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放射科管理規定辦法

放射科管理規定辦法

2024-07-13 閱讀 4585

放射科管理制度【1】

第一節放射科組織管理制度

一.在院長領導下,實行科主任負責制。實施放射科主任對放射科各個部門(包括普通*線診斷、CT、MRI、介入治療等)的統一領導和管理。科主任一般應當由學科帶頭人、高年資醫生擔任。

二.可分設付主任或組長協助科主任工作。

三.住院醫師應實行不同影像學方法的輪轉學習,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學各種方法、以便發揮綜合診斷的優勢。鼓勵高年資主治醫師按人體解剖系統分專業深入鉆研、培養成某一方面的專家。技術人員實施相對固定,定州輪轉,能夠掌握放射科各種設備的操作、使用,實現一專多能。

四.全面抓好科室的各項質量管理和優質服務。科主任要全面管理好各崗位人員的工作,有計劃地安排好各級人員的專業培養和提高。

第二節登記室管理制度

一.根據疾病,攝影要求和病人體形不同而用不同尺寸、不同類別膠片,給出正確價格。對檢查有不明之處及時請示本科醫師或技師。

二.核對病人姓名,性別,年齡,科室,床號,住院號,攝片部位及核實收費,并登記記錄或將所有資料輸入電腦。

三.為首診病人編寫新號碼,為復治病人查找老號碼。

四.為造影病人準備片袋,正確登記編號.以利保管。

五.對申請造影患者,詳細交待檢查前準備事項。

六.堅守崗位,主動、熱情、耐心等待前來檢查的患者,有問必答,樹立放射科良好窗口形象。

第三節資料存檔保管制度

一.*線片、*線檢查申請單、報告單、存檔光盤等資料要保存15年。

二.線檢查資料要有專門儲藏場地,專人負責,保證資料完整,不得遺失破損。

三.及時查找,明確去向。

四.每天整理,匯總,歸類。

五.遇有借閱,要辦好借片手續。定他催還,如遇遺失及時落實責任,作好記錄。

第四節借片管理制度

一.借取存檔片由登記室人員負責,其他人員不得擅自借取。

二.急診借片。

根據急診室要求,急診病人拍片后,可先借片,后寫報告。

三.平診借片。

借片需由借片醫生開具借片條后至登記室借取;外借片須有借片人出具借條,留下借片人身份證復印件及聯系電話號碼。

第五節*線攝影室管理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應先開機、開空調。檢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預熱,不許在未預熱狀態下檢查病人。機器出現故障時,應記錄在案,維修情況也應記錄。

二.進行*線攝影檢查前,應仔細核對病人姓名,性別,年齡,科室,床號,住院號,攝片部位和會診單,檢查號碼是否準確,嚴防錯號、重號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屬、膏藥等物品。對檢查有不明之處及時請示本科醫師或上級技師,或與臨床取得聯系。

三.攝影操作時注意周圍有無障礙物及諸附件有無固定。危重病人或懷疑脊椎骨折病人應有臨床醫生陪同,協助移動病人和擺位,以免因攝影操作而加重病情,發生意外。

四.病人檢查結束后,應填寫曝光條件、日期;特殊攝影應記錄攝影體位,最后簽名。

五.非本機操作人員未經許可嚴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機房內整潔,下班前要及時關機、關燈和空調,并在機器復位后進行清潔衛生工。

第六節暗室管理制度

一.每早清潔暗室、洗片機、打印機,檢查自來水、紅燈,備足膠片。

二.檢查清潔洗片機和打印機各部分結構,檢查運轉狀況,包括循環、補液、顯影和干燥、溫度。三.洗片機工作前先走廢片數張,并記錄走片時間是否正常。打印機每天工作前先作“Reset”,確定情況正常再進行日常工作,并裝滿膠片。

四.定期檢查、清潔暗盒;看看有無破損、污跡,并做好記錄。

五.暗室工作人員應隨時關燈,非暗室人員無特殊情況不得入內。

六.下班前進行安全檢查,包括電源、水源、空調、洗片機和打印機等,并做好桌面衛生保潔工作。

第七節CT室管理制度

一.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機房,工作期間不得在機房內喧嘩,保持工作環境安靜。

二.機房內嚴禁吸煙,嚴禁吃零食,保持機房整潔。

三.工作人員不得擅自使用機器做工作以外的病人。

四.工作人員在工作期間,應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情況發生。

五.維持機房溫度和濕度恒定,保證機器處于正常工作環境。

六.工作人員應愛護公物,托架等CT室一切附屬設備應放在指定位置,不得亂放。

七.護理人員應在每日工作結束前,對高壓注射器進行清理。

八.技師、醫生、護理人員的工作應遵守操作規程。

九.應定期對機器做清潔、CT值校正等日常維護工作,并做好記錄。

十.所有病人資料應及時保存,防止丟失,

第八節MRI室管理制度

一.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機房,工作期間不得在機房內喧嘩,保持工作環境安靜。

二.機房內嚴禁吸煙,嚴禁吃零食,保持機房整潔。

三.工作人員不得擅自使用機器做工作以外的病人,一經查處,嚴懲不怠。

四.工作人員在工作期間,應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情況發主(參考磁共振安全注意事項)。

五.維持機房溫度和濕度恒定,保證機器處于正常工作環境。

六.工作人員應愛護公物,線圈等MR室一切附屬設備應放在指定位置,不得亂放。

七.護理人員應在每日工作結束前,對高壓注射器進行清理。

八.技師、醫生、護理人員的工作應遵守操作規程。

九.應定期對機器做清潔、勻場等日常維護工作,并做好記錄。

十.所有病人資料應及時保存,防止丟失。

第九節DSA室管理制度

一.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二.DSA須由專業技術人員操作,必須按操作程序進行操作。

三.技術操作參數,如造影程序,對比劑的總量,每秒的流量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由技師記錄。

四.DSA機未經操作人員許可,其他人員不得隨意操作。

五.DSA機每周保養一次,做到干凈,清潔,衛生。

六.在導管室工作的工作人員,均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保持室內肅靜和整潔。

七.進入導管室見習,參觀人員,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在房間內不得隨意游走和出入。

八.入室人員均需戴口罩、帽子、穿白大衣、室內套鞋套或室內鞋。

第十節綜合讀片制度

一.設立專門的讀片室。

二.每天早上8:00-9:00科主任帶領全科醫生、進修、實習醫生進行讀片。

三.值班醫師準備該片內容,挑選一天中一些疑難的、典型的或具有教學意義的病例,收集這些病例的病史及各種影像檢查的信息。

四.讀片時值班醫師匯報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結論,并提出需解決或存在的疑問,上級醫師進一步分析病例,綜臺各種影像信息,相互印證;做出最終結論。

五.記錄疑難病例討論結果。

第十一節疑難讀片討論制度

1.定期舉行疑難讀片討論或每天綜合讀片時選取疑難病例,展開科室內討論。

2.定期或不定期與相關科室聯合該片。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各系統的讀片,準備讀片內容并負責聯系相關科室的讀片。

3.疑難介入手術病例多科室聯合讀片,制訂最佳手術方案,并報院領導批準。

4.專人負責記錄疑難讀片結果。

第十二節手術隨訪制度

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各系統疾病的手術病例追查并作記錄,或每周安排人員負責手術病例追查。登記疑難病例定期安排醫師進行手術或臨床隨訪。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手術隨訪結果討論,每年至少6次。定期統計影像診斷的正確率。

第十三節設備維修保養制度

一.設備定期維護(每三個月進行一次)

1.設備機械性能維護:配重塊安全裝置檢查,各機械限位裝置有效性檢查,各種運動運轉檢查,操作完整性檢查。

2.設備電氣性能維護;各種應急開關有效性檢查,透視曝光參數(KV、MA、MAS)檢查。

3.劑量檢測:每六個月進行一次。

4.每日對CT、MRI進行一次水模檢查。

二.日常維護(每日進行)

l.每日開機后先檢查機器是否正常;有無提示錯誤等,如有必須先排除。

2.對于*線機和CT開機前必先WARMUP后才能工作。對于MRI,工作前先查看液氮和氦氣情況。

3.每日工作完后,需清洗機器上的臟物和血跡等。

第十四節導管室消毒隔離制度

1.嚴格執行《總則》和《手術室消毒隔離管理細則》。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

2.設專人負責管理,術前必須穿手術衣,戴口罩和防護眼罩,帽子,洗手(按外科手術洗手規程)。

3.凡規定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醫療用品物品不可回收再用,一次性使用導管不得重復使用,醫用污染垃圾扔入黃色污物袋按規定統一處理。

4.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批的藥產品,其說明書未規定一次性使用的導管,應按去污染,清洗,滅菌的程序進行處理。

(1)導管應編號,記錄使用情況。

(2)用過的各類導管經高效消毒劑消毒后用高壓水槍沖洗。

(3)檢查導管的長度,表面是否光滑,打折,用放大鏡檢查有無裂痕,管腔有無阻塞。

(4)用加酶劑浸泡,清洗,凈化水高壓沖洗,高壓氣體的槍干燥。

(5)用密封袋密封,環氧乙烷滅菌,監測合格,注明滅菌日期及失效期。

(6)電極導管要檢查測試導電性,并記錄結果。

(7)傳染病人用過的導管不得重復使用。

5.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物體表面,每周大掃除一次,保待室內清潔干燥

6.隔離病人所需的一切用品必須與普通病人分開放置,使用,處理。

7.每次操作后作好終末消毒處理。

8.常規每天空氣消毒一次;必要時隨時消毒,并記錄在冊。每月空氣培養一次,如不合格時,應立即查明原因并消毒處理。

9.每月監測:手指,空氣,消毒液,操作臺,醫用器材(熏蒸,浸泡)。

10.保證新風機暢通。

第十五節進修,實習醫生管理制度

1.嚴格管理進修、實習生,高標準要求進修實習生。

2.安排專人負責進修、實習生的管理,制訂合理的進修實習計劃。

3.進修、實習生在上級醫師帶領下參與日常工作,學習各種臨床檢查技能。

4.上級醫師負責指導進修、實習主影像診斷報告的書寫。

5.定期給進修、實習生上課,提高進修、實習生理論水平。

6.建立進修、實習生早上讀片制度,鍛煉進修、實習生的讀片能力,提高進修、實習生實踐能力。

7.建立進修、實習生請假制度,請假一周,應經科主任批準。

放射防護管理規章制度【2】

放射防護管理規章制度范本一

l、放射科*線輻射防護工作由科主任負責,科室指定兼職人員協助科主任做好*線輻射防護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員要增強放射防護意識和責任性,在放射診療工作中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科室定期組織對放射科診療場所、設備和人員進行放射防護檢查。

3、放射診斷工作人員必須按要求具備相應的資質;各級各類人員應熟悉放射設備的主要結構和安全性能,確保設備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發生。

4、放射科各*線檢查室、控制室的輻射防護必須達到國家要求;放射科診療場所必須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和工作指示燈;放射科診療場所必須配備工作人員和受檢者防護用品。

5、在放射檢查前應事先告知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在登記室、*線檢查室設置告示牌。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在放射檢查中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在不影響診斷的前提下,攝片、透視、介入治療等盡可能采用高電壓、低電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員在放射檢查前應關閉檢查室門窗,無關人員不得進入檢查室;確實因病情需要,必須陪同檢查者,應給予必要的防護用品,陪同人員應盡量遠離*線球管。

7、技術人員要嚴格執行各種放射設備操作規程,確保影像質量,減少廢片,避免重復照射。有條件的單位盡可能采用數字化*線檢查,減少輻射。

8、放射科工作人員工作期間應佩帶個人計量儀,接受專業及放射防護培訓;定期健康檢查,醫院建立個人計量、職業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訓檔案。

放射防護管理規章制度范本二

1、放射工作人員必須持放射工作人員證上崗。

2、放射工作人員上崗時必須配戴個人劑量計。

3、透視前應充分暗適應。縮小光圈到適當范圍,縮短時間,盡量減少照射量。

4、透視用管電壓50-80kv,管電流2-5MA。不得輕易超出該范圍。

5、照射時光圈應開到照射范圍,減少散射線、亂射線的提高。

6、曝光時、關上機房大門,非相關人員不得進入機房。

7、受檢查者接受檢查時,非投照部位,重要器官進行防護。

8、一旦出現放射事故,應立即向衛生防疫部門報告。

放射防護管理規章制度范本三

1、放射人員上崗前必須取得《放射工作人員證》后方可從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人員必須按法律要求定期接受檢查,個人計量檢測及防護知識培訓。

3、定期對放射工作場所及周圍環境進行放射防護檢測和檢查。

4、制定并落實放射事故預防措施與應急預案,發生放射事故應按有關規定報告。

5、注意掌握*線檢查的適用范圍,正確合理地使用*線檢查。

6、放射工作人員應嚴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調節照射野。

7、當正在進行*線檢查時,其他人員不應留在機房內,當受檢者需要攜扶時,對攜扶者應采取相應防護措施。

篇2:附二醫院醫療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

醫院醫療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

為加強放射科影像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保證放射科診斷質量和醫療安全,落實"醫療質量持續改進計劃",參照浙江省醫院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組織和人員職責分工

(一)各級醫院放射科應建立影像質量保證工作小組,小組成員應包括高年資影像診斷醫師、放射科技師、影像設備維修人員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一般由5-7人組成。

(二)放射科常規*線、CT、MR、DSA統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負責影像質量保證方案的全面實施,組織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質量保證工作小組成員中,影像設備維修人員或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影像設備正常運行,保證影像設備運行穩定,參數準確,發生設備故障及時檢修。技師負責*線檢查、CT、MRI掃描過程的質量控制。影像診斷醫師負責診斷操作的質量控制和影像診斷質量報告質量的控制。

(三)各種設備日常保養責任落實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員準入要求

(一)從事CT、MRI醫師和技師人員應經上崗培訓,取得CT、MRI醫師和技師上崗證。從事DSA操作技師人員應經上崗培訓,取得DSA技師上崗證。介入治療醫師符合準入要求。

(二)從事放射科診斷應有執業醫師資格。技術人員應有中專及以上學歷,或已取得技師資格。

(三)從事放射診斷和技術人員應經放射防護知識培訓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員證。

三、影像質量評價制度

(一)室內放射技術質控每周一次。核查*線攝片體位是否符合標準:膠片尺寸統一,圖像放大比例統一,不同時期檢查,圖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評價影像質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級片原因,提出改進辦法。

(二)在日常診斷讀片的同時,從診斷角度,對影像質量進行評價,發現圖像質量不能滿足影像學診斷,技師與技術人員溝通,提出改進建議。

(三)根據診斷報告書寫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診斷報告質量。

(四)技師或醫師日常工作中發現質量問題應逐級報告,上級技師或醫師要及時處理。如質量問題較多,或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由影像質量保證工作小組研究解決。

(五)定期進行放射診斷與手術、病理或出院診斷隨訪對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統計影像診斷與臨床診斷的符合率,分析誤診漏診原因,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診斷正確性。

四、影像質量評價標準

(一)CR、DR影像質量標準

1.一般要求

(1)被檢查器官和結構在檢查范圍內可觀察到。主要結構、解剖結構、解剖細節清晰辨認,影像能滿足影像診斷要求。

(2)照片中的注釋齊全、無誤,左右標志、檢查號、檢查日期、檢查醫院、被檢查者姓名、性別、年齡、圖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確放置鉛號碼,以分辨前后位或后前位。

(3)用片統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規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適當。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12英寸。

(4)圖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側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時間攝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用11×14英寸膠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體畫面布局美觀,影像無失真變形。

(6)對輻射敏感的組織和器官應盡可能加以屏蔽。

(7)對不同檢查部位的影像質量標準參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五章第一節,*片影像標準。

2.優質片標準

(1)密度合適,(照片中診斷密度范圍控制在0.25-2.0之間);

(2)層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攝影體位正確:被檢組織影像全部在照片上顯示;重點組織界限清楚;脊柱應含相鄰椎體;四肢應包括臨近關節;肋骨應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組織影像應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無失真。

(4)無技術操作缺陷:無體外陰影,無污片、劃片、粘片、水跡、指紋、漏光、靜電等陰影。

3.良級片標準

優級片中有1項不足,但對影像診斷影響不大。

4.差級片標準

優級片中有2項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診斷。

5.廢片標準

不能用于診斷。

(二)CT、MRI影像質量標準

1.根據臨床檢查要求和疾病診斷需要,合理選擇掃描范圍、掃描參數,掃描范圍必須包括整個被檢查器官或部位。選擇合適窗寬窗位,因頭部外傷的頭顱CT掃描必須有骨窗。肺部掃描必須有肺窗和縱隔窗。

2.對于CT檢查,在滿足診斷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線劑量。

3.全身各部位臨床懷疑腫瘤等占位性病變應增強掃描。腹部、盆腔器官檢查CT增強掃描率應達到一定比例。

4.CT、MR照片應有定位相,左右標識明確,一般信息完整。

5.CT、MR照片排列順序:橫斷位:軀干從上到下,頭顱、四肢由近到遠;冠狀位:由前到后;矢狀位:由右到左。

對不同檢查部位的CT、MRI影像質量標準,參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五章第二節,CT影像標準。

五、診斷報告書寫格式和質量評價標準

(一)診斷報告書寫格式參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七章第一節,診斷報告書寫常規。

(二)診斷報告質量評價標準

1.良好的影像診斷報告:書寫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七章,診斷報告書寫規范。要求項目齊全,影像描寫如實反映影像學改變,影像描述與診斷意見一致,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術語準確,字跡清晰。

2.不符合影像診斷報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與診斷意見矛盾;②書寫過于簡單;③用語不規范;④病灶主要征象未描述或描述錯誤;⑤字跡不清。

六、影像檢查過程的質量控制

(一)放射科登記人員

核對病人姓名,性別,年齡,科室,床號,住院號,檢查目的和要求,核實收費,正確登記檢查編號,登記或將所有資料輸入電腦。發放診斷報告時要再次核對。

(二)檢查技術人員

首先順序開機,檢查設備是否完好;仔細核對申請單,檢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時主動與臨床開單醫師聯系。核對被檢部位準確無誤后進行檢查。完成檢查后觀察影像質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臨床申請要求和影像診斷要求。

(三)診斷醫師:

核對申請單,檢查目的和要求,核對申請單、影像資料和報告單資料是否統一,觀察影像質量是否符合診斷要求,診斷報告書寫完成后應再次檢查。

七、相關資料的記錄、保存

(一)放射科設備使用日志、設備維修情況、每周一次的室內放射技術質控、每月一次的診斷報告質量抽查、日常診斷讀片、放射診斷與手術、病理或出院診斷隨訪討論應有專門記錄本記錄或有電子文檔記錄。

(二)攝片、CT、MRI操作者要簽名。增強掃描要記錄對比劑名稱、劑量。

(三)電子文檔、數字影像資料做好雙備份。

(四)申請單、報告單、電子文檔、影像資料等保存15年。

八、醫療安全的保證

(一)控制診斷質量,避免漏診、誤診,提高準確率。

(二)對于重危病人,在技術檢查和診斷性操作過程中,注意觀察對病人生命體征,必要時臨床醫師陪同檢查。對于脊柱外傷病人,攝片檢查過程中,要注意正確搬動體位,避免脊髓損傷。顱底骨折禁止攝頦頂位。

(三)加強應急能力:CT室、*線造影室配備急救藥品和急救用品,放射科醫務人員具有對造影劑過敏反應的處理能力。

(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證,已實施數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資料的查閱、修改、打印、拷貝等應設置權限;內部網絡的開放應予控制;作好資料備份。

九、影像檢查設備的質量控制

(一)日常維護:普通*線檢查設備,每日開機后先檢查機器是否正常,有無提示錯誤等,如有必須先排除。對于*線機和CT使用前必先預熱球管后才能工作。對于MRI,工作前先查看液氦和氦氣情況。

(二)CT、MRI日常應每周一次或在主要部件維修后進行水模圖像的采集和分析,以保證CT、MRI成像質量與相應功能一致性,確保系統性能指標未超出規定范圍。

(三)設備定期維護(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設備機械性能維護,各機械限位裝置有效性檢查,各種運動運轉檢查,操作完整性檢查。設備電氣性能維護,各種應急開關有效性檢查,曝光參數(KV、MA、MAS)檢查。狀態檢測:每年一次,由具備相關資質的機構進行檢測,應檢測設備包括*線攝影設備、胃腸造影機、CT、DSA機。

篇3:附二醫院醫療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

醫院醫療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

為加強放射科影像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保證放射科診斷質量和醫療安全,落實"醫療質量持續改進計劃",參照浙江省醫院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質量保證組織和人員職責分工

(一)各級醫院放射科應建立影像質量保證工作小組,小組成員應包括高年資影像診斷醫師、放射科技師、影像設備維修人員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一般由5-7人組成。

(二)放射科常規*線、CT、MR、DSA統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負責影像質量保證方案的全面實施,組織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質量保證工作小組成員中,影像設備維修人員或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影像設備正常運行,保證影像設備運行穩定,參數準確,發生設備故障及時檢修。技師負責*線檢查、CT、MRI掃描過程的質量控制。影像診斷醫師負責診斷操作的質量控制和影像診斷質量報告質量的控制。

(三)各種設備日常保養責任落實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員準入要求

(一)從事CT、MRI醫師和技師人員應經上崗培訓,取得CT、MRI醫師和技師上崗證。從事DSA操作技師人員應經上崗培訓,取得DSA技師上崗證。介入治療醫師符合準入要求。

(二)從事放射科診斷應有執業醫師資格。技術人員應有中專及以上學歷,或已取得技師資格。

(三)從事放射診斷和技術人員應經放射防護知識培訓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員證。

三、影像質量評價制度

(一)室內放射技術質控每周一次。核查*線攝片體位是否符合標準:膠片尺寸統一,圖像放大比例統一,不同時期檢查,圖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評價影像質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級片原因,提出改進辦法。

(二)在日常診斷讀片的同時,從診斷角度,對影像質量進行評價,發現圖像質量不能滿足影像學診斷,技師與技術人員溝通,提出改進建議。

(三)根據診斷報告書寫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診斷報告質量。

(四)技師或醫師日常工作中發現質量問題應逐級報告,上級技師或醫師要及時處理。如質量問題較多,或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由影像質量保證工作小組研究解決。

(五)定期進行放射診斷與手術、病理或出院診斷隨訪對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統計影像診斷與臨床診斷的符合率,分析誤診漏診原因,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診斷正確性。

四、影像質量評價標準

(一)CR、DR影像質量標準

1.一般要求

(1)被檢查器官和結構在檢查范圍內可觀察到。主要結構、解剖結構、解剖細節清晰辨認,影像能滿足影像診斷要求。

(2)照片中的注釋齊全、無誤,左右標志、檢查號、檢查日期、檢查醫院、被檢查者姓名、性別、年齡、圖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確放置鉛號碼,以分辨前后位或后前位。

(3)用片統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規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適當。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12英寸。

(4)圖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側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時間攝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用11×14英寸膠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體畫面布局美觀,影像無失真變形。

(6)對輻射敏感的組織和器官應盡可能加以屏蔽。

(7)對不同檢查部位的影像質量標準參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五章第一節,*片影像標準。

2.優質片標準

(1)密度合適,(照片中診斷密度范圍控制在0.25-2.0之間);

(2)層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攝影體位正確:被檢組織影像全部在照片上顯示;重點組織界限清楚;脊柱應含相鄰椎體;四肢應包括臨近關節;肋骨應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組織影像應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無失真。

(4)無技術操作缺陷:無體外陰影,無污片、劃片、粘片、水跡、指紋、漏光、靜電等陰影。

3.良級片標準

優級片中有1項不足,但對影像診斷影響不大。

4.差級片標準

優級片中有2項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診斷。

5.廢片標準

不能用于診斷。

(二)CT、MRI影像質量標準

1.根據臨床檢查要求和疾病診斷需要,合理選擇掃描范圍、掃描參數,掃描范圍必須包括整個被檢查器官或部位。選擇合適窗寬窗位,因頭部外傷的頭顱CT掃描必須有骨窗。肺部掃描必須有肺窗和縱隔窗。

2.對于CT檢查,在滿足診斷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線劑量。

3.全身各部位臨床懷疑腫瘤等占位性病變應增強掃描。腹部、盆腔器官檢查CT增強掃描率應達到一定比例。

4.CT、MR照片應有定位相,左右標識明確,一般信息完整。

5.CT、MR照片排列順序:橫斷位:軀干從上到下,頭顱、四肢由近到遠;冠狀位:由前到后;矢狀位:由右到左。

對不同檢查部位的CT、MRI影像質量標準,參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五章第二節,CT影像標準。

五、診斷報告書寫格式和質量評價標準

(一)診斷報告書寫格式參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七章第一節,診斷報告書寫常規。

(二)診斷報告質量評價標準

1.良好的影像診斷報告:書寫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與技術規范》第七章,診斷報告書寫規范。要求項目齊全,影像描寫如實反映影像學改變,影像描述與診斷意見一致,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術語準確,字跡清晰。

2.不符合影像診斷報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與診斷意見矛盾;②書寫過于簡單;③用語不規范;④病灶主要征象未描述或描述錯誤;⑤字跡不清。

六、影像檢查過程的質量控制

(一)放射科登記人員

核對病人姓名,性別,年齡,科室,床號,住院號,檢查目的和要求,核實收費,正確登記檢查編號,登記或將所有資料輸入電腦。發放診斷報告時要再次核對。

(二)檢查技術人員

首先順序開機,檢查設備是否完好;仔細核對申請單,檢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時主動與臨床開單醫師聯系。核對被檢部位準確無誤后進行檢查。完成檢查后觀察影像質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臨床申請要求和影像診斷要求。

(三)診斷醫師:

核對申請單,檢查目的和要求,核對申請單、影像資料和報告單資料是否統一,觀察影像質量是否符合診斷要求,診斷報告書寫完成后應再次檢查。

七、相關資料的記錄、保存

(一)放射科設備使用日志、設備維修情況、每周一次的室內放射技術質控、每月一次的診斷報告質量抽查、日常診斷讀片、放射診斷與手術、病理或出院診斷隨訪討論應有專門記錄本記錄或有電子文檔記錄。

(二)攝片、CT、MRI操作者要簽名。增強掃描要記錄對比劑名稱、劑量。

(三)電子文檔、數字影像資料做好雙備份。

(四)申請單、報告單、電子文檔、影像資料等保存15年。

八、醫療安全的保證

(一)控制診斷質量,避免漏診、誤診,提高準確率。

(二)對于重危病人,在技術檢查和診斷性操作過程中,注意觀察對病人生命體征,必要時臨床醫師陪同檢查。對于脊柱外傷病人,攝片檢查過程中,要注意正確搬動體位,避免脊髓損傷。顱底骨折禁止攝頦頂位。

(三)加強應急能力:CT室、*線造影室配備急救藥品和急救用品,放射科醫務人員具有對造影劑過敏反應的處理能力。

(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證,已實施數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資料的查閱、修改、打印、拷貝等應設置權限;內部網絡的開放應予控制;作好資料備份。

九、影像檢查設備的質量控制

(一)日常維護:普通*線檢查設備,每日開機后先檢查機器是否正常,有無提示錯誤等,如有必須先排除。對于*線機和CT使用前必先預熱球管后才能工作。對于MRI,工作前先查看液氦和氦氣情況。

(二)CT、MRI日常應每周一次或在主要部件維修后進行水模圖像的采集和分析,以保證CT、MRI成像質量與相應功能一致性,確保系統性能指標未超出規定范圍。

(三)設備定期維護(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設備機械性能維護,各機械限位裝置有效性檢查,各種運動運轉檢查,操作完整性檢查。設備電氣性能維護,各種應急開關有效性檢查,曝光參數(KV、MA、MAS)檢查。狀態檢測:每年一次,由具備相關資質的機構進行檢測,應檢測設備包括*線攝影設備、胃腸造影機、CT、DSA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