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規程
一、基本特性
(一)運輸事故地點:采掘工作面及順槽、10#主皮帶大巷、軌道大巷、主斜井、副立井提升。
(二)運輸事故的因素:
1、由于缺少繩皮和繩卡造成飛車。
2、由于斷股而造成奔繩。
3、由于在鋼絲繩工作運動時鋼絲繩與道軌道岔在磨損而造成卡繩。
4、由于在絞車滾筒纏繩時不無規范而造成翻車。
5、由于阻車器和撈車器的缺少而造成跳車。
6、防護裝置突然不起作用而造成跑車。
7、膠帶斷裂造成斷帶傷人。
(三)運輸事故的類型:刮板運輸事故、皮帶運輸事故、軌道運輸事故
(四)運輸事故發生的征兆:
1、鋼絲繩磨擦受損
2、絞車出現故障
3、繩卡松動
4、軌道平整度不夠
5、枕木間距過大或過小
(五)機電事故的危險程度的分析:
礦井運輸事故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只要是運輸發生的事故都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應急組織與職責
(一)應急組織及自救的形式
1、應急組織
跟班礦長全面領導運輸巷內所有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組長:跟班礦長
副組長:代班長、電工、司機
成員:全部作業人員
2、自救的形式
應急自救由當班隊長在班前會講述井下發生運輸事故的自救方法,以及自己受傷急救的基本知識,并且在井下現場作業環境下發生事故后的自救方法。
(二)職責
應急組織與機構組長:具體落實運輸事故的地點、影響范圍、傷亡人數、被困人員,全面負責現場的指揮救援工作。
代班工:負責傳達跟班礦長的指揮和及時提供更好的救援方案。
電工:負責切斷事故地點的電源。
司機:配合跟班礦長的指揮。
成員:協助現場救援工作有效地進行。
三、應急處置
(一)應急自救的原則
井下現場自救應遵守“滅、護、撤、躲、報”的大原則。
1、滅:在確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將事故消滅在初始階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傷害與損失。
2、護:當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點的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高,可能危及生命時,及時進行個人的自我保護原則,佩戴自救器或用濕毛巾后住房鼻口等。
3、撤:當事故現場不搶救事故的條件或可能危及到自身安全時,立即選擇安全的距離最近的路線,以最快的速度撤離災區。
4、躲:如果在短時間內無法安全撤離事故區,應迅速進入預先構筑的避難硐室或其它安全地點,暫時躲避等待救援,也可利用現場的設施和材料構筑臨時避難硐室。
5、報:發生運輸事故時立即向現場領導報告,或通過電話及其他方法向礦調度室報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遇險人員的具體情況。
(二)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1、井下任何時候發生運輸事故時,根據事故的大小來確定是否直接救援,并迅速打電話報礦調度室。
2、現場跟班礦長、班長及全部工作人員迅速撤離,并準備隨時參加救援工作。
3、當運輸事故范圍較大,現場人員無力搶救時,跟班礦長、班長要迅速組織避難和自救。
4、在運輸巷內發生事故造成火災,煙霧已充滿巷道,不可心慌亂跑,迅速辨別發生火災的地區和風流方向,然后沿著地俯身摸著軌道或管道有秩序的外撤。
5、實在無法撤出時,盡快在附近找一個硐室暫避,并把硐室入口的門關閉,隔斷風流,防止有害氣體進入。
(三)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1、發生井筒提升運輸事故時,現場人員應及時向調度室匯報,并采取相應應急處理措施:
1)提升過程中如發生全礦井停電,司機必須與變電所值班員聯系好,并及時送電。
2)提升機運行中發生機械或電氣故障時,要立即停車匯報調度室及機電科,組織人員搶修。
3)處理井筒提升事故時,急救人員佩戴好安全帶,沿梯子間下到事故地點,根據現場情況立即制定措施進行處理,處理事故時要鎖緊系牢安全帶。
4)處理井筒提升事故時,上、下井口必須設專人把守好井口,事故處理由專人統一指揮;事故處理過程中,信號工及絞車司機必須堅守崗位,并規定好聯絡信號。
5)發生提升事故時,乘罐人員要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自救與互救:
當發生卡罐事故時,應抓緊罐中扶手,沉住氣,保持鎮靜,使罐籠保持平衡。
當罐籠下到離井底30m左右時還不減速時,乘坐人員要采取措施,防止蹲罐對自己的傷害:當人員不多時,應分散到兩邊,兩手緊握罐內的扶手,盡力引體向上或兩腿懸空,以便減輕對人體的傷害;當人員較多時,握不住扶手的人應靠兩邊站,并抓住握扶手的人,兩腿彎曲。
2、發生蹲罐事故后,未受傷者要立即為受傷人員進行急救處理。
3、事故處理完畢,必須按《規程》第407條規定檢查鋼絲繩。
四、注意事項
(一)現場自救與互救注意事項
井下急救必須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則,對窒息(呼吸道安全堵塞)或心跳剛停止不久的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對出血的傷員必須先止身后搬運,對骨折的傷員必須先固定,后搬運,確保無誤。
(二)采取救援對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項
避災中,人人都要守紀律,聽指揮,嚴格控制礦燈的使用要照顧好傷員,沿途要做好標信號,以便救護隊人跟蹤尋找。
篇2:礦井提升運輸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1〕發生事故后,現場人員要立即向礦調度室報告。礦調度室接到報告后,立即向礦值班報告,并按礦應急預案程序向總經理、總工程師、安監部長等人員報告。
〔2〕所在災難事故單位接到報告后,在第一時間通知到單位所有相關人員,立即清點災難事故地點人數,并到礦調度室集中待命。
〔3〕當發生軌道提升機提升和大巷機車運輸事故時,迅速切斷電源,設置警戒標志。立即向區值班人員和礦調度室匯報,請求處置救助。
〔4〕事故單位的跟班隊長、班長發現事故或得到消息后,應及時趕到事故地點指揮或協助指揮應急處置。要采取措施對危險和危害因素進行控制,對受害人員進行有效的救助。
〔5〕專業人員要果斷的采取措施,將提升機和機車的控制手柄打到零位,控制制動閘,及時切斷電源。
〔6〕事故現場的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積極有效的自救和互救。對于輕傷者應現場對其進行包扎止血,將其抬放到安全地帶。而對于骨折人員不要輕易挪動人員,等待專業救助人員的到來。
〔7〕調度室人員接到事故的匯報后,要及時做好車輛的調度和人員接送工作。將傷員及時運送到井口,井底信號工要按傷員提升規定做好號聯絡工作,及時將人員運送到地面救治。
篇3:斜巷運輸事故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傾斜井巷運輸事故主要有運輸跑車、車輛掉道及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為了確保傾斜井巷運輸現場發生跑車或車輛掉道時的安全工作,特制訂此斜巷運輸事故現場處置措施。
1、斜巷運輸事故應急處理基本程序
作業現場發生運輸事故后,現場跟班隊長和班組長要立即啟動事故現場處置措施,停止設備運行,設置警戒,組織現場人員進行自救和互救,同時要立即向科調度室匯報,并對現場的事故災害進行初步評估,根據事故現場的設備損壞,人員傷亡情況,制定現場處置救援方案,消除事故災情,恢復正常生產。
2、現場應急處置原則
2.1?救人優先的原則
2.2?防止事故擴大,縮小影響范圍的原則
2.3?保護救災人員生命安全的原則
2.4?利于恢復生產的原則
3、斜巷運輸事故現場處置措施
3.1?斜巷發生運輸事故后,現場跟班隊長、班組長要立即安排
絞車司機和信號把鉤工對現場的事故進行控制,安排絞車司機停止絞車運行,協同信號把鉤工做好現場的警戒工作,防止其他作業人員進入事故現場,造成傷害。
3.2?跟班隊長、班組長要立即向科調度室匯報,匯報要清晰明了,匯報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現場事故的程度、人身傷亡情況、設備設施的損壞情況及現場處置方案。科調度接到匯報后,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及時通知隊長及科值班干部,并及時傳達事故的處理方案。
3.3?事故現場未發生人員傷亡時,跟班隊長、班組長要及時組織人員對事故現場進行處理,處理車輛上道、及時維護損壞的支護,積極聯系相關人員對損壞的機電設施進行維修,盡快恢復生產。
3.4?事故現場發生人員傷亡時,現場作業人員要積極開展有效的自救和互救。在互救時應按“三先三后”的原則進行互救處理。對于輕傷者應現場對其進行包扎止血,將其抬放到安全地帶。而對于骨折人員不要輕易挪動人員,等待專業救助人員的到來。
3.5?科調度室人員接到事故的匯報后,要及時做好車輛的調度和人員接送工作。及時將傷員運送到地面救治。
4?處理斜巷運輸事故的注意事項
4.1?在事故處置時必須設置事故警示牌,禁止行人通過、禁止其它作業。
4.2?事故現場處置車輛上道時,要嚴格執行《各工種操作規程》中的相關規定。
5?車輛復軌安全技術措施
5.1?車輛掉道后要及時停車,當班班長、跟班隊長弄清原因,根據巷道高低、寬度、車輛落道的程度、裝運物料的種類和落道地段位置的不同應首先采用機械化上道(用手拉葫蘆、千斤頂、撬棍等工具上道),嚴禁使用絞車上道。要使用與設備車輛噸位相匹配的手拉葫蘆進行起吊,用棚梁吊掛起吊用具要對棚子進行加固,用起吊錨桿吊掛起吊用具時,如果單根錨桿不能起吊,要用錨桿組(不小于2根)。2為了防止車在上道過程中發生傾翻事故,首先在車輛兩側各支設兩棵戧木。
5.2?上道前,必須先檢查掉道車輛是否處于穩定狀態,不穩定時必須先支墊或用絞車拉至穩定狀態后方可再處理車輛掉道。處理掉道必須設專人指揮,專人負責安全,空車直接操作上道,人員不得少于4人。
5.3?上道前先檢查車輛的捆綁和聯接情況,并確認車輛前后安全設施是否齊全、完好、可靠,且處于工作狀態。清理落道區域的散裝物料,或先卸下車上的物料移出落道地段,并認真觀察頂幫支護等情況,必要時先進行臨時支護保證安全。?
5.4?上道前,應準備好所用工具(撬棍、千斤頂、吊鏈等)和材料(道木、柱帽、木楔),并事先在掉道地點兩端安全地點設崗警戒,禁止其它人員進入和通過事故地點。嚴禁在車輛下側、傾斜側作業,斜巷地段上道時,下車場至車輛掉道地點區域內嚴禁人員行走。
5.5?升、降、移動掉道車前,操作人員應選好安全地點和退路,其它人員必須躲離本車高度尺寸的1.5倍的距離以外。
5.6?處理上道過程中凡遇可能出現處理過程中插銷松脫等現象的車輛,應提前用合適的錨鏈、繩扣等鎖扣將車軸和軌道固定,防止聯接裝置失去作用跑車。
5.7?上道時要由當班負責人親自指揮,另有一人專門觀察落道車輛的傾斜程度、裝載情況及頂幫支護等情況,發現險情立即發出信號,上道人員聽到信號后要立即撤離上道區域到安全地點。
5.8?斜巷段上道時,應自上而下逐車上道。上道時,先上上部輪子,后上下部輪子,并堰好車輛,防止車輛移動。
5.9?用千斤頂或撬棍等方法上道時,要選擇好支點,慢慢升起掉道車,用道木、柱帽等墊穩、墊實后,再第二次升起、移動,依次類推;下落時,先用千斤頂升起后取出支墊物,再緩慢下落,依次類推,反復幾次至車復位,嚴禁超載升、降移動。每次起的高度不得超過150mm。
5.10?用千斤頂上道時,先將車輛扶正,逐頭上道,并做到邊起高邊在平板車下墊木料,確保千斤頂卸載后不作用時,車輛不歪斜。
5.11?用手拉葫蘆上道時,要選擇好牢靠的手拉葫蘆懸掛點,如在棚梁上掛手拉葫蘆時需先加固支護,在其前后兩架棚子間每相鄰棚子梁上打好三根撐木,起吊人員要站在安全位置,邊起吊邊觀察發現異常時停止作業,此時無關人員必須撤離至上坡段安全地點。待處理后再起吊。鏈鉤和落道車輛要掛穩,保證起吊中不脫落。
5.12?平巷人工上道,應設法將其它車輛摘開并固定,有足夠的上道人員、操作空間。嚴禁在礦車兩側人員上道。
5.13?如車輛在斜坡上落道,嚴禁摘鉤,絞車司機必須要閘緊制動閘,且不得脫崗。上道前要將上下的擋車設施全部關閉,并在坡底設好警戒,警戒人員要進入躲避硐或信號硐室內,阻住行人,車輛未拉運到正常停車位置不得讓人通行。上道前要用鐵馬阻車,絞車主繩要張緊。
5.14?如車輛在彎道處掉道,則任何人員不得在彎道的內彎側站立或上道作業。
5.15?嚴禁任何人員將身體各部位鉆入車底作業,上道人員要站在安全地點,不得處于落道車輛下坡段的道心內作業,要嚴防車輛翻倒、滑動及物料滾落傷人。
5.16?屬于擺動量大、重心高的物料、散件等車掉道時,須先卸車將材料設備放在不影響處理掉道車的地方,待車輛上道后再裝車并捆綁好。
5.17?嚴禁人力與機械處理同時進行處理車輛掉道,嚴禁采用硬拉、硬放方式上道;嚴禁用手推、背頂、肩扛等身體直接接觸的方法處理掉道車輛(空礦車、卡車、平板車除外)。
5.18?上道時,嚴禁將手、腳及身體各部位伸入掉道車或物、料、件下部。在可能滑動、移動的方向提前打掩定位,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5.19?絞車司機精力集中,雙手剎緊制動閘,上道人員遠距離作業,并設專人觀察車輛情況,且保護好機電設備、電纜、管路。
5.20?車輛上道以后要再重新檢查一次車組的連接和裝載情況,清除干凈雜物以及軌道、巷道等無異常后,作業人員撤離運輸線路區域,方可恢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