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病危害預防防護措施

職業病危害預防防護措施

2024-07-11 閱讀 6526

一、目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實現職業健康安全目標,特制定本措施。

職業病:是指企業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二、防治方針:

職業病的防治工作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為施工現場作業人員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施工現場作業人員獲得職業衛生保護。

三、職業病危害種類:

根據施工現場的具體情況確定本項目的職業危害為四大類:

1、生產性粉塵的危害:在建筑行業施工中,材料的搬運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可產生大量的礦物性粉塵,長期吸入這樣的粉塵可發生矽肺病。

2、焊接作業產生的金屬煙霧危害;在焊接作業時可產生多種有害煙霧物質,如電氣焊時使用錳焊條,除可以產生錳塵外,還可以產生錳煙、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長期吸入可導致電氣工人塵肺及慢性中毒。

3、生產性躁聲和局部震動危害:建筑行業施工中使用的機械工具如鉆孔機、電鋸、震搗器及一些動力機械都可以產生較強的躁聲和局部的震動,長期接觸躁聲可損害職工的聽力,嚴重時可造成躁聲性耳聾,長期接觸震動能損害手的功能,嚴重時可導致局部震動病。

4、高溫作業危害;長期的高溫作業可引起人體水電解質紊亂,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可造成人體虛脫,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四、防護措施:

(一)作業場所防護措施:

1、在確定的職業危害作業場所的醒目位置,設置職業病危害告知警示標志。

2、施工現場在進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塵作業時,應配備行之有效的降塵設施和設備,對施工地點和施工機械進行降塵。

3、在封閉的作業場所進行施工作業時,要采取強制性通風措施,配備行之有效的通風設備,進行通風,并派專人進行巡視。

4、對從事高危職業危害作業的人員,工作時間應嚴格加以控制,并有針對性的急救措施。

(二)個人防護措施:

1、加強對施工作業人員的職業病危害教育,提高對職業病危害的認識,了解其危害,掌握職業病防治的方法。

2、接觸粉塵作業的施工作業人員,在施工中應盡量降低粉塵的濃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斷噴水的措施降低揚塵。并正確佩帶防塵口罩。

3、封閉場所作業時,施工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施工,施工前要檢查作業場所的通風是否暢通,通風設施是否運轉正常,作業人員在施工作業中要正確佩帶防毒口罩。

4、電氣焊作業操作人員在施工中應注意施工作業環境的通風或設置局部排煙設備,使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濃度控制在國家衛生標準之下,在難以改善通風條件的作業環境中操作時,必須佩帶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5、進行躁聲較大的施工作業時,施工人員要正確佩帶防護耳罩,并減少躁聲作業的時間。

6、長期從事高溫作業的施工人員應減少工作時間,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飲用水,并佩帶好防護用品。

7、從事職業危害作業的職工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

(三)具體防護技術措施

1)、防塵技術措施

粉塵即懸浮于空氣中直徑大于0.1μm的固體粒子,生產性粉塵是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并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的固體顆粒。粉塵類危害包括切割石料、機械行走(作業)產生的揚塵及水泥粉塵等。其預防和防護措施包括:

1、首先做好個人防護,如施工環境粉塵超標必須佩戴防護用品(如口罩、防塵口罩、防塵面具等)。

2、施工現場、車輛行走道路在干燥無雨情況下每隔2小時灑水一次,減少粉塵。

3、固定場所配備通風設備或排氣扇,將含塵氣體抽出,并配合除塵器凈化后排入大氣,使作業環境空氣含塵濃度達到衛生標準要求。

4、加強監督檢查。

A、定期檢查粉塵作業點的含塵濃度是否達到衛生標準。

B、定期檢查除塵設備和除塵措施的運行情況。

C、定期檢查從事粉塵作業人員的身體。

2)、弧光輻射、紅外線、紫外線的防護措施

夏季強烈的太陽光線中,含有紅外線和紫外線,生產中的紅外線和紫外線主要來源于火焰和加熱的物體,如鍛造的加熱爐、氣焊和氣割等。

為了保護眼睛不受電弧的傷害,焊接時必須使用鑲銥特制防護眼鏡片的面罩。可根據焊接電流強度和個人眼睛情況,選擇吸水式濾光鏡片還是反射式防護鏡片。

為防止弧光灼傷皮膚,焊工必須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蓋等。

3)、防止噪聲危害的技術措施

主要應從三個方面著手:消除和減弱生產中噪聲源;控制噪聲的傳播;加強個人防護。

(1)控制和減弱噪聲源。從改革工藝入手,以無聲的工具代替有聲的工具。

(2)控制噪聲的傳播:

1)合理布局。

2)應從消聲方面采取措施:

a)消聲;

b)吸聲;

c)隔聲;

d)隔振;

(3)做好個人防護。如及時戴耳塞、耳罩、頭盔等防噪聲用品.

(4)定期進行預防性體檢。

4)、防止振動危害的技術措施

(1)隔振,就是在振源與需要防振的設備之間,安裝具有彈性性能的隔振裝置,使振源產生的大部分振動被隔振裝置所吸收。效果均較好。

(2)改革生產工藝,是防止振動危害的治本措施。

(3)有些手持振動工具的手柄,包扎泡沫塑料等隔振墊,工人操作時戴好專用的防振手套,也可減少振動的危害。

5)、防暑降溫措施

為了補償高溫作業工人因大量出汗而損失的水分和鹽分,最好的辦法是供給含鹽飲料。

對高溫作業工人應進行體格檢查,凡有心血管器質性疾病者不宜從事高溫作業。炎熱季節醫務人員要到現場巡回醫療,發現中暑,要立即搶救。

篇2:建筑集團職業危害因素防護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預防控制施工生產中導致職業中毒、矽肺等職業危害因素,根據《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結合集團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是施工生產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場所,均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施工生產中產生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

(一)粉塵:矽塵、水泥塵、電焊煙塵等;

(二)有害氣體: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硫化氫(H2S)等;

(三)物理因素:高溫、局部振動、噪聲、低氣壓等。

第四條?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施工工序或過程

(一)粉塵:鑿眼、爆破、找頂、出渣、裝卸、運輸、

攪拌、噴砼、碎石、篩選沙石料、電焊等;

(二)有害氣體:爆破、機車尾氣、電焊、燃煤取暖、

坑道、巖層氣體溢出等;

(三)物理因素:夏季露天作業、燃煤鍋爐、手風鉆打

眼、機械運轉、碎石、爆破、裝卸、運輸、鍛造、高原低氣壓環境作業等。

第五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主要領導應當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熟悉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法規,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

第二章一期預防

第六條?項目部應當采用有利于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和保護員工身體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

第七條?項目部應當參加工傷保險,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第八條?按照國家規定,項目部禁止使用童工,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和孕期、哺乳期女工從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九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工會應當督促項目部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利于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情況應提出意見和改進措施,對員工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問題應與項目部領導進行協商解決。

第十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安質部門應將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加大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監督檢查,保護員工的健康安全。

第十一條?集團母子公司衛生防疫部門應對重點工程、長大隧道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第三章?二級預防

第十二條?項目部應確定責任人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建立職業衛生檔案和員工健康監護檔案,建立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

第十三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施工要求,必須采用有效的通風防塵、排毒,灑水降塵、降溫,消聲隔音、防振,保暖防寒、供氧等綜合防護措施,做到濕式鑿巖標準化,噴霧灑水經常化,機械通風合理化,個人防護普遍化,從而控制或消除職業危害因素。

(一)防塵:按照建筑主體設計要求配備通風機和風管;濕式鑿眼;出渣時噴霧灑水、定時用水沖洗巖幫、路面;碎石場、攪拌站、噴砼機盡可能封閉塵源,灑水降塵;接塵員工應戴防塵口罩;有條件的可采用送風式防塵頭盔。

(二)預防有害氣體急性中毒:爆破、出渣、有軌運輸工序,巖層中有氣體溢出時要加強通風,風流應達到員工作業的區域,并有足夠的新風量;采用噴霧或噴淋水簾隔離、稀釋有害氣體;作業員工須戴過濾式防塵防毒口罩。

(三)物理因素的預防:調整夏季野外作業時間,避開高溫時段;施工機械采取防震減振措施,配備隔音消聲設備;進入高原、低氣壓地區施工要嚴格遵守特殊環境施工規定,配備必須的防寒、保暖、防紫外線、供氧設施;員工噪聲環境下作業應戴耳塞。

第十四條?項目部應當為員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個人防護用品(防塵、毒口罩,耳塞,眼鏡,服裝,鞋帽,手套等)。

第十五條?項目部應當在設置的公告欄內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職業中毒的應急救援措施。

第十六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情況,定期對施工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評價。并將資料每年11月底前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四章?三期預防

第十七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上崗前應當體檢并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在崗期間也應定期組織體檢和培訓,普及職業衛生和安全生產法規知識,熟悉操作規程,正確使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員工體檢資料應及時收集、整理存檔,并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十八條?員工上崗前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體檢發現有職業禁忌者不得安排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十九條?在崗員工經健康檢查發現患有慢性職業中毒或職業病者,項目部應根據病情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

第二十條?員工發生急性中毒,項目部應當及時組織搶救,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上應立即向項目部和指揮部領導匯報,并啟動應急救援預案。

第二十一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者離崗時應進行健康體檢,并將體檢資料存檔備查;同時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辦法由集團公司安質處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3:石油銷售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石油銷售公司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職業病防護設施與職業病防護用品的監督管理,使職業病防護設施和職業病衛生防護用品在使用時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要求,以控制或者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石油銷售公司(以下簡稱"HB公司"或"公司")各部室以及所有從事勞動的員工。

第三條本制度所稱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以下稱"防護設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目的,采用采用吸除、阻隔等設施以阻止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影響的裝置和設備。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病防護用品(以下稱"防護用品"),是指為保障勞動者在職業勞動中免受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對機體暴露在有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環境的部位,采用相應的防護用品進行保護。

第二章管理

第四條公司自行或委托有關單位對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設計和安裝非定型的防護設施項目的,防護設施在投入使用前應當經具備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評價和鑒定。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防護設施,不得使用。

第五條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對公司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并出具檢測報告。在檢測過程中應履行法定職責,不得弄虛作假。檢測報告除具備基本內容外,還應當有檢測依據、檢測結果和檢測結論。

第六條公司應當建立防護設施管理責任制,并采取下列管理措施:

(一)設置防護設施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兼)職防護設施管理員;

(二)制定并實施防護設施管理規章制度;

(三)制定定期對防護設施的運行和防護效果檢查制度。

第七條公司對防護設施應當建立防護設施技術檔案管理。

(一)防護設施的技術文件(設計方案、技術圖紙、各種技術參數等);

(二)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資料;

(三)防護設施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

(四)使用、檢查和日常維修保養記錄;

(五)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評價報告。

第八條公司應當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維修、保養,保證防護設施正常運轉,每年應當對防護設施的效果進行綜合性檢測,評定防護設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第九條公司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使用防護設施操作規程、防護設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施。

第十條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護設施。如因檢修需要拆除的,應當采取臨時防護措施,并向勞動者配發防護用品,檢修后及時恢復原狀。經工藝改革已消除了職業病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護設施的,應當經所在地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確認,并在職業病防治檔案中做好記錄。

第三章附則

第十一條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