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某礦風井施工地面設施防火滅火安全措施

某某礦風井施工地面設施防火滅火安全措施

2024-07-17 閱讀 8315

為貫徹執行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保證礦井施工安全進行,嚴防火災事故的發生,現制定地面設施防火滅火安全措施如下:

一.防火措施:

1.配電所、壓風機房、絞車房、火藥庫、井口房和木料加工場等各處設施,要嚴格執行防火措施。

2.絞車房內不準堆放易燃易爆物品,房內的通風裝置要經常開啟,東、西絞車房配備MFZ.8型干粉滅火器各2臺,防火鐵锨各2把,砂箱。

3.井口房及壓風機房附近20米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配備MFZ.8型干粉貯壓式滅火器各2臺,防火鐵锨各2把,砂箱。

4.配電所內嚴禁煙火,并在運行中加強維護檢修,始終保持設備的良好性能,配備MFZ.4型干粉貯壓式滅火器、MY.4型泡沫滅火器各2臺,防火鐵锨2把,砂池2個。

5.井口房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必須在工作地點的下方用不燃性材料設施接受火星,工作完畢后,工作地點應再用水噴灑。

6.火藥庫圍墻內不準植樹,所有枯草、干枝等易燃物要清除掉,配備型干粉推車式滅火器、干粉貯壓式滅火器各2臺,消水防池、消防水桶四個,防火沙堆、防火鐵锨等消防設備。

7.器材倉庫及木料場內嚴禁煙火,器材倉庫內器材應分類存放,木料堆放應遠離工人宿舍,配備MFZ.8型干粉貯壓式滅火器2臺。

8.消防器材非因處理事故不得使用,處理事故所消耗的材料要及時補充,并作定期檢查更換。

二.滅火措施

一旦發生火災,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就地滅火,并及時報告值班室。滅火方法如下:

1.撲滅油類、瀝青及酒精引起的火災

對這類火災,用窒息性滅火材料撲救,如泡沫滅火器,砂子、黃土及濕麻袋等。

2.撲滅可燃性氣體引起的火災

首先關閉氣體管道或壓縮容器的閥門,然后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或用大量水噴射,冷卻裝有可燃性氣體的容器。

3.撲滅電氣設備及電纜引起的火災

首先切斷電源,其次,疏散燃燒物附近的可燃物,最后用滅火器滅火。

4.撲滅木材及其他可燃性建筑材料引起的火災

滅火時,用強力水流沖射,同時迅速組織人力搬走附近未被延燃的可燃物或用水澆濕附近可燃性材料。

篇2:X礦井綜合防滅火安全措施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第215條之規定“生產和在建礦井必須制定井上、下防火措施?!惫梳槍Ρ镜V實際情況,制定井上下綜合防火措施如下,審批后望各單位嚴格執行。

一、地面防火

1、木料場、矸石山、爐灰場距離進風井不得小于80m。木料場距離矸石山不得小于50m。

2、不得將爐灰場設在進風井的主導風向上風側,也不得設在表土10m以內有煤層的地面上和設在有漏風的采空區上方的塌陷范圍內。

3、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為中心的聯合建筑,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建筑。

4、礦井必須設地面消防水池,且水池水量必須經常保持不少于200m3的水量。

5、副井井口房應設防火鐵門,防火鐵門必須嚴密并易于關閉,打開時不得妨礙運輸和人員通行,并每季度維修一次。

6、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7、井上必須設置消防材料庫,并應設在井口附近,有軌道直達井口,但不得設在井口房內。消防材料庫儲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種和數量應符合有關規定,并定期檢查和更換。材料和工具不得挪作它用。

8、每季度應對井上消防材料庫和和其它重要場所的消防器材設置情況進行一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9、礦井的所有的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料場等處應有防火措施或制度,并必須符合國家有關防火的規定。

二、井下防火

1、井下必須建立健全消防供水管路系統。消防供水管路可與防塵用水管路共用,但在發生火災時必須保證消防用水,并在礦井的水平、采區、采煤工作面投產時同時投入使用。確保送到用水地點時,管中水壓不低于0.4mpa,水量不小于0.5m3/min。礦井主要運輸巷、采區進回風道、膠帶運輸巷、上下山、采煤工作面上下順槽、掘進巷道、煤倉口、溜煤眼口等地點均應設置消防管路。井下消防管路系統應每隔100m設置支管和閥門,帶式輸送機巷道中每隔50m設置支管和閥門。

2、井筒、井底車場、主要絞車道與主要運輸道、回風巷的連接處,井下機電設備硐室,主要巷道內帶式輸送機機頭前后兩端各20m范圍內,都必須用不燃性材料支護。

3、在井下和井口房,嚴禁采用可燃性材料搭設臨時操作間、休息間。

4、井下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子。

5、井下和井口房內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如果必須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進風巷和井口房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每次必須制定安全措施,并遵守下列規定:

(1)指定專人在場檢查和監督。

(2)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地點的前后兩端各10m的井巷范圍內,應是不燃性材料支護,并應有供水管路,有專人負責噴水。上述工作地點應至少備有2個滅火器。

(3)在井口房、井筒和傾斜巷道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必須在工作地點的下方用不燃性材料接受火星。

(4)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燈工作地點的風流中,瓦斯濃度不得超過0.5%,只有在檢查作業地點附近20m范圍內巷道頂部和支護背板后無瓦斯積存時,方可進行作業。

(5)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完畢后,工作地點應再次用水噴灑,并應由專人在工作地點檢查一小時,發現異狀,立即處理。

(6)煤層中未采用砌碹或噴漿封閉的主要硐室和主要進風巷中,不得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

7、井下使用的煤油、汽油和變壓器油必須裝入蓋嚴的鐵桶內,由專人押運送至使用地點,剩余的煤油、汽油和變壓器油必須運回地面,嚴禁在井下存放。

6、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等,也必須存放在蓋嚴的鐵桶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和紙,也必須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由專人送到地面處理,不得亂扔亂放。嚴禁將剩油、廢油潑灑在井巷或硐室內。

7、井下清洗風動工具時,必須在專用硐室內進行,并必須使用不燃性和無毒性洗滌劑。

8、井下消防材料庫應設在每一生產水平的井底車場或主要運輸大巷中,并應裝備消防列車。庫內儲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種和數量應符合有關規定,并定期檢查和更換。材料、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9、井下爆破材料庫、機電設備硐室、檢修硐室、材料庫、井底車場、使用帶式輸送機和耦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應備有滅火器材。其數量、規格和存放地點,應在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中確定。

10、每年應組織井下工作人員參加救災演習,并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12、每季度應對消防管路系統、消防材料庫和消防器材的設置情況進行1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13、井上必須裝設防雷電和防短路的保護裝置。

14、永久性井下中央變電所和井底車場內的其他機電硐室,應砌碹或用其它可靠的方式支護。采區變電所應用不燃性材料支護,硐室必須裝有向外開的防火鐵門。鐵門全部敞開時,不得妨礙運輸。鐵門上應裝設便于關嚴的通風孔。裝有鐵門時,門內可加設向外開的鐵柵欄門,但不得妨礙鐵門的開閉。

15、從機電硐室出口防火鐵門起5m內的巷道,應砌碹或用其它不燃性材料支護。硐室內必須設置足夠數量的撲滅電氣火災的滅火器材。

16、采掘工作面配電點的位置和空間必許能滿足設備檢修和巷道運輸、礦車通過及其它設備安裝的要求,并用不燃性材料支護。

17、井下電纜必須選用經檢驗合格的并取得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的阻燃電纜。

18、橡套電纜的修補連接(包括絕緣、護套已損壞的橡套電纜的修補),必須采用阻燃材料進行硫化熱補或與熱補具有同等效能的冷補。

19、采用滾筒驅動帶式輸送機運輸時,必須使用阻燃輸送帶。帶式輸送機托輥的非金屬材料零部件和包膠滾筒的膠料,其阻燃性必須符合有關規定,并應裝設溫度保護、煙霧保護和自動灑水裝置。液力耦合器嚴禁使用可燃性傳動介質。

20、礦井每年應進行一次反風演習。

21、采用防靜電、阻燃且已取得煤礦礦用安全標志的風筒、隔爆水槽、隔爆水袋

22、嚴禁攜帶明火下井。

23、嚴禁采用產生火焰的爆炸器材和爆破工藝。

三、防治煤層自然發火措施

1、嚴格落實各項防火制度與措施,進一步加強防火隊伍,強化防火人員的技術素質。

2、加強通風管理,不斷優化礦井通風系統,使通風系統時時保持合理、穩定、安全、可靠,滿足防火要求。

3、礦井必須采取綜合(包括灌漿、噴注阻化劑、注惰性氣體、注膠、均壓等)預防煤層自然發火的措施,回采工作面要采取隨采隨灌的防火措施,對其它容易發火地點,必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合理方法實施防火措施。配備齊全防滅火設備、器材和材料。

4、工作面回采時,合理利用新工藝、新方法,提高回采率,盡可能的減少丟煤;加快回采速度,防止采空區發生煤炭自然發火現象。

5、在采煤工作面的軌道及皮帶順槽內,每隔10-20米左右及時構筑攔漿防火墻,工作面回采完畢后要在45天內封閉嚴密。

6、工作面切眼、停采線及兩順槽等區域要針對性的采取有效防滅火措施。

7、充分利用束管監測系統與人工取樣相結合,作好防火的預測預報工作,定期對井下可能發火地點進行氣體成份分析,發現隱患及時進行處理。

8、完善消防供水系統,保證用水地點水壓及水量合乎要求,并按規定設齊三通閥門。

9、每年要按規程規定進行一次礦井反風演習和救災演習。

四、不同地點防火處理方法

1、工作面回采前在上、下順槽噴灑阻化劑防火。

2、上、下順槽噴灑mgcl2阻化劑。

3、上、下順槽頂部高冒處(大于0.5m)、空洞噴灑凝膠或用羅克休等不燃性材料充實。

4、采空區:采空區防火采用黃泥灌漿為主,注膠、注氮、均壓通風、堵漏、進、回風隅角構筑全斷面攔漿防火墻、進風隅角設全斷面擋風簾為輔的綜合防火技術,防止采空區煤層自然發火。

5、斷層等地質構造處:斷層等地質構造處的煤體破碎,丟煤較多,工作面推進速度減慢,應對破碎帶及附近進行重點灌漿注膠。

6、停采線防火:工作面停采后,對停采線煤柱噴灑凝膠阻化劑防火;工作面封閉后,對停采線加強灌漿。

7、加快工作面推進速度,提高回采率,減少采空區丟煤,采完后抓緊工作面的撤除工作,保證45天內封閉。

8、預測預報

(1)利用束管監測裝置對co及其它有害氣體濃度進行連續檢測。

(2)在工作面回風順槽設co傳感器。

(3)每天在工作面回風隅角取樣化驗分析氣體成分。

(4)專職瓦檢員每班對工作面回風隅角和回風流分別檢查co濃度。

9、防火工藝

(1)灌漿防火

采用黃泥作漿材,泥水比控制在1:3-4,灌漿站設在主井地面,攪拌機機械制漿,同時在漿液中加入6‰~10‰mgcl2阻化劑。

②灌漿方式:

工作面采用隨采隨灌方式,灌漿量每生產萬噸煤不少于100m3黃泥,在兩順槽密閉后,注滿停采線采空區。

(2)阻化劑防滅火

采用噴灑或氣霧阻化方式,對進回風順槽、停采線煤壁和采空區噴灑。

(3)凝膠防火

采用壓注和噴灑兩種方式,壓注或噴灑于進回風順槽中,高冒和巷道冒頭等地點。

(4)注氮防火

①工作面軌道順槽安裝專用注氮管路(φ89mmpe管),每月檢查一次管路的氣密性,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②采用“動態監測、適時注氮”方法。以工作面回風隅角檢測出的co及c2h4含量為依據,按照我礦煤自燃標志氣體指標適時進行注氮。注氮時,利用工作面的進風順槽(進風隅角)埋設注氮管進行注氮。注氮管路要適時斷開,保證注入的氮氣進入采空區氧化帶。期間,要配合其它防火措施,并加強對采空區氣體的檢測分析,當隱患消除后可停止注氮。在工作面正常生產時,特別在月推進速度超過100米時,不需進行注氮。

③每月開動制氮機不少于兩次,每次開動時間不少于3小時,并取樣分析n2濃度。n2濃度不小于97%,確保制氮設備時刻保持完好,n2源穩定可靠,以便在出現災情時能夠迅速投入使用。

10、布置在煤層中的開拓巷道:必須砌碹或錨噴,碹后的空隙和冒落處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密實,或用無腐蝕性、無毒性的材料(如凝膠)進行處理。

11、掘進中的煤巷:頂板高冒處要及時充填、噴漿或噴凝膠阻化劑。

注意事項:

1、注漿站要保證漿池中漿液浸泡時間并攪拌均勻,浸泡攪拌時間應不低于15分鐘,漿液要保證濃度。

2、每次注漿前注漿工要檢查管路,發現漏液、閘門失效等問題要及時處理。

3、注漿工要漿前必須明確注漿地點,然后將通往該地點的各級閥門打開,并根據實際情況要漿。

4、工作面潰漿、堵管、爆管、閘閥漏漿時,要首先通知井上停止下漿,并派人關閉上一級閥門,然后進行處理。處理時嚴禁管口對人,處理不了時,要及時匯報,根據實際情況另行研究措施處理。

5、中途堵管時,應先通知井上停止下漿,然后逐級打開卸漿閥,初步判定堵管的大概位置,將堵管附近閘閥打開放漿,此后拆開管路將堵塞物取出

6、井上、井下注漿人員要密切配合,加強聯系,嚴禁工作人員脫崗。井下人員要不停的巡視管路,地面注漿站接到停止注漿的通知后,應立即停止注漿。

篇3:礦井通風防瓦斯防煤塵防滅火安全措施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認真做好礦井“一通三防”工作,杜絕瓦斯等事故的發生,確保礦井安全生產,特制定綜采工作面通風、防瓦斯、防滅火、防煤塵安全措施計劃。

一、通風安全措施計劃

1、綜采工作面所有用風地點,要保證進回風巷道整齊,無雜物,杜絕在進風巷設置調風裝置。

2、對尾巷的風量要實時監控,尤其對采煤過程中造成的風量變動要及時分析,變動較大的需立刻上報通風部,以便及時采取對策,排除隱患。

3、定期對工作面各地點的風量進行全面測量。若發現變動較大,需立即上報并停產,待查明原因,解決處理后方可恢復生產。

4、定期檢查工作面內巷道暢通情況,若浮煤過大或有落煤擁堵巷道需立即通知坑口清理,合格后方能生產。

二、防瓦斯安全措施計劃

(一)防止瓦斯引燃安全措施

1、機電部要加強機電設備管理,防止火源的產生。井下使用的防爆型電氣設備,必須具有“產品合格證”、“防爆合格證”、“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并檢查其安全性能,檢查合格并簽發合格證后,方準入井。

2、井下所有地點停風時,必須執行風電閉鎖制度。

(二)防止瓦斯積聚措施

1、加強通風,正確分配風量,及時檢測采面上隅角瓦斯。

2、正確選擇通風構筑物,并加強管理,防止漏風。

3、通風工、瓦檢工和所有井下職工必須牢記《規程》中有關瓦斯濃度的規定,并堅持按規定執行。

4、通風、瓦檢人員要嚴格執行井下交接班制度,并按瓦斯巡檢規定的時間、地點,向調度室匯報,防止空班、漏檢、假檢,嚴格做到“三對照”。當發現險情時,要及時匯報,并撤出危險地區的工作人員。

5、回采面結束后,要及時回收,及時封閉,不得留盲巷。發現盲巷要及時密閉,并掛上“禁止入內”的牌子。

6、采煤工作面上工作面、上隅角、回風流、尾巷必須設置甲烷傳感器。

(三)防止瓦斯事故擴大的措施

1、回采工作面應采用獨立通風。

2、瓦斯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要冷靜沉著,首先判斷發生事故的地點和可能波及的范圍,迅速組織搶救傷員撤離,并及時向調度室匯報。

3、撤退原則:位于事故地點進風側人員應迎風撤退,位于事故地點回風側人員應打開并戴好自救器順風撤退,并盡快進入新鮮風流中,如果人員在爆炸地點附近無法及時撤退時,應面向下臥倒,口鼻附臥于水溝或用濕毛巾掩口鼻向下,盡量避免沖擊波或有害氣體侵襲和傷害。

三、防煤塵安全措施計劃

(一)防止煤塵積聚措施

1、完善灑水防塵系統,溜子、皮帶機頭、溜煤眼等轉載點都要安裝灑水噴霧裝置。

2、所有回采面在回采前必須進行煤壁中孔與淺孔注水,從根本上治理煤塵。

3、通風維修必須堅持定期沖刷巷道。

4、采煤工作面每個放煤口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噴霧要堅持正常使用。

5、必須在綜采工作面進回風巷設置隔爆設施,并健全管理制度。

(二)防止煤塵引燃安全措施

1、機電部要加強機電設備管理,防止火源的產生。井下使用的防爆型電氣設備,必須具有“產品合格證”、“防爆合格證”、“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并檢查其安全性能,檢查合格并簽發合格證后,方準入井。

2、井下所有地點停風時,必須執行風電閉鎖制度。

(三)防止煤塵事故擴大的措施

1、實行分區通風。

2、在每一個綜采工作面進回風巷安設隔爆水棚。

3、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要冷靜沉著,首先判斷發生事故的地點和可能波及的范圍,迅速組織搶救傷員撤離,并及時向調度室匯報。

6、撤退原則:位于事故地點進風側人員應迎風撤退,位于事故地點回風側人員應打開并戴好自救器順風撤退,并盡快進入新鮮風流中,如果人員在爆炸地點附近無法及時撤退時,應面向下臥倒,口鼻附臥于水溝或用濕毛巾掩口鼻向下,盡量避免沖擊波或有害氣體侵襲和傷害。

四、綜采工作面防止火災安全措施計劃

(一)井下火災的預防措施

(1)井下使用的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必須裝在蓋嚴的鐵桶內,由專人運送至使用地點,剩余的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必須運回地面嚴禁在井下存放。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等,必須存放在蓋嚴的鐵桶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和紙,也必須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由專人定期送到地面處理,不得亂扔亂放,嚴禁將剩油潑灑在井巷或峒室內。

(2)機電部防爆檢查組負責檢查井下防爆設備的安全性能。庫存設備和五小電器必須經防爆組檢查其防爆性能合格后,發證方可入井使用,否則不準入井。

(3)高壓、檢漏裝置要經常保持良好的運行和監視狀態,要有專人負責,對高壓、漏電故障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防止無計劃停電停風事故。

(4)對變電所的高壓電氣設備的過流試驗、無壓釋放及油質化驗項目要按時作預防性試驗,保持良好的保護性能。

(5)運送爆炸性或易燃性物品時,要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第310、311、312條之規定執行。

(6)各用電設備必須裝有過流保護裝置,并符合規程規定。保險絲按容量選用,嚴禁用其它金屬絲代替。

(7)井下要采用礦用安全型照明燈,其線路要用不延燃橡膠或鎧裝電纜,電壓不得超過127伏。

(8)設備司機,采區變電所專職值班員要經常檢查設備的運行情況,若發現高溫、冒煙或發火應立即停止運轉,進行處理,并報告生產調度室。

井下消防材料庫應儲備足夠的滅火材料和工具。

(10)綜采工作面主要進、回風巷,并經常灑水降塵。

(11)井下嚴禁吸煙、嚴禁攜帶引火源下井,每位入井人員要嚴格遵守,井口檢身工與入井證發放工共同把關。

(二)內因火災的預防措施

1、及時進行煤炭自然發火預測預報工作。瓦檢工每周負責對所轄區域內高冒區及采面上隅角進行防火檢查。通風部每周對主要密閉、回風巷等重點區域進行一次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溫度等參數的測定,發現問題及時匯報。

2、監控室要連續不斷的監測各采掘場所地點的有害氣體變化情況,并作好記錄存檔。

3、通風部調整通風系統時,要盡量降低采空區兩端的風壓差避免采空區漏風。

(三)滅火步驟和防止蔓延措施

1、偵察火災情況:火災發生后迅速布置消防人員作好滅火準備。著重了解燃燒物種類和燃燒方向,火源是否圍困人、是否有易燃物品,按照具體情況決定撲救措施。

2、疏散物質:滅火時應按照先控制、后消滅的原則,積極搶救人員,保護和疏散物質,集中力量,包圍重點,逐步分隔滅火。

3、用水包圍火源,防止火勢蔓延。

4、使用一切滅火器材滅火:根據火情與具體情況,積極組織人力物力盡快撲滅。

5、拆除臨時建筑形成空間,隔斷火區,防止蔓延。

6避難人員要盡快戴好自救器,迎著新鮮風流,盡快撤到大巷。若撤退路線被火區隔斷不能通行時,應盡快進入避難硐室,或搭建臨時避難硐室,等待救護人員前來救護。

7災區負責人及時清點人數,救護隊盡快使災區全部人員脫險。

8救護隊在幫助撤出和救護災區人員的同時,應進行火區偵察,

觀察火勢,確定火源,制定滅火方案。

(四)合理通風,控制火勢發展

1、火災發生后,在一般情況下,要保持正常通風,不得隨意停風和反風,以免破壞正常通風系統,同時要采取措施。防止因火風壓而發生風流逆轉,瓦斯聚積等不利情況。

2制定滅火方案,當災區人員全部救出后,救災指揮部要立即組織有關人員根據火災性質、火源地點、火區范圍、火災發展、通風系統、瓦斯、煤塵等情況制定滅火方案。

(五)防止火災事故擴大的措施

1、每一年必須由技術副總組織編制礦井災害預處和處理計劃

2、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要冷靜沉著,首先判斷發生事故的地點和可能波及的范圍,迅速組織搶救傷員撤離,并及時向調度室匯報。

3、撤退原則:位于事故地點進風側人員應迎風撤退,位于事故地點回風側人員應打開并戴好自救器順風撤退,并盡快進入新鮮風流中,如果人員在爆炸地點附近無法及時撤退時,應面向下臥倒,口鼻附臥于水溝或用濕毛巾掩口鼻向下,盡量避免沖擊波或有害氣體侵襲和傷害。

4、其它地點人員接到爆炸信號后,迅速按搶險指揮部指定的路線撤到井底。

5、人員在無法撤退時應進入避難硐室靜臥,并設法節約食用水和氧氣,礦燈輪流照明,并經常敲擊巷道或管路發出營救信號,等待營救人員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