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外勤人員出入危險場所防范措施

外勤人員出入危險場所防范措施

2024-07-18 閱讀 1362

為確保外勤人員外出工作期間的人身安全,根據公司有關安全管理規定,特制定本防范措施。

一、本措施所指的危險場所是指公司業務可能涉及的工作場所,主要包括公共油庫、港口碼頭堆場、各類倉庫、船廠、船艙等。出入上述場所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對相關貨物進行查驗和清點。

二、外勤人員應強化安全意識,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意識,外出期間牢牢繃緊安全這根弦。

三、公司安全管理部門就對外勤人員要經常進行安全知識培訓,組織外勤人員參加各類應急預案,掌握各類安全隱患防護和處置方法。

四、公司派遣外勤人員出入危險場所前必須進行安全自我檢查,填寫檢查表,落實安全用具和物品配置,外勤人員要按照要求穿戴好安全衣帽和鞋子,攜帶安全用具。若當天身體不適的人員不得被外遣從事外勤工作。

五、公司派遣外勤人員出入危險場所原則上每次要2人以上,以便相互照應和監督。

六、外勤人員應嚴格遵守各出入危險場所的單位或部門的規章制度,服從相關人員的指揮與安排,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不得擅自進入有關禁止區域。

七、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外勤人員應第一時間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門進行匯報,

八、外勤人員對危險場所中的不安全地方,或在沒有安全措施或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有權拒絕進入。在進行查驗或清點貨物時,如出現安全隱患,應馬上終止工作,迅速離開。

九、外勤人員在完成工作任務后,要馬上離開危害場所,不得在這些場所內長時間逗留。

篇2:爆炸危險場所設施檢查

爆炸危險場所內設施的檢查,是指對具有爆炸危險性的場所,檢查其電氣設備、供暖和通風空調系統等設施在布置或選材上是否采取防爆措施,限制易燃易爆物質在空氣中的含量、消除或控制電氣設備產生火花、電弧或高溫的可能性,降低爆炸發生的概率和危害。

一、爆炸危險場所的電氣設備

在爆炸危險場所內,通常對電氣設備采取隔離法、限制正常的工作溫度、采用隔爆外殼、本質安全電路和超前切斷電源等措施,消除或控制電氣設備產生火花、電弧或高溫的可能性,使其與易燃易爆隔離并在低于引燃溫度下運行。防火檢查中,通過對導線材料和允許載流量、線路的敷設和聯接、電氣設備的選型和帶電部件的接地等進行檢查,核實易燃易爆場所的電氣防爆是否滿足現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的要求。

(一)檢查內容

1.導線材質

爆炸危險環境的配線工程,因為鋁線機械強度差、容易折斷,需要進行過渡聯接而加大接線盒,同時在聯接技術上難于控制并保證質量,所以不得選用鋁質的,而選用銅芯絕緣導線或電纜。銅芯導線或電纜的截面在1區為2.5mm2以上,2區為1.5mm2以上。

2.導線允許載流量

為避免過載、防止短路把電線燒壞或過熱形成火源,絕緣電線和電纜的允許載流量不得小于熔斷器熔體額定電流的1.25倍和自動開關長延時過流脫口器整定電流的1.25倍。

3.線路的敷設方式

主要檢查電氣線路的敷設方式是否與爆炸環境中氣體、蒸汽的密度相適應。檢查要求為:

(1)當爆炸環境中氣體、蒸汽的密度比空氣重時,電氣線路敷設在高處或埋入地下。架空敷設時選用電纜橋架;電纜溝敷設時溝內填充沙并設置有效的排水措施。

(2)當爆炸環境中氣體、蒸汽的密度比空氣輕時,電氣線路敷設在較低處或用電纜溝敷設。敷設電氣線路的溝道、鋼管或電纜,在穿過不同區域之間墻或樓板處的孔洞時,采用非燃性材料嚴密堵塞,防止爆炸性混合物或蒸汽沿溝道、電纜管道流動。

4.線路的聯接

電氣線路之間原則上不能直接聯接。如必須實行聯接或封端時,檢查是否采用壓接、熔焊或釬焊,并保證接觸良好防止局部過熱。線路與電氣設備的聯接,特別是銅鋁線相接時,采用適當的過渡接頭。

5.電氣設備的選型和安裝

防爆電氣設備類別中,爆炸性氣體環境用電氣設備分為I類和Ⅱ類兩種類別;可燃性粉塵環境用電氣設備分為A型塵密設備、B型塵密設備、A型防塵設備、B型防塵設備等四種類別。具體分類及選型原則見《消防安全技術實務》第二篇第九章的相關內容。主要檢查電氣設備的防爆型式是否與爆炸危險區域適應;電氣設備的防爆性能是否與爆炸危險環境物質的危險性適應;電氣設備的選型是否與環境條件適應、是否符合整體防爆的原則。同時,還需結合消防設計文件現場查驗各類型電氣設備的類型、級別、組別標志的銘牌和防爆標識;測量防爆電氣設備、粉塵防爆電氣設備外殼表面的最高溫度。

6.帶電部件的接地

許多電氣設備在一般情況下可以不接地,但為了防止帶電部件發生接地產生火花或危險溫度而形成引爆源,所以在爆炸危險場所內仍需要接地。主要包括以下設備:

(1)在導線不良的地面處,交流額定電壓380V以下和直流額定電壓440V以下的電氣設備正常時不帶電的金屬外殼。

(2)在干燥環境,交流額定電壓為127V以下,直流電壓為110V以下的電氣設備正常時不帶電的金屬外殼。

(3)安裝在已接地的金屬結構上的電氣設備;敷設鎧裝電纜的金屬構架。

檢查時還需注意,接地干線宜設置在爆炸危險區域的不同方向,且不少于兩處與接地體相連。

(二)檢查方法

通過查閱消防設計文件、電氣設備材料清單、隱蔽工程施工記錄、按現行國家標準電氣裝置安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提交的有關設備的調整、試驗記錄及相關資料,了解環境可能出現爆炸的危險介質、爆炸危險區域范圍,電氣裝置的組成等基本數據后,對照檢查內容逐項開展現場檢查,并核實向產品質量證明文件與消防設計文件的一致性。

二、爆炸危險場所的供暖系統

防火檢查中,通過查閱消防設計文件、供暖系統設備清單、供暖系統隔熱、絕熱材料的產品質量證明文件及相關資料,了解建筑使用性質、是否有易燃易爆場所或部位后,對供暖方式、管道敷設、管道和設備絕熱材料的燃燒性能開展現場檢查,并實地測量散熱器表面溫度,核實易燃易爆場所供暖系統的設置是否滿足現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的要求。主要檢查內容為:

1.供暖方式的選擇

對一些容易發生火災或爆炸的廠房,需檢查其供暖系統是否采用不循環使用的熱風采暖。常見容易發生火災或爆炸的廠房主要有:

(1)生產過程中散發的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纖維與采暖管道、散熱器表面接觸,雖然采暖溫度不高,也可能引起燃燒的廠房,例如二硫化碳氣體、黃磷蒸氣及其粉塵等。

(2)生產過程中散發的粉塵受到水、水蒸汽的作用,能引起自燃和爆炸的廠房,例如生產和加工鉀、鈉、鈣等物質的廠房。

(3)生產過程中散發的粉塵受到水、水蒸汽的作用能產生爆炸性氣體的廠房,例如電石、碳化鋁、氫化鉀、氫化鈉、硼氫化鈉等放出的可燃氣體等。

2.供暖管道的敷設

供暖管道不得穿過存在與供暖管道接觸能引起燃燒或爆炸的氣體、蒸氣或粉塵的房間,必須穿過時,檢查是否采用不燃材料隔熱。同時,供暖管道與可燃物之間保持的距離滿足以下要求:當溫度大于100℃時,不小于100mm或采用不燃材料隔熱;當溫度不大于100℃時,不小于50mm或采用不燃材料隔熱。

3.供暖管道和設備絕熱材料的燃燒性能

對于甲、乙類廠房(倉庫),建筑內供暖管道和設備的絕熱材料采用不燃材料。

4.散熱器表面的溫度

在散發可燃粉塵、纖維的廠房內,散熱器表面平均溫度不得超過82.5℃。輸煤廊的散熱器表面平均溫度不得超過130℃。

三、爆炸危險場所的通風空調系統

爆炸危險場所的通風空調系統,因排出有火災爆炸危險物質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或由于排風機與電機不配套等引起火災爆炸事故時有發生。防火檢查中,通過對通風空調系統的管道敷設、通風設備選型、除塵器和過濾器的設置、接地裝置的設置等進行檢查,核實易燃易爆場所的通風空調系統設置是否滿足現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的要求。

(一)檢查內容

1.空氣調節系統的形式

對含有燃燒或爆炸危險粉塵、纖維的空氣的甲、乙類廠房及丙類廠房,檢查空氣調節系統是否采取不循環使用的方式;對民用建筑內空氣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險物質的房間,檢查是否設置自然通風或獨立的機械通風設施且其空氣不循環使用。

2.管道的敷設

廠房內用于有爆炸危險場所的排風管道,嚴禁穿過防火墻和有爆炸危險的房間隔墻。甲、乙、丙類廠房內的送、排風管道宜分層設置。對排除有燃燒或爆炸危險氣體、蒸氣和粉塵的排風系統,檢查排風管是否為明裝,并采用金屬管道直接通向室外安全地點。

3.通風設備的選型

對空氣中含有易燃、易爆危險物質的房間,檢查其送、排風系統是否選用防爆型的通風

設備。當送風機布置在單獨分隔的通風機房內且送風干管上設置防止回流設施時,可采用普通型的通風設備。對燃氣鍋爐房,檢查是否選用防爆型的事故排風機,且排風量滿足換氣次數不少于12次/h。

4.除塵器、過濾器的設置

對排除含有燃燒和爆炸危險粉塵的空氣的排風機,檢查在進入排風機前的除塵器是否采用不產生火花的除塵器;對于遇水可能形成爆炸的粉塵,嚴禁采用濕式除塵器。

5.接地裝置的設置

對排除有燃燒或爆炸危險氣體、蒸氣和粉塵的排風系統和燃油或燃氣鍋爐房的機械通風設施,檢查其是否設置導除靜電的接地裝置。

(二)檢查方法

通過查閱消防設計文件、通風空調平面圖和設備材料表、隱蔽工程施工記錄、通風空調設備有關產品質量證明文件及相關資料,了解建筑的用途、規模,是否有爆炸危險場所或部位后對照檢查內容逐項開展現場檢查,核實風機選型、接地裝置等產品質量證明文件與消防設計文件的一致性。

篇3:化學危險場所個人防護規范

在下面的情況下,使用個人防護裝備(PPE)是適當的:

當用更有效的手段,如工程控制或行政手段,控制化學品的危害行不通的情況下,應該使用個人防護用具,例如維護或修理工作時期;

在危急情況下需要人員直接與高濃度的化學品接觸時;

更有效的解決手段正在制定或執行過程中,使用個人防護用品作為一種臨時性手段。

應用PPE不能消除或減少危害的根源。因此,由于某些原因裝備失效,穿戴者就可能暴露于有害情形之下。在某些情況下,使用PPE可能很不方便,以致影響到安全和有效地完成任務。雖有種種缺陷,但PPE永遠應該作為防衛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受到重視。

PPE的種類包括衣物類,如罩衣、手套、鞋和圍裙,以及其它的設備,如人工呼吸(濾毒)器,眼鏡和面罩。

本節是關于皮膚和呼吸防護的某些細節。

1.皮膚防護

處理和處置腐蝕性化學品、致敏性化學品和當全身性有毒物質有可能滲透皮膚時,需要對皮膚進行適當防護。當選擇化學防護服和其它防護用品時,應注意到下面幾點:

化學品或遲或早會滲透過防護層,它的發生可能在防護服表面不會留下任何看得見的痕跡。

一種防護材料可能對一種化學品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但對其它化學品的防護就差。沒有哪一種防護材料對化學品能夠起到絕對的防護作用。

在較高溫度下化學品穿透防護層的時間會縮短。而且某些材料比其它材料對溫度的變化更加敏感。

總的說來,厚的防護衣物對防止化學品滲透的效果比較好。

防護藥膏

在穿戴防護衣物可能不合適或不舒服的地方,例如靠近旋轉的機械設備的地方可使用防護藥膏,防護膏只應該用于相對不活潑或低毒性化學品的防護。在工作時間內,應經常性地在清潔干燥的手上使用這些防護膏。

在使用前,對防護藥膏的有效性應進行評估;同樣在使用過后,亦要作定期性的評價。

當接觸有毒或有害物質時,不應該用防護藥膏代替手套。

潤濕膏

潤濕膏應該提供給接觸能對皮膚產生溫和刺激的化學品的工人使用。軟膏應在每個工作日開始和結束時使用。

當工作中存在有毒或有害物質時,不應該用軟膏去代替手套。

手套

使用有危害性的化學品,象酸、堿和全身性毒物可能使皮膚受傷害時,應該使用手套。應該選擇和測試適用于特定種類化學品的手套。選擇和測試的依據是防護手套的抗滲透性和長期接觸化學品之后是否還能保持相應的強度。

對于處理和搬運腐蝕性化學品,過敏性和全身性毒物來說,使用橡膠或聚氯乙烯(PVC)制作的手套是良好的。

對處理烴類化學品來說,使用腈類物造的手套是良好的。它們同樣耐酸、耐切割和耐磨損。

對接觸油類化學品來說,使用氯丁橡膠造的手套的良好的。

防護靴

應該穿著特制的靴子以防護酸、堿、熱和熔融的金屬。

防護衣物

對于有機溶劑、油類物和潤滑脂的防護來說,使用氯丁橡膠或者涂有尼龍或滌綸的聚氨基甲酸乙酯制作的大衣、罩衫和圍裙是良好的。

對抗大多數油類物和酸的防護來說,使用涂有尼龍或滌綸的聚氯乙烯(PVC)制作的夾克衫、褲子和圍裙是良好的。它們同樣耐磨和耐撕。

2.呼吸防護

對待有害的大氣污染物,最重要的是采取呼吸防護措施。危險或有害的大氣是指缺氧或含有毒顆粒、一定濃度的有毒氣體或蒸汽的大氣。它能立即產生有害效應或最終危害人的生命或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個人呼吸防護裝置可以大致分為空氣凈化器和自主呼吸器。在缺氧的大氣環境中,不應該使用呼吸過濾器。

選擇一種合適的呼吸防護器材將取決于下面所述的因素:

由污染物濃度所提供的足夠的警告(通常是靠聞其味或視覺覺察);

有害物質的特性,即是否為顆粒物、有害氣體、蒸汽或缺氧,以及這些因素的綜合;

污染物的濃度;

危害的劇烈程度,例如,萬一呼吸器失效,是否會造成嚴重傷害;

在有害的大氣中,穿戴者大概停留的時間;

已經受到污染的空氣和可供呼吸的潔凈空氣源的相對位置;

接近工作場所的途徑和工作環境的性質;

對穿戴者活能能力和機動能力的要求;

呼吸(濾毒器)是作為正常性使用,還是作為緊急狀況下或救援目的使用。

3.防護裝備(PPE)程序

PPE是最后一道防衛線,因此制定一個完備的PPE程序是必要的,它可以保證工人們在使用PPE時得到切實的保護。

合適的PPE程序有4個關鍵要素:

挑選

防護裝備必須能提供合適的防護這是一條基本準則,它應該能夠對付特定工作場所的危害。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各種因素,例如危害的性質,工作任務的環境和情形,可接受的暴露水平以及裝置發揮作用所需要的條件。

合身

如果要達到所預期的防護,正確的配合和舒適性是必須的。

對大多數的PPE來說,應備有各種尺寸的裝置以適應使用者的形態和身體尺寸。這通常是保證提供給每個使用者的裝備正好與他或她相匹配的唯一方法。

如果穿戴者感到PPE不舒服,他們會不時脫去PPE,以使自己至少有部分時間暴露在有害環境中,從而使PPE失去應有的作用。

維護和貯存

維護不好的設備可能對健康有嚴重的不良后果。某些大的團體組織使用特定的合同或上門服務對個人防護用品進行收集、清洗、修理和重新發放。

教育和培訓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對PPE使用者進行培訓,使他們能以正確的方法使用防護裝備。教育的內容應包括諸如使用防護裝置的時機和場合、它的設計外形特點、使用方法和它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