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毒物個體防護措施
可針對有毒物質進入人體的三條途徑(呼吸道、皮膚、消化道)予以防護。
1、呼吸防護
采用呼吸防護器是防止有毒物質從呼吸道進入人體引起職業中毒的有效措施之一。呼吸防護器有過濾式(空氣凈化式)和隔離式(供氣式)兩種類型。
(1)過濾式呼吸器
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把吸入的環境空氣,通過凈化部件的吸附、吸收、催化或過濾等作用,除去其中有害物質后作為氣源,供使用者呼吸用,主要有過濾式防毒面具和過濾式防毒口罩。
過濾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吸氣管和濾毒缺罐組成。
過濾式防毒口罩由于濾毒盒容量小,一般用以防御低濃度的有毒物質。
(2)隔離式呼吸器
隔離式呼吸器將使用者呼吸器官與有害空氣環境隔絕,靠本身攜帶的氣源(攜氣式或稱自給式)或導氣管(長管供氣式),引入作業環境以外的潔凈空氣供呼吸。
按照面罩內壓力模式分:正壓式和負壓式
按照供氣氣流分:連續供氣式(只適用于長管供氣式系統)、壓力需求式;
由于應急響應作業中A和B級呼吸防護都選擇正壓全面罩空氣呼吸器,一般不會選擇長管供氣式。我國目前正壓全面罩空氣呼吸器產品一般執行消防行業的空氣呼吸器標準,目前在搶險作業中也有不少選擇歐美進口產品。
逃生型呼吸防護用品:只用于在緊急情況下從有害環境逃生的呼吸防護用品。可分為過濾式和供氣式。
2、皮膚防護
生產過程中對皮膚的有害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如放射性輻射、電火、機械摩擦等;化學因素如煤焦油、石油分餾產品,鉻、鈹、砷、石棉等;生物因素如昆蟲叮咬等。
皮膚防護主要依靠個人防護用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眼鏡等,對外露的皮膚需涂上皮膚防護劑。
皮膚被有毒物質污染后,應采用皮膚清洗劑立即清洗(如皮膚清洗液、皮膚干洗膏)。
3、消化道防護
消化道防護主要是要搞好個人衛生。
篇2:企業有毒物質防護管理規定(2)
企業有毒物質防護管理規定(二)
1、本文所說有毒物質是指《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表1中所列的各種物質,但不包含"高毒物品目錄"(衛法監發[2003]142號文)中所列物品(高毒物品按《高毒物品防護管理規定》執行)。
2、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有毒物質的過程中,要保證按照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要求執行。
3、單位應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有毒物質的監督管理工作。
4、建立健全有毒物質安全管理制度,防止有毒物品泄露、丟失等。
5、存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的有關人員應進行崗前體檢,接受職業衛生安全教育培訓;長期在崗的,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健康體檢;離崗或調離崗位的,也應組織離崗體檢。
6、生產、經營、儲存有毒物質的設施建設時,應按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評價;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設計,應經相應的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進行職業衛生審查。
7、不得將有毒物質轉移給沒有相應職業衛生防護的單位和個人。沒有相應職業衛生防護的單位和個人也不得接受有毒物質。
8、存在有毒物質的場所應與其他場所分開或有效隔離,防護距離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設置警示標志、中文警示說明和黃色區域警戒線。
9、需要進入存在有毒物質的作業場所時,應配戴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個人防護用品。
10、每年進行一次有毒物質危害控制效果檢測評價,并在取樣點附近將監測、檢測結果向職工公布。
11、存在有毒物質的作業場所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要求時,應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或徹底治理。
12、存在有毒物質場所的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對員工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13、應建立有毒物質防護檔案,主要內容包括:
(1)有毒物質崗位基本情況;
(2)有毒物質作業場所監測結果及評價;
(3)接觸有毒物質職工的定期健康體檢結果;
(4)控制有毒物質工程項目的開展情況;
(5)個人防護用品的發放、使用臺帳。
篇3:某企業高毒物品防護管理規定
企業高毒物品防護管理規定
1、高毒物品是指"高毒物品目錄"(衛法監發[2003]142號文)中所列物品。
2、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高毒物品的過程中,要保證按照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要求執行,還應按規定向政府部門申報。
3、單位應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高毒物品的監督管理工作。
4、建立健全高毒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高毒物品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
5、存在高毒物品作業場所的有關人員應進行崗前體檢,接受職業衛生安全教育培訓,持證上崗;長期在崗的,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健康體檢;離崗或調離崗位的,也應組織離崗體檢。
6、生產、經營、儲存高毒物品的設施建設時,應按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評價;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設計,應經相應的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進行衛生審查;經審查合格后,方可施工。
7、不得將高毒物品轉移給沒有相應職業衛生防護的單位和個人。沒有相應職業衛生防護的單位和個人也不得接受含高毒物品。
8、存在高毒物品的作業場所應與其他場所分開或有效隔離,防護距離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高毒物品作業場所應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設置通信、報警裝置,并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處于正常使用狀態;按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規定,設置風向標,設置警示標志、中文警示說明和紅色區域警戒線。
9、對存在高毒物品的生產裝置進行維護、檢修時,在制定的維護、檢修方案中必須明確職業中毒危害防護措施,維護、檢修現場應當有專人監護,并設置警示標志。
10、需要進入存在高毒物品的場所時,應采取下列措施。
(1)保持良好通風,檢測高毒物質在空氣中的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要求;
(2)個人防護用品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要求;
(3)設置現場監護人員和現場救援設備。
11、每月對高毒物品作業場所進行一次職業中毒危害因素監測,每半年進行一次職業中毒危害控制效果檢測評價,并在取樣點附近將監測、檢測結果向職工公布。
12、存在高毒物品的場所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要求時,應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或徹底治理。
13、存在高毒物品的場所應設置淋浴間和更衣室,并設置清洗、存放或處理工作服等物品的專用區域。
14、存在高毒物品場所的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對員工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并按規定給予一定的崗位保健津貼。
15、盛裝高毒物品的容器,應經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檢驗合格;從事高毒物品運輸的裝卸、押運、駕駛人員應經安全培訓,持證上崗;在運輸過程中,應配備必要的應急處理器材和防護用品。
16、應建立健全高毒物品防護檔案,主要內容包括:
(1)高毒物品崗位基本情況;
(2)高毒物品作業場所監測結果及評價;
(3)接觸含高毒物品職工的定期健康體檢結果;
(4)控制高毒物品工程項目的開展情況;
(5)個人防護用品的發放、使用臺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