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傷亡事故預防措施
面對電梯頻頻殺人的傷亡事故,在要求電梯使用單位切實落實《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等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加強對電梯運行的日常巡視,強化電梯鑰匙等管理制度的落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通過技術革新或技術完善、升級,來預防或杜絕電梯傷亡事故的再發生。
一、電梯傷亡事故盤點
電梯使用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電梯的使用規模越來越大,技術不斷改進,安全系數不斷提高。安全鉗一直被做為一個必需的也是最重要的設施安裝在電梯系統中,防止各種原因的轎廂墜落事故發生,基本上保障了乘客的安全。現在的問題主要是在電梯外部打開廳門后因為各種原因而墜落于井道造成傷亡的事故、以及開門留車造成剪切的傷亡事故一直存在著,可以說屢見不鮮。下面就近2年的電梯事故盤點一下:
2012年中國共發生電梯事故36起,死亡28人,受傷15人。其中:
1)、2012年4月13日晚6點50分左右,惠陽淡水生隆大廈小區電梯升至6樓時突發故障,管理員開鎖后,業主方女士從電梯下來時不慎墜入井道中,跌落至一樓身亡。
2)、2012年9月13日下午,湖北武漢一個在建工地發生一起載人電梯從百米高空墜落事故,造成19人死亡。有媒體報道稱,事故升降梯的使用登記牌已經超過限用期限。此外,登記牌上標注了該升降梯核定人數是12人,而事故現場升降梯內有19名工人,明顯超載。
3)、2012年10月27日,合肥兩名年輕男子乘坐電梯行至10樓與11樓之間時,電梯突然失靈不動。小區保安在通知電梯維保廠家后,組織人員進行簡易施救,在施救第一人時,另一人跳下電梯,不慎墜入電梯井身亡。
4)、2012年9月11日晚6時,溫州37歲的余女士抱著18個月大的兒子下樓,婆婆跟在后面一起等電梯。不久電梯門打開了,當她抱著兒子走進電梯后,電梯竟是空的,只是門開了,電梯卻還停留在七樓。母子倆直接從六樓摔到一樓電梯井里,母親死亡,兒子輕傷。
2013年上半年發生的電梯傷亡事故回顧:
1)、2013年3月16日晚,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小竇準備送女友回宿舍,期間,他倚靠著宿舍樓6樓的電梯門,不料這部停用兩個多月的電梯門突然打開,小竇栽進電梯井后直接墜到負2層,因傷重搶救無效離世。
2)、2013年5月,電梯頻頻殺人,3天發生4起電梯“吞人”事故,令人們驚愕,乘坐電梯有些忐忑:
5月14日,湖北宜昌沃爾瑪超市扶梯斷裂,一名女士墜亡;同一天,陜西西安一名女士乘電梯在15樓踏空墜亡;
5月15日,廣東深圳,一名女護士被電梯夾頭身亡;
5月16日,云南玉溪,61歲老人墜入醫院電梯身亡。
為此,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電梯使用單位切實落實《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等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加強對電梯運行的日常巡視,強化電梯鑰匙等管理制度的落實。
進一步分析實際情況要更加嚴重,因為電梯困人事故并非都發生在首層或平層位置,打開廳門施救時若方法不當或工作疏忽就很容易發生墜落事故,當電梯停在兩層中間時,被困人員扒門逃生時也易發生墜落事故,一旦發生高空墜落事故,后果可想而知,非死也得重傷。電梯基站大都設在1樓,相關的操作也大都在這一層,時而有人跌入沒有地下室的電梯底坑,也大都會造成摔傷,嚴重者致殘,若跌入有地下室的電梯底坑,就可能會殃及到生命。
自從電梯大規模地使用以來,這一類型的傷亡事故在世界各地一直存在著,成為在用電梯相關死亡事故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時至今日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在我國,據專家粗略統計在電梯相關的傷亡事故中95%屬于墜入井道這一類型,這一點與國外情況大體相似。
分析以往電梯傷亡事故,操作者大都是打開廳門后不加觀察便以為電梯在本層,有的則是由于疏忽而造成跌入井道。問題是人類本身的生理特點無法完全消除和克服各種各樣的大意、疏忽和失誤,此時的出錯就釀成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另外,廳門在打開的情況下走梯、溜梯而造成的墜落或剪切事故也時有出現。在這類電梯事故中,當事人的肢體被卡于電梯轎廂與地面或是廳門上框而造成傷亡。5月15日,廣東深圳一名女護士被電梯夾頭身亡,就是一起肢體被卡并被拖動的驚心動魄的事故,也給當時一同乘坐電梯其他人員,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究其原因,這類事故多數與電梯制動器有關,或是制動電路失控,或是維修人員忘記去除短接的門鎖電路的封線,或是制動器制動力矩嚴重不足等。5月15日的事故原因,是制動輪上有油,導致制動器制動力矩嚴重不足所致,悲哀啊。
除安裝、維修人員工作中出現的公傷事故外,就在用電梯出現傷亡事故的類型來看,基本上是如下3種:
(1)、轎廂沖頂或墜落造成乘梯人傷亡,現在此種情況已經很少;
(2)、墜落井道引起的傷亡事故;
(3)、開門走梯、溜梯引起的傷亡事故。
歸結到一點,這些傷亡事故大多數都與廳門有直接關系。
二、電梯傷亡事故的對策
電梯傷亡事故很早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已盡可能地完善各種安全保護措施,但這一努力目前只能做到打開廳門后電梯立刻停止運行,優質的控制系統還有短接門聯鎖或門聯鎖繼電器觸點粘連時只能檢修運行,不能起快車。從世界各大名牌電梯使用情況看也是如此,沒有一個能很好地解決電梯轎廂非所在層廳門被打開時能夠預防操作者跌入井道的方法。
有人曾提出在每層的廳、轎門之間加一橫桿,當電梯在這一層時橫桿自動落下,不在此層時橫桿升起,擋著打開廳門的操作者,防止跌入井道事故的出現;有的提出引用汽車安全氣囊的原理加在底坑;還有的在底坑鋪一層安全網(確有這一授權的專利技術)。這些方案的提出和實施說明人們在不斷地考慮怎樣通過一些有效措施來預防墜入井道事故的發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都沒有最終實現,人身傷亡事件始終還存在著。
筆者經過反復思考與推理,認為“有效預防墜入井道事故及剪切事故發生的可行性措施”還是有的,且容易實施。
筆者建議修訂GB7588-2003,加入控制系統必須分別檢測廳門鎖信號、轎門鎖信號,這兩個信號一個有效,另一個無效時,非檢修運行自動點亮井道照明,并觸發報警器報警,這樣就能強迫使操作者或逃生者處于警覺狀態,可以消除或顯著減少操作者和逃生者的疏忽大意,將事故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可以極大降低電梯傷亡事故的發生。還有電梯進入檢修狀態,也應點亮井道照明,電梯人都知道,井道照明保持長期好用的不多,維修人員往往打開井道照明,完事就忘關了,這樣不但浪費電,時間一長燈泡也壞了。檢修自動點亮,正常自動熄滅,多好的事啊。還有,電梯故障造成電梯無法運行時,同樣點亮井道照明,并觸發報警器報警。歸根到底一句話,井道照明要受程序控制,引入井道照明繼電器控制井道照明。
對于電梯控制系統而言,筆者認為只要門鎖處于短接狀態,就不能啟動快車運行。不管電梯處于檢修狀態還是正常狀態,電梯的任何一層廳門被打開,轎廂都應立即停止運行并同時發出警報。另外,當電梯平層后再啟動運行,只要廳門是開著的或廳門前次處于粘連(含短接)狀態,電梯應不能正常啟動,消除開門走梯的可能。
通過判斷廳門鎖信號和轎門鎖信號不一致性、檢修或故障自動點亮井道照明或報警,短接門鎖不能啟動快車這些技術革新措施來消除產生電梯傷亡事故的可能。電梯控制技術的革新或完善及升級是對誤入井道以及開門走梯釀成的墜落或剪切事故的可行性措施及預防性對策。希望有關部門能加以論證,并盡早推動修訂GB7588-2003相關條款,提高電梯安全系數,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三、具體方案
方案原理:
1、電梯控制系統要分別檢測廳門聯鎖、轎門聯鎖信號,二信號不一致時,延遲1秒自動打開井道照明并觸發報警器報警。這樣迫使打開廳門的操作者處于警覺狀態,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報警器電源部分由整流電路及蓄電池組成,用以保證系統對蓄電池的充電,使該系統在停電的情況下能夠發出報警聲響
2、電梯故障停止在非門區時,延遲1秒自動打開井道照明并觸發報警器報警。提醒被困人員不要擅自扒門自救。
3、電梯轉換檢修操作方式時,延遲1秒自動打開井道照明,給井道內檢修、保養工作,提供足夠的亮度,方便工作,避免發生刮碰事件。
4、電梯每次啟動都要分別檢測廳門鎖信號和轎門鎖信號,不論廳門鎖還是轎門鎖只要有一個短接或粘連,就不能啟動電梯快車運行,并報警。防止開門運行造成剪切事故。
5、當電梯發生溜車時,或因故停止在非門區狀態下,控制系統要取消呼梯指令并進入慢車尋層或尋址,禁止立即快車啟動,避免造成電梯事故。
對于電梯開門走梯、溜梯這一現象,一種是屬于電路控制方面的問題(前面已給出了解決的方法),另一種則是抱閘制動器出現了問題。制動器故障而造成開門走梯則有3種可能:
(1)制動器機械卡阻、斷裂造成的失控;
(2)制動器長期沒有進行相應的保養調整,相關機械的磨損造成制動力矩不夠;
(3)制動器機械調整嚴重失當。
當電梯經常出現平層超差地面±30mm,甚至更多這種不正常情況,這顯然屬于第2種或是第3種情況。在平層超差問題出現的初期相關人員要及時通知維保人員進行相關的調整,避免發生溜車事故。
6、電梯控制系統應檢測平層誤差。對一定時間(如60分鐘)內超過±30mm誤差2次,就應做為故障限制電梯運行,迫使出現平層超差時維修人員必須維修調整電梯。這將有效防止制動機械磨損或是調整不當而造成的開門溜梯現象的發生,達到防患未然的目的。
實際上系統檢測到平層超差時,發出報警并令電梯保護,停止運行是完全可能的,例如當平層超差時,控制系統發出報警,提醒進出的乘客注意,防止被高出的地坎絆倒。當乘客進出轎廂完畢后,只要電梯關好廳門,電梯依然正常運行,但在實際電梯運行中,如果60分鐘內出現平層超差2次,控制系統就應記錄故障,并停止電梯運行,同時報警。乘客或是物業安全管理人員就會通知維修人員進行處理,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預防開門走梯、溜梯事故的發生。
四、修改GB7588-2003相關條款的建議
1、在GB7588-2003的“5.9井道照明”中增加井道照明開啟條件:1)電梯控制系統檢測到廳門聯鎖、轎門聯鎖二信號不一致時,延遲1秒自動打開井道照明并觸發報警器報警(這樣緊急開鎖就會自動點亮井道照明;2)電梯故障停止在非門區時,延遲1秒自動打開井道照明并觸發報警器報警;3)電梯進入檢修狀態自動打開井道照明;4)手動開啟。
井道照明繼電器的使用要求,利用常閉點控制井道照明,這樣電梯正常運行,井道照明關閉,當門鎖檢測異常、電梯故障、系統掉電及進入檢修操作都能保證井道照明點亮。
2、在GB7588-2003的“7.7.2對剪切的保護”中修改“7.7.2.1為:除了7.7.2.2情況外,如果一個層門或多扇層門中的任何一扇門開著,在正常操作情況下,應不能啟動電梯或保持電梯繼續運行,若廳門聯鎖短接或粘連時,電梯停止后不能再次正常啟動,然而,可以進行轎廂運行的預備操作。”
3、在GB7588-2003中,加入“電梯控制系統檢測平層誤差的要求”,對一定時間(如60分鐘)內超過±30mm誤差2次,就應做為故障限制電梯運行。防止制動機械磨損或是調整不當而造成的開門溜梯現象的發生。
即在GB7588-2003的“14.1.1故障分析的14.1.1.1可能出現的故障:
a)無電壓;
b)電壓降低;
c)導線(體)中斷;
d)對地或對金屬構件的絕緣損壞;
e)電氣元件的短路或斷路以及參數或功能的改變,如電阻器、電容器、晶體管、燈等;
f)接觸器或繼電器的可動銜鐵不吸合或吸合不完全;
g)接觸器或繼電器的可動銜鐵不釋放;
h)觸點不斷開;
i)觸點不閉合;
j)錯相。”中追加k)平層超差。
五、結束語
切實落實《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等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加強對電梯運行的日常巡視,強化電梯鑰匙等管理制度落實的同時,政府要加大安全技術培訓和監督監察的力度,學者專家要研究如何通過技術革新或技術完善、升級,預防或杜絕電梯傷亡事故的再發生是我們電梯人的共同責任。提高電梯安全系數,減少或杜絕電梯傷亡事故的發生,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篇2:電梯傷亡事故預防措施
電梯傷亡事故及預防措施
1、問題的提出
自從電梯發明100多年來,電梯的使用規模越來越大,技術不斷被改進。安全鉗一直被做為一個必需的也是最重要的設施安裝在電梯系統中,防止各種原因的轎廂墜落事故發生,基本上保障乘用者的安全。現在的問題是在電梯外部打開廳門后因為各種原因而墜落于井道造成傷亡的事件卻一直存在著,僅南京市而言去年1年就發生4起與電梯相關死亡事故,其原因就是1個:廳門打開后由于疏忽而跌入底坑。進一步分析實際情況要更加嚴重,這是因為電梯基站大都設在1樓,相關的操作也大都在這一層,如若跌入沒有地下室的電梯底坑的話,大都會造成摔傷或是致殘。
自從電梯大規模地使用以來,這一類型的傷亡事件在世界各地一直存在,成為在用電梯相關死亡事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至今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根據以色列這一方面情況資料看,由廳門打開而墜入井道造成死亡的有12起,是主要的死亡事故原因。傷亡總數為31起,列第2位。第1位事故原因是乘員被卡在移動部件之間,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轎門的簡易電梯情況下造成的(我國基本不存在)。
在我國,據專家粗略統計在電梯相關的事故中95%屬于墜入井道這一類型,這一點與國外情況大體相似。分析以往事故,操作者大都是打開廳門后不加觀察便以為電梯在本層,有的則是由于疏忽而造成跌入井道。問題是人類本身的生理特點無法完全消除和克服各種各樣的大意、疏忽和失誤,此時的出錯就釀成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另外,廳門在打開的情況下走梯、溜梯而造成的事故也時有出現。在這類電梯事故中,當事人的肢體被卡于電梯轎廂與地面或是廳門上框而造成傷亡。究其原因這類事故與電梯制動機械有關,或是制動電路失控,或是維修人員忘記去除短接的門鎖電路的封線等。除安裝、維修人員工作中出現的公傷事故外,就在用電梯出現事故的類型來看,基本上是這3種:
(1)轎廂沖頂或墜落造成乘梯人傷亡(已經很少);
(2)墜落井道事故;
(3)開門走梯、溜梯引起的事故。歸結到一點,這些事故都與廳門有直接關系。
2對策
這些問題很早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已盡可能地完善各種安全保護措施,但這一努力目前只能做到打開廳門后電梯立刻停止運行。從世界各大名牌電梯使用情況看也是如此,沒有一個能很好地解決電梯轎廂非所在層廳門被打開時能夠預防操作者跌入井道的方法。例如有人提出在每層的廳、轎門之間加一橫桿,當電梯在這一層時橫桿自動落下,不在此層時橫桿升起,擋著打開廳門的操作者,防止跌入井道事故的出現;有的提出引用汽車安全氣囊的原理加在底坑;還有的在底坑鋪一層安全網(確有這一授權的專利技術,并在極少數電梯底坑安裝)。
這些方案的提出和實施說明人們在不斷地考慮怎樣通過一些有效措施來預防墜入井道事故的發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都沒有最終實現,人身傷亡事件始終還存在著。如果此時在廳門剛剛打開時就發出報警聲響,并且井道內的燈光全部打開,強迫使操作者處于警覺狀態,則可以消除操作者的疏忽大意,將事故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對于電梯控制制動電路而言,無論是短封著門鎖電路或是其它情況,也不管電梯處于檢修狀態還是正常狀態,電梯的任何一層廳門被打開,轎廂都立即停止運行(同時發出報警)。另外,當電梯平層后再啟動運行,只要廳門是開著的,電梯便不能啟動,消除開門走梯現象。從這兩個環節消除產生事故的可能,這便是電梯層門安全報警系統對誤入井道以及開門走梯產生事故的預防對策,可以認為是積極主動措施。
3條件
既然是轎廂非所在層的廳門被打開時的報警系統,那么轎廂非所在層的廳門數量就有可能是1層也可能是10層、二三十層甚至近百層。因為每一層廳門都有被操作者打開的可能,必須對每層廳門都進行檢測。即使這樣廳門又分成多種類型,有單開門、雙開門、三折門、柵欄門……,實際上還要考慮到適合于正在設計制造中的電梯,也要適用于正在使用中的各種形式各個年代的電梯。并且還要滿足下列條件:
(1)系統簡單,最大程度地降低系統本身產生故障的可能性;
(2)安裝方便,盡力減少安裝人員的工作量,減少各種使用工具、量具及測試設備;
(3)減少調試,降低安裝人員的技術要求;
(4)適應性廣,耐熱耐寒,電壓使用范圍寬,抗塵埃,抗強電磁干擾;
(5)可靠性強,不易誤報警;
(6)檢修方便,包括在檢修電梯的情況下,以及系統本身出現故障時的檢修;
(7)造價低廉,便于推廣使用;
(8)體積小,便于安裝于電梯控制柜內;
(9)停電能用,雖然不能點亮井道燈,但仍有報警聲;
(10)使用簡捷,不需用戶進行其他相關的操作
;(11)長期使用,至少滿足電梯近千萬次的使用壽命;
(12)具有獨立性,與電梯原有的控制電路無關。
由于上述條件的十分苛刻,這就對電梯層門安全報警系統的設計方案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實際上真正困難的是找到一種轎廂非所在層廳門被打開時以及停層時轎廂位置不在安全區域的檢測方法。
4具體方案
經多次修改和不斷改進,現采用的方案是在每層廳門安裝檢測機構,當檢測到電梯轎廂非所在層廳門被打開時的信號后,由控制電路進行處理,點燃井道內原有的全部照明燈,同時安裝在井道內的蜂鳴器發出"嘀…嘀"報警聲,這樣迫使打開廳門的操作者處于警覺狀態,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當電梯廳門未關閉而轎廂啟動時,一旦離開門區,系統檢測到廳門未關這一狀態后,控制電路中發出指令,斷開串接與電梯控制電路電機主接觸器線圈及抱閘的供電回路,使電梯不再運行。實際上是在電梯原有的廳門安全保護觸點電路基礎上再增加1組廳門位置安全保護電路,形成廳門門鎖電觸點回路-廳門安全位置回路雙重保護作用,只要有一個回路被打開,電梯就不能運行。該報警系統由4部分組成:
(1)檢測部分是由設在每層廳門的檢測機構完成;
(2)控制部分是將測檢到的轎廂非所在層廳門被剛剛打開時(<5cm)的信號加以處理控制;
(3)執行機構由加在每一層的蜂鳴器及井道照明控制開關以及一組繼電器常閉觸點組成;
(4)電源部分由整流電路及蓄電池組成,用以保證系統對蓄電池的充電,使該系統在停電的情況下能夠發出報警聲響。
5其他
對于電梯開門走梯、溜梯這一現象,一種是屬于電路控制方面的問題(前面已論述過解決的方法),另一種則是抱閘制動機械出現了問題。機械故障而造成開門走梯則有3種可能:
(1)機械上出現金屬材料突然損壞、斷裂造成的失控;
(2)長期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相關機械的磨損造成制動力矩不夠;
(3)相關制
動機械調整嚴重失當。從去年北京8月1日某住宅樓電梯溜梯造成田女士致殘事故的報道中反映出該電梯事故前一星期就出現平層超差樓面±30mm,甚至達到80mm這種不正常情況,這顯然屬于第2種或是第3種情況。
如果在平層超差問題出現的初期有關人員意識到這一點,并進行相關的調整,可能就不會出現這一事故。該報警系統就有這一功能,當平層誤差超過30mm就會下令電梯不再運行,迫使出現平層超差時令維修人員非維修調整不可。從這一角度來防止制動機械磨損或是調整不當而造成的開門溜梯現象的發生,達到防患未然的目的。實際上系統檢測到平層超差時,發出報警并令電梯停止運行是完全可能的,例如當平層超差時,報警系統發出報警,提醒進出的乘員防止被高出的地坎絆倒。當乘員進出轎廂完畢后,只要電梯關好廳門,電梯依然正常運行,但在實際電梯運行中,如果三番五次地出現平層超差,引起系統經常報警的話,乘員或是管理人員也會通知維修人員進行處理,從這一點考慮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預防開門走梯、溜梯事故的發生。
根據己安裝這一系統的江蘇省婦幼衛生保健中心2臺醫梯、2臺客梯的情況看,當廳門被打開不足5cm時以及平層超差3cm時系統便會發出不小于64dB的報警聲響。該報警系統對電梯的運行及對電梯的維修工作都不產生影響。例如當需要檢修電梯的各層廳門系統時,維修人員只要將位于電梯機房的該報警系統控制裝置面板上的開關撥下或是電梯轎頂燈打開,井道燈便點亮,此時的檢修過程中遇到打開非轎廂所在層廳門時,系統不再發出報警聲響。當檢修完畢之后,將開關撥回或是關閉轎頂燈,系統便恢復報警狀態。整個系統達到了預期的設計目的和各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