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職業學院學生學籍學歷管理暫行規定
職業學院學生學籍學歷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改革和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學籍學歷管理工作的意見(試行)》(皖教學〔2010〕7號)精神,加強我院學生管理工作,強化工作責任機制,推進學生學籍學歷管理規范,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建立學籍學歷管理工作長效機制,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章責任分工
第二條學院院長是學生學籍學歷管理工作第一責任人,對學生學籍學歷管理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分管學生學籍學歷工作副院長,是學生學籍學歷管理工作直接主管責任人,承擔領導、協調和監管責任。
第三條學院學工處、教務處承擔組織實施責任;各系部負責人是學生學籍學歷管理工作直接責任人;輔導員(班主任)是學籍學歷管理工作具體責任人。
第三章新生復查
第四條新生復查由院長牽頭,學工處(招生辦)、教務處共同負責,各系部等部門參加,制定復查措施與辦法,明確職責,規范程序,將學生入學資格復查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確保新生資格和各種資料的真實性。
第四章學籍注冊與日常管理
第五條學工處制定學籍注冊程序,嚴格執行新生學籍電子注冊有關規定和要求,及時將復查合格取得學籍的新生信息進行注冊。此外,每個學年學工處要據實、準確辦理學生學籍異動和學年電子注冊。
第六條建立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各系部、學工處、教務處和學院院長分級簽字責任制,確保學生學籍電子注冊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合法性。
第七條嚴格申請、審核和審批學生休學、復學、留級、退學、轉學等學籍變動手續,規范學籍變動處理程序,優化成績登錄流程,有根有據變動學生學籍。
第八條規范學生轉專業和轉學條件,依據審核程序,把好審批關。具體操作按照《安徽長江職業學院學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有關規定處理。
第九條學院提倡學生輔修其他專業或專業課程,制定制度,規范相關審批或備案手續,做好成績、學分認定,學院將逐步完善跨系輔修等有關協議和規定,推進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跨系輔修。
第五章學歷證書注冊
第十條嚴格執行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即時注冊制度,在規定時間內對畢(結)業證書即時注冊,發證前將學生畢業信息落實到位。
第六章申訴制度
第十一條根據國家和安徽省關于學生申訴處理的規定和要求,學院成立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制定《安徽長江職業學院學生申訴處理辦法》,完善申訴處理流程,妥善處理學生學籍學歷方面的申訴。
第七章信息安全
第十二條建立學籍學歷管理數據保密制度,確保學生基本信息不公開、不擴散,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更改或查詢庫中的數據,不得用作其它用途。
第十三條建立預警機制,制定應急工作預案,對可能出現的突發問題、重大群體性事件進行風險評估。學院相關部門要加強信息技術安全工作,保證學籍學歷管理在系統內安全正常運行。
第八章責任追究
第十四條學籍學歷管理工作人員要認真履行職責,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妥善解決。學院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工作失誤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應責任,對于違規操作、弄虛作假等行為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第九章附則
第十五條本規定未盡事宜,遵照《安徽長江職業學院學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處理。
第十六條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執行,學工處、教務處負責解釋。
篇2:義務教育學籍管理規定
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規定
某某礦務集團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規定
為強化依法治教,進一步規范集團公司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籍管理,根據《某某省義務階段學籍管理規定》,特制定本規定。
一、新生入學
1、小學實行6周歲入學,一般不得招收不足年齡的兒童入學。
2、小學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不得進行測試和選拔。初中新生憑《小學畢業證書》或《小學修業證書》報名入學。
3、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籍一律建在戶口所在地。對于長期居住在礦區而戶籍在非施教區的礦工子女,新生入學時可以建立學籍,并在學生電子檔案生源中注明“流動人口”。
4、新生(含轉入學生)入學后,學校要認真核對該生戶籍姓名。在小學、初中段,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必須使用同一姓名,中途不得更改,確需更名的,應在新生入學一月內依法辦理更名手續。在確認各項內容無誤,
使用全省統一的學籍管理軟件建立學生電子學籍檔案,編制全省統一規定的學籍號,學籍號即為學生身份證號碼。本省內轉學、借讀等均不改變學籍號。
二、轉學
1、轉學條件:(1)全家戶口及家庭住址跨省、市、縣遷移。(2)在本市內戶口及家庭住址跨區遷移。(3)集團公司職工因工作、生活變動等原因其子女需轉學的。(4)集團公司或辦學單位招聘的職工子女以及在礦區經商、務工人員的子女。符合上述條件之一的可以轉學。
2、轉學手續:監護人持戶籍、住址遷移證明、監護人工作調動證明或經商、務工證明,到遷入學校和遷入地教育主管部門辦理同意接收證明。(2)向轉出學校提出書面轉學申請,同時需附轉入地同意接收證明,戶籍、住址、遷移或工作調動證明及復印件,學校審核簽章,出具轉學證明及學生電子檔案,轉學申請和附件與轉學證明存根一并存檔。(3)報教育中心審批。(4)學生持轉學證明及電子檔案到轉入學校辦理轉入手續。
3、轉學時間:每學期初、末前后一周內由學校統一辦理,無特殊情況,其余時間不予辦理。
4、轉學材料自開出之日起三個月內有效,過期作廢。轉學不得變更就讀年級。
三、借讀
1、借讀條件:(1)監護人出國、從事野外或流動性工作、支邊、現役軍人,其子女需投靠親屬的。(2)學生因個人或家庭原因需借讀的。
2、借讀手續:(1)由學生監護人向在讀學校提出書面借讀申請,出具有關證明材料,提供接收學校同意借讀的證明。(2)學校出具借讀證明,審核簽章,并將監護人提交的有關材料與借讀證明存根一并保存備查。(3)報教育中心審批。
3、辦理時間:學期初、末一周內辦理借讀手續。
4、借讀管理:(1)學籍:借讀學生的學籍保留在原學校。學籍所在地學校要將借讀學生的電子檔案拷貝給借讀學校。借讀學校在借讀學生離校時要保留學生電子學籍檔案。學生返回學籍所在學校時,借讀學校要將借讀學生的電子檔案拷貝給原校。(2)考核:學生在借讀期間的有關成績、評定、獎懲等,由借讀學校記入學生電子檔案。(3)收費:借讀學校按照省規定收費項目和標準向借讀學生收取有關費用。(4)對借讀生實行嚴格控制,任何人不得因學生成績差而迫使或變相迫使學生外出借讀。
四、休學和復學
1、休學條件:學生因傷病和不可抗拒的原因連續缺課累計超過210個學時(一個半月)仍不能上學的,可以辦理休學。
2、休學手續:(1)監護人提出書面休學申請并提交有關證明材料。材料包括:A、書面休學申請。B、學生因傷病休學的,需提供縣級以上醫院病歷、診斷證明、醫療費收據及其它證明材料;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提出休學的,需出具公安、民政、勞動等有關部門的證明。(2)學校審查后填寫《休學審批表》,簽署意見。(3)報教育中心審批。(4)學校開出《休學證明》交家長妥善保管。
學校應將以下材料及時存檔:①《診斷證明》;②《醫療費收據》(或復印件);③《休學審批表》、學生休學情況要記入學生電子檔案。
3、休學自傷病之日始,期限為一年。隨原年級就讀(不變更年級、學籍)的憑醫院的“健康證明”可隨時辦理手續復學。
4、休學期滿仍不能復學的,由監護人提出書面申請,可續辦休學手續一年。休學期滿可以復學的,應提前一周辦理復學手續。
5、復學時,憑醫院的《健康證明》、《休學證明》和辦理休學手續以后的醫療費收據(或復印件)等,到學校填寫《復學審批表》,報教育中心審批。
學校應將以下材料及時存檔:①《健康證明》;②《醫療費收據》(或復印件);③《休學證明》;④《復學審批表》。
6、嚴格控制休學率。年休學率不得高于年級總人數的1%,對違規辦理休學的要追究其領導和當事人責任并給予糾正。休學率與學校綜合考核掛鉤。
五、畢業、升學
1、小學畢業班的所有學生,均直接升入初中。
2、跨市縣借讀的小學畢業生,一般應回學籍所在學校參加畢業考試、領取畢業證、安排升學。
3、學生修業期滿,德、智、體均合格者由畢業學校發給經教育主管部門驗印的畢業證。
4、學生畢業成績不合格的,準予補考。補考仍不合格的發給修業證書,并記入學籍檔案。
5、為保證義務教育順利實施,義務教育階段一律實行不留級制度。
六、其它
1、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學籍管理由教育中心負責組織、指導、檢查、處理。學校要指定專人負責學籍管理和從事學籍管理電子化工作,按要求建立健全學生學籍電子檔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寫、更改和公開學籍
信息。
2、學生死亡和因故喪失學習能力的,由學校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報告,并附上有關證明材料,經批準后注銷其學籍,學校在學生電子檔案中注明。
3、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所出具的紙質學籍材料必須按規定加蓋學校及市、縣教育主管部門公章方才生效。
4、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轉學、休學、借讀的學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學生學籍的有關信息和材料,對弄虛作假者要追究責任并予以糾正。
5、任何學校不得接收沒有入學、轉學、借讀等手續的學生。
6、學校每學期放假前必須對中小學各年級學籍進行審核,填寫增、減員表報教育中心。教育中心每學期進行學籍會審,及時糾正和處理學籍管理中的問題。
篇3:小學學籍管理規定模版
小學學籍管理規定【1】
一、入學
1、新生入學,采取開學時以通告形式將開學通告張貼到街上及學校附近的各村各組,使新生父母或其監護人接到入學通知后,在規定時間內攜帶戶口本送子女或其被監護人到指定學校辦理入學手續。
2、新生入學后,入班學生都無條件地要定案,定案后學校教導處應立刻批準取得學籍,編列正式學籍號。學生學籍號長期不變,休學一年后一律使用新學籍號。
3、新生入學后,接任的班主任老師要填寫好新生基本情況表和該班學生花名冊,上交學校教務處。
4、學生的學籍卡內容由學校教務處組織相關人員負責填寫,所有欄目要填齊。學籍卡中的填寫要實事求是,要如實反映學生真實情況。學籍卡由教導處保管,學生畢業后,學校應把學籍卡歸檔備查。
二、轉學
1、學生因家長變動工作地區、家庭搬遷(戶籍變更)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轉學的,經學生家長(監護人)申請,學校審查后發給轉學證明書,再憑接收學校的“接收證明”,然后由教導處辦理轉學手續,連同本人學籍簿一并轉出。
2、轉入學生須由家長或監護人提出申請,經過教導處考核通過,憑原所在學校的轉學證明方可辦理插班手續,由教導處統一安排插入指定班級。
三、休學、復學
1、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準予休學:
(1)因傷病需長期治療,不能堅持學習者;
(2)患傳染性疾病未愈,不適宜集體生活者;
(3)一學期內,請病、事假累計超過十周,跟班學習有困難者。
2、符合休學條件的學生(病休學生須持醫療單位的證明),由學生家長提出申請,經學校審查屬實后,報區教育局批準,準其休學,由學校發給休學證明書。
3、學生休學以一年為限,期滿不能復學的,可申請延長。學生休學期間,學籍仍然保留。學生休學期滿,應按時復學。復學時,應憑休學證明書和有關材料提出申請,經學校審核批準后,即可到校復學,學校原則上安排到原年級的下一年級學習。
4、學生休學期未滿,休學原因消失并具有相關證明的,可向學校提出申請提前復學。經學校審核同意后,可提前復學。復學時,學校可視其學力程度和個人志愿安排到合適的年級學習。
注意:期中考試后不再辦理休學證明。
四、留級:義務教育原則上不實行留級制度。
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2】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中小學生學籍管理,提高新形勢下基礎教育科學管理水平,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有關法律,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我國所有由政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的小學、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學校、工讀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和在這些學校就讀的學生(以下簡稱學生)。
第三條學生學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實行分級負責、省級統籌、屬地管理、學校實施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宏觀指導各地學生學籍管理工作,負責組織建設全國聯網的學生電子學籍信息管理系統(以下簡稱電子學籍系統),制訂相關技術標準和實施辦法。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本行政區域內學生學籍管理工作,制訂本省(區、市)學籍管理實施細則,指導、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內各地和學校學生學籍管理工作;按照國家要求建設電子學籍系統運行環境和學生數據庫,確保正常運行和數據交換;作為學籍主管部門指導其直管學校的學籍管理工作并應用電子學籍系統進行相應管理。
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指導、督促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認真落實國家和本省(區、市)關于學生學籍管理的各項規定和要求;作為學籍主管部門指導其直管學校的學籍管理工作并應用電子學籍系統進行相應管理。
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學校的學生學籍管理工作;應用電子學籍系統進行相應管理;督促學校做好學生學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學校負責學籍信息收集、匯總、校驗、上報,應用電子學籍系統開展日常學籍管理工作,確保信息真實、準確、完整。
第二章學籍建立
第四條學生初次辦理入學注冊手續后,學校應為其采集錄入學籍信息,建立學籍檔案,通過電子學籍系統申請學籍號。
學籍主管部門應通過電子學籍系統及時核準學生學籍。
第五條學籍號以學生居民身份證號為基礎生成,一人一號,終身不變。學籍號具體生成規則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另行制訂。
逐步推行包含學生學籍信息的免費學生卡。
第六條學校不得以虛假信息建立學生學籍,不得重復建立學籍。學籍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利用電子學籍系統進行查重。
學籍管理實行“籍隨人走”。除普通學校接收特殊學校學生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校、工讀學校外,學校不接收未按規定辦理轉學手續的學生入學。殘疾程度較重、無法進入學校學習的學生,由承擔送教上門的學校建立學籍。
第七條學校應當從學生入學之日起1個月內為其建立學籍檔案。
學生學籍檔案內容包括:
一、學籍基礎信息及信息變動情況;
二、學籍信息證明材料(戶籍證明、轉學申請、休學申請等);
三、綜合素質發展報告(含學業考試信息、體育運動技能與藝術特長、參加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情況等);
四、體質健康測試及健康體檢信息、預防接種信息等;
五、在校期間的獲獎信息;
六、享受資助信息;
七、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
學籍基礎信息表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制訂。
第八條學籍檔案分為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電子檔案納入電子學籍系統管理,紙質檔案由學校學籍管理員負責管理。
逐步推進學籍檔案電子化,同時保留必要的紙質檔案。
第九條學生轉學或在基礎教育階段升學時,學籍檔案應當轉至轉入學校或升入學校,轉出學校或畢業學校應保留電子檔案備份,同時保留必要的紙質檔案復印件。學生最后終止學業的學校應當歸檔永久保存學生的學籍檔案,或按相關規定辦理。
學校合并的,其學籍檔案移交并入的學校管理。
學校撤銷的,其學籍檔案移交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單位管理。
第十條如學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提出修改學生基礎信息的,憑《居民戶口簿》或其他證明文件向學校提出申請,并附《居民戶口簿》復印件或其他證明復印件,由學校核準變更學籍信息,并報學籍主管部門核準。
第三章學籍變動管理
第十一條各學段各類學籍變動的具體條件和要求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當地實際統籌制定。
第十二條正常升級學生的學籍信息更新,由電子學籍系統完成。
第十三條學生學籍信息發生變化,學籍進行轉接或學生畢業(結業、肄業)時,學校應及時維護電子學籍系統中的有關信息,并將證明材料歸入學生學籍檔案。學籍主管部門應及時對學生學籍變動信息進行更新。
第十四條學生轉學或升學的,轉入學校應通過電子學籍系統啟動學籍轉接手續,轉出學校及雙方學校學籍主管部門予以核辦。
轉入、轉出學校和雙方學校學籍主管部門應當分別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學生學籍轉接。
第十五條學生辦理學籍轉接手續后,轉出學校應及時轉出學籍檔案,并在1個月內辦結。
第十六條學生轉學或升學后,轉入學校應當以收到的學籍檔案為基礎為學生接續檔案。
第十七條特教學校學生轉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或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殘疾學生轉入特教學校就讀的,其學籍可以轉入新學校,也可保留在原學校。
進入工讀學校就讀的學生,其學籍是否轉入工讀學校,由原學校與學生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商定。
第十八條省(區、市)直管學校、設區的市直管學校學生的轉入轉出情況,由學校每學期書面告知所在地縣(區)教育行政部門。
第十九條學生休學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提出書面申請,學校審核同意后,通過電子學籍系統報學籍主管部門登記。復學時,學校應及時辦理相關手續。
學生休學期間學校應為其保留學籍。
第二十條學生到境外就讀的,應當憑有效證件到現就讀學校辦理相關手續。回到境內后仍接受基礎教育的,應接續原來的學籍檔案。
第二十一條學生死亡,學校應當憑相關證明在10個工作日內通過電子學籍系統報學籍主管部門注銷其學籍。
第二十二條學校應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情況依法及時書面上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籍主管部門,在義務教育年限內為其保留學籍,并利用電子學籍系統進行管理。
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輟學的,就讀學校的學籍主管部門應于每學期末將學生學籍檔案轉交其戶籍所在地縣(區)教育行政部門。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條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為學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配備或指定學籍管理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機制。
對學籍管理員當實行先培訓后上崗,并保持相對穩定。各級學籍管理員的基本信息須報送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
第二十四條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每學期復核學生學籍,確保學籍變動手續完備、學生基本信息和學籍變動信息準確。
第二十五條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嚴格的保密制度。非經學籍主管部門書面批準,學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嚴防學籍信息外泄和濫用。
第二十六條教育行政部門違反本辦法的規定,由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處理。
第二十七條學校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校長和相關人員責任:
一、不為已接收學生建立學籍檔案的;
二、以虛假信息建立學籍或學籍檔案的;
三、不及時把學籍變動信息納入學籍檔案的;
四、不及時報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情況的;
五、接收學生不為其辦理轉學手續的;
六、不按規定為學生轉接學籍檔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學生學籍信息的;
八、違反本辦法規定的其他行為。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八條學校的外籍學生和港澳臺學生學籍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九條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制訂或完善實施細則。
第三十條本辦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更多相關閱讀
全國中小學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寧夏)
全國中小學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廣西)
全國中小學學籍信息管理系統(新疆)
全國中小學學籍信息管理系統(西藏)
中小學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