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井下排水安全技術措施

井下排水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4195

我礦已于2012年2月17日通過太原市煤炭工業局節后恢復建設批復,為確保建設期間的建設工期和建設安全的順利進行,特制定井下排水的安全技術措施。

一、?勞動組織及排水地點

?勞動組織:

?每班下井排水必須有一名礦領導帶班,安全員一名,瓦檢員一名,電工一名,排水工兼把鉤工三名,并貫穿于整個排水過程,同進同出。

?排水地點:

?行人斜井(原主斜井機尾)井底

二、一通三防

1、瓦檢員負責排水點的通風、瓦斯等有毒有害氣體的檢查。排水前先檢查瓦斯等有毒有害氣體確認安全后方可啟動水泵。

2、井下停電或停風,工作面人員必須全部撤到新鮮風流中,通知調度室,查明原因進行處理。因檢修、停電等原因停風時,工作人員必須全部撤到新鮮風流中,恢復通風前,嚴格按照瓦斯排放制度。

3、在排水工作面懸便攜式瓦檢儀,位置設在風筒的另一側距頂板0.2米,幫0.3米處;定期替換校對。

4、局部通風機要備齊雙風機雙電源必須有專人負責,保證正常運轉。?

5、局部通風機必須安裝在進風巷道中,距排水點回風口不得小于10m,全風壓供給該處的風量必須大于局部通風機的吸入風量,局部通風機安裝地點到回風口間的巷道中的最低風速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6、嚴禁循環風、微風、無風作業,嚴禁在停風或瓦斯超限的區域內作業。

7、風筒必須做到吊掛平直,逢環必掛,不得有死彎,破口及時粘補,風筒連接采用反邊接法,接口嚴密,距工作面的距離不能超過5m;任何人不得損壞通風設施,嚴禁綁扎風筒,杜絕無風、微風作業。

8、風筒規格要一致,不準花接,使用規程不一致的風筒時,必須先粗后細,而且中間必須有過渡節。

9、排水工必須攜帶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和一氧化碳檢測儀。

10、對因瓦斯濃度超限切斷電源的電氣設備,必須在瓦斯濃度降到1%以下時,方可通電起動。

11、隨著水位的下降,有害氣體忽高忽低,存在不穩定情況,嚴防突發,必須隨時監測有害氣體濃度。

三、機電方面

1、電器設備入井前,應檢查其“產品合格證”、“防爆合格證”、“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及安全性能。檢查合格并簽發合格證后,方準入井。

2、嚴禁井下電器設備、開關失爆;各種保護、接地要齊全、可靠運行正常符合規定,嚴禁甩開不用。

3、開關安設處要無淋水、頂板穩定完整、如確需放在有水處則要有防開關淋水措施,設備表面要清潔干凈。

?4、不得帶電檢修和搬遷設備,嚴禁非機電人員拆卸機電設備。

5、井下使用礦燈人員嚴禁拆開、敲打、撞擊礦燈,升井后必須立即將礦燈交還燈房。

6、停送電必須按照停送電的程序進行:按停電順序停掉電源打開電氣設備的蓋,再用與電源電壓相符的驗電筆對可能帶電或漏電部分進行驗電,檢驗無電后,方可進行對地放電操作,掛臨時保護接地線并閉鎖開關把手,懸掛“有人工作,不準送電”字樣的警示牌,并設專人看管,只有執行這項工作的人員才有權取下此牌送電。嚴禁約時停送電。

7、檢漏繼電器跳閘后,應查明跳閘原因和故障性質,及時排除后才能送電,禁止在甩掉檢漏繼電器的情況下,對供電系統強行送電。

8、開關停電時,要記清開關把手的方向,以防所控制設備倒轉。

9、井下供電系統發生故障后,必須查明原因,找出故障點,排除故障后方可送電。禁止強行送電或用強送電的方法查找故障。

10、工作結束后,工作負責人對檢修工作進行檢查驗收,拆除臨時接地線和摘掉停電牌,清點工具,確認無誤后,恢復正常供電。并對檢修設備進行試運轉。

11、嚴格執行停送電制度,設專職電工管理電器防爆,杜絕電氣設備失爆。

12、各種線路必須吊掛整齊,嚴禁到處亂放、亂堆、拖在地上,特別就靠水泵處的線,防止水泵擠壓和人工操作損壞絕緣。

四、運輸方面

1、必須持證上崗,絞車運轉時司機要精力集中,操作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定期對絞車進行維修,并對制動系統等安全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和試驗。

2、“一坡三擋”齊全有效,阻車器必須經常關閉,未發開車信號不準打開井口的阻車器;防跑車裝置,當發生跑車時,防跑車裝置能自動放下擋車門,阻止車輛跑下。

3、安全繩、鉤頭、連接裝置(包括鏈環和插銷等)是最容易發生事故的薄弱環節,對它必須定期檢查;礦車之間、礦車和鋼絲繩之間的連接,都必須使用不會自行脫落的連接裝置。

4、堅持行車不行人,行人不行車制度。

五、清理淤泥方面

1、隨著行人斜井井底水位的下降至能夠清理淤泥時,要及時控制運行水泵數量組織清淤人員抓緊清淤。

2、清理淤泥時,必須在積水區域前設置防護欄,防止人員操作不當跌入水中。

3、清淤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帶,安全帶一端系在清淤人員腰中,另一端系在牢固的皮帶架上或井筒壁固實的掛鉤上,安全帶的長度要保證清淤人員不能掉入積水區域。

4、清淤工作需兩人配合操作,其他在場人員要高度警惕,發現清淤操作人員有跌入積水險情時要及時采取救援。

5、清淤工作必須在井筒兩幫交替進行,先在井筒幫一邊清出淤泥留坑,引入積水后外排;同時清理井筒幫另一邊淤泥,留坑到一定深度后引入積水移來水管外排,清淤間隙要及時處理操作現場腳底稀泥,以防滑倒受損或跌入水中。

6、礦車運行,清淤人員必須全部離開清淤區,躲到清淤區附近躲避硐,以免發生礦車傷人事故。

六、排水工操作要求

排水泵操作工必須經過專業技術培訓,持證上崗。

2、在延伸水泵時,必須有專人現場盯崗統一指揮,操作人員必須配帶安全帶、保險繩,繩的另一段固定到巷道頂板,防止腳底打滑落水中。

3、排水工要堅守崗位,認真觀察水位和水質變化,防止涌水增大,造成突發事件,淹沒電器設備。

4、啟動排水泵前檢查各部螺栓有無松動、是否齊全。

5、在水泵啟動前,檢查水泵軸承是否缺油,連軸器連接是否良好,防護外罩安裝是否牢固,電動機及開關是否完好。

6、檢查籠頭是否堵塞,吸水管有無破裂進氣,泵體有無斷裂。

7、開泵后必須經常注意水泵是否有水,轉動是否靈活。

8、水泵嚴禁在不上水和關閉出水閥的情況下長時間運轉。及時把壞的水泵運出坑外,確保備用泵的接替。

9、將各種工具、設備運行情況向接班操作工交代清楚。

10、下班前,把當班的排水情況、水泵的運轉情況、水位的變化情況及時匯報調度室并記錄清楚。

七、(一)礦工井下避災的基本原則和行動準則

1.井下避災的基本原則

積極搶救。

(2)安全撤離。

(3)妥善避災。

2.在災區避災的行動準則

(1)選擇適宜的避災地點。

(2)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

(3)加強安全防護。

(4)改善避災地點的生存條件。

(5)積極同救護人員取得聯系。

(6)積極配合救護人員的搶救工作。

3.礦工在災區自救、互救的行動準則

(1)因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點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高,可能危及人員生命安全時,必須及時正確地佩戴自救器,并嚴格制止不佩戴自救器的人員進入災區工作或通過窒息區撤退。撤退時要根據災害及現場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對應措施。

(2)在受災地點或撤退途中,發現受傷人員,只要他們一息尚存,就應組織有經驗的同志積極進行搶救,并運送到安全地點。

(3)對于從災區內營救出來的傷員,應妥善安置到安全地點,并根據傷情,就地取材,及時進行人工呼吸、止血、包扎、骨折臨時固定等急救處理。

(4)在現場急救和運送傷員過程中,方法要得當,動作要準確、輕巧,避免傷員擴大傷情和受不必要的痛苦。

在災區內避災待救時,所有遇險人員應主動把食物、飲用水交給避災領導人統一分配,礦燈要有計劃地使用。每人應積極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精心照料傷員和其他同志,共同渡過難關,安全脫險。

(二)、自救、互救的原則和方法

1、遵守“滅、護、撤、躲”四原則:

滅,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將事故消滅在初始階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圍,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的傷害和損失。

護,因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點的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和溫度增高時,必須使用自救器或濕毛巾捂住口、鼻等,防止吸入有毒有害氣體和高溫氣體。

撤,當火災現場不具備搶救事故的條件或可能危及人員的安全時要以最快速度,選擇最近的路線撤離災區。

躲,指在短時間內無法安全撤離災區時,應迅速進入安全地點躲避,等待求援,或利用現場的設施和材料構筑臨時避難硐室。

2、互救時,必須遵守“三先三后”原則:

1)對窒息或心跳、呼吸驟停的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

2)對出血的傷員,先止血,后搬運。

3)對骨折的傷員,先固定,后搬運。

(三)、避災方法

1、井下避災的基本原則:

1)積極搶救。

2)安全撤離。

3)妥善避難。

八、其它方面

1、認真觀察頂板,發現有活檐、危檐、掉渣的巖石要及時處理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加臨時支護,只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才可以作業。

?2、認真做好交接班記錄,水泵工必須現場交接,上一班發現的問題、異常或可能出現的情況要給接班人交待清楚如有必要可以協助解決,嚴禁盲目冒險作業。

3、嚴禁井下人員到處亂走,以防進入盲巷或風流不足的巷道。井下

要設置路標牌板,不能進入的注明嚴禁入內。

入井人員必須配帶自救器,嚴禁酒后入井,班中不做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事情,遵守煤礦“三大規程”的有關規定。入井人員必須熟悉避災路線,井下所有巷道及交岔口必須有醒目的避災線路標牌與警示牌;嚴禁井下睡覺,嚴禁單獨行走,統一入井,統一出井。

?

基建技術科

2012.2.19

篇2:井下排水設備檢修及管理制度

一、檢修管理制度

排水系統是井下礦山生產活動的保障系統之一,擔負著井下的疏干和排洪任務。因此它是設備管理和安全生產的要點。礦各級領導、有關職能部門和有關操作工人必須高度重視,實行嚴格的責任制,做到人人有專責,事事有人管。

(一)具體要求

1、各潛水排污泵運轉正常;

2、檢查各水泵電機接線端子是否堅固、檢測電機運轉是否正常;

3、水泵在累計運行2000小時后進行一次大檢修,應該由熟悉水泵的工人檢修;

4、水泵電機及水泵開關表面必須清潔;

4、水泵機組有無振動及異常響聲;

5、泵葉泵殼的腐蝕泵殼及機座定期涂除銹油漆;

6、各水倉內應無大量堆積淤泥;

7、水倉外圍的護欄完整;

8、水倉附近不得有雜物阻礙水泵工作暢通;

9、各閥門開關位置要正常;

10、各閥門管道應無漏水現象,壓力表讀數應該正常;

11、檢查所有管道閥門的防銹保護是否完好,必要時做油漆大保養,更換已腐蝕及老化的密封件和不能繼續使用的管道;

12、電機接線盒有無發熱現象;

13、檢查連接水泵的開關是否運轉正常,電纜、開關是否漏電;

14、聯軸節填料松緊情況,排除不正常的漏水現象;

15、密封環磨損情況,測量記錄運動間隙,軸承的腐蝕情況,密封填料,必要時更換或修理。

刮板機管理維修制度

l、根據《煤礦規程》規定,刮板機在使用前應檢查是否有產品合格證,并檢查在運輸或存放過程中有無損壞,如有問題及時處理,否則不準使用。

2、機組一旦安裝調試后,不得隨意搬動。

3、機組應定期檢修。

4、機組應設專業的維護人員,確保機組安全使用。

篇3:井下排水管理規定(新)

井下排水管理

1、中央水泵房水泵必須保證有工作、備用和檢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可以在20h排出礦井24h的正常涌水量。

目前中央水泵房有五臺D155-67×9型水泵,額定流量為155m3/h,額定揚程為603m。二臺工作,二臺備用,一臺檢修。必須經常保證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完好。

2、中央水倉的有效容量應能容納8小時的礦井正常涌水量。盤區水倉的有效容量應能容納4h的盤區正常涌水量。水倉的空倉容量必須經常保持總容量的50%。中央水倉有效長度270m,凈斷面9.1m2,有效容量2457m3。

3、井下所有各排水點必須安排專人開泵、排水、清煤泥,保持管轄巷道內無積水或水倉水位處于最低位。

4、各排水點必須懸掛水倉警示牌及排水設備管理牌,管理牌內容包括水倉編號、隊組名稱、水泵編號、型號、排水量。

5、中央水泵、盤區水泵及綜采工作面主要排水系統必須建立水泵運行日志,并要求存檔1年。

6、地質測量部必須加強對井下各采掘開生產頭面的排水管理,加大監督、考核力度。

掘進工作面防治水管理

1、各掘進隊組按本工作面防治水措施要求,在工作面安裝排水系統,配足水泵及管路,加強排水設備、管路、供電的日常檢修、維護,確保排水系統正常運行,保持巷道內無積水或水倉水位處于最低位,定期安排人員對水倉或水溝進行清淤。排水系統隨工作面掘進必須向前延伸,距工作面不大于30米。

2、地質測量科對可能與采空區或密閉巷道貫通的掘進頭面必須提前50米下發貫通通知書,生產技術部根據預報通知書提前安排施工隊組制定專門的防治水措施,如巷道密閉拆開排水前,通風管理部要預先安排瓦斯排放工作。

3、在巷道工程移交時,由機電管理部牽頭,有關單位配合將排水系統做為一項主要工作進行移交,無排水系統或排水系統不完善無法正常排水的巷道嚴禁移交,必須限期整改完后方可移交。

4、各開掘隊組在巷道掘進期間,根據地質測量部提供的預測最大涌水量,必須安裝排水系統,包括配備水泵及排水管路,及時在低洼處掘打標準水倉。標準水倉的規格設計和施工由生產部具體負責。

5、各掘進隊組根據水文地質預報,嚴格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原則,杜絕冒險蠻干的行為。對過地質構造可能造成的涌水異常應超前備足水泵及管路,做到早準備、早預防。

6、掘進巷道頂板淋水、涌水影響人員通行和正常施工作業時,要采用雨布遮擋、接水器導流、挖溝引流等方式,加強水害治理,并嚴禁將淋、涌水引入皮帶或刮板輸送機,造成煤質水分超標或煤倉跑水煤等事故的發生。

回采工作面防治水管理

1、生產技術科做好防治水工程設計、組織實施及驗收工作,機電管理部做好水泵、管路選型及組織安裝和業務管理工作。各有關單位按照綜采工作面防排水方案,完成分管范圍內防治水工程,并在工程完成后嚴格履行移交驗收手續,相關業務部室及隊組要在移交單上簽字。綜采隊組要根據回采過程中工作面及順槽巷道實際底板起伏情況,再掘打臨時水倉并安泵接管進行動態排水,隨時將工作面及順槽低洼處積水排出。

2、綜采隊在回采過程中必須注意觀測老塘出水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匯報調度室。

3、綜采工作面的開工驗收也必須將工作面的排水系統作為一項主要項目進行驗收,驗收不合格,必須限期整改后方可驗收移交。

4、綜采工作面回采開始后兩側順槽內排水工作歸綜采隊管理。包括巷道文明生產及排水點清挖煤泥工作。

5、地質測量部必須加強由于受采動影響發生綜采工作面順槽煤柱底鼓裂隙滲漏水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