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動對人體危害及主要防護措施
振動對人體的影響分為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全身振動是由振動源(振動機械、車輛、活動的工作平臺)通過身體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將振動沿下肢或軀干傳布全身引起接振動為主,局部振動是振動通過振動工具、振動機械或振動工件傳向操作者的手和前臂。
1全身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接觸強烈的全身振動可能導致內臟器官的損傷或位移,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可造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的、生物化學的改變,導致組織營養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勞、足背脈搏動減弱、皮膚溫度降低;女工可發生子宮下垂、自然流產及異常分娩率增加。一般人可發生性機能下降、氣體代謝增加。振動加速度還可使人出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內耳調節平衡功能失調,出現臉色蒼白、惡心、嘔吐、出冷汗、頭疼頭暈、呼吸淺表、心率和血壓降低等癥狀。暈車暈船即屬全身振動性疾病。全身振動還可造成腰椎損傷等運動系統影響。
2局部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局部接觸強烈振動主要以手接觸振動工具的方式為主,由于工作狀態的不同,振動可傳給一側或雙側手臂,有時可傳到肩部。長期持續使用振動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環、末神經和骨關節肌肉運動系統的障礙,嚴重時可引起國家法定職業病-局部振動病。局部振動病也稱職業性雷諾現象、振動性血管神經病或振動性白指病等。主要是由于人體長期受低頻率、大振幅的振動,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皮膚振動感受器及外周血管循環機能改變,久而久之,可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早期可出現肢端感覺異常、振動感覺減退。主訴手部癥狀為手麻、手疼、手脹、手涼、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間發生;其次為手僵、手顫、手無力(多在工作后發生),手指遇冷即出現缺血發白,嚴重時血管痙攣明顯。*片可見骨及關節改變。
3影響振動作用的因素
振動的頻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動作用于人體的主要因素。另外,氣溫(尤其是寒冷)、噪聲、接觸時間、體位和姿勢、個體差異、被加工部件的硬度、沖擊力及緊張等因素等均可影響振動對人體的作用。
4振動的防護措施
1)改革工藝設備和方法,以達到減振的目的,從生產工藝上控制或消除振動源是振動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采取自動化、半自動化控制裝置,減少接振;
3)改進振動設備與工具,降低振動強度,或減少手持振動工具的重量,以減輕肌肉負荷和靜力緊張等;
4)改革風動工具,改變排風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專人專機,及時保養和維修;
6)在地板及設備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膠減振動層、軟木減振動墊層、玻璃纖維氈減振墊層、復合式隔振裝置);
7)合理發放個人防護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控制車間及作業地點溫度,保持在16攝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勞動制度,堅持工間休息及定期輪換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統功能的恢復
10)加強技術訓練,減少作業中的靜力作業成分;
11)保健措施:堅持就業前體檢,凡患有就業禁忌癥者,不能從事該做作業;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檢,盡早發現受振動損傷的作業人員,采取適當預防措施及時治療振動病患者。
篇2:生產性振動對人體造成職業危害預防措施
從振動的起因來講,振動總是由于存在外力或內力的激勵而產生。一般來講,由周期性外力激勵引起的振動是最常見的起因。在生產環境中,運轉著的機械設備。由于機械部件之間有力的存在,因而總是會產生振動的。機械部件的運動形式不同,產生振動的直接起因也不同。
在旋轉機械中引起振動的主要起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不平衡。當一個旋轉部件各部分質量分布相對于旋轉中心線不對稱時,質量中心即與旋轉中心不重合產生不平衡。在旋轉時,這種不平衡質量產生的離心力可引起振動。
②不同心。這主要發生在支承軸的軸承座和軸的不嚴格同心,兩軸聯結時兩者不處在同一軸線上等原因造成的不同心偏差。這種不同心也可產生振動。
③松動。松動是指約束力的松馳現象。如軸承由于磨損或其他原因引起軸承和軸間松動,緊固件松動等,都可以造成約束力的松馳。一般情況下,松動總會引起嚴重的振動。
當機械設備中運動部件是以直線形式作反復運動時,如鍛壓、沖壓機床和風鎬、沖擊鉆等,在此類機械設備中,周期性的激振力是產生振動的主要起因。局部振動作業,是指主要使用振動工具的各工種,如砂鉚工、鍛工、鉆孔工、搗固工、研磨工及電鋸、電刨的使用者等進行的作業;全身振動作業,主要是振動機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車的震源工、車載鉆機的操作工;鉆井發電機房內的發電工及地震作業、鉆前作業的拖拉機手等設備上的振動作業工人。
生產性振動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接觸強烈的全身振動可能導致內臟器官的損傷或位移,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導致組織營養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勞、足背肪博動減弱、皮膚溫度降低;女工可發生子宮下垂、自然流產及異常分娩率增加,振動加速度還可使人出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內耳調節平衡功能失調,出現臉色蒼白、惡心、嘔吐、出冷汗、頭疼頭暈、呼吸淺表、心率和血壓降低等癥狀。全身振動還可造成腰椎損傷等運動系統影響。長期持續使用振動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環、末神經和骨關節肌肉運動系統、心血管系統、骨組織、聽覺器官等都可能受到損傷。
如何預防生產性振動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在很多情況下,振動是不能全部消除或避免的。特別是在一些需使用手持振動工具的作業中,更是如此。對振動的防護,主要是如何減少和避免振動對一些使用手持振動工具的生產人員所造成的損害。振動的頻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動作用于人體的主要因素,氣溫(寒冷是促使振動致病的生要外界條件之一)、噪聲、接觸時間、體位和姿勢、個體差異、被加工部件的硬度、沖擊力及緊張等因素也很重要。
1.改革工藝設備和方法,以達到減振的目的,從生產工藝上控制或消除振動源是振動控制的最根本措施;改進振動設備與工具,降低振動強度,或減少手持振動工具的重量,以減輕肌肉負荷和靜力緊張等;
2.在地板及設備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膠減振動層、軟木減振動墊層、玻璃纖維氈減振墊層、復合式隔振裝置);
3.合理發放個人防護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如使用防振手套、防振墊,以減少振動對人體的作用;
4.改善工作條件。如對工具的重量、振動的幅度、振動的頻率進行限制;對操作人員,實行輪流作業制,使其能得到工間休息等;
5.加強技術訓練,減少作業中靜力作業成分;
6.定期體檢,即是對經常使用振動工具或在振動環境中工作的人員,定期進行體檢,做好振動病的早期防治工作。
篇3:職業振動病危害預防控制措施
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線或弧線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為基準的往復運動,稱為機械運動,簡稱振動。物體離中心位置的最大距離為振幅。單位時間內(S)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它是評價振動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常用基本參數。
振動對人體的影響分為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全身振動是由振動源(振動機械、車輛、活動的工作平臺)通過身體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將振動沿下肢或軀干傳布全身引起接振動為主,振動通過振動工具、振動機械或振動工件傳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見的振動作業
全身振動的頻率范圍主要在1Hz~20Hz。局部振動作用的頻率范圍在20Hz~1000Hz。上述劃分是相對的,在一定頻率范圍(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動作用又有全身振動作用。
1.局部振動作業:主要是使用振動工具的各工種,如砂鉚工、鍛工、鉆孔工、搗固工、研磨工及電鋸、電刨的使用者等進行作業。
2.全身振動作業:主要是振動機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車的震源工、車載鉆機的操作工;鉆井發電機房內的發電工及地震作業、鉆前作業的拖拉機手等野外活動設備上的振動作業工人,如鍛工等。
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及危害
從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觀點看,人體是一個極復雜的系統,振動的作用不僅可以引起機械效應,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應。
人體接受振動后,振動波在組織內的傳播,由于各組織的結構不同,傳導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順序依次為骨、結締組織、軟骨、肌肉、腺組織和腦組織,40Hz以上的振動波易為組織吸收,不易向遠處傳播;而低頻振動波在人體內傳播得較遠。
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對人體的危害及其臨床表現是明顯不同的。
1.全身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振動所產生的能量,能過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變。
人體是一個彈性體,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頻率,當外來振動的頻率與人體某器官的固有頻率一致時,會引起共振,因而對那個器官的影響也最大。全身受振的共振頻率為3Hz~14Hz,在該種條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強。
接觸強烈的全身振動可能導致內臟器官的損傷或位移,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可造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的、生物化學的改變,導致組織營養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勞、足背脈搏動減弱、皮膚溫度降低;女工可發生子宮下垂、自然流產及異常分娩率增加。一般人可發生性機能下降、氣體代謝增加。振動加速度還可使人出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內耳調節平衡功能失調,出現臉色蒼白、惡心、嘔吐、出冷汗、頭疼頭暈、呼吸淺表、心率和血壓降低等癥狀。暈車暈船即屬全身振動性疾病。全身振動還可造成腰椎損傷等運動系統影響。
2.局部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局部接觸強烈振動主要是以手接觸振動工具的方式為主的,由于工作狀態的不同,振動可傳給一側或雙側手臂,有時可傳到肩部。長期持續使用振動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環、末神經和骨關節肌肉運動系統的障礙,嚴重時可患局部振動病。
(1)神經系統:以上肢末梢神經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皮膚感覺、痛覺、觸覺、溫度功能下降,血壓及心率不穩,腦電圖有改變。
(2)心血管系統:可引起周圍毛細血管形態及張力改變,上肢大血管緊張度升高,心率過緩,心電圖有改變.
(3)肌肉系統:握力下降,肌肉萎縮、疼痛等。
(4)骨組織:引起骨和關節改變,出現骨質增生、骨質蔬松等。
(5)聽覺器官:低頻率段聽力下降,如與噪聲結合,則可加重對聽覺器官的損害。
(6)其他:可引起食欲不振、胃痛、性機能低下、婦女流產等。
3.振動病
我國已將振動病列為法定職業病。振動病一般是對局部病而言,也稱職業性雷諾現象、振動性血管神經病、氣錘病和振動性白指病等。
振動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體(主要是手)長期接觸強烈振動而引起的。長期受低頻、大振幅的振動時,由于振動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皮膚分析器與外周血管循環機能改變,久而久之,可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早期可出現肢端感覺異常、振動感覺減退。主訴手部癥狀為手麻、手疼、手脹、手涼、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間發生;其次為手僵、手顫、手無力(多在工作后發生),手指遇冷即出現缺血發白,嚴重時血管痙攣明顯。*片可見骨及關節改變。如果下肢接觸振動,以上癥狀出現在下肢。
振動的頻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動作用于人體的主要主要因素,氣溫(寒冷是促使振動致病的重要外界條件之一)、噪聲、接觸時間、體位和姿勢、個體差異、被加工部件的硬度、沖擊力及緊張等因素也很重要。
勞動保護措施
1、改革工藝設備和方法,以達到減振的目的,從生產工藝上控制或消除振動源是振動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采取自動化、半自動化控制裝置,減少接振;
3、改進振動設備與工具,降低振動強度,或減少手持振動工具的重量,以減輕肌肉負荷和靜力緊張等;
4、改革風動工具,改變排風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專人專機,及時保養和維修;
6、在地板及設備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膠減振動層、軟木減振動墊層、玻璃纖維氈減振墊層、復合式隔振裝置);
7、合理發放個人防護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控制車間及作業地點溫度,保持在16攝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勞動制度,堅持工間休息及定期輪換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統功能的恢復
10、加強技術訓練,減少作業中的靜力作業成分;
11、保健措施:堅持就業前體檢,凡患有就業禁忌癥者,不能從事該做作業;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檢,盡早發現受振動損傷的作業人員,采取適當預防措施及時治療振動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