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作業個體防護要點
一般放射種類多為外照射,即通過體外受照而接觸射線,所以進行有效的外照射防護就顯得特別重要。外照射防護的基本措施有三:
①時間防護:我們知道人體接受射線照射的量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的,所以就要想辦法減少接觸時間,這就要求作業人員在進行放射作業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務求熟練、迅速,或作業人員采用輪流替換的方法防止擔任受到大劑量射線照射;
②距離防護:距放射源的距離越大則射線的能量就越小。根據放射物質的這一特點,在日常作業中,盡量采用機械操作方式,增加人與放射源的距離,從而達到有效防護的效果。但要注意,距離防護措施對中子射線不適用;
③屏蔽防護:雖然通過控制時間、距離可以減少人體受照劑量,但為了達到電離輻射應用目的和對照射程序的有效控制和操作,客觀上不允許無限制地縮短受照時間和增大距離,為達到有效的防護目的,可以在操作部位和放射源或射線裝置之間放置一種能有效吸收射線的屏蔽材料,從而減弱或消除射線對人體的危害。
除上述三個基本措施外,還應做好工作人員的健康檢查和防護培訓,進行工作環境和個人劑量的監測,控制電離輻射的能量和強度,及時屏蔽和移走暫時無用或多余的放射性物質等。
篇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1、從事放射性工作人員及放射工作管理人員要加強《職業病防治法》和國家放射衛生防護條令學習,要依法進行工作。
2、新畢業、新調入放射科、放化療科、核醫學科工作人員就業前必須進行健康查體、防護知識培訓和操作規章教育,合格后方可上崗。
3、從事放射工作人員每半年在本院進行一次體檢,每兩年到市職防院進行體檢,體檢結果記入健康檔案。
4、定期、不定期對放射工作人員組織健康療養,定期對放射工作人員進行防護知識強化教育培訓。
5、放射工作人員必須佩帶個人劑量計上崗,每兩月更換測試一次,結果記入個人劑量計檔案。沒有劑量計監測結果不能參加職業性放射病評定。無故損壞丟失者由個人負責賠嘗,不配戴個人劑量計,不準上崗。
6、新建、擴建、改建放射場所總務部必須履行預防性監督程序。更換新機器、購置放射源,醫工科必須向保健部申報,辦理使用許可證。
7、定期進行放射場所、射線裝置及影像的質量監督監測工作。若不達標,需治理后方可從業。
8、保健部負責建立從業人員放射衛生檔案、體檢和更換劑量計等工作,進行放射防護知識的強化教育管理工作,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9、醫院放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放射科、核醫學科、放療科的放化射防護問題,定期進行檢查并將考核結果與科室獎金兌現。
篇3:放射防護安全應急預案
放射防護安全應急預案
1.必須按規定正確佩戴個人劑量計,不準隨意取下或離體照射。
2.必須嚴格按規程操作輻射設備,不準違規操作,發現問題要及時報告并立即通知維修人員,不得擅自處理。
3.放射設備及相應配套設備,實行崗位負責制,嚴防被盜,丟失與破壞。
4.設備運行時必須完全處于正常狀態,不得在有隱患的狀態下工作,對其固定條件設置下劑量輸出要定期測量,校準,發現問題立即停機。
5.要重視放射性工作人員的醫療保健和身體健康,定期體檢與放射有關的特殊項目,填寫健康檔案,保證每年一個月的保健假,發現超劑量時要及時調查,并提出解決措施。診療過程中,集中精力觀察患者狀態,遇有特殊情況,應中斷診療,入機房保護病人及機器,作必要的緊急處理,將事故情況分頭告知維修技術人員或相關臨床醫生,診療結束將機器恢復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