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某礦雨季防淹井應急預案

某某礦雨季防淹井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7568

一、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礦井田為北東傾向的單斜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其南沿的寒武系灰巖出露地表,較薄的新生界地層和第三系泥灰巖超覆于太原群灰巖和部分區段的寒武系灰巖之上,溝通了下伏兩含水層的地下聯系,具備了大氣降水及地表水體的良好滲透補給條件。各煤層露頭(尤其是己,庚組煤層)由于埋深較淺,近20年來受小煤窯的開采,已經形成一條沿己、庚組煤層露頭兩側,東西走向長約3400米的槽形谷地,塌陷裂縫明顯,造成雨季時,洪水沿塌陷裂縫直接滲入(灌入)礦井。加之礦區泄洪溝兩側違章建筑多,泄洪不暢,洪水易于積聚,從而加劇了洪水向井下滲透。2000年7月,由于連降暴雨,礦井涌水量突增,超過當時礦井的最大排水能力(-70水平和-180水平合計2990m3/h)險些造成淹井事故。自2000年至今,已投入大量資金,在地面開挖泄洪工程,使大氣降水下滲量大幅度的減少。但大氣降水仍是礦區涌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仍嚴重威脅著礦井的安全,甚至造成礦井局部區域被淹。

二、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應急處置淹井原則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盡量減少設備和財產損失。

三、組織機構及職責

1、應急組織體系

2、指揮機構及職責

成立有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總指揮:

副總指揮:

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在調度室

辦公室主任:

職責:總指揮負責水害救援的決策和總體指揮工作,副總指揮協助總指揮對災害程度的分析和決策,負責本戰線的協調和調動。各成員及業務科室負責資料搜集匯總、水害程度分析,向總指揮提供災害援救方案,資料可靠、準確。

四、預案與預警

㈠危險源監控

***礦雨季水害主要是大氣降水通過因采動導致的地表裂隙和巖溶通道滲入井下,威脅礦井安全。因此,根據礦井地表地形和采動塌陷情況,采取專業人員檢測、專業隊伍巡視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危險源的監測、監控。主要監測、檢控措施如下:

⑴及時搜集近期及中長期氣象資料,根據氣象資料提升或降低預防級別。

⑵定時觀測地下水位及礦井涌水量。

⑶定期對地表塌陷及小煤窯情況進行巡視和觀測。

⑷井下各采掘面和硐室注意觀測周圍水動力現象。

㈡預警行動

1、預警條件:

⑴根據氣象預報,有大到暴雨或特大暴雨的。

⑵發現地表裂隙或向下滲水的。

⑶觀測孔水位突然升高或下降的。

⑷礦井涌水量猛增的。

⑸工作面或硐室突水的。

2、方式及方法:

井下人員采用調度電話向指揮中心匯報,地表人員采用手機或固定電話向指揮中心匯報。指揮中心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單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預防事故發生。發生事故后,根據事故的情況啟動事故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救援。必要時,請求上級機構協調增援。

3、信息發布程序:

水災事故發生并確認后,經指揮中心負責人批準,由本單位宣教部門對外宣布。

五、信息報告程序

水災事故發生后,各采掘工作面和硐室現場人員要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并立即通過井下電話報告本指揮中心。報告內容包括事故地點、事故性質、事故大體級別、人數等。

指揮中心接到事故報告后,應迅速組織救援,并根據事故級別立即向集團公司匯報。

六、應急處理

㈠響應分級

突發水災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序,根據突水災害的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機構。突發水災害應急響應分現場應急響應、一級應急響應和二級應急響應三級相應級別。后附“突發水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見圖”

㈡響應程序

根據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明確應急指揮、行動、調配、避險等措施。一般事故(現場響應、一級響應),由礦應急指揮中心按礦應急預案進行搶險營救。較大事故(二級響應),由礦指揮中心向集團公司匯報,并請求支援,啟動集團公司應急預案。

㈢處置措施

1、地表水處置措施

1、疏通礦區主要泄洪溝,確保洪水暢通快速地流過地表塌陷區。

2、對地表裂隙及時封填,減少洪水下滲量。

3、在塌陷區內易于積水、滲漏的低洼地帶開挖臨時排水溝,并與現有的防洪溝相接。

4、包括風井在內的各立井上口周圍構筑分洪溝和擋水圍堰。

5、指派專人,定期對地表塌陷區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

2、-70水平處置措施

⑴、在主石門內水倉口里、外2米處各提前筑一道規格分別為1.6米高,1.6米厚和1.0米高、1.6米厚的擋水壩,分別起到保護付井安全和控制進倉水量的作用。

⑵、在一水平丁六至-70總回風上口平臺處提前筑一道規格為0..6米高、1.2米厚擋水壩,以確保丁六正常回風。

⑶、在-70探巷外口構筑1.2米高、厚1.6米的擋水壩,以防大巷水進入-70探巷威脅-180車場安全。

⑷、封閉車場與水倉導水通道上口,以確保水倉水不返回到車場內威脅付井安全(車場底板標高低于水倉進水口底板標高)。

⑸、提前準備好兩道風門,以備后用。

當-70水平涌水量達到或超過543m3/h(2009年測定綜合排水能力為543m3/h)時,關閉或減小水倉口以里擋水壩泄水口,控制進倉量。為了保證在水量過大時-70至+30回風暗斜下部風門開關的方便,可暫時拆掉該處風門,把提前準備的風門安裝在-70石門內臨時風門框上。

3、-180水平處置措施

⑴、提前在己六裝煤站進車道口和出車道口、己六皮帶進風道口、己六軌道行人道口和上車場口各筑一道高1.0米、厚1.0米的擋水壩,確保西大巷水不進入己六皮帶下山和軌道下山。

⑵、提前準備到位-180水倉口里外兩道水壩的物料,一旦威脅-180水平生產安全,及時構筑這兩道擋水壩,其中一道在-180水倉口以外2米處構筑,高1.0米,厚1.2米,目的是在盡可能大流量進倉的同時,保證付井的安全,另一道構筑在-180水倉以里10米處,高1.6米厚1.6米,并在原水溝側留泄水口,目的是控制-180進倉水量,確保-180泵房的安全。

⑶、由于-180水平水量有75%來自于西大巷永久擋水密閉以里,因此,應保證密閉墻上所有泄水孔暢通,并安裝控制閥(其中在一個泄水孔上安裝測壓表),有控制的泄水。

當-180水平涌水量達到或超過-180水平總排水量1762m3/h(2009年測定)時,可通過改變-180水倉口以里擋水壩泄水口斷面的大小來控制進倉量,確保-180泵房的安全。并有控制地打開己六軌道上車場擋水壩,使西大巷水先后沿己六軌道和己二軌道向-593水平分流,最大分流量可視-593原有涌水量和實際排水能力而定,原則上不能沖垮兩條下山。

4、-593水平處置措施

由于正在生產,可分別提前在下山采區軌道下山上口、回風下山上口、皮帶下山上口、-593充電硐室、矸石充填巷、水倉口里外10米處和-593泄水巷外口(現擋水墻處),準備足夠的構筑擋水壩(墻)物料,一旦總涌水量超過-593排水能力1530m3/h(2009年測定)時,及時構筑擋水壩,并適當調整-180分流量,除水倉口外擋水壩高度為0.6米,厚1.2米外,其它各擋水壩規格均為1.5米高,1.5米厚,原則上,水倉口里10米處的擋水壩壩頂標高不得高于以里各下山上口擋水壩壩頂標高,目的是確保三條下山不被淹沒。其中一旦發現己七流向-593泄水巷的水量猛增,且-593中央泵房無法排及時,及時封堵泄水巷,控制流量。并撤出己二采區除水泵工外所有人員,以防己二東翼潰水。

㈣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防水災事故應急物資由礦物資供應站儲備和管理。物資儲備充足合理,搶救人員要能夠準時到達物資儲備地點和正確適應搶救物資。

七、現場處置方案的主要內容

㈠事故特征

***礦發生水害主要為雨季時大氣降水通過地表滲入威脅礦井安全。發生的區域為各水平大巷及各立井井筒。若水平大巷被淹或井筒灌水,將造成運輸停止,甚至全礦停產。事故發生前的預兆為地表水水位急劇下降、地表裂隙明顯滲水、礦井涌水量突然增大等。

㈡應急組織及職責

礦屬各基層單位以隊長和支部書記為救援小組組長,成員主要由副隊長和跟班班長組成。現場出現水害險情時,跟班班長或副隊長現場指揮組織自救,并向礦指揮中心匯報事故現場情況。隊長或支部書記根據礦指揮中心的指令組織隊屬人員進行搶救工作。各工作面(現場)之間通過礦指揮中心協調,緊密配合。

㈢應急處置

1、水災事故發生后,事故地點單位首先組織現場人員開展自救、互救,并立即向礦指揮中心匯報。

2、礦指揮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通知各成員及相關單位,發動各戰線應急援救隊伍,立即組織實施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醫療救護隊伍在井口待命,及時搶救現場受傷人員,必要時到事故現場搶救,并疏散、撤離可能受到事故波及的人員。根據水災事故的危害程度,及時按響應程序報告公司指揮部。

3、礦屬各應急搶險單位按照礦指揮中心部署,組織力量按分工進行搶險。礦指揮中心根據事故發展和實際情況,及時修訂救援方案。

4、礦屬各搶險單位在救援力量不足時,可向指揮中心請求增援,礦救援力量不足時,指揮部可向上級礦山應急救援組織提出增援請求。

5、組織礦保衛和民警對礦周圍主要交通要道和礦工業廣場內交通要道進行管制,開辟搶險救災通道,保障應急救援隊伍、物資、設備投送的暢通無阻。

6、根據事態發展變化情況,出現急劇惡化的特殊險情時,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在充分考慮技術人員、專家和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依法采取緊急處置措施。

7、在礦山事故救援過程中,出現繼續進行搶險救災對救援人員的生命有直接威脅,極易造成事故擴大化,或沒有辦法實施救援,或沒有繼續實施救援的價值等情況時,經過礦山應急救援專家組充分論證,提出中止救援的意見,報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決定。

8、現場恢復:由災害現場外向里,首先恢復通風,在確認通風情況下敷設排水系統或完善原排水系統,加快排水。根據技術人員或專家會診分析意見,對突水地點進行治理。對無法恢復的區域或地點,進行封閉或安設防水閘門,保證相鄰區域生產安全。

㈣注意事項

1、事故發生后的第一批現場搶救人員,必須是專業救護人員,要佩帶隔離自救器和防毒面罩,其他后續人員根據第一批專業救護人員對事故現場有害氣體或可能再次發生事故的程度觀測后允許情況下再進入現場,但必須佩帶自救器。

2、搶險物資的能力、規格,必須符合現場條件和搶險需要。

3、現場援救對策和措施必須以事故現場實際情況為依據,以應急處置淹井原則為準(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盡量減少設備和財產損失)。

4、各自救或互救人員或單位,要統一組織、協調一致,不能顧此失彼,保證所有受威脅人員安全脫險。

5、應急援救工作結束后,妥善處置后事工作,包括遇難人員親屬的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救援費用的支付,災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盡快恢復正常秩序,消除事故后果和影響,安撫受害和受影響人員,確保社會穩定。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參加救援的部門和單位應認真核對參加應急救援人數,清點救援裝備、器材;核算救災發生的費用,整理應急救援記錄、圖紙,寫出救災報告。認真分析事故原因,強化安全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加強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在恢復生產過程中制定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八、附件

㈠有關應急機構、人員、單位聯系方式(見聯絡方式表)

㈡重要物資裝備的清單

㈢規范化格式文本

㈣關鍵的路線、標示和圖紙

篇2:某某礦雨季防淹井應急預案

一、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礦井田為北東傾向的單斜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其南沿的寒武系灰巖出露地表,較薄的新生界地層和第三系泥灰巖超覆于太原群灰巖和部分區段的寒武系灰巖之上,溝通了下伏兩含水層的地下聯系,具備了大氣降水及地表水體的良好滲透補給條件。各煤層露頭(尤其是己,庚組煤層)由于埋深較淺,近20年來受小煤窯的開采,已經形成一條沿己、庚組煤層露頭兩側,東西走向長約3400米的槽形谷地,塌陷裂縫明顯,造成雨季時,洪水沿塌陷裂縫直接滲入(灌入)礦井。加之礦區泄洪溝兩側違章建筑多,泄洪不暢,洪水易于積聚,從而加劇了洪水向井下滲透。2000年7月,由于連降暴雨,礦井涌水量突增,超過當時礦井的最大排水能力(-70水平和-180水平合計2990m3/h)險些造成淹井事故。自2000年至今,已投入大量資金,在地面開挖泄洪工程,使大氣降水下滲量大幅度的減少。但大氣降水仍是礦區涌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仍嚴重威脅著礦井的安全,甚至造成礦井局部區域被淹。

二、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應急處置淹井原則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盡量減少設備和財產損失。

三、組織機構及職責

1、應急組織體系

2、指揮機構及職責

成立有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總指揮:

副總指揮:

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在調度室

辦公室主任:

職責:總指揮負責水害救援的決策和總體指揮工作,副總指揮協助總指揮對災害程度的分析和決策,負責本戰線的協調和調動。各成員及業務科室負責資料搜集匯總、水害程度分析,向總指揮提供災害援救方案,資料可靠、準確。

四、預案與預警

㈠危險源監控

***礦雨季水害主要是大氣降水通過因采動導致的地表裂隙和巖溶通道滲入井下,威脅礦井安全。因此,根據礦井地表地形和采動塌陷情況,采取專業人員檢測、專業隊伍巡視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危險源的監測、監控。主要監測、檢控措施如下:

⑴及時搜集近期及中長期氣象資料,根據氣象資料提升或降低預防級別。

⑵定時觀測地下水位及礦井涌水量。

⑶定期對地表塌陷及小煤窯情況進行巡視和觀測。

⑷井下各采掘面和硐室注意觀測周圍水動力現象。

㈡預警行動

1、預警條件:

⑴根據氣象預報,有大到暴雨或特大暴雨的。

⑵發現地表裂隙或向下滲水的。

⑶觀測孔水位突然升高或下降的。

⑷礦井涌水量猛增的。

⑸工作面或硐室突水的。

2、方式及方法:

井下人員采用調度電話向指揮中心匯報,地表人員采用手機或固定電話向指揮中心匯報。指揮中心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單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預防事故發生。發生事故后,根據事故的情況啟動事故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救援。必要時,請求上級機構協調增援。

3、信息發布程序:

水災事故發生并確認后,經指揮中心負責人批準,由本單位宣教部門對外宣布。

五、信息報告程序

水災事故發生后,各采掘工作面和硐室現場人員要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并立即通過井下電話報告本指揮中心。報告內容包括事故地點、事故性質、事故大體級別、人數等。

指揮中心接到事故報告后,應迅速組織救援,并根據事故級別立即向集團公司匯報。

六、應急處理

㈠響應分級

突發水災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序,根據突水災害的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機構。突發水災害應急響應分現場應急響應、一級應急響應和二級應急響應三級相應級別。后附“突發水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見圖”

㈡響應程序

根據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明確應急指揮、行動、調配、避險等措施。一般事故(現場響應、一級響應),由礦應急指揮中心按礦應急預案進行搶險營救。較大事故(二級響應),由礦指揮中心向集團公司匯報,并請求支援,啟動集團公司應急預案。

㈢處置措施

1、地表水處置措施

1、疏通礦區主要泄洪溝,確保洪水暢通快速地流過地表塌陷區。

2、對地表裂隙及時封填,減少洪水下滲量。

3、在塌陷區內易于積水、滲漏的低洼地帶開挖臨時排水溝,并與現有的防洪溝相接。

4、包括風井在內的各立井上口周圍構筑分洪溝和擋水圍堰。

5、指派專人,定期對地表塌陷區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

2、-70水平處置措施

⑴、在主石門內水倉口里、外2米處各提前筑一道規格分別為1.6米高,1.6米厚和1.0米高、1.6米厚的擋水壩,分別起到保護付井安全和控制進倉水量的作用。

⑵、在一水平丁六至-70總回風上口平臺處提前筑一道規格為0..6米高、1.2米厚擋水壩,以確保丁六正常回風。

⑶、在-70探巷外口構筑1.2米高、厚1.6米的擋水壩,以防大巷水進入-70探巷威脅-180車場安全。

⑷、封閉車場與水倉導水通道上口,以確保水倉水不返回到車場內威脅付井安全(車場底板標高低于水倉進水口底板標高)。

⑸、提前準備好兩道風門,以備后用。

當-70水平涌水量達到或超過543m3/h(2009年測定綜合排水能力為543m3/h)時,關閉或減小水倉口以里擋水壩泄水口,控制進倉量。為了保證在水量過大時-70至+30回風暗斜下部風門開關的方便,可暫時拆掉該處風門,把提前準備的風門安裝在-70石門內臨時風門框上。

3、-180水平處置措施

⑴、提前在己六裝煤站進車道口和出車道口、己六皮帶進風道口、己六軌道行人道口和上車場口各筑一道高1.0米、厚1.0米的擋水壩,確保西大巷水不進入己六皮帶下山和軌道下山。

⑵、提前準備到位-180水倉口里外兩道水壩的物料,一旦威脅-180水平生產安全,及時構筑這兩道擋水壩,其中一道在-180水倉口以外2米處構筑,高1.0米,厚1.2米,目的是在盡可能大流量進倉的同時,保證付井的安全,另一道構筑在-180水倉以里10米處,高1.6米厚1.6米,并在原水溝側留泄水口,目的是控制-180進倉水量,確保-180泵房的安全。

⑶、由于-180水平水量有75%來自于西大巷永久擋水密閉以里,因此,應保證密閉墻上所有泄水孔暢通,并安裝控制閥(其中在一個泄水孔上安裝測壓表),有控制的泄水。

當-180水平涌水量達到或超過-180水平總排水量1762m3/h(2009年測定)時,可通過改變-180水倉口以里擋水壩泄水口斷面的大小來控制進倉量,確保-180泵房的安全。并有控制地打開己六軌道上車場擋水壩,使西大巷水先后沿己六軌道和己二軌道向-593水平分流,最大分流量可視-593原有涌水量和實際排水能力而定,原則上不能沖垮兩條下山。

4、-593水平處置措施

由于正在生產,可分別提前在下山采區軌道下山上口、回風下山上口、皮帶下山上口、-593充電硐室、矸石充填巷、水倉口里外10米處和-593泄水巷外口(現擋水墻處),準備足夠的構筑擋水壩(墻)物料,一旦總涌水量超過-593排水能力1530m3/h(2009年測定)時,及時構筑擋水壩,并適當調整-180分流量,除水倉口外擋水壩高度為0.6米,厚1.2米外,其它各擋水壩規格均為1.5米高,1.5米厚,原則上,水倉口里10米處的擋水壩壩頂標高不得高于以里各下山上口擋水壩壩頂標高,目的是確保三條下山不被淹沒。其中一旦發現己七流向-593泄水巷的水量猛增,且-593中央泵房無法排及時,及時封堵泄水巷,控制流量。并撤出己二采區除水泵工外所有人員,以防己二東翼潰水。

㈣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防水災事故應急物資由礦物資供應站儲備和管理。物資儲備充足合理,搶救人員要能夠準時到達物資儲備地點和正確適應搶救物資。

七、現場處置方案的主要內容

㈠事故特征

***礦發生水害主要為雨季時大氣降水通過地表滲入威脅礦井安全。發生的區域為各水平大巷及各立井井筒。若水平大巷被淹或井筒灌水,將造成運輸停止,甚至全礦停產。事故發生前的預兆為地表水水位急劇下降、地表裂隙明顯滲水、礦井涌水量突然增大等。

㈡應急組織及職責

礦屬各基層單位以隊長和支部書記為救援小組組長,成員主要由副隊長和跟班班長組成。現場出現水害險情時,跟班班長或副隊長現場指揮組織自救,并向礦指揮中心匯報事故現場情況。隊長或支部書記根據礦指揮中心的指令組織隊屬人員進行搶救工作。各工作面(現場)之間通過礦指揮中心協調,緊密配合。

㈢應急處置

1、水災事故發生后,事故地點單位首先組織現場人員開展自救、互救,并立即向礦指揮中心匯報。

2、礦指揮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通知各成員及相關單位,發動各戰線應急援救隊伍,立即組織實施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醫療救護隊伍在井口待命,及時搶救現場受傷人員,必要時到事故現場搶救,并疏散、撤離可能受到事故波及的人員。根據水災事故的危害程度,及時按響應程序報告公司指揮部。

3、礦屬各應急搶險單位按照礦指揮中心部署,組織力量按分工進行搶險。礦指揮中心根據事故發展和實際情況,及時修訂救援方案。

4、礦屬各搶險單位在救援力量不足時,可向指揮中心請求增援,礦救援力量不足時,指揮部可向上級礦山應急救援組織提出增援請求。

5、組織礦保衛和民警對礦周圍主要交通要道和礦工業廣場內交通要道進行管制,開辟搶險救災通道,保障應急救援隊伍、物資、設備投送的暢通無阻。

6、根據事態發展變化情況,出現急劇惡化的特殊險情時,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在充分考慮技術人員、專家和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依法采取緊急處置措施。

7、在礦山事故救援過程中,出現繼續進行搶險救災對救援人員的生命有直接威脅,極易造成事故擴大化,或沒有辦法實施救援,或沒有繼續實施救援的價值等情況時,經過礦山應急救援專家組充分論證,提出中止救援的意見,報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決定。

8、現場恢復:由災害現場外向里,首先恢復通風,在確認通風情況下敷設排水系統或完善原排水系統,加快排水。根據技術人員或專家會診分析意見,對突水地點進行治理。對無法恢復的區域或地點,進行封閉或安設防水閘門,保證相鄰區域生產安全。

㈣注意事項

1、事故發生后的第一批現場搶救人員,必須是專業救護人員,要佩帶隔離自救器和防毒面罩,其他后續人員根據第一批專業救護人員對事故現場有害氣體或可能再次發生事故的程度觀測后允許情況下再進入現場,但必須佩帶自救器。

2、搶險物資的能力、規格,必須符合現場條件和搶險需要。

3、現場援救對策和措施必須以事故現場實際情況為依據,以應急處置淹井原則為準(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盡量減少設備和財產損失)。

4、各自救或互救人員或單位,要統一組織、協調一致,不能顧此失彼,保證所有受威脅人員安全脫險。

5、應急援救工作結束后,妥善處置后事工作,包括遇難人員親屬的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救援費用的支付,災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盡快恢復正常秩序,消除事故后果和影響,安撫受害和受影響人員,確保社會穩定。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參加救援的部門和單位應認真核對參加應急救援人數,清點救援裝備、器材;核算救災發生的費用,整理應急救援記錄、圖紙,寫出救災報告。認真分析事故原因,強化安全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加強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在恢復生產過程中制定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八、附件

㈠有關應急機構、人員、單位聯系方式(見聯絡方式表)

㈡重要物資裝備的清單

㈢規范化格式文本

㈣關鍵的路線、標示和圖紙

篇3:梅雨季節防汛工作方案

20**年梅雨防汛工作方案

據市氣象信息,目前氣溫升高,濕度加大,降水過程增多,近期雨水多,我市已經進入梅雨季節。為切實做好梅雨期防汛工作,我隊、二級單位施工工地和三個基地請注意雨期的安全施工及自然災害的防范,特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落實防汛責任制。全面落實的各項防汛責任制,各類防汛責任人要按預案迅速上崗到位,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扎實做好當前防汛工作。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當前我隊防汛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牢固樹立防大汛、搶大險、抗大災的思想,切實加強對防汛工作的領導,認真研究部署,全力做好當前防汛各項工作,責任人對轄區內防汛安全負總責,堅持安排部署,并根據雨情,加強指揮調度,一旦發生汛情,要立即到崗到位,現場解決防汛搶險中的實際問題。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度,點對點做到責任到人。安全科將加強對各工程管理單位的督促檢查,并做好防汛值班和抗災救災的協調指揮工作。

二、加強值班和監測預報預警。嚴格落實防汛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保持通訊全天候暢通,密切監視天氣和雨情、水情變化過程,關注當地局部性、突發性災害的監測預報一旦發現可能致災征兆,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并按預案進行處置。

三、加強施工工程運行安全管理。嚴格執行安全巡查制度,險工險段和重要部門要落實專人值守,發現險情及時預警、及時處置、及時報告。嚴格執行計劃,確保工程安全。加強各類在建工程監督管理,全面落實防汛抗災工作措施,確保工程安全,人員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要對所屬工程、礦山等重點防洪工程,認真開展安全檢查,落實行業防汛安全措施。

四、嚴防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防御山洪和地質災害預案,特別是要落實好人員避險轉移方案,確保轉移責任落實到人。充分發揮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和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作用,加強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危險區域的巡查監測,發現險情,及時預警,及時轉移危險區域的群眾,確保人員安全。

五、做好大洪水防御準備工作。按照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調度方案,檢查應急準備工作落實情況,做好洪水調度基礎工作,完善遭遇大洪水和連續洪水時的調度方案,落實查險人員以及搶險隊伍和物資,做好險工險段保護區內和低洼區域人員安全轉移的準備工作。

六、切實做好信息報送工作。切實加大對重點地段的巡查力度,做到災情、險情早發現、早處理。一旦發生險情,在積極組織抓好自救的同時,要在第一時間將情況報安全科,請勿錯報、誤報、遲報、漏報和瞞報。各部門要及時掌握了解和掌握汛情、工情、險情和災情信息,突發險情、災情信息要在第一時間報告上級領導負責人和安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