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醫院吸痰器管理制度

醫院吸痰器管理制度

2024-07-18 閱讀 6034

1、定位放置:中心吸痰裝置定位放置,電動吸痰器放在易取放的位置,并定位放置、標識明顯,不得隨意挪動位置。2、定人保管:各搶救儀器有專人負責保管。3、定期檢查:(1)每班專人清點記錄,保持性能良好呈備用狀態。(2)護士長每周檢查一次。4、定期消毒:中心吸痰裝置使用后一次性裝置,吸引表和電動吸痰器表面每日由治療班以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5、儀器不得隨意外借,經相關領導同意后方可出借。6、定期保養:(1)白班每日清潔保養一次。(2)保養人每周清潔保養一次并記錄。(3)設備科定期檢修。7、使用中若中心吸痰裝置突然出現故障應立即更換電動吸痰器或改用注射器抽吸吸痰法,不得中斷病人搶救,并立即通知設備科檢修,已壞或有故障的儀器標記明顯不得出現在儀器柜內。

篇2:醫院吸痰器管理制度

1、定位放置:中心吸痰裝置定位放置,電動吸痰器放在易取放的位置,并定位放置、標識明顯,不得隨意挪動位置。2、定人保管:各搶救儀器有專人負責保管。3、定期檢查:(1)每班專人清點記錄,保持性能良好呈備用狀態。(2)護士長每周檢查一次。4、定期消毒:中心吸痰裝置使用后一次性裝置,吸引表和電動吸痰器表面每日由治療班以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5、儀器不得隨意外借,經相關領導同意后方可出借。6、定期保養:(1)白班每日清潔保養一次。(2)保養人每周清潔保養一次并記錄。(3)設備科定期檢修。7、使用中若中心吸痰裝置突然出現故障應立即更換電動吸痰器或改用注射器抽吸吸痰法,不得中斷病人搶救,并立即通知設備科檢修,已壞或有故障的儀器標記明顯不得出現在儀器柜內。

篇3:醫院院內感染管理辦法

醫院院內感染管理辦法

  1.醫院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及《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醫院感染管理是院長重要的職責,是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醫院成立院內感染控制委員會,全面領導院內感染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院內感染監控網,以醫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員為監測對象,統計住院病人感染率。

  3.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點科室工作,做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的微生物監測,督促檢查預防院內感染工作。

  4.醫院要制定和實施醫院感染管理與監控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評價和登記報告制度,確定臨床預防和降低醫院感染的重點管理項目,并作為醫院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查。

  5.把對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技術操作定期考核與醫院感染管理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定期科室醫療質量管理與考核的范圍,并定期向醫務人員與管理部門通報。

  6.建立醫院感染控制的在職教育制度,定期對醫院職工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宣傳與教育。

  7.醫院須規范消毒、滅菌、隔離與醫療廢物管理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工作制度,要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新生兒病房、產房、內窺鏡室、血液透析室、導管室、臨床檢驗部門和消毒供應室等重點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與監測工作。

  8.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提高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水平。制定和完善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細則,堅持抗菌藥物分級使用。開展臨床用藥監控,實施抗菌藥物用量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對過度使用抗菌藥物的行為及時予以干預。

  9.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對醫療廢物進行有效管理,并有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應急方案。

(二)醫院感染監測管理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必須對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監測,以掌握本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多發部位、多發科室、高危因素、病原體特點及耐藥性等,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2.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應采取前瞻性監測方法進行全面綜合性監測。每月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每季度向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書面匯報和反饋。

  3.每年對監測資料進行評估,開展醫院感染的漏報調查,調查樣本量應不少于每年監測人數的10%,漏報率低于20%。

  4.對醫院感染病原體分布及其抗感染藥物的敏感性進行監測。

  5.有條件的醫院可開展目標性監測。監測目標應根據本院的特點、醫院感染的重點和難點決定。

  6.對重點部位醫院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手術部位感染)制定監控指標。

  7.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

  醫院必須對消毒、滅菌效果定期進行監測。滅菌效果合格率必須達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進入臨床使用部門。監測方法執行《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黏膜的醫療用品和接觸皮膚、黏膜的醫療用品,應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

  8.環境衛生學的監測

  環境衛生學監測:包括對空氣、物體表面和醫護人員手的監測。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產房、母嬰室、新生兒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應室無菌區、治療室、換藥室等重點部門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當有醫院感染流行,懷疑與醫院環境衛生學因素有關時,應及時進行監測。監測方法按國家規定,衛生標準符合國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