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鍛造企業職業危害勞動防護措施

鍛造企業職業危害勞動防護措施

2024-07-14 閱讀 6505

鍛造加工過程包括:將材料切割成所需尺寸、加熱、鍛造、熱處理、清理和檢驗。在小型人工鍛造中,所有這些操作都由數名鍛工上手和下手在狹小場所內進行。他們都暴露于相同的有害環境和職業性危害中;在大型鍛造車間

鍛造加工過程包括:將材料切割成所需尺寸、加熱、鍛造、熱處理、清理和檢驗。在小型人工鍛造中,所有這些操作都由數名鍛工上手和下手在狹小場所內進行。他們都暴露于相同的有害環境和職業性危害中;在大型鍛造車間,危害隨工作崗位的不同而各異。

盡管工作條件因鍛造形式不同而各異,但具有某些共同特點:中等強度的體力勞動,干熱的小氣候環境,產生噪聲和振動,空氣受煙霧污染。

能量消耗根據鍛造類型和機械化水平的不同,能量消耗在3~6千卡/分(12.56~25.12千焦/分)之間?,F已得出,在機械化鍛造的一個工作日中,如70%的時間用于鍛造,平均能量消耗為4.5千卡(18.84千焦/分);10%用于輔助工作,其平均消耗為2千卡/分(8.37千焦/分);20%用于組織工作和休息。其平均消耗為1千卡/分(4.19千焦/分)。其總消耗量為1750千卡/日(7324千焦/日),這使鍛造作業處于中等重體力勞動的上限,所需的神經精神力量也在中等體力和繁重體力勞動的極限之間。

小氣候環境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氣溫很高,高溫是電熱爐爐壁(100~180℃)和加料門(220~260℃),灼熱的金屬(800~900℃)和工具以及來自曾經放置熱金屬的地面的輻射熱(35℃以上)所造成在通風較差的鍛造車間內,炎熱季節的氣溫可升達40~43℃。在大型鍛造車間內,有高強度的輻射熱(0.8~5千卡/厘米2·分或3.35~20.93千焦/2·焦分或3.35~12.56千焦/厘米2·分),但暴露的時間更長(工作日的85%)。相對濕度通常為15~50%,在夏天氣流速度為0.4~1.0米/秒,而在冬天,近門處的氣流速度可高達6米/秒。

工人們同時暴露于高溫空氣和熱輻射下,導致熱量在體內積累,熱量加上代謝的熱量,會造成散熱失調和病理變化。8小時勞動的排汗量將隨小氣體環境、體力消耗以及熱適應性程度的不同而異一般在1.5~5升之間,或甚至更高。在較小鍛造車間或離熱源較遠處,貝哈二氏熱應激指數通常為55~95;但在大型鍛造車間,靠近加熱爐或落錘機的工作點可能高達150~190。易引起缺鹽和熱痙攣。在寒冷季節,暴露于小氣候環境的變化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適應性,但迅速而過于頻繁的變化,可能構成對健康的危害。

大氣污染工作場所的空氣中可能含有煙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者還含有丙烯醛,其濃度取決于加熱爐燃料的種類和所含雜質,以及燃燒效率、氣流和通風狀況。

噪聲和振動大型鍛錘必然會產生低頻率噪聲和振動,但也可能有一定的高頻成分,其聲壓級在95~115分貝之間。工作人員暴露于鍛造振動中,可能造成氣質性和功能性失調,會降低工作能力和影響安全。

危害

事故事故可能是由于模具和環境條件不完善,或由于操作不安全、組織工作不善,或未曾配備和缺少安全裝置及個體防護用品而造成。

在加工過程中或在調換模具時,落錘機撞錘的突然意外跌落,會造成嚴重傷害。如用有效的支撐和卡擋塊支持撞錘則許多事故可得以防止。帶護罩的封閉式踏板也可防止鍛床意外的動作。

用以移撥灼熱鍛件的金屬工具,可能會突然從模具之間甩出并擊中操作者。如果不帶防護眼罩,飛出的灼熱屑片可能損傷眼睛。耐熱護臂、鞋罩、圍裙能防護手臂、腿部免受各種灼傷,而安全鞋可保護腳趾不被壓傷。

疾病雖然在工作環境方面的有害因素會構成職業性、誘發性的病理條件,但這些有害因素的正常影響,是通過助長某種疾病的出現,或通過降低人體的總抵抗力,而反映在總的發病率方面。從鍛工發病率來看,最主要的疾病類別是:慢性風濕病、灼傷、消化不良(腸炎)、呼吸系統失常,以及皮膚炎癥等。屬于職業性失調的有:由于強烈噪聲和振動而造成的聽力損失和局部振動所引起的各種失調。

安全防護與職業衛生

妥善的車間布置能大大改善工作條件,加熱爐和鍛壓設備應設置在正確位置,避免密集在一處,工件流程要合理,成品鍛件要搬離車間,如有可能,加工過程應機械化,并進行良好管理。加熱爐應具有良好的風流;爐煙、煙塵以及熱空氣應排至車間外面。輻射熱源和空氣應采用水簾、反射式或隔熱式屏障等進行隔熱。鍛造車間應具有有效的全車間通風(設計良好的自然通風一般已可滿足)、加熱爐要有局部排氣系統,高溫工作場所應配備冷空氣簇射裝置,并在門的周圍安裝風幕。應提供隔熱的休息室,并裝有空氣簇射和水噴淋設備。研究表明,在工作情況下,人們在氣溫為19~24℃、相對濕度為30~50%、氣流速度為0.5米/秒左右的鍛工車間內可獲得熱適應能力。為避免過度緊張,有效溫度不應超過27℃。

危險的噪聲源應予以封閉或裝設吸聲板,車間應遠離住宅區。為了抑制振動,設備應裝在建筑物地基以下的既深又厚實的基礎上,并與一切結構部件分開。

所有工人在受雇前均應接受體檢,而后要進行定期檢查,應向他們提供個體防護用品(特別是聽力防護用品),工作節奏應該合理。工作中應提供飲料,以補充因出汗而損失的水分、鹽和維生素。車間應具有足夠的衛生設施,所有工人應接受良好的安全訓練。

篇2:建筑集團職業危害因素防護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預防控制施工生產中導致職業中毒、矽肺等職業危害因素,根據《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結合集團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是施工生產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場所,均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施工生產中產生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

(一)粉塵:矽塵、水泥塵、電焊煙塵等;

(二)有害氣體: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硫化氫(H2S)等;

(三)物理因素:高溫、局部振動、噪聲、低氣壓等。

第四條?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施工工序或過程

(一)粉塵:鑿眼、爆破、找頂、出渣、裝卸、運輸、

攪拌、噴砼、碎石、篩選沙石料、電焊等;

(二)有害氣體:爆破、機車尾氣、電焊、燃煤取暖、

坑道、巖層氣體溢出等;

(三)物理因素:夏季露天作業、燃煤鍋爐、手風鉆打

眼、機械運轉、碎石、爆破、裝卸、運輸、鍛造、高原低氣壓環境作業等。

第五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主要領導應當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熟悉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法規,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

第二章一期預防

第六條?項目部應當采用有利于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和保護員工身體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

第七條?項目部應當參加工傷保險,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第八條?按照國家規定,項目部禁止使用童工,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和孕期、哺乳期女工從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九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工會應當督促項目部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利于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情況應提出意見和改進措施,對員工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問題應與項目部領導進行協商解決。

第十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安質部門應將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加大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監督檢查,保護員工的健康安全。

第十一條?集團母子公司衛生防疫部門應對重點工程、長大隧道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第三章?二級預防

第十二條?項目部應確定責任人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建立職業衛生檔案和員工健康監護檔案,建立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

第十三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施工要求,必須采用有效的通風防塵、排毒,灑水降塵、降溫,消聲隔音、防振,保暖防寒、供氧等綜合防護措施,做到濕式鑿巖標準化,噴霧灑水經?;?機械通風合理化,個人防護普遍化,從而控制或消除職業危害因素。

(一)防塵:按照建筑主體設計要求配備通風機和風管;濕式鑿眼;出渣時噴霧灑水、定時用水沖洗巖幫、路面;碎石場、攪拌站、噴砼機盡可能封閉塵源,灑水降塵;接塵員工應戴防塵口罩;有條件的可采用送風式防塵頭盔。

(二)預防有害氣體急性中毒:爆破、出渣、有軌運輸工序,巖層中有氣體溢出時要加強通風,風流應達到員工作業的區域,并有足夠的新風量;采用噴霧或噴淋水簾隔離、稀釋有害氣體;作業員工須戴過濾式防塵防毒口罩。

(三)物理因素的預防:調整夏季野外作業時間,避開高溫時段;施工機械采取防震減振措施,配備隔音消聲設備;進入高原、低氣壓地區施工要嚴格遵守特殊環境施工規定,配備必須的防寒、保暖、防紫外線、供氧設施;員工噪聲環境下作業應戴耳塞。

第十四條?項目部應當為員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個人防護用品(防塵、毒口罩,耳塞,眼鏡,服裝,鞋帽,手套等)。

第十五條?項目部應當在設置的公告欄內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職業中毒的應急救援措施。

第十六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情況,定期對施工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評價。并將資料每年11月底前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四章?三期預防

第十七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上崗前應當體檢并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在崗期間也應定期組織體檢和培訓,普及職業衛生和安全生產法規知識,熟悉操作規程,正確使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員工體檢資料應及時收集、整理存檔,并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十八條?員工上崗前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體檢發現有職業禁忌者不得安排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十九條?在崗員工經健康檢查發現患有慢性職業中毒或職業病者,項目部應根據病情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

第二十條?員工發生急性中毒,項目部應當及時組織搶救,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上應立即向項目部和指揮部領導匯報,并啟動應急救援預案。

第二十一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者離崗時應進行健康體檢,并將體檢資料存檔備查;同時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辦法由集團公司安質處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3:石油銷售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石油銷售公司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職業病防護設施與職業病防護用品的監督管理,使職業病防護設施和職業病衛生防護用品在使用時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要求,以控制或者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石油銷售公司(以下簡稱"HB公司"或"公司")各部室以及所有從事勞動的員工。

第三條本制度所稱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以下稱"防護設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目的,采用采用吸除、阻隔等設施以阻止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影響的裝置和設備。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以下稱"防護用品"),是指為保障勞動者在職業勞動中免受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對機體暴露在有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環境的部位,采用相應的防護用品進行保護。

第二章管理

第四條公司自行或委托有關單位對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設計和安裝非定型的防護設施項目的,防護設施在投入使用前應當經具備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評價和鑒定。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防護設施,不得使用。

第五條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對公司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并出具檢測報告。在檢測過程中應履行法定職責,不得弄虛作假。檢測報告除具備基本內容外,還應當有檢測依據、檢測結果和檢測結論。

第六條公司應當建立防護設施管理責任制,并采取下列管理措施:

(一)設置防護設施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兼)職防護設施管理員;

(二)制定并實施防護設施管理規章制度;

(三)制定定期對防護設施的運行和防護效果檢查制度。

第七條公司對防護設施應當建立防護設施技術檔案管理。

(一)防護設施的技術文件(設計方案、技術圖紙、各種技術參數等);

(二)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資料;

(三)防護設施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

(四)使用、檢查和日常維修保養記錄;

(五)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評價報告。

第八條公司應當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維修、保養,保證防護設施正常運轉,每年應當對防護設施的效果進行綜合性檢測,評定防護設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第九條公司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使用防護設施操作規程、防護設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施。

第十條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護設施。如因檢修需要拆除的,應當采取臨時防護措施,并向勞動者配發防護用品,檢修后及時恢復原狀。經工藝改革已消除了職業病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護設施的,應當經所在地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確認,并在職業病防治檔案中做好記錄。

第三章附則

第十一條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