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立井提升機事故應急處理預案格式
為了加強對提升機事故的有效控制,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一旦提升機發生重大事故,能夠迅速、有效、有序地組織搶險救援工作,搶救遇險人員和控制事故擴大化,將事故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依照公司、礦的相關規定,特制定本預案。
一、事故預想
可能造成的事故主要有:提升機斷繩、斷軸造成人員傷亡或停產;事故主要原因又分為人為操作失誤和設備缺陷。
二、應急處理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提升機事故應急處理指揮部:
總指揮:隊長、書記
副總指揮:副隊長、技術主管
成員:當班提升機司機及大班全體維護成員
2、職責:
(1)隊長、書記:事故發生后,召集指揮部成員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及時向礦有關部門匯報事故情況,分析判斷事故,制訂現場搶險救災方案,組織指揮現場搶救;協調搶險救援工作;及時向礦有關部門匯報事故處理進展情況;落實礦有關部門關于事故搶險救援的指示和批示;負責組織事故應急處理演練,監督檢查各班組的應急演練。
(2)副隊長、技術主管協助制定搶險工作的各項安全技術措施和方案,負責提供事故地點電氣設備具體情況;按命令進行停送電工作,及時搶修或安裝機電設備;負責監督搶險救災工作中的各項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實;負責重特大事故損失的調查、匯總和上報。
(3)當班提升機司機及大班全體維護成員負責事故現場的搶險和救援工作,及時了解掌握現場事故發展情況并匯報指揮部,根據指揮部命令開展工作,完成對遇險人員的救援和事故處理,做好相關記錄。負責保證搶險救災中所需的材料工具和設備;負責將救護搶險材料、工具、設備運送到指定地點。
三、預防措施
1、強化司機素質教育,一要膽大心細,遇事不慌,二要刻苦鉆研業務技術,當遇到事故時做到心中有數。
2、備品、配件必須按規定進行儲備,數量充足、品種齊全,認真核查,質量合格、登記造冊、專人管理。
3、要保證通訊暢通,機房備有應急燈。
4、事故搶修組要保證能在事故發生后15分鐘內趕到現場。
5、強化巡回檢查職能,司機按照巡檢內容,按時進行逐項檢查,并填寫運轉日志,維護工明確檢查內容,做到不漏檢。
6、除日常檢查外,對關鍵的零部件應定期進行無損探傷、鐵譜分析、性能測定等預防性試驗,有針對性地安排組織預防性檢修。
7、在事故搶救過程中,按照應急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執行,嚴禁違章作業和違章指揮,防止事故擴大。
8、每班必須配備至少兩名培訓合格的專職提升機司機,必須堅持主司機操作、副司機監護的制度。
9、提升機的各種保護和后備保護、信號裝置、閉鎖裝置齊全、靈敏、可靠,每天由專人試驗,并做好記錄。
10、提升裝置的各部分,包括提升容器、連接裝置、天輪和鋼絲繩,以及提升提升機各部分,包括滾筒、制動裝置、防過卷裝置、限速器、調繩裝置、傳動裝置、電動機和控制設備以及各種保護和閉鎖裝置等,每天必須由專職人員檢查1次,每月還必須組織有關人員檢查1次。發現問題,必須立即處理,檢查和處理結果都應留有記錄。提升機每年必須進行1次檢查,每1年進行1次性能測定。
11、制定提升“四超件”專項技術措施,針對所提物件的性質作業明確規定,在不符合規定的情況下,應制定專門的安全措施,方可進行提升。
12、提升鋼絲繩由專人每天檢查一次,并做好記錄。應備用有新繩,“三證”齊全,妥善保管。
四、應急救援程序
1、提升機發生事故后,值班司機應立即向隊值班匯報,隊值班在接到事故匯報后,要問明情況: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程度、范圍和設備類型等,向隊長、礦調度室、機電部及有關礦領導匯報。
2、立即啟動提升機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后,要立即電話通知指揮部成員到達指定地點。
3、成員接受命令并按照應急救援預案,到達現場進行事故搶險和處理。
4、救援工作由現場指揮部總指揮統一指揮,按不同類型迅速開展搶救工作。
5、當提升機出現故障停車發生人員被困時,提升機司機要及時采取安全措施使提升機處于安全制動狀態。提升機司機和現場維護工應盡快查清故障原因,并對安全回路和設備進行全面檢查。查清事故原因后立即向現場應急指揮部匯報,根據事故原因制定相應的救援安全技術措施。搶修人員要按搶修安全技術措施進行搶修,排除故障,恢復運行。
6、當鋼絲繩在運行中遭受包括緊急制動等原因在內的猛烈拉動時,司機必須立即停車,采取措施了解乘坐人員安全情況,如有人員受傷要通知現場搶險指揮部,制定搶險措施,組織搶險專業對人員進行搶救。無人員傷亡時,維護工對提升機的各主要部件特別是鋼絲繩和各部位連接裝置以及制動機構進行詳細檢查,同時要對安全回路進行全面檢查,確認完好后,方可開車。因鋼絲繩或各部位連接裝置以及制動機構存在異常情況,短時間無法恢復運行時,現場指揮部應制定人員撤離的搶險方案。人員撤離后,對提升機異常部位進行搶修。搶險時使用保險帶等防護用具。
7、當發生斷繩、斷軸等重大事故造成墜罐事故時,現場指揮部要根據事故情況,制定搶險措施和方案,搶險專業組人員按方案首先組織對受傷人員進行搶救;其次要積極組織搶修,制定搶修措施,組織人員搶修,盡快恢復生產。
8、上述事故搶險結束后,要積極配合安監部門對事故原因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
9、提升機發生火災時,應立即切斷事故現場電源,正確使用滅火器材、材料撲滅初期火災或控制災情并及時上報。
10、搶險工作完畢,應及時清點人員,檢查各項設施,清理現場,做好記錄。按照事故搶修方案和措施,積極組織人員搶修損壞的設施。
篇2:提升機使用常見事故預防措施
對已發生的提升事故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找出事故的成因,總結經驗教訓,采取正確的防范措施,不斷改進提升機司機的操作技術,加強司機責任心,提高其安全意識,對避免和減少事故的發生,保證礦井提升設備的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斷繩事故
斷繩事故的后果非常嚴重,不僅影響礦井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的還會危及人身安全。斷繩事故多發生于單繩纏繞式提升。單繩纏繞式提升斷繩事故從發生斷繩事故的原因看,以松繩引起的最多;從提升方式看,以立井箕斗提升的案例最多。在此,以立井箕斗提升因松繩引起的斷繩事故為例進行分析。
1.事故經過
(1)某礦主井,提升機為*KT2×3×1.5型。當箕斗正在卸煤時,信號工通知司機井下無煤。司機沒有注意倉滿紅燈已亮、松繩警鈴已響,即開車把箕斗習慣地下降到井口水平,然后停車。實際此時箕斗仍卡在卸載位置,松繩已達24.5m。箕斗突然下落,在機房外50m的機電科長聽到井筒巨響,到機房問司機,司機還不知已發生斷繩墜斗事故,停運38.5h。
(2)某礦主井,提升機為2JK—3/11.5型。煤倉信號工發現倉滿已太晚,松繩保護又失靈;司機發現松繩時已松繩30m,鋼絲繩已打卷,去找鉗工處理,鉗工還未趕到已發生斷繩墜斗事故,停運42.5h。
2.原因分析
(1)箕斗被卡住,引起松繩,且松繩量大;箕斗卡住的原因消失后,箕斗迅速下降產生非常大的沖擊力,沖斷鋼絲繩。
(2)保護裝置不完善,只有信號燈或信號鈴,司機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問題。滿倉保護沒有與提升信號閉鎖(井口煤倉倉滿,井底煤倉無煤→信號工發不出開車信號→不發開車信號,司機無法開車→提升信號與提升機電控系統閉鎖);松繩保護沒有按《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設置。
(3)司機注意力不集中,對松繩警鈴和滾筒上鋼絲繩等異常情況未能引起注意;松繩后的處理措施不當或反應過慢。
3.預防措施
(1)預防卸載處卡箕斗。設置可靠的滿倉保護裝置;改造扇形門底卸式箕斗的結構;天氣寒冷季節,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安全措施,防止箕斗凍住;加強對曲軌及箕斗的維護。
(2)提高松繩報警保護的可靠性。
(3)增設必要的閉鎖(松繩保護與井口煤倉內的輸送機的閉鎖,一發生松繩時輸送機不能運行)和信號顯示裝置(箕斗在曲軌的運行顯示)。
(4)加強對司機和信號工的安全培訓,強化安全意識,增強責任心,提高分析處理突發情況的能力。
二、過卷及蹾罐事故
1.事故經過
(1)某礦JKM2.5×4型多繩罐籠提升系統,在一次下放人員的過程中,因控制系統問題,使罐籠過放而導致重大人員傷亡事故。該系統為480kW交流電動機拖動,其運行的減速段為帶負荷測量的低頻制動。低頻制動的投入,靠深度指示器聯動的自整角機信號。由于維護不善,自整角機的相位錯亂,繼電器接觸電阻過大,致使低頻電壓達不到應有的數值;而低頻欠壓保護和限速保均失效,在控制系統出現故障時起不到保護作用。在下放人員過程中,當罐籠到達預定減速點時,提升機并未減速,司機發覺后進行工作制動,但未能湊效,轉瞬之間乘人的罐籠進入楔形罐道,過放距離達10m。由于罐籠歪斜及罐門不符合安全要求,致使罐內人員墜落井底喪生。
(2)某礦副井纏繞式提升,在檢修一側井底搖臺時,按需要打開深度指示器的離合器,并短接了井架上的過卷開關,將主罐籠降至井底水平下1m。正司機做完這些工作以后,未向副司機交代就睡覺去了。凌晨檢修完畢,副司機接著開車,也未叫醒正司機,聽到信號后,就把乘有檢修人員9人的主罐上提。當主罐上升到井1/3深時,司機發現深度指示器指針只抖動而不行走,便停車將深度指示器的離合器合上繼續開車。當信號工發現異常時,就發出緊急停車信號,但已來不及,罐籠過卷10m,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2.原因分析
(1)深度指示器失效,自動減速裝置不起作用,限速保護失靈,制動失靈,控制系統故障等。
(2)司機精力不集中,未能及時、準確地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操作錯誤等。
(3)安全設施不完善,沒有過放距離或沒有使用罐座。
3.預防措施
(1)提高司機操作水平,加強勞動紀律,增強司機責任心:
①加強安全技術培訓,提高司機的應變能力和操作水平。
②司機必須經安全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安全工作資格證書》后方能上崗作業,無證不準操作。實習司機操作時,必須由經驗豐富的司機在旁監護。
③提升人員時,必須實行監護制,一人操作一人監護。操作時必須聚精會神,不許與人閑談。
④加強勞動紀律,司機在機房內不許喧嘩嬉笑、玩戲打鬧,要集中精力,不得睡覺、打盹。
⑤加強監督檢查。
(2)完善安全保護裝置:
①按《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裝設保護裝置。
②增設后備減速開關保護、減速階段的2m/s過速保護、過卷后備保護等裝置。
③對老式絞車的制動系統進行改造。
(3)設備的調整和維修必須按規定執行,嚴禁司機擅自調整、維修“主提升機司機自檢自修”規定項目以外的任何部位和裝置。
(4)按《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設置過卷高度和過放距離。
三、卡罐事故
1.事故經過
(1)某礦立井把鉤工將載有黃沙的3t礦車推入罐籠,并放下擋車器。信號工發出信號,罐籠以6m/s的速度向9號層下放。當行經3號層時,礦車溜出罐籠0.5m,卡在3號層搖臺上。司機發現異常,立即停車。此事故造成搖臺立梁彎曲,固定梁變形,影響提升9h。
(2)某礦主井采用多繩摩擦絞車。該井兼作總排風井,井底車場水平標高-385m,在井筒兩側-300m處與總風道相連,在井筒北側-126m處與主通風道相連。通風量為9400m3/min,負壓為1030~1128Pa。該礦在1980~1981年間連續4次發生副斗卡罐、擠壞罐道、影響生產的事故。這些事故都是發生在井底裝載站副斗進入穩罐道時,由于箕斗罐耳偏斜到罐道之外而將木罐道擠壞。
2.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造成卡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罐籠在運行中礦車溜出,罐道不正常,以及提升容器發生故障等。針對不同的原因,應該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1)罐籠運行中礦車溜出:
罐籠阻車器因礦石卡住而失效,礦車不標準,擋車器擋不住礦車,把鉤工違反操作,以及阻車器未有效擋住礦車等,都會造成礦車溜出卡罐。預防措施如下:
①加強職工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和操作熟練程度。
②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第381條規定,提升礦車的罐籠內必須裝設阻車器,并要加強罐籠阻車器的維護清掃,保持阻車器靈活好用。
③加強對礦車的檢查。對阻車器不能有效擋住的礦車,不許參加運行。
④完善信號系統,排除任一把鉤工沒有發出信號,罐門及安全門未關閉,以及總信號工發不出開車信號等情況。每個信號工都可向總信號工發出緊急停車信號。
(2)罐道不正常:
罐道木變形,接頭不正,提升容器受風流影響擺動過大而不能正確進入穩罐道,以及提升容器發生偏斜等,都是造成卡罐的重要原因。預防措施如下:
①改造風道,減小風流影響,使提升容器不產生較大擺動,沿罐道能順利運行。
②按《煤礦安全規程》第391條的要求,對罐道、罐耳等,每天必須由專職人員檢查一次,每月必須組織有關人員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后必須立即處理,且檢查和處理結果都應留有記錄。
四、溜罐跑車事故
1.事故經過
(1)某礦斜井向下運送人員時,司機彎腰拉常用閘手把不慎踏動了緊急開關,使電機斷電,但保險閘失靈,沒有動作。絞車失控,人車飛快下跑。人車跟車工發現速度過快,發了停車信號,司機用常用閘制動,也未能有效減速停車,人車跟車人便搬動人車制動機構,使人車在距下車場10m處停住。由于慣性力過大,跟車人頭部受傷。
(2)某礦計劃將固定滾筒上的鋼絲繩調頭,由班長帶領五名鉗工前來施工。做好絞車房內準備工作后,留一名鉗工監守絞車,并告知等待坡口將繩卡卡好后再松開滾筒上的繩卡,以便進行下一步調頭工作。班長到坡口將繩上的繩卡卡在軌道上,當掛上一輛重車緊繩卡時,發現繩卡不牢而使鋼絲繩在其內滑動,遂去150m外的地方取另一副繩卡。這時,監守在絞車房的工人見班長離開現場,誤認為坡口繩卡已經卡好,便自作主張地松開了滾筒上的繩卡,從而造成滑繩跑車,一人受傷。
2.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造成溜罐跑車事故的主要原因除前述的鋼絲繩斷裂外,大多因制動問題和鋼絲繩調整問題造成帶繩跑車。
(1)因制動問題造成溜罐跑車:
在絞車處于未制動的狀態下司機離崗,在未送電的狀態下松閘下放,以及制動裝置失靈等,都易造成溜罐跑車。預防措施如下:
①必須堅持某些重要的規定,如:雙滾筒絞車打開離合器后,只能提升空容器;盤式制動器或制動盤有油污,必須進行處理后才能提升;不準不送電松閘下放礦車。
②人車乘載人數不許超過規定;乘車人必須遵守規定,服從指揮;人車站必須有人管理,堅持執行有關規章制度。
③整頓勞動紀律,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崗位責任制。
④對檢修工程試驗項目,必須制定技術安全措施并貫徹執行。
⑤加強對司機、檢修人員和跟車人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
⑥對一些陳舊設備,安全設施不符合規定的,要進行改造或設備更新。
(2)因調整鋼絲繩造成溜罐跑車:
鋼絲繩繩卡未卡牢,排繩時未使用專用滑車,以及定車裝置使用不當等,都易造成溜罐跑車事故。預防措施如下:
①鋼絲繩繩卡在設計選用時,同一繩卡必須適應同一鋼絲繩直徑的允許變化。緊繩卡后,兩半繩卡必須保持一定間隙,并經過認真檢查后方能投入使用。
②排繩時應使用專用滑車,既不能開口,其直徑也不能過小,一般應近似于軌距。
③必須按規定方法使用定車裝置。
④對鋼絲繩調整工作,必須編制施工方法,制定安全措施。特別是鋼絲繩調頭,工作戰線長,又涉及其他人員,必須安排專人統一指揮。
五、井筒事故
1.事故經過
(1)某礦罐籠下層正在裝平板車,上層有一人托起罐簾正要進罐,此時信號工只聽有人喊聲“好了”,即打點開車,使該人被擠傷并掉下死亡。事后查明,喊“好了”的是下層裝車工人。
(2)某礦井口兩名推車工將一空車推入罐,車輪將已經活動的道芯踏板碰落,墜入深171m的井筒,落在井底車罐的罐蓋上,穿透罐蓋直接砸在剛進罐的一名工人頭部,立即死亡。
2.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導致井筒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類:乘罐墜人事故,井筒墜物事故,提升容器傷害事故。這些事故大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需要在管理上加強預防措施。
(1)乘罐墜人事故:
乘罐墜人事故一般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因井口安全門不合要求,信號工馬虎,管理混亂,造成上下罐時墜人事故;二是罐籠運行中因超員太多或罐門失效,造成墜人事故。預防措施如下:
①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第392條的規定:人員上下井時,必須遵守乘罐制度,聽從把鉤工指示。開車信號發出后,嚴禁進出罐籠。
②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第393、394條的規定:人員上下罐完畢關好罐門、井口門后,才能發出提升罐籠信號,并且使提升信號與井口閉鎖。多層罐籠提升時,由總把鉤工收齊各層把鉤工信號并接到井底總把鉤工信號后才可向絞車司機發信號。信號系統必須有保證上述順序的閉鎖裝置。
③罐籠要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381條的要求:進出口必須裝設罐門或罐簾,高度不得小于1.2m,罐門或罐簾下部邊緣至罐底的距離不得超過250mm,罐簾橫桿的間距不得大于200mm。罐門不得向外開,門軸必須防脫。
④罐頂作業時,乘人必須佩帶保險帶;作業必須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和技術方案;罐頂應有直通絞車房的信號或電話;罐頂不應過于擁擠。
⑤把鉤工、信號工、提升機司機,都必須認真執行崗位責任制。
(2)井筒墜物事故:
井筒內掉入礦車、工具等雜物,造成傷人的事故時有發生。預防措施如下:
①不準未經培訓且未取得合格證的人操作推車機及蓄電池機車,防止誤將礦車推入井筒。
②北方寒冷季節的入風井筒,如需提升人員,必須有暖風設備,并保持井筒空氣溫度在5℃以上,以預防結冰、墜冰造成事故。對暫未裝設暖風設備的入風井,寒冷時節提升人員時,應采取臨時措施。
③預防井筒內墜入其他物體。對有墜落井筒可能的結構零件,應定期檢查,發現松動后及時、徹底處理;在井筒內進行施工或修理作業時,攜帶的小型工具應拴繩懸掛在身上,以防失手墜落。
④在井底作業時,必須停止提升。
六、斷軸事故
1.事故經過
(1)某礦立井箕斗摩擦提升機減速器一側主軸發生斷軸事故,絞車停運32h。
(2)某礦主井南側天輪軸突然斷裂,影響生產70h。
2.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以上案例中,無論是絞車主軸的斷裂還是減速器軸、天輪軸的斷裂,多為疲勞斷裂。預防措施如下:
(1)對主軸、減速器軸和天輪軸應定期檢查,盡早發現隱患,及時加以處理。
(2)各軸的表面粗糙度應符合設計的要求。在交變應力的作用下,軸表面的粗糙度、劃痕和裂紋等缺陷會引起應力集中現象。表面粗糙度值越大,軸的疲勞強度也越低。
(3)不許超載運行,防止沖擊載荷,防止軸的疲勞破壞加速。
(4)檢修時不許焊補,因為焊補區易產生微小裂縫。天輪軸可用涂鍍、噴涂等工藝進行處理。
(5)對于三軸承支承的主軸,安裝時應注意找正,保持三軸承的同心度在規定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