙水分布較為均一,富水性貧乏~中等,一部分以下降泉或斷層泉的形式排出地表,一部分補給深層地下水。根據調查,測區內有基巖裂隙泉點出露,調查期間流量一般為0.01~1.?L/s。此外,在隧道進口端左側280m處出露一下降泉,流量約2.55L/S,推測為斷層帶內裂隙向隧道洞口河流排泄。

碳酸鹽類巖溶裂隙水賦存并逕流于區內的碳酸鹽類巖溶裂隙中,主要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測區豐富的降雨為巖溶裂隙水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條件。

區內地下水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沿裂隙溶隙或溶洞徑流,地形切割強烈,山高谷深,徑流途徑短,循環交替迅速。基巖裂隙水多于溝谷下部沿裂隙面就近以片狀或小股狀排泄,無明顯的排泄基準面。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除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受地表水的補給。地下水動態變化嚴格受降水制約,變幅較大。

區內地下水的運移和富集,以巖性為基礎受地質構造、地形地貌諸因素的控制,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面、斷裂交匯部、裂隙發育地段等地下水相對較富集。

預測隧道正常涌水量約為5.6×104m3/d,雨季最大涌水量約6.8×104m3/d。

據取附近地段鉆孔水樣2009-云桂水WD-339分析:該水質屬HCO3-Ca2+.Mg2+型水。根據《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暫行規定》,在環境作用類別為化學侵蝕環境時,水中SO42-、Mg2+、ph值對混凝土結構無侵蝕。

七、安全保證要求

1、主體工程度汛要求

(1)開挖主洞靠河側排水溝及支洞靠集水坑側排水溝,將積水引入集水坑,再由水泵將集水坑中的水抽出洞外排入清水河;清理和疏通支洞外側截、排水溝,并保持截、排水溝的暢通;在支洞洞口堆筑高度為2m的沙袋,防止邊坡的地表水流入洞內,堆筑體內外兩側應為緩坡,保證車輛及機械設備能順利通過。

(2)清理疏通各施工洞外排水溝及洞口排水涵管,針對已損壞的溝段或涵管進行修補,保持排水暢通。

(4)增加各洞口安全防護網的寬度,消除洞口邊坡落石造成人員傷害及設備損壞的安全事故隱患。

(5)在隧道開挖過程中,按設計要求的支護措施及時跟進支護。

(6)對已開挖完成的作業面,及時開展砼襯砌工作。

(7)加強對已支護洞段的安全巡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部位及時整改和治理,確保萬無一失。

(8)應加強對邊坡的巡視,發現危石、裂隙張開等情況應及時報告建管處及監理單位。并對裂隙進行封閉處理,防止地表水滲入順向坡、裂隙危及邊坡穩定。

2、交通度汛要求

(1)場內交通主要靠道路連接,各洞口附近的坡面上殘留的危石應清除干凈,嚴禁在道路上亂堆亂放,確保道路安全暢通。

(2)汛前應對道路靠山體內側的排水溝及橫貫道路的涵管、涵洞進行清理、疏通,針對已損壞的溝段或涵管、涵洞蓋板進行修補或重新填筑加固,保障排水暢通及交通安全。

(3)對道路沿線破損的路面及路基側墻及時修補或填筑加固,確保交通

?

安全。

3、供電系統度汛要求

汛前應認真檢查本標段各施工變壓器及駐地變壓器的避雷設施是否完好,并定期采用手搖式電阻測試儀進行接地電阻測試,杜絕雷擊事故的發生。在汛前全面進行檢查供電設備的完好狀況,配備足夠的易損件和消防器材,同時檢查施工現場的線路是否埋順,電閘要有防雨措施,避免短路,處理好線路接頭,以免漏電。

4、混凝土系統度汛要求

(1)生產、生活物資及機械設備盡量靠山體內側方向放置,盡可能遠離邊坡,并擺放整齊。

(2)開挖邊坡截、排水溝,保持過水暢通,確保邊坡穩定及料場地和駐地的安全。

(3)汛期加強對砂石系統邊坡及排水系統的巡查并及時消除隱患。

(4)定期采用手搖式電阻測試儀對拌和系統進行防雷接地電阻測試,確保設備運行可靠,杜絕雷擊事故的發生。

(5)對撒落在地面上的砼及時進行清理,防止其堵塞排水溝。

(6)成品骨料的堆放高度應符合規范要求。

5、坡防護度汛要求

(1)施工便道沿線山體邊坡陡峻,大雨或暴雨天氣,受雨水沖刷容易發生垮塌或掉塊,將危及下方人員及設備的安全。因此,雨天應加強巡視檢查,對過往行人、施工人員采取引道措施或攔截禁止通行,并設置明顯安全標識,如“邊坡危險、禁止通行”等措施。

(2)為避免邊坡上方的沖溝山洪暴發或危石懸石墜落導致事故發生,禁止在各洞口雨天作業或逗留。

(3)加強施工便道沿線邊坡的安全巡查工作,如發現事故隱患應及時報告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開挖或清理、疏通高邊坡截、排水溝,并保持過水暢通。

6、施工道路與場地度汛要求

施工便道的路基應碾壓堅實、硬化處理,開挖或清理、疏通排水溝,確保雨期道路循環通暢,不淹不沖、不陷不滑。施工場地排水坡度應不小于千分之三,并盡量防止四鄰地區的水流入。凡有可能積水的區域,應事先填筑平整。

八、環、水保護措施

水環境污染源主要有施工泥漿、車輛沖洗水、生活污水等,表現為污染受納水體、破壞水質、破壞線路附近及流域內的水環境。大氣環境污染源主要有車輛運輸、燃油機械施工、生活營地爐灶等,主要表現為揚塵、粉塵、廢氣。固體廢棄物主要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其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對環境衛生、泥土流失等方面的影響。

施工前,對場內主要車輛行走便道進行了硬化,防止揚塵。對易產生揚塵、粉塵的作業面和裝卸運輸過程以及其它施工便道和施工場地,采取灑水降塵措施,控制揚塵。施工期間,嚴禁在現場焚燒任何廢棄物。生活營地使用清潔能源,保證爐灶煙塵符合標準。對施工機械車輛加強維護,安裝尾氣過濾裝置,以減少廢氣排量。施工時,棄碴用自卸車運至指定的棄土場;其它建筑垃圾在場內設置臨時堆放處,集中堆放,定期用自卸車運至指定地點。運輸車輛運輸垃圾和廢物時,要避免沿途散落污染環境,生活垃圾,在駐地場內設垃圾回收站,集中回收,集中運棄,嚴禁隨意傾倒。

1、隧道施工的環保管理

1.1、隧道洞口避免大開挖,避免亂挖亂棄,洞口臨建要結合周圍地形布設,盡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

1.2、隧道施工要保持洞內通風良好,并采取有效的防塵措施,施工人員應配備必要的防塵保護用品。

1.3、隧道必須按設計指定的地點進行棄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棄方堵塞河道,完工后對棄碴地段進行綠化,恢復植被。

2、生產、生活駐地的環保管理

2.1、在施工現場和生活區要設置臨時衛生設施,經常進行衛生清理,在生活區內要種植花草、樹木,美化生活環境。

2.2、施工駐地和施工現場的生活垃圾,要運至指定地點集中堆放。

2.3、加強用水管理。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不得隨意傾倒在河道內和水井旁,必須利用臨時排水系統排入附近污水坑內,防止水資源污染,危害農田、水利、飲水和影響既有工程設施。

2.4、工地臨時廁所或化糞池,應派專人清理打掃,并定期對周圍噴藥消毒。

2.5、對有害物質(如燃料、廢料、垃圾等),按規定處理后,運至監理工程師指定的地點進行掩埋,防止對動、植物造成損害。

3、水保管理的具體要求

擁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單位,必須做到:

1、經設施處理后的水質應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或指標;

2、設施處理水量不得低于相應生產系統應處理的水量;

3、污水處理所產生的污泥,應妥善處理或處置;

水環境污染源主要有施工泥漿、車輛沖洗水、生活污水等,表現為污染受納水體、破壞水質、破壞線路附近及流域內的水環境。施工、生活用水要盡量節約,同時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尤其是對蓄水池的管理,一是杜絕蓄水池漏水,二是配設自動加水裝置,當加水達到設計量時,自動關機,防止因疏忽長時間抽水溢出而浪費水資源。

施工廢水、廢油,采用隔油池過濾等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超標排放,污染周圍水環境,嚴禁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渠道;施工中按照上級要求做好防汛排洪工作,防止洪水淹沒、毀壞農田及建筑物,排水系統及早建立完善;涵洞、擋墻等構造物基礎施工,對基坑開挖的土、石不得棄于河內、溝中,要設防護后棄土,防止遇雨時流入河內,堵塞河道。基礎施工完成,及時對基坑進行回填防護。

水污染防治:混凝土拌合站及養護現場、車輛沖洗等產生的廢水、泥漿應設置沉淀池等處理設施,淀清后排出清水,對固體沉淀物自然干化后轉運至棄碴場。機械設備及車輛維修廢油做好回收并記錄,禁止向水體排放油類、酸液、堿液等廢液和向水體傾倒渣土、生活垃圾。

1、環水保護技術措施

保護生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實行“三同時”制度,加強對施工人員水土保持的教育管理。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及地方政府有關法律、條例。

建立水土保持管理機構,配置專職水土保持員,建立健全水保體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全面規劃”原則,抓住本工程水土保持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確保水源、植被不被污染和破壞。

施工前邀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主管部門共同對沿線水文、地質、植被情況進行調查,共同研究制定出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制定出詳細的水土保持施工措施。

施工中嚴格按設計方案施工,盡量減少植被破壞,廢棄的砂、石、土必須運至指定的棄碴場堆放。做好擋護和綠化。工程竣工后,對棄碴場生活、生產用地及施工便道等,按照當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復耕或綠化,同時修建好排水系統,防止水土流失。

2、臨時工程環水保護措施

施工便道采用泥結碎石路面,定期灑水、維護,并勤洗施工機械車輛,減少車輛通行時的揚塵對附近環境的污染。

合理布置大型臨時工程及施工營地,加強管理。生活垃圾定點堆放,定時清理,嚴禁四處亂扔。生活污水處理設化糞池,不直接排放。杜絕焚燒有毒廢料(廢機油、廢塑料等)。

臨時工程要盡量減少植被破壞,做好擋護和綠化。便道選線、營地選址盡量少占或繞避林地、耕地,對合同規定的施工界限內、外的植物、樹木等盡力維持原狀。砍除樹木和其他經濟植物時,應事先征得所有者和甲方的批示同意,嚴禁超范圍砍伐。

工程竣工后,對棄碴場、取土場、生活、生產用地及施工便道等,按照當地環保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復耕或綠化,同時修建好排水系統,防止水土流失。工程完工后及時復耕造田,植草綠化。

施工期間要對施工人員加強保護自然資源及野生動植物的教育,嚴禁偷獵和隨意砍伐樹木,并限制施工人員和車輛的活動范圍,應在劃定的范圍內作業。

3、保護水資源措施

施工、生活用水要盡量節約,同時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尤其是對蓄水池的管理,一是杜絕蓄水池漏水,二是配設自動加水裝置,當加水達到設計量時,自動關機,防止因疏忽長時間抽水溢出而浪費水資源。

施工廢水、廢油,采用隔油池過濾等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超標排放,污染周圍水環境,嚴禁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渠道;施工中按照上級要求做好防汛排洪工作,防止洪水淹沒、毀壞農田及建筑物,排水系統及早建立完善;涵洞、擋墻等構造物基礎施工,對基坑開挖的土、石不得棄于河內、溝中,要設防護后棄土,防止遇雨時流入河內,堵塞河道。基礎施工完成,及時對基坑進行回填防護。

九、應急救援預案

1、組織機構

分部成立以分部經理為組長的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分部安全管理工作。各架子隊各自成立安全生產小組,負責各自施工段內安全生產全面工作。

安全生產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安全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安質部辦公室,負責日常安全生產工作。各架子隊專職安全員負責各自架子隊的安全檢查和落實。

領導小組應根據工程的特點及施工工藝的實際情況,組織對項目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然后制定發生緊急情況或事故的應急措施,開展應急知識教育和應急演練,提高現場操作人員應急能力,以減少突發事件造的損害和不良環境影響。

預案的應急準備和響應工作程序見下圖:

(圖1?應急準備和響應工作程序圖)

2、預防措施

(1)安質部在項目經理部二分部防洪防汛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根據施工現場的具體情況編制防洪防汛應急預案,配備好各種應急物資、設備、人員,發現汛情后應立即采取措施組織人員按預案進行實施。

(2)安質部應密切與當地氣象、水文部門的聯系,建立完善的汛期洪水預警機制,做到早預防、早預報,提前督促物資部門做好救援物資、設備、人員的調配組織工作。

(3)接到有關洪汛緊急警報通知后,防洪防汛領導小組的全體人員應立即召開會議,并組織項目分部和架子隊人員作好抗洪準備工作,督促做好防汛、防洪的各項應急措施,項目分部應加強巡邏檢查,配備好搶險器材和物資用品。

(4)各架子隊按防洪防汛區域做好應急措施,使施工現場的排水系統暢通,停電并加固臨時用電線路,保證通訊暢通。

(5)施工現場的危險品存放應有明顯的位置標明,并有專人進行看管,防止暴雨洪水將其攪亂、混雜、流失、造成事故。

(6)認真做好施工現場防洪排水工作,根據現場情況分別采用改溝、截水、防?B、加固等措施。對低洼處的基礎開挖做到隨挖隨填,保證施工地段排水設施暢通無阻,確保運營行車和施工車輛的安全。施工期間不能保證汛期安全的暫停施工。

(7)疏浚河道,擴大過流面積,提高泄洪能力。

(8)合理布置生產生活設施,以防止施工機械、材料、及既有線其他設施受洪澇災害侵害。

3、應急響應

(1)一旦發現洪汛險情,值班人員應立即通知附近施工人員和附近村民,并以最快方式報告二分部防洪防汛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長,領導小組組長接到險情后立即報告指揮部,并立即組織救援人員按照預案進行搶險。

(2)二分部防洪防汛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按照職責分工立即趕往救援現場,并有序地組織實施現場救援工作。成立現場指揮部,救援總指揮立即組織架子隊負責人及技術人員對情況進行分析,并立即采取措施保護施工便道暢通、疏通道路的側溝、管涵,并對是否疏散下游居民和施工設備、撤離施工人員、是否需要疏通下游河道做出正確決定。必要時向下游地方政府通報險情。

(3)各搶險小組按照既定方案實施搶險工作,安質部負責聯絡防洪防汛應急響應有關事宜,并組織各部門啟動應急響應的預案。

(4)當發生嚴重意外水澇災害事故時,防洪防汛領導小組應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以求得援助和指導,并及時向總監辦、項管部領導報告。同時應組織全體搶險人員根據災害事故情況的特點,實施有效的應急措施,爭取短時間內,努力將損失、不利因素降至最小程度或消除。

(5)當發生一般意外事件時,各部門按應急措施進行事件的處置,及時撤離人員和重要物資,控制和防止事件擴大,努力將損失或不利因素降至最小程度。

4、恢復生產及應急搶險總結

(1)搶險救援結束后,由安質部負責督促各部門寫出《災害情況分析報告》,并組織相關人員評審該應急預案的適應性,部分條款不適應時則予以修訂。

(2)組織監理單位、業主、設計、咨詢等相關單位召開恢復生產會,對水澇災害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確定恢復生產應采取的質量、安全、環保等施工措施。

篇2:氧化鎳車間防洪防汛安全管理規定

為了應對突發洪水、汛情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應急響應,防止事故的發生,減少事故損失和人員傷害,避免事故的進一步擴大,保證生產現場的安全運行,根據氧化鎳車間的具體情況,特制定本規定。

一、應急準備

1.應急組織的建立

1.1成立氧化鎳車間應急響應領導小組

1.2確定應急總指揮、副總指揮和監督員

1.3應急總指揮(車間主任)職責:

1)判斷是否可能或已經發生重大事故,是否要求應急服務機構幫助,是否啟動應急預案;

2)組織應急人員在較安全的地方,嘗試對危險設備進行操作、控制;

3)繼續調查和評估事故的可能發展方向,預測事故的發展過程;

4)指導危險機械設備的全部或部分停止運動,與現場安監人員和關鍵崗位的員工密切配合,指揮危險場所人員撤離;

5)與消防機構、氣象部門、上級領導、以及集團公司安環部保持密切聯系;

6)在緊急狀態結束后,安排恢復事故影響區正常秩序,恢復生產;

7)及時向材料公司和集團公司報告災害情況;

8)向上級領導部門傳遞準確信息。

1.4應急副總指揮(車間書記)職責:

1)在總指揮的領導下,負責執行應急響應具體工作;

2)在總指揮的領導下,負責應急過程指揮和響應實施;

3)在總指揮的領導下,負責組織應急人員的災前演練及本預案的宣貫工作。

1.5應急監督員(安全員)職責:

1)負責應急預案的全過程監督;

2)負責洪水、旱情、氣象信息的收集、獲取;

3)協助總指揮和副總指揮組織應急人員的災前演練及本預案的宣貫工作;

4)有權制止應急過程中的違章行為;

5)協助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執行應急預案響應;

6)負責應急響應的全過程記錄,向總指揮提供可靠的災害信息報告。

1.6應急領導小組其他成員職責:

1)在總指揮和副總指揮的領導下,負責應急響應實施;

2)負責應急人員的組織及其它勞動力的提供;

3)負責組織、提供應急材料及所需工器具、機具。

1.7全體員工職責和義務:

1)車間所屬全體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必須服從領導小組的命令,隨時準備執行搶險救援工作;

2)實施救援過程中的各專業作業和非專業作業;

3)在生產過程中遭遇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應聽從指揮,有組織地撤離危險區域。

1.8告知相關部門和全體員工應急小組成員電話號碼、火警和急救中心電話號碼。

應急地點:

生產現場:

主要生產設備:

二、應急響應:

1各類生產設備和特種設備一旦發現火情,必須正確選用消防器材,立即組織撲救,并視火情大小向車間、安環部報告或直接撥打119火警電話,搶救被困人員和救護傷員。

2發現人員觸電事故,必須立即切斷電源,救護傷員。對傷情較重的傷員,要立即進行現場急救(心肺復蘇和外傷處理),并立即向就近的醫療機構求助或直接撥打120急救中心求助。

3生產現場機械事故的應急響應

各類型生產機械一旦發生作業中失靈事故,操作人員應充分利用一瞬間短暫的時間,按照應急規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努力將人員傷亡、機械和設備損失降低到最大限度。

4各類生產機械作業時如果突然遭遇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必須緊急停止作業,如果時間允許,可拉切斷電源,緊急疏散人員。

三、災后救援:

1災害事故發生后,要立即組織救援工作,調動現場各種車輛、器材和人員,搶救傷員,控制事故狀態,保護事故現場,立即向上級領導報告,協助上級領導向集團公司有關部門匯報災害情況。

2發現作業人員觸電或其它傷害,必須立即救護傷員。對傷情較重的傷員,要立即進行現場急救(心肺復蘇和外傷處理),并立即向就近的醫療機構求助或直接撥打120急救電話向急救中心求助。

3發現相關人員和財產受災后,應立即實施救援,并向上級領導報告,協助上級領導向集團公司有關部門報告災情。

四、災后恢復:

1檢查生產設備災害情況,制定修復方案,并組織實施。

2對災后的各生產設備進行危害辨識和短期及長期的影響評價。

3對廢棄物的處置按《固體廢棄物控制程序》進行。

4對特種機械的結構強度進行測試和評估,及時恢復生產。

五糾正與完善:

1事故發生后應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組織進行事故原因的調查分析。

2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細致的目標、指標管理方案。

3加強員工的安全技術培訓工作,定期組織應急人員進行災前演練,努力提高員工的技術素質。

4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完善各類生產機械的安全裝置,有效控制事故。

5與當地醫療機構、防汛組織和氣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

氧化鎳車間

2009-12-30

檔案管理制度

篇3:企業雨季防汛防洪隱患排查制度

汛期即將來臨,為切實做好本礦企業的防汛工作,防范暴雨洪水引發煤礦事故,確保安全度汛,現就制定防汛防洪制度如下:

(一)進一步健全防洪抗災制度,全面落實責任制

我礦要按照上級領導部門統一部署,全面做好防汛工作,要進一步健全防范暴雨引發事故災難的組織機構和機制,成立以企業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雨季“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電)領導小組,加強對防汛工作的領導,編制雨季“三防”工作措施,明確“三防”工作的重點、難點、責任人和防控措施,及時召開會議,研究、檢查防汛工作落實情況。

(二)制定汛期礦井防治水措施,加大巡視檢查力度

制定完善礦井水患防治措施,堅持“先探后掘,有掘必探”的原則,明確專人負責對井上、下水文變化情況跟蹤調查分析,督促檢查探放水措施的落實情況。要及時掌握本礦及相鄰礦井的開采情況,特別是對鄰近關閉煤礦的采空區及積水情況進行詳細摸查,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和治理措施,及時排除隱患,堅決防止透水事故的發生。

(三)加強防汛物資和防洪設施管理,做好應急搶險準備工作

定期對井上下供電設備、礦井排水設備、防雷電裝置進行維護檢修,加強對矸石山、煤倉排水設施的檢查、維修,確保礦井供電和排水設備、設施完好。要及時疏通防洪溝渠,修筑防洪堤壩,河溝沿岸及地勢低洼地區不得存煤,更不能建辦公和職工宿舍等建筑。每次降大到暴雨前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和巖溶塌陷等情況,山區及易發生泥石流地區,雨天要密切監測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防止發生傷亡事故。要備足防汛物資,一旦災害事故發生,確保物資和人員能及時調動和到位。

(四)建立重大水害隱患及時撤人制度

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發淹井等事故災害緊急情況下及時撤出井下人員的制度。發現暴雨洪水災害嚴重、可能引發淹井時,必須立即撤人停產,在確認隱患已徹底消除后方可恢復生產。未制定防范暴雨洪水引發事故災難治理計劃和防范措施,雨季不得進行井下生產作業。

(五)加強汛期安全調度和值班工作

煤礦各科室、各部門要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應有2名主要領導帶班,保證通訊、調度系統暢通,及時掌握本地區、本單位煤礦企業的防汛情況。出現重大險情要及時采取措施,并按有關要求立即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