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生產性噪聲預防控制措施規范

生產性噪聲預防控制措施規范

2024-07-14 閱讀 2973

生產性噪聲是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聽起來使人感到厭煩的聲音。生產性噪聲廣泛存在于各行各業,是最為常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之一。

生產性噪聲分類

按照來源,噪聲可分為機械性噪聲、流體動力性噪聲、電磁性噪聲。機械性噪聲,是機械設備動作過程中碰撞、摩擦、振動等產生的機械性噪聲,生產環境中最為常見,如機械加工的銑床、車床、沖床、切割機、打磨機等機械設備動作時產生的噪聲。流體動力性噪聲,是氣體壓力或體積突然變化或者流體流動時產生的聲音,如空壓機、風機、排氣管道閥門等氣體流動產生的聲音。電磁性噪聲,如變壓器發出的聲音。

生產性噪聲分布特點

各行各業均存在噪聲,不同行業噪聲強度及分布不同。職業性噪聲作業,是指工作場所噪聲強度超過8h或40h等效聲級≥85dB。由于行業種類多,本文對常見的汽車制造業、紡織業、家具制造業、通用機械制造業、制鞋業等行業噪聲強度及分布特點進行分析說明。

汽車生產制造主要由機加工車間、焊裝車間、涂裝車間、總裝車間以及公用輔助工程等生產車間組成。各生產車間噪聲分布范圍:機加工車間75~93dB(A)、焊裝車間75~105dB(A)、涂裝車間65~96dB(A)、總裝車間75~98dB(A)、試車車間76~83dB(A)、公用輔助工程76~87dB(A)。從上述噪聲檢測數據可以看出,汽車制造業噪聲強度大、分布廣,噪聲危害嚴重。

紡織生產加工主要有紡紗加工、織造加工、染整加工等生產過程。各生產過程噪聲分布范圍:紡紗加工75~98dB(A)、織造加工94~103dB(A)、染整加工75~98dB(A)。可見,織造加工噪聲強度最大,均超過90dB(A),是危害最嚴重的工序。

家具制造業按材質可以分為木質家具、金屬家具、竹藤家具、塑料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等。生產木質家具和金屬家具、竹藤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的生產工藝基本相似,均先對材料按要求的尺寸進行切割、鉆、銑、榫、打磨、組裝,木質家具還涉及噴涂。木質家具各生產工序噪聲分布范圍:切割切割、鉆、銑、榫工序80~100dB(A)、打磨工序82~90dB(A)、組裝工序80~88dB(A)。金屬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制造切割工序噪聲強度均高于木質家具。家具制造業的組件多且構造不同,其生產設備多為人工操作,工人距聲源近,家具制造業噪聲危害嚴重。

通用機械制造業多為生產設備運作時產生噪聲,如沖床、車床、銑床、鉆床、打磨、焊接等。一般沖床的噪聲范圍為80~107dB(A),車床75~95dB(A),銑床、鉆床80~90dB(A),打磨80~110dB(A),焊接75~102dB(A)。噪聲存在于機械行業各生產工序,是機械行業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

制鞋業主要工序包括裁剪、車縫、熱塑成型等,其噪聲分布:裁剪75~89dB(A),車縫75~85dB(A),熱塑成型80~95dB(A),粘合加工76~89dB(A)。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長期接觸一定強度的噪聲,主要是對聽覺系統的損害,對心血管系統可能引起特異或非特異的有害作用。噪聲對聽力影響的程度主要與噪聲強度、接觸時間有關。短期在高強度噪聲環境下工作的勞動者,離開噪聲環境后,需數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恢復聽力。長期接觸噪聲,則會出現聽力下降,離開噪聲環境后,聽力不能恢復。生產性噪聲對聽力的影響最初表現為高頻段聽力損失,此時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隨著噪聲接觸工齡的增加,聽力下降進一步發展,對高頻聽覺感到困難,但對正常交談尚無影響。當聽力損失累及到語言頻率,并達到一定程度時,日常交談能力將受到影響出現耳聾,導致職業性噪聲聾。其特點是:以高頻下降為主、雙耳對稱、聽力損失呈漸進性改變的感音性聽力損失。此外,脈沖性強噪聲,如爆破噪聲,還可致職業病爆振聾。

職業性噪聲聾與爆震聾不同,其發病特點是聽力損傷與暴露時間成正比,屬于慢性職業病,不可能突然發病。如果一名勞動者工作不久,如3個月內在體檢中被檢出有聽力損失,可直接排除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為:有連續3年以上職業性噪聲作業史,出現漸近性聽力下降、耳鳴等癥狀,純音測聽為感音神經性聾,結合職業健康監護資料和現場職業衛生學調查,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聽覺損害。

預防控制措施

噪聲聾可以預防,但一旦得病便不可逆轉,給患者生活帶來很多痛苦和不便,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需予以高度重視。

前期預防措施,包括廠址選擇、總平面設計、設備布局、工程控制、設備選型等環節。產生高噪聲的工業企業,應選址在工業區,不應在噪聲敏感區域(如居民區、學校、醫院等)選址建廠。總平面設計,應將噪聲強度高的生產車間與非噪聲車間、高噪聲車間與低噪聲車間分開布置。在滿足工藝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將高噪聲設備相對集中布置,并采取相應降噪措施。工程控制措施,包括設置隔聲室,以及在產生噪聲的車間控制噪聲源,并對廠房的建筑設計采取隔聲、吸聲措施。選用設備,應優先購買噪聲低的同類型設備,對于某些噪聲強度大的設備應要求設備生產商配套降噪設施,如隔聲罩、消聲器等。

個體防護方面,耳塞和耳罩是目前最為常見的護聽器。耳塞和耳罩可單獨使用,也可結合使用,即雙重防護。在高噪聲環境下可采用雙重防護。耳塞和耳罩的選擇,主要考慮其聲衰減量、舒適感等。聲衰減量值越大,護聽器的防護性能越好,通常佩戴護聽器后實際接觸噪聲值在75~80dB(A)之間最為理想,有利于保護聽力,又可以保留必要的溝通。如果降噪后低于70dB(A),為過度降噪,過度降噪屏蔽掉過多的聲音,會使人產生孤獨感,同時將消防鈴、警報聲均屏蔽掉不利于安全生產。

企業還應加強職業衛生管理工作。各種前期預防措施及工程措施無法有效地將工作場所噪聲降至85dB(A)以下時,應通過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降低噪聲的危害。例如減少勞動者接觸噪聲的時間,對工作場所進行噪聲分級管理,建立聽力保護計劃等。企業在職業衛生管理工作中定期對噪聲工作場所進行監測、對接觸噪聲危害的勞動者防護知識進行培訓,為勞動者配備符合標準要求的護聽器,勞動者應自覺配合和執行企業的聽力保護計劃,自覺配戴耳塞。組織接噪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聽力損失和噪聲敏感者,調離接噪工作崗位,以利于保護勞動者聽力,在企業和勞動者共同努力下職業性噪聲聾是可以預防的。

篇2: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我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明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功能與任務,為學生實訓及教學、科研、生產、社會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更好地發揮實訓基地的功能,特制定本管理辦法。

第一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內涵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學校利用自身的優勢,與行業、企業社會相結合,逐步開發實訓基地的生產性功能,通過產品生產、社會服務、技術研發等生產性過程,貫徹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技能的一種校內實訓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引入企業相關資源,不僅可變消耗性實習實訓為創造效益的生產性實訓,降低實驗實習教學成本,還可通過面向市場、社會和企業,開展生產、加工、設計、科研、培訓等業務來創造學校的社會效益,提升學校社會競爭力。

第二條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目的

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真實、更有效、更接近于未來實際工作崗位的學習環境和過程,確保專業課程的設置符合企業實際工作需要,使學生的學習和未來崗位的要求相吻合;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團隊精神,提高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并為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供平臺和途徑。

第三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主要任務

1、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實訓課程標準,開發實訓項目,編寫實訓教材等教學文件。

2、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進程表,制定實訓教學計劃和實施方案。

3、按照實訓課程標準與教學計劃的要求,組織和實施實訓工作。

4、建立和完善實訓基地的各項管理制度。

5、依據技術發展和崗位需求變化,更新和開發新的實訓項目。

6、組織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資格鑒定工作。

7、在保證教學實訓任務的前提下,積極面向市場、社會和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職業培訓工作。

第四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基本要求

1、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實訓內容要求。

以企業的真實生產任務(產品、項目、流程)為載體,遵循學生技能形成的規律,系統地設計實訓項目體系。實訓內容應以生產性實訓為主,實訓項目的開發應注重以下方面:基于工作崗位基本能力的實訓項目;基于企業真實產品生產的實訓項目;基于企業真實業務流程的實訓項目;基于企業真實管理流程的實訓項目等。

2、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環境要求。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必須引入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圍和管理模式;實訓基地中的設備配置和布局應盡量貼近企業的真實生產場景,教學環境按照企業生產工序流程設計;實訓基地的實訓項目名稱、功能、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安全責任等規章制度參照企業規章制度設計。

3、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要求。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應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嚴格的考核辦法和獎懲制度。

4、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文檔資料要求。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文檔資料主要包括:

(1)基地概況類:經費投入情況、基地設備情況、合作的對象及主要內容等。

(2)實訓項目類:生產性實訓項目清單、實訓項目資源庫(包括實訓項目教學案例、實訓教材或學生工作手冊、源自于企業的產品庫、元器件庫及相應的技術文件資料庫等)。

(3)管理制度類:實訓基地按照本管理辦法第四條第3款的要求,制訂的管理制度。

(4)教學文件類:實訓項目的實踐教學標準、實訓教學計劃、生產性實訓項目考核標準、學生實訓手冊、教師指導手冊等。

第五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與評估

1、實習科作為學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的歸口部門,負責本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信息匯總、相關制度的制訂與修改以及專業科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的協調等工作。

2、各專業科具體負責相關實訓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實訓的教學實施工作。

3、學校成立生產性實訓基地考核評估小組,負責對各專業科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檢查評估;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檢查評估內容按照本管理辦法第四條的要求。

第六條本條例由校長室負責解釋,實習科組織實施。

篇3:生產性噪聲預防控制措施規范

生產性噪聲是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聽起來使人感到厭煩的聲音。生產性噪聲廣泛存在于各行各業,是最為常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之一。

生產性噪聲分類

按照來源,噪聲可分為機械性噪聲、流體動力性噪聲、電磁性噪聲。機械性噪聲,是機械設備動作過程中碰撞、摩擦、振動等產生的機械性噪聲,生產環境中最為常見,如機械加工的銑床、車床、沖床、切割機、打磨機等機械設備動作時產生的噪聲。流體動力性噪聲,是氣體壓力或體積突然變化或者流體流動時產生的聲音,如空壓機、風機、排氣管道閥門等氣體流動產生的聲音。電磁性噪聲,如變壓器發出的聲音。

生產性噪聲分布特點

各行各業均存在噪聲,不同行業噪聲強度及分布不同。職業性噪聲作業,是指工作場所噪聲強度超過8h或40h等效聲級≥85dB。由于行業種類多,本文對常見的汽車制造業、紡織業、家具制造業、通用機械制造業、制鞋業等行業噪聲強度及分布特點進行分析說明。

汽車生產制造主要由機加工車間、焊裝車間、涂裝車間、總裝車間以及公用輔助工程等生產車間組成。各生產車間噪聲分布范圍:機加工車間75~93dB(A)、焊裝車間75~105dB(A)、涂裝車間65~96dB(A)、總裝車間75~98dB(A)、試車車間76~83dB(A)、公用輔助工程76~87dB(A)。從上述噪聲檢測數據可以看出,汽車制造業噪聲強度大、分布廣,噪聲危害嚴重。

紡織生產加工主要有紡紗加工、織造加工、染整加工等生產過程。各生產過程噪聲分布范圍:紡紗加工75~98dB(A)、織造加工94~103dB(A)、染整加工75~98dB(A)。可見,織造加工噪聲強度最大,均超過90dB(A),是危害最嚴重的工序。

家具制造業按材質可以分為木質家具、金屬家具、竹藤家具、塑料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等。生產木質家具和金屬家具、竹藤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的生產工藝基本相似,均先對材料按要求的尺寸進行切割、鉆、銑、榫、打磨、組裝,木質家具還涉及噴涂。木質家具各生產工序噪聲分布范圍:切割切割、鉆、銑、榫工序80~100dB(A)、打磨工序82~90dB(A)、組裝工序80~88dB(A)。金屬家具、玻璃家具、石材家具制造切割工序噪聲強度均高于木質家具。家具制造業的組件多且構造不同,其生產設備多為人工操作,工人距聲源近,家具制造業噪聲危害嚴重。

通用機械制造業多為生產設備運作時產生噪聲,如沖床、車床、銑床、鉆床、打磨、焊接等。一般沖床的噪聲范圍為80~107dB(A),車床75~95dB(A),銑床、鉆床80~90dB(A),打磨80~110dB(A),焊接75~102dB(A)。噪聲存在于機械行業各生產工序,是機械行業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

制鞋業主要工序包括裁剪、車縫、熱塑成型等,其噪聲分布:裁剪75~89dB(A),車縫75~85dB(A),熱塑成型80~95dB(A),粘合加工76~89dB(A)。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長期接觸一定強度的噪聲,主要是對聽覺系統的損害,對心血管系統可能引起特異或非特異的有害作用。噪聲對聽力影響的程度主要與噪聲強度、接觸時間有關。短期在高強度噪聲環境下工作的勞動者,離開噪聲環境后,需數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恢復聽力。長期接觸噪聲,則會出現聽力下降,離開噪聲環境后,聽力不能恢復。生產性噪聲對聽力的影響最初表現為高頻段聽力損失,此時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隨著噪聲接觸工齡的增加,聽力下降進一步發展,對高頻聽覺感到困難,但對正常交談尚無影響。當聽力損失累及到語言頻率,并達到一定程度時,日常交談能力將受到影響出現耳聾,導致職業性噪聲聾。其特點是:以高頻下降為主、雙耳對稱、聽力損失呈漸進性改變的感音性聽力損失。此外,脈沖性強噪聲,如爆破噪聲,還可致職業病爆振聾。

職業性噪聲聾與爆震聾不同,其發病特點是聽力損傷與暴露時間成正比,屬于慢性職業病,不可能突然發病。如果一名勞動者工作不久,如3個月內在體檢中被檢出有聽力損失,可直接排除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為:有連續3年以上職業性噪聲作業史,出現漸近性聽力下降、耳鳴等癥狀,純音測聽為感音神經性聾,結合職業健康監護資料和現場職業衛生學調查,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聽覺損害。

預防控制措施

噪聲聾可以預防,但一旦得病便不可逆轉,給患者生活帶來很多痛苦和不便,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需予以高度重視。

前期預防措施,包括廠址選擇、總平面設計、設備布局、工程控制、設備選型等環節。產生高噪聲的工業企業,應選址在工業區,不應在噪聲敏感區域(如居民區、學校、醫院等)選址建廠。總平面設計,應將噪聲強度高的生產車間與非噪聲車間、高噪聲車間與低噪聲車間分開布置。在滿足工藝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將高噪聲設備相對集中布置,并采取相應降噪措施。工程控制措施,包括設置隔聲室,以及在產生噪聲的車間控制噪聲源,并對廠房的建筑設計采取隔聲、吸聲措施。選用設備,應優先購買噪聲低的同類型設備,對于某些噪聲強度大的設備應要求設備生產商配套降噪設施,如隔聲罩、消聲器等。

個體防護方面,耳塞和耳罩是目前最為常見的護聽器。耳塞和耳罩可單獨使用,也可結合使用,即雙重防護。在高噪聲環境下可采用雙重防護。耳塞和耳罩的選擇,主要考慮其聲衰減量、舒適感等。聲衰減量值越大,護聽器的防護性能越好,通常佩戴護聽器后實際接觸噪聲值在75~80dB(A)之間最為理想,有利于保護聽力,又可以保留必要的溝通。如果降噪后低于70dB(A),為過度降噪,過度降噪屏蔽掉過多的聲音,會使人產生孤獨感,同時將消防鈴、警報聲均屏蔽掉不利于安全生產。

企業還應加強職業衛生管理工作。各種前期預防措施及工程措施無法有效地將工作場所噪聲降至85dB(A)以下時,應通過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降低噪聲的危害。例如減少勞動者接觸噪聲的時間,對工作場所進行噪聲分級管理,建立聽力保護計劃等。企業在職業衛生管理工作中定期對噪聲工作場所進行監測、對接觸噪聲危害的勞動者防護知識進行培訓,為勞動者配備符合標準要求的護聽器,勞動者應自覺配合和執行企業的聽力保護計劃,自覺配戴耳塞。組織接噪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聽力損失和噪聲敏感者,調離接噪工作崗位,以利于保護勞動者聽力,在企業和勞動者共同努力下職業性噪聲聾是可以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