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掛換乘廳蓋挖逆作施工方案管線保護專項安全方案
第一章編制說明1.1編制依據(1)《車站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QGD-006-2005)。(2)《地鐵工程監控量測技術規程》(DB11/490-2007)(3)《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4)《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標準化手冊》(5)北京地鐵十六號線工程施工設計達官營站(222)第二冊車站結構第三分冊附屬結構第二部分外掛換乘廳主體結構施工圖(含防水)(6)北京地鐵十六號線工程施工設計達官營站(222)第二冊車站結構第三分冊附屬結構第一部分外掛換乘廳圍護結構施工圖(7)我施工單位現有的施工技術、施工管理和機械設備配備能力(8)我單位多年從事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1.2編制原則(1)、在熟悉施工設計圖紙、場地水文地質情況及施工現場管線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先進、合理、經濟、可行的施工保護方案;(2)、施工進度、勞力資源等安排均衡、高效;(3)、嚴格貫徹“安全第一”的原則;(4)、保護環境、保護文物,文明施工。1.3適用范圍本方案適用于北京地鐵16號線達官營站外掛換乘廳主體結構土建施工臨近一級風險源施工。第二章工程概況2.1工程概況北京地鐵十六號線工程達官營站位于廣安門外大街與三里河南延路交叉口以北,沿三里河南延路路下敷設,車站大體呈南北布置,與7號線達官營站呈L型換乘,車站起點里程為右K10+376.800,有效站臺中心里程為右K10+475.700,車站終點里程為右K10+583.500,全長206.7m,寬23.3m,采用暗挖法(PBA)法施工。車站外掛換乘廳位于車站東南角,位于規劃三里河南延路道路下方,目前地面為停車場。采用4個通道和1個疏散樓梯間與16號線達官營站相接,采用1個通道與7號線達官營站相接,本外掛廳兼做換乘和設備區雙重功能,施工階段兼做達-紅區間盾構吊出。外掛換乘廳為地下三層,底板埋深25.9m,局部四層結構埋深34.5m,外掛廳主體采用蓋挖逆做法施工,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局部四層采用明挖順做施工。2.2工程地質條件外掛換乘廳勘察揭露地層最大深度為70.0m,根據鉆探資料及現場原位測試試驗結果,可劃分為人工堆積層(Qml)、新近沉積層(Q42+3al+pl)、第四紀全新世沖洪積層(Q4lal+pl)、第四紀晚更新世沖洪積層(Q3al+pl)、晚第三紀基巖天壇組(N1)四大類。地質剖面圖見附圖1,外掛換乘廳場地土層情況如下:人工填土層(Qml):粉土填土①:黃褐色~褐黃色,松散,稍濕,含白灰、磚塊、碎石。雜填土①1:雜色,松散~稍密,稍濕,表層為水泥地面,含草根、磚塊、磚渣、卵石。新近沉積層(Q42+3al+pl):粉細砂②3:褐黃色,稍濕,中密,低壓縮性,含氧化鐵,云母,局部含少量圓礫,連續分布。圓礫卵石②5:雜色,中密,稍濕,低壓縮性,最大粒徑不小于120mm,一般粒徑為5-60mm,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占總質量的70%,亞圓形,中粗砂填充,連續分布。第四紀新近沉積層(Q42+3al+pl):粉質黏土④:褐黃色,軟塑~可塑,含云母、氧化鐵,透鏡體分布。第四紀晚更新世沖洪積層(Q3al+pl):卵石⑤:雜色,中密~密實,濕,低壓縮性,最大粒徑不小于160mm,一般粒徑為20-80mm,粒徑大于20mm的顆粒占總質量的65%,亞圓形,中粗砂填充,局部可能存在大粒徑漂石。該層連續分布;卵石⑦:雜色,密實,濕,飽和,低壓縮性,最大粒徑不小于300mm,一般粒徑為30-140mm,粒徑大于20mm的顆粒占總質量的70%,亞圓形,中粗砂填充,局部可能存在大粒徑漂石。該層連續分布。第三紀基巖天壇組(N1):礫巖:雜色,密實,濕,低壓縮性,強風化,膠結程度差,膠結物以黏粒為主,局部為砂粒;巖芯采取率80%左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為0.17~0.95Mpa;1泥巖:棕紅色,強風化、薄層狀,膠結程度差,遇水易軟化,有弱膨脹性,巖芯采取率85%左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為0.27~0.88MPa。2.3水文條件外掛換乘廳范圍內地下水位潛水(二),水位埋深18.20m,水位標高26.06m,含水層主要為卵石⑤層、卵石⑦層及礫巖?層。主要接受側向徑流及越流補給,以側向徑流、人工開采方式排泄。含水層底板為基巖,基巖面呈北高南低趨勢,地下水隨基巖面起伏。2.4周邊建筑物及管線2.4.1臨近設施、建筑、構筑物情況構筑物名稱位置構筑物與井壁水平凈距(m)風險等級國家話劇院(含地下車庫出入口)平行外掛換乘廳,并行85m話劇院為地上2~3層、地下2層(局部三層),筏板基礎,基礎埋深約7.6-14.5m,出入口結構底埋深為0~7.6m,地下室結構(短邊)與基坑邊樁水平距離8-24m,地下車庫出入口結構邊與外掛換乘廳水平距離4.1m。一級既有7號線達官營車站平行外掛換乘廳,并行45m7號線既有達官營站為PBA工法地下兩層車站,車站覆土為8.0m,車站埋深23.6m,外掛廳結構與達官營站小導洞距離為22.4m。一級在建16號線達官營車站平行外掛換乘廳,并行80m16號線既有達官營站為PBA工法地下兩層車站,車站覆土為16.0m,車站埋深32.7m,外掛廳結構與達官營站小導洞最小距離為2.1m。一級車站2號豎井平行外掛換乘廳,并行6.5m車站2號施工豎井,埋深37.1m,鋼格柵+噴射砼支護。外掛廳圍護與2號豎井凈距為2.25m,2號豎井先于外掛廳施工。一級2.4.2周圍地管線的情況管線名稱規格、尺寸(mm)埋深(m)管底距通道結構(m)風險等級上水管DN6001.57距邊樁3.87m一級熱力隧道5000*30006.3-7.3距邊樁5.49-8.01m一級改移后雨水管溝2400*13001.28距邊樁14.8m一級改移后燃氣管DN5001.59距邊樁11m一級
篇2:小區環境配套工程管線保護措施
住宅小區環境配套工程管線保護措施
進場后進行現場管線踏勘,深入了解情況,在存在地下管線的地方應做好明顯的標志:管線用途、走向、標高等,并一律備案。在施工前對地下管線和其他障礙物,應盡可能采取措施及時遷移,在無法移動的情況下需采取保護措施。
1.管線的拆除必須遵循先建后拆的原則,未經同意,不得擅自拆除管線。
2.所有在土方內的管線,當開挖揭露出來后,立即通知業主、監理、管線主管部門在現場確認,并共同研究拆除施工措施和土方開挖應注意的事項。
3.在開挖時應對現場指揮人員做好交底工作,在開挖時小心謹慎。管線暴露后,采取吊、托等加固措施,對于不同的管線均要求繪制不同的保護方案示意圖。
4.在開挖揭露出是給水管時,嚴禁用堅硬的鐵器碰撞管道,以免發生滲漏。
5.在開挖揭露出是天然氣管道時,嚴禁用堅硬的鐵器碰撞管道,以免發生滲漏,在基坑作業的人員嚴禁攜帶火種,嚴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6.管線保護從開挖到施工完成,均落實到人,將現場監護的措施和責任一并轉交。
7.制定文明施工,安全作業的詳細規章制度,獎優罰劣,堅決杜絕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
篇3:現場地下管線地上設施周圍建筑物保護措施
現場地下管線、地上設施、周圍建筑物保護措施
1.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信息,擬建筑物下無任何地下管線,地上無任何設施。
2.如由于地下管網不明或走向變化情況,在施工過程中確有地下管線、地上設施時,應采取如下措施:
2.1在施工前詳細了解地下管網情況,高壓、通信電纜和燃氣管道情況,依據建設方提供的圖紙,以人工橫向挖溝,確定標高位置,并記錄留出數據,繪出平面圖,待中標后布置與之交叉和保護的具體措施。工地相應配備消防器材和各部門的通信聯絡。(煤氣,電業部門)作好應急措施。
2.2如有距現場較近或距隔墻邊較近的管線都要有防護措施。在其上不允許堆放施工器材。對于高壓輸電線路,要通知有關電業部門,按安全施工防護操作規程搭設符合《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的高壓防護架體,防止發生影響線路的事故。
2.3具體工作范圍由現場項目經理部制定相關的措施報請有關部門辦理。
3.擬建建筑物距原有建筑距離較近時,施工期間采用在新建筑物與原建筑物相鄰處的外腳手架上封掛雙層密目安全網方法,并在新建筑物主體結構施工高度超過原建筑物時,搭設懸挑防護棚方法,保護原有建筑物。
4.現場臨時水電線路在敷設時要求埋深,臨水埋深800mm,臨電埋深600mm。穿越道路時要在其上部鋪設防護蓋板,防止碾壓破壞。
5.信息施工:基坑開挖前做好支護結構信息施工前的基點設置,開挖過程中設專人隨時監測基坑變化,同時做好臨近建筑沉降觀測記錄,防止意外事件發生。如基坑支護變形速度快,項目部應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的同時,采取果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