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制度范本

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制度范本

2024-07-17 閱讀 3647

1、制訂實施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計劃和年度培訓方案,組織開展宣傳和培訓活動,建立培訓檔案。

2、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宣傳,在農產品生產基地、交通要道、集鎮和農民集中場所,制作懸掛宣傳標牌,張貼宣傳標語。

3、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人員應當按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參加業務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

4、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每年組織對村監督員、組協管員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培訓40課時以上。

5、組織村監督員、組協管員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參加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舉辦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

篇2:H縣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一、總則

1、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事故應急機制和救助體系,規范和指導應急處理工作,有效預防并及時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編制依據

依據《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四川省農業廳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郫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結合郫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3、適用范圍

本預案所指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范圍包括,初級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當使用農藥、獸藥及其它化學物質,引起食用農產品污染、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經營、進口等相關活動中突然發生環境安全和使用安全事件。

4、工作原則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處理,堅持統一領導、屬地管理,預防為主、減少危害,依法規范、分級控制,快速反應、科學決策,提高素質、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則。

二、事故分級

按照事故的性質、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圍,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分為四個級別。

1、特別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Ⅰ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1)事故危害特別嚴重,對2個以上省份造成嚴重威脅,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的;

(2)危害特別嚴重,超出事發地省人民政府處置能力的;(3)發生跨境(香港、澳門、臺灣)、或者跨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4)國務院認為需要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負責處置的;

(5)農業部認定的重大轉基因生物安全事件。

2、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Ⅱ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1)危害嚴重,影響范圍涉及省內2個以上市級行政區域的;

(2)造成傷害人數1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的;

(3)造成10人以上死亡病例的;

(4)省級人民政府認定的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5)農業部認定的一般轉基因生物安全事件。

3、較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Ⅲ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⑴影響范圍涉及市(洲)級行政區域內2個以上縣市,給公眾飲食安全帶來嚴重危害的;

⑵造成傷害人數100人以上,或者造成傷害人數100人以下并出現死亡病例的;

⑶市(洲)級人民政府認定的較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4、一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Ⅳ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⑴影響范圍涉及縣級行政區域內2個以上鄉鎮,給公眾飲食安全帶來嚴重危害的;

⑵造成傷害人數30-99人,未出現死亡病例的;

⑶縣級人民政府認定的一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同一事故的分級依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

三、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1、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縣農村發展局應急工作組成立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農發局應急指揮部”)。農發局應急指揮部是全縣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指揮機構。在縣人民政府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機構的統一領導下組織指揮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工作。職責:⑴發布啟動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命令;

⑵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對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⑶對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進行調查和技術鑒定,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

⑷根據需要發布事故的重要信息。

2、縣農發局應急工作組工作機構

縣農發局應急工作組內設5個工作小組,即綜合組、宣傳組、種植業組、畜牧組和保障組。

⑴綜合組主要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的協調、綜合管理工作。(行辦、法規科、信訪辦)

⑵宣傳信息組主要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的宣傳,及時發布應急處置工作動態信息(政研科、信息中心)。

⑶種植業組、畜牧組負責及時提出本行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事故處置建議和方案、參與現場處置、提供技術支撐(農技中心、畜牧中心、科教科)。

⑷保障組主要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經費、物資保障和檢驗技術支撐等工作(財務科、農質中心)。

縣農發局應急工作組啟動后,各有關工作小組的工作立即啟動。

3、縣農發局應急工作專家組

縣農發局負責建立和管理本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專家庫,根據實際需要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專家組的職責是:為預防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提供咨詢和建議,參與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處理工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4、鎮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機構。

各鎮與所在的農(畜)服務片區站組成所在區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機構.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體系,在鎮政府的領導下,在縣農發局的指導下,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四、監測、預警與報告

(一)監測

縣農發局相關科站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重點品種、重點環節、重要季節的監管,開展產地環境、農藥等投入品監督檢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及時掌握和分析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問題及發展趨勢。同時,隨時搜集、匯總省內外、國內外各方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

(二)預警

縣農發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公告制度,及時通報有關農產品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質量安全監測信息。會同有關專家,根據監測和搜集的信息,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流向和擴散范圍,及時做好信息預警工作。

(三)報告制度

1、責任報告單位和人員

⑴農產品種植、養殖的單位和個人以及農產品批發市場;

⑵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發現)單位或個人;

⑶農業主管部門和其它有關部門;

⑷消費者、其他單位或個人。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不得瞞報、遲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瞞報、遲報、謊報,不得阻礙他人報告。

2、報告程序

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地農業部門,應當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程序報告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遵循“及時準確,自下而上”的原則,逐級上報信息,允許越級上報。鼓勵其他單位和個人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情況。

3、報告時限要求

⑴特別重大和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地有關責任報告單位,應在知悉事故后1小時內做出初次報告。

⑵較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地有關責任報告單位,應在知悉事故后2小時內做出初次報告。

⑶一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地有關責任報告單位,應在知悉事故后1日內做出初次報告。

⑷要根據事故處理的進程或者上級的要求隨時做出階段報告;在事故處理結束后7日內做出總結報告。

4、初次報告

事發地農業部門應盡可能報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危害范圍、危害程度、報告單位及聯系人員、聯系方式、事故發生的可能原因、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等,如有可能應當報告事故的簡要經過。

5、階段報告

事發地農業部門既要報告新發生的情況,也要對初次報告的情況進行補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發展與變化、處置進程、事故原因等。

6、總結報告

事發地農業部門對事故的處理工作進行總結,分析事故原因和影響因素,作出事故鑒定結論,提出今后對類似事故的防范和處置建議。

五、應急響應

1、分級響應

⑴特別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Ⅰ級),由國家應急指揮部或辦公室決定。

⑵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Ⅱ級),由省應急指揮部決定。

⑶較大和一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Ⅲ級、Ⅳ級),分別由市級、縣級應急指揮部決定。

2、指揮協調

縣農發局應急工作組按照縣應急指揮部的部署和要求,啟動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提出應急行動原則要求,協調指揮應急處置行動。

3、先期處置

先期處置主要依靠事發地行政區域內的應急處置力量。事發單位和事發鎮與農(畜)服務片區站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措施,充分考慮專家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及時制定緊急處置方案,依法采取緊急處置措施。

4、響應的升級與降級

⑴當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加重,其危害有蔓延擴大的趨勢,情況復雜難以控制時,事發地農業部門應當及時建議本級人民政府報請上級人民政府提升預警和反應級別。

⑵對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會進一步擴散的,應當建議同級應急指揮機構相應降低反應級別或者終止響應。

5、應急終止

按分級響應權限,事故應急處置結束時,由同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指揮機構宣布應急響應結束,進入常態管理。

6、后期處置

⑴有關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財物補償、污染物收集與處理等事項,由縣農發局提出建議方案,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和解決。

⑵有關責任追究,按分級響應權限,分別由農業等相關監管職能部門依法對造成事故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給予懲處。

⑶縣農發局應對事故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故基本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情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取得的經驗及改進建議等。

六、應急保障

1、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監測系統和報告系統,充分實現縣農發局應急工作組與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工作機構之間,以及與科研機構、檢測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2、人員保障

縣鎮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工作機構要明確職能,落實責任,規范工作行為,提高其應對事故的素質和能力。保證在事故發生后,能迅速參與,積極配合,有效完成應急處置工作。

3、資金保障

縣鎮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機構應積極籌集資金,保障工作經費,用于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工作。

4、技術保障

專家組為應急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確保在啟動預警前、事故發生后相關專家能迅速到位,為指揮決策提供服務。

5、宣傳培訓

應當加強對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質量安全知識教育,提高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責任意識,提高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引導科學消費。同時,應加強對所有參加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切實提高對事故的處置能力。

七、附則

1、縣農發局應急工作組日常工作機構——綜合組設在縣農發局信訪接待室,聯系電話:028-。

2、縣農發局應急工作組,根據情況變化,及時修訂本預案。

3、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附件:縣農發局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組

二00九年六月二十六日附件:縣農發局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組

組長:駱開富農發局局長

副組長:熊開成農發局副局長

姚永樂農發局副局長

胡曉玲農發局副局長吳蘭霞農發局副局長王剛農發局黨委副書記

成員:唐興成法規科科長執法大隊大隊長

楊萬全農技服務中心主任

仲北平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

李燕行政辦公室主任

刁小蓉產業與經濟合作科科長

徐澤君信訪接待室主任

劉富平科教科科長徐本立農村經濟信息中心主任魯正坤政研科科長

蒯勇財務科科長王萍農質中心主任各農技片區站站長各畜牧片區站站長

篇3: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運行機制,有效預防、積極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提高應急處置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健康、生命安全和產業健康發展,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1.2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農業部農業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預案,制定本預案。

1.3事件分級

本預案所稱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是指因食用農產品而造成的人員健康損害或傷亡事件。按照《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分級辦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相應分為四級:即Ⅰ級、Ⅱ級、Ⅲ級、Ⅳ級。事件等級的評估核定,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照有關規定進行。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Ⅰ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處置,指導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1.5處置原則

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當地政府和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和指導下,根據職責分工,依法開展工作。

(1)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作為應急處置的首要任務,最大限度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造成的健康損害和人員傷亡。

(2)統一領導。按照“統籌安排、協調配合、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體制,建立快速反應、協同應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

(3)科學評估。有效使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預測預警等科學手段;充分發揮專業隊伍的作用,提高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水平和能力。

(4)預防為主。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做好應急準備,落實各項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加強宣教培訓,提高公眾自我防范和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意識和能力。

2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任務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后,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事件進行分析評估,核定級別,開展處置。Ⅰ級事件發生后,根據要求和工作需要,農業部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指揮事件應急處置工作。Ⅱ級、Ⅲ級、Ⅳ級事件發生后,省、市(地)、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地方政府領導下,成立相應應急處置指揮機構,統一組織開展應急處置。

2.1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設置

全國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總指揮由農業部主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副部長擔任,成員單位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性質、范圍、業務領域和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確定,包括:辦公廳、人事勞動司、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發展計劃司、財務司、國際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種植業管理司、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畜牧業司、獸醫局、農墾局、農產品加工局、漁業漁政管理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駐部監察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科技發展中心等單位以及事件發生地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全國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辦公室主任由局長擔任,成員由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管領導或主管處(室)負責同志擔任。

地方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和日常辦事機構的設置,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2.2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職責

在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負責Ⅰ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主要是協助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2.3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

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負責貫徹落實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的各項部署,組織實施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2.4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

各成員單位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加強對事件發生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工作的督促和指導。

2.5應急處置工作小組組成和職責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啟動后,各工作小組及其成員應當根據預案規定的職責要求,服從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立即按要求履行職責,及時組織實施應急處置措施,并隨時將處理情況報告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

2.5.1事件調查組

調查事件發生原因,做出調查結論,評估事件影響,提出事件防范意見。

2.5.2事件處置組

組織協調當地政府職能部門實施應急處置工作,依法組織實施行政監督、行政處罰,監督封存、召回問題農產品,嚴格控制流通渠道,監督相應措施的落實,及時移送相關案件,依法追究責任人責任。

2.5.3專家技術組

負責為事件處置提供技術支持,綜合分析和評價研判,查找事件原因和評估事件發展趨勢,預測事件后果及造成的危害,為制定現場處置方案提供參考。

3預測預警和報告評估

3.1預測預警

農業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預測預警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綜合協調、歸口管理和監督檢查,通過風險評估、風險監測,及時發現存在問題隱患,提出防控措施建議。

3.2事件報告

農業部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報告制度,包括信息報告和通報,以及社會監督、輿論監督、信息采集和報送等。

3.2.1責任報告單位和人員

(1)農產品種植、養殖、收購、貯藏、運輸單位和個人。

(2)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檢驗檢測機構和科研院所。

(3)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單位。

(4)地方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機構。

(5)其他單位和個人。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不得瞞報、遲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瞞報、遲報、謊報,不得阻礙他人報告。

3.2.2報告程序

遵循自下而上逐級報告原則,緊急情況可以越級上報。鼓勵其他單位和個人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發生情況。發生Ⅰ級、Ⅱ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時,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個小時內向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報告。

(1)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后,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控制措施,第一時間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收到報告的部門應當立即處理,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時通報同級食品安全監管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

(2)發生Ⅲ級事件時,市(地)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并同時通報同級食品安全監管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

(3)發生Ⅱ級及以上事件時,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報告省級人民政府,2小時內報告農業部。

(4)農業部在接到Ⅱ級及以上事件報告后,由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及時通報辦公廳和對口業務司局,按程序及時向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報告,并及時通報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指揮部。

3.2.3報告要求

事件發生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可能報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危害程度、傷亡人數、事件報告單位及報告時間、報告單位聯系人員及聯系方式、事件發生原因的初步判斷、事件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件控制情況等,如有可能應當報告事件的簡要經過。

3.2.4通報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之間應當及時通報。

農業部接到Ⅰ級、Ⅱ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報告后,應當及時與事件發生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溝通,并將有關情況按程序通報相關部門,上報國務院;有蔓延趨勢的,還應向相關地區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通報,加強預警預防工作。

3.3事件評估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評估是為了核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級別和確定應采取的措施。評估內容包括:事件農產品可能導致的健康危害及所涉及的范圍,是否已造成健康損害后果及嚴重程度;事件的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事件發展蔓延趨勢等。

3.4級別核定

事發地上一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會同事發地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根據事件評估結果核定事件級別。

4應急響應

4.1分級響應

按照《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分為四級。Ⅰ級響應,由農業部報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指揮部同意后啟動實施;Ⅱ級響應,由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省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事件處置指揮機構統一指揮處置,農業部加強指導、協調和督促。Ⅲ級、Ⅳ級響應,分別由市(地)、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實施,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加強指導。

4.2指揮協調

(1)農業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指揮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Ⅰ級響應;提出應急行動原則要求,協調指揮應急處置行動。

(2)農業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指揮協調相關司局向農業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提出應急處置重大事項決策建議;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加、指導現場應急處置指揮工作;協調、組織實施應急處置;及時向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報告應急處置行動的進展情況;指導對受威脅的周邊危險源的監控工作,確定重點保護區域。

4.3緊急處置

現場處置主要依靠事發地的應急處置力量。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后,事發責任單位和當地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4.4響應終止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后,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即終止,應急處置隊伍撤離現場。隨即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經現場評價確認無危害和風險后,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批準宣布應急響應結束。

5后期處置

5.1善后處置

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盡快消除事件影響,妥善安置和慰問受害和受影響人員,恢復正常秩序,保證社會穩定。

5.2總結報告

Ⅰ級、Ⅱ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善后處置工作結束后,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總結分析應急處置過程,提出改進應急處置工作的建議,完成應急處置總結報告,報送農業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

6應急保障

6.1信息保障

農業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信息報告系統,由農業部應急處置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信息的收集、處理、分析和傳遞等工作。

6.2技術保障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技術鑒定工作必須由有資質的專業技術機構承擔。

6.3物資保障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所需設施、設備、物資和資金,由同級人民政府財政解決。

7監督管理

7.1獎勵與責任

對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有突出貢獻或者成績顯著的單位、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有失職、瀆職行為的單位或工作人員,根據情節,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

7.2宣教培訓

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和廣大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培訓工作采取分級負責的原則,由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年度組織實施。

8附則

8.1預案管理與更新

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處置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職能職責及相關內容作出調整時,要結合實際及時修訂與完善本預案。

地方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參照本預案,制訂地方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地方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分級應當與本預案相協調一致。

8.2演習演練

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演習演練,檢驗和強化應急準備和應急響應能力,并通過演習演練,不斷完善應急預案。

8.3預案解釋和實施

本預案由農業部負責解釋,自印發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