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干部學習制度范文
一、學習制度
(一)機關工作人員要養成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按照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雙爭”活動的總體要求,堅持解放思想、突出實踐特色、貫徹群眾路線、正面教育為主的四大原則,在全鎮上下認真開展“雙爭”活動。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精神,學習*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災后重建的相關政策、業務知識等,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二)做好讀書筆記。鎮黨委、人大、政府班子成員全年讀書筆記不得低于1萬字,心得體會不得低于3000字,至少撰寫1篇調研文章,完成市上調研考核任務;部門負責人全年讀書筆記不得少于8000字,心得體會不得低于**字;一般干部全年讀書筆記不得少于6000字,心得體會不得低于1000字。
(三)機關集中組織學習時,機關全體工作人員必須準時參加,實行考勤制,因事因病必須按請假制度辦理。
(四)鼓勵機關干部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和成人學歷培訓,按照市上有關規定,對取得學歷資格證書的給予獎勵。
篇2:K中學黨員干部學習制度
z中學黨員干部學習制度
為進一步規范黨員學習程序,提升黨員理論學習質量,全面提高黨員理論素養和領導創新的能力,充分發揮黨員在學校的先鋒模范作用,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黨委和政府、教育廳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以提高學校黨員干部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樹立黨員形象為重點,緊密結學校工作實際,組織好黨員學習活動。
二、學習計劃與時間
校支部制定都昌z中黨員學習計劃。中心組和全體黨員理論學習形成例會制度。學習時間原則上每月組織二次。如遇急需傳達的上級組織的重要會議精神,安排臨時學習。
三、學習內容
1、學習、傳達黨中央、國務院、黨委和政府、教育廳重要會議精神及方針、政策,結合實際研究本校近、中期重點工作。使參會人員提高法律、法規和政策理論水平,了解和掌握學校發展大事及發展思路、具體工作方案與措施,增強黨員的政治敏銳性和工作創新意識。
2、學習現代科學知識與教育教學業務有關的各種知識;學習時事政治,及時了解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形勢;拓寬知識面,增強科學決策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教育教學的綜合素質。
3、學習黨委和政府下發的各類文件,領會精神實質,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四、參加范圍
全體黨員學習由全體在職黨員、預備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參與。
五、學習方式
中心組學習采用集體學習研討的方式進行,利用支部會議進行學習,每月至少集中學習二次,每次1小時。全體黨員學習可采用下列方式進行:
1、集中學習研討。學校利用單周星期五黨員大會進行學習,每月每位黨員至少集中學習二次,每次1小時。
2、分散學習。結合工作實際,各支部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黨員學習。
3、自學。每月每位黨員自學時間不少于2小時。
4、每年針對思想、組織和行政上的重要任務和重點工作,邀請有關領導、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組織收看黨建專題講座錄像。
5、每月由校黨支部書記推薦理論性強、內容豐富、信息含量大,有指導意義的文章(文件),幫助大家深入認識理解黨中央、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和學校的各項重大決策。
6、每次學習應事先明確學習內容、學習目的以及教員或主講人。主講人必須認真做好備課,力求保證學習質量。
7、學員要認真做好學習筆記,每個學期要有2篇以上學習心得或體會。
六、學習要求
黨員學習由校黨支部具體組織、安排,力求做到計劃周密、精心組織、健全制度、提高質量、務求實效,為圓滿完成學校各項工作任務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建立健全黨員學習考勤制度,每次會議認真做好簽到,會后統計出勤情況,并定期予以通報。對每次學習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在黨員會上通報學習情況,加強學習成果的交流與輻射。
z中黨支部
篇3:機關干部學習制度辦法
一、學習內容
(一)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和“****”重要思想;(二)學習*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方針和政策;
(三)學習區委、區政府的重要指示、決定和重要會議精神;
(四)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法律法規、金融知識等;
(五)學習各項業務知識技能。
二、學習形式
(一)建立局機關中心學習組。中心學習組由局長、副局長、副科級干部組成。局長或副局長主持和召集中心組學習,中心組每月組織一次理論學習,也可根據實際需要臨時安排學習。
(二)干部職工堅持每周二或周五集中學習。
(三)根據區委、區政府有關部門的安排,參加干部調訓。
(四)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培訓。
三、學習要求
(一)學習由局辦公室具體安排,并負責督促落實。二)確保學習效果。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防止圖形式、走過場。要密切聯系單位和個人的思想、工作實際,在理解基本觀點、掌握精神實質、提高自身素質上下功夫。
(三)狠抓落實,保證學習計劃、時間、內容、效果四落實。中心組和干部職工集中學習時,不得無故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