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被淹應急措施
1?基坑水位有不正常上升趨勢時的應急措施
1.1?施工中巡視員發現水位監測不到位、排水設備有故障、供電不正常影響排水,圍堰出現數處管涌和不正常裂縫時,報告項目值班負責人,項目值班負責人組織總工程師、安全部、工程部負責人到現場實際勘察,并召開專題分析評估會后,提出針對性應急措施。
a)施工期間每天安排專人每隔2h對基坑水位監測一次,一旦發現基坑水位未能正常下降或上漲時,應向值班負責人報告,以便組織人員迅速查清原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位繼續上漲。
b)在基坑施工期間,除努力保證基坑供電外,要自備發電設備1臺,一旦停電馬上啟動自備電源,保證排水設備能正常用電。
C)若發現排水設備故障,值班人員應立即更換備用排水設備,并報告值班負責人,以便及時安排維修車間進行針對性搶修或更換,確保所有排水設備都處于完好狀態。
d)若在正常排水的情況下,監測發現基坑水位上漲,項目值班負責人應組織人員對圍堰進行嚴密檢查,查找管涌、漏洞進水口、裂縫等滲漏處。
e)組織有經驗人員按以下方法,查找圍堰尚存的所有管涌、漏洞、裂縫,并在該處插板作明顯標識:
①通過查看水面漩渦,來確認是否有管涌或漏洞。
②觀察水面漂浮物流向,確定管涌或漏洞處。
③采用上述方法還不能正確定管涌或漏洞處時,應利用自動報警器探摸漏洞口處
④采用人工方法還不能正確定管涌或漏洞處時,應利用智能堤壩隱患探測儀等儀器探測漏洞。
f)通過專業人員排查和儀器檢測發現管涌、漏洞、裂縫處時,應采用以下針對性封堵方法,逐一消除險情:
①若漏洞較大宜采用軟簾蓋堵或砼預制塊或石塊等重物封堵固定;
②若漏洞較宜采用軟楔堵塞;
③對于裂縫可拋填粘土,做前戧等;
④若成片滲漏嚴重時,可采用高壓垂直噴射灌漿等方法封堵。
2?發生基坑被淹后的應急措施
2.1?現場安全巡視員或監控人員若發現水位上漲迅速將淹沒基坑時,立即用對講機通知現場抽水員啟動備用水泵降水,同時向項目值班負責人報警,報警內容應包括水位上漲速度,人員、設備、設施被淹情況等內容。
2.2?項目值班負責人接到報警后,命令搶險隊、救護隊進入工作狀態,現場停工,涉及的作業人員、設備撤離危險區,工具裝車轉移到安全地點;安排搶險隊員安裝臨時大功率抽水設備連續不斷抽水,直至將水排凈;同時安排人員查清原因排除險情。
a)?新安裝的臨時大功率水泵應按管理方案要求就位、精平、固定、試車合格,且漏電保護靈敏,接地合格,且整個新增系統達到運行狀態后再準開機排水,避免設備未驗收合格就使用,造成設備損壞,影響排水效果。
b)新增管路應按管理方案確定的位置、管徑、聯接方法、加固方式、排水口位置、排水口管子伸出圍堰長度等由有經驗的搶險隊員負責實施,安裝完畢后經現場質檢員逐一檢查驗收合格才準使用,防止亂鋪、亂排沖壞設施和傷人。
C)排水時,每班至少6人值班,24h連續不斷排水,直到達到平常水位后,經項目總工程師確認后,才準轉入常規排水。
2.3?當圍堰基坑排水下降到常規位置后,項目值班負責人組織總工程師、安全部、工程部負責人到現場實際勘察,并召開專題分析評估會后,提出針對性應急措施,由搶險隊采取“上堵、中截、下排”的綜合措施,以達到堵漏效果:
a)上堵:即在圍堰嚴重滲漏段的迎水面采取堵漏措施,減少滲漏。
b)中截:即在基坑開挖區外圍的嚴重滲漏或管涌通道上構筑直達巖面的防滲墻,形成有足夠容積并有強排水能力的截水池或集水井,以保證施工。
C)下排:即在工作面設置導流溝、集水井(低于建基面),將水排走,創造干式工作面。
2.4?當基坑內水排完后,由項目值班負責人組織現場搶險隊對被淹設備、設施逐一進行清理和擦洗干凈后,項目值班負責人安排設備維修人員將設備拉到維修車間,對設備進行檢查、烘干、檢修、保養達到工作狀態,再運到原位置安裝或固定達到預定工作狀態后才準重新使用,以防止設備、設施缺陷未消除就使用,不能保證設備正常使用。
2.5?防止二次污染的應急措施
a)排水時,排水口不準對著人員、設備、設施、臨時施工道路,應直接排入江中;排水前應先保證排水管路連接緊密,排水口固定牢固,并直至放入河中離岸邊1000mm處后,并經檢查合格后才開始排水,避免水遺灑污染或沖壞設備、設施。
b)放入河中的排水管應采用對河水無污染的軟橡膠管,安放前應將附著在膠管的油
污和殘留物清理干凈,以防止對河水的污染;排水中發現水中有油污、雜物時項目值班
負責人應安排搶險隊員先清理干凈后,再排水避免對河水的污染。
C)在排水過程中發現圍堰滲漏處,項目值班負責人安排搶險隊員采用空壓機壓漿噴堵時;噴堵拌合料應隨用隨拌,避免未使用固化浪費;噴堵料拌合時應在專用槽內進行,防止遺灑污染土地和河水;拌制時環氧樹脂、固化劑、稀釋劑比例應適當,以保證堵漏效果;封堵時應在封堵區域下表面墊托盤,以防止遺灑污染河水。
d)拌制環氧樹脂封堵料和維修設備時周圍10m范圍內無其它易燃物品,嚴禁動火,以避免發生火災。
e)排水設備出現故障后,在排水泵房維修時,應在作業面下墊可降解的塑料布或拉回維修車間維修,以防止對河水的污染;修理的廢棄物應分類裝袋帶回指定地點存放,防止亂扔污染河水。
f)基坑內殘存的淤泥較厚(>50mm)用機械作業時,清理的淤泥應輕輕裝入能封閉不漏自卸車(箱體四周可用橡皮墊墊密實),裝車時應低于槽幫20cm,避免運輸時遺灑污染路面和土地;淤泥應倒入指定區城,避免亂倒破壞農田、污染河水。
g)基坑內殘存的淤泥較少(<50mm)時,項目值班負責人應組織搶險隊員對殘存的淤泥用防漏的鐵皮小桶進行清掏,倒入有蓋的鐵桶內拉到指定位置慢慢輕倒,防止運輸遺灑或亂倒侵占農田、污染河水。
h)作業工具和清淤設備使用人員應當日作業完畢后在指定地點進行清洗,清洗的水經兩級沉淀池沉淀后,二次利用節約水資源,不能再用的廢水由專門密閉車運輸到設在攪拌站的污水處理點處理,不準亂排污染河水。
i)搶險隊員清理基坑中水中的油污、雜物時,應用廢棄物專用桶回收運到指定地點貯存;搶險隊員應用棉紗清理膠管上的油污和殘留物,并放入指定桶內貯存。
j)作業中清理的廢渣、報廢的設備、設施、配件、環氧樹脂、固化劑、稀釋劑、油棉紗、油污和殘留物等應先分類、再統一回收、貯存在指定地點,防止亂扔污柒土地和地下水。
k)存放的廢棄物集成一個運輸單位后,用封閉車運輸防止運輸遺灑污染路面和土地;危險廢棄物應按規定交當地有危險廢棄物處理資格單位處理,防止亂扔污染土地、河水。并收集、保存危險廢棄物移交、處理記錄。
2.6?當基坑內被淹水排凈和淤泥清除干凈,設備已檢修恢復到位,備用排水設備和監測工具已完善,圍堰浸漏處已封堵到位,基坑被淹后形成的險情已排除,清理中形成的廢棄物和污染物已按規定清除,無環境隱患,并經項目環境管理員檢查確認合格后,經項目經理批準后應急情況可解除,恢復正常施工。
篇2:基坑噴錨施工方案技術交底
技術交底內容及要求:
一、工程概況
既有里程K34+1611-3.5m拱涵,設計里程K34+167.8接長為1-4m蓋板涵。本涵為排洪涵,位于一般路堤地段,板頂最大覆土厚度為7.59m,線間距4m。位于雙線、區間、直線及j=6.5‰,線路法線與涵洞軸線之夾角θ=1.02°。
路基及涵洞采用挖護樁防護,涵洞每側3根,單根長17.3m。兩側挖孔樁中間暴露路基采用噴錨支護施工方法。
二、施工前期準備
1.人工清除需噴錨支護邊坡的松土,清理完畢后邊坡土壤應堅實,無雜草。
2.設置標志或利用錨桿外露長度掌握好噴錨厚度。
3.錨桿采用螺紋20鋼筋,長度為1m,錨桿間距1m。
4.噴錨使用的砂漿采用現場拌合。
5.掛網采用鋼絲網。
三、施工方法
1.錨桿施工由人工利用大錘將錨桿砸入既有路基本體,錨桿外露應不大于10cm。
2.待錨桿施工完畢后將鋼筋網片掛在已修整好的坡面上,采用綁扎連接,鋼筋網應與錨桿連接牢固,在進行砂漿抹面施工時鋼筋網不得晃動。
3.在上述工作完成后,人工進行砂漿抹面,砂漿厚度控制不低于5cm。
4.錨桿安裝允許偏差:
①錨桿間距±15cm;
②錨桿孔深±5cm;
四、安全保證措施
1、嚴格執行國家、鐵道部、北京鐵路局關于安全生產的規定,健全,完善各項措施,確保施工區域內人員和設施的安全。、
2、施工前,與電務、通信、信號部門取得聯系,調查或探明涵上及兩側通信、信號電纜的分布。待電纜遷移至安全地方再進行施工,嚴禁盲目施工損壞地上、地下電纜管道等設備。嚴格按照鐵路有關行車線上施工安全規則和工務部門安全規則等有關規定執行。與工務、電務等部門簽定安全施工配合協議。
3、開展安全教育,上崗前,由單位領導負責組織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有關既有線施工安全規則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并定期進行施工人員教育培訓及考試,考試不合格者不得進行營業線施工。特殊工種進行崗前培訓,持證上崗。架子隊每天由隊長或安全員進行班前講話,提出當天的安全生產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
4、每周由安全生產領導組織人員進行安全生產大檢查,專職安檢工程師和安全員負責日常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堵塞漏洞,消除隱患。
5、每項工序開始前都必須制訂相應的安全措施,形成書面材料,向施工人員進行安全交底,重要工序用標語將安全措施掛入現場,同時設專人檢查。作業前由施工負責人進行交底后明確每個人的崗位責任,施工完畢立即辦理清查。
6、施工人員,檢查人員必須遵守“五必須,五不準”,進入工地必須戴好安全帽。夜間施工要有足夠的照明設施并注意安全用電。
7、施工現場做到布局合理,場地平整,道路暢通,機械設備安置穩固、材料堆放整齊。用電設備必須“一機一閘一保護”,有漏電保護裝置,閘刀盒必須有隔雨防潮措施,用電設備必須有警示牌。架空線路必須滿足一定的高度。同時注意有無地下管線,以免挖傷電纜。施工人員按技術交底尺寸進行施工。
篇3:基坑工程安全技術交底
工程名稱巴楚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施工單位山東黃河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分項工程名稱施工部位
交底內容:
1、施工現場應劃定作業區,安設護欄并設安全標志,非作業人員不得入內;
2、首先開挖后支付的溝槽、基坑,支護必須緊跟挖土工序,土壁裸露時間不宜超過4h。先支護后開挖的溝槽、基坑,必須根據施工設計要求,確定開挖時間;
3、施工場地應平整、堅實、無障礙物,能滿足施工機具的作業要求
4、在現場建筑物附近進行樁工作業前,必須掌握其結構和基礎情況,確認安全;機械作業影響建筑物結構安全時,必須先對建筑物采取安全技術措施,經驗收確認合格,形成文件后方可進行機械作業;
5、溝槽、基坑支護施工前,主管施工技術人員應熟悉支護結構施工設計圖紙和地下管線設施狀況,掌握支護方法、設計要求和地下設施的位置、埋深等情況;
6、上下溝槽、基坑應設安全梯或土坡道、斜道,其間距不大于50m,嚴禁攀登支護結構;
7、土壁深度超過6m,不宜使用懸臂樁支護;
8、編制施工組織設計中,應根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開挖深度、地面荷載、施工設備和溝槽、基坑周邊環境等狀況,對專護結構進行施工設計,其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應滿足鄰近建筑物和施工安全的要求,并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
9、施工規程中,嚴禁利用支護結構支搭作業平臺、掛裝起重設施等;
10、拆除支護結構應設專人指揮,作業中應與回填密切配合,并設專人負責安全監護;
11、大雨、大雪、大霧、沙塵暴和風力六級(含)以上的惡劣天氣,必須停止露天樁工起重機械作業;
12、施工過程中,對支護結構應經常檢查,發現異常應及時處理,并確認忽合格;
13、支護結構施工完成后應進行檢查、驗收、確認支護安全狀態符合施工設計要求,并形成文件后,方可進入溝槽、基坑作業。
14、
補充內容:
交底人:
年月日接底人: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