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船舶冬季安全控制措施

船舶冬季安全控制措施

2024-07-18 閱讀 7852

在冬季來臨之前,為避免冬季特殊的氣候環境給生產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確保不凍壞一臺設備,一個閥門,保證船員和船舶安全。請各船舶領導積極做好準備工作,消除安全隱患,避免安全事故發生,保證冬季項目施工順利進行。以下為具體控制措施,請遵照執行。

1、船舶航行燈內保持干燥。

2、救生艇淡水桶(箱),艇內淡水桶存放的淡水只能裝至其容器容量的四分之三。應用帆布包妥淡水桶,或其他許可的處理。

3、消防水管的防護。①不論露天的或非露天的消防水管皆應放盡其殘水后再關閉。②如在短時間內停用消防水,則可免除①的規定,但必須保持消防泵常開與沖錨鏈水出口閥常開,以保持管系內海水不斷流動。

4、室內外淡水管和沖洗管需放盡管內淡水或做保溫處理。

5、機電設備①利用電熱等設備與減少通風量以調節機艙與舵機艙的溫度與濕度;②甲板機械與電機中有加溫防潮設備者應開啟;③在嚴寒時,對于關鍵的機電設備可視情況保持常開。

6、甲板通道,如甲板上結冰,可鋪草簾子。如甲板上有積雪,應在甲板的下風側掃出一條通道。在大風浪前,于甲板下風側安設從首至尾的扶手繩。

7、應急消防泵應放盡殘水并更換-10號柴油。

8、停用、待用、在修的船機設備必須堅持放水管理(掛已放水標志牌)。避免循環水、冷卻水凍壞設備。

9、對使用防凍液冷卻的設備,必須對原使用的以及新購買的防凍液進行冰點測試,防凍液應低于當地最低氣溫5℃

10、扶梯做好防滑工作,設置防護網。避免人員滑落發生危險。

11、救生艇內應放盡殘水,并用罩蓋罩好。

12、冰區航行時為防止冰塞,對海底門進行沖洗,保持管路完好。

13、空氣瓶、汽笛空氣瓶應放盡殘水。

14、冬季淡水艙、壓載艙注水時不要注滿,應留有10%空間。

15、各船在2013年11月15前作出冬季使用-10號柴油計劃,并及時更新柴油

16、按時收聽當地氣象預報,如遇大風、大霧、強寒流等惡劣天氣及時做好準備。

17、及時申請防凍、防滑物資,做好冬季防凍防滑準備工作。

篇2:區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目錄1總則1.1編制目的1.2編制依據1.3工作原則1.4適用范圍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2.1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2.2現場應急指揮機構及其職責2.3相關機構職責3預防和預警機制3.1預警支持系統3.2信息收集3.3預防預警行動4應急響應4.1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等級標準:4.2預案啟動4.3信息報告4.4通訊4.5緊急處置4.6新聞發布4.7應急結束5后期處置5.1善后處置5.2調查報告6保障措施6.1通信保障6.2應急支援與裝備保障6.2.1現場救援保障6.2.2應急隊伍保障6.2.3經費保障6.3宣傳、培訓和演習6.2.3經費保障6.3宣傳、培訓和演習6.4監督檢查7附則7.1名詞術語7.2預案管理與更新7.3獎勵與責任7.4解釋部門7.5預案實施時間

荊州區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1總則1.1編制目的為明確我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處置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職責和工作程序,及時、有效處置突發事件,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漁區社會穩定。1.2編制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制定本預案。1.3工作原則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與其它相關部門通力合作,依法規范、科學決策、積極參與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1)應急救助按照就近救助原則。無論事發漁業船舶所在地遠近,離事發水域最近的鎮(辦、管理區)分管農業行政機構應做出響應,開展應急救助工作。(2)善后處理按照船籍港管轄原則。無論事發水域是否在本區管轄范圍內,由事發漁業船舶船籍港所在地鎮(辦、管理區)分管農業行政機構負責協助有關部門處理善后工作。1.4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處置在我區管轄水域發生的漁業船舶水上重大和特別重大安全突發事件,指導各地分管農業行政機構參與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2.1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區設立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部,由分管農業的副區長任指揮長,區政府辦公室分管農業的副主任、區水產局局長任副指揮長。成員單位由區漁政站和相關單位組成。其主要職責是:(1)及時向區政府、市水產局報告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有關信息。(2)指導各鎮(辦、管理區)行政機構參與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救助工作。(3)協調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的各種關系。(4)協助上級和有關部門做好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善后處理工作。2.2現場應急指揮機構及其職責(1)指揮、調配轄區內各種救助力量,處置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協調事件處置過程中的各種關系。(2)保證現場應急指揮通信聯絡的暢通。(3)決定向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發布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和應急處置情況。2.3相關機構職責(1)各地分管農業行政機構在接獲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險情報告并經核實后,向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按規定逐級上報,同時報告區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緊急情況下可越級上報至相關部門。(2)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在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積極組織事發水域附近的漁船、所轄漁業行政執法船舶,參與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過程中,下級單位要服從上級單位對應急救助工作的指導,其漁業行政執法船舶要服從上級單位的調動與指揮。3預防和預警機制3.1預警支持系統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各地分管農業行政機構要建立健全漁業安全通信網,設置24小時全時應急值班電話,確保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通信及時、準確和暢通。3.2信息收集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預防和預警機制,密切注意氣象和水利防汛部門對氣象、水文等自然災害信息的預報。3.3預防預警行動(1)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對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力度,積極開展對漁業船員的安全生產技能培訓,提高漁業船舶的自救互救能力。(2)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鼓勵漁業船舶、船員、漁業執法人員參加必要險種的保險。,(3)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要嚴格執行漁業船舶進出港簽證制度,加大港口和水上漁業船舶的安全監督、檢查力度,清理取締“三無”和“三證不全”的漁船,對私自改變船體結構、用途,違章載客、載貨,維修保養不到位,通信導航、救生、消防等安全設備不齊全的漁業船舶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措施,消除事故隱患。4應急響應4.1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等級標準:(1)特別重大突發事件(Ⅰ級)。指死亡(失蹤)30人以上,或危及50人以上生命安全。(2)重大突發事件(Ⅱ級)。指死亡(失蹤)10至29人,或危及30至49人生命安全。(3)較大突發事件(Ⅲ級)。指死亡(失蹤)3至9人,或危及10至29人生命安全。(4)一般突發事件(Ⅳ級)。指死亡(失蹤)1至2人,或危及9人以下生命安全。4.2預案啟動特別重大突發事件、重大突發事件、較大突發事件由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上級漁業船舶水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部啟動相應預案;一般突發事件由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決定啟動本級預案,并立即報市和省漁業船舶水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部,由市派人督辦。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區直有關單位領導本級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在職責范圍內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啟動本級預案時,由于能力和條件不足等特殊原因不能有效處置突發事件時,可請求上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啟動相應級別的預案。4.3信息報告(1)經核實,凡發生較大突發事件(Ⅲ)級以上的,接到報告的各地分管農業行政機構應通過電話、傳真等形式立即逐級報告區、市及省漁業船舶水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部。(2)經核實,凡發生一般突發事件(Ⅳ級)的,接到報告的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通過電話、傳真等形式向上級部門快報的同時,應將事故情況報告市、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部漁政指揮中心。報告間隔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3)區漁業行政管理部門及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應采取一切有效通信手段,與事件漁業船舶和漁業救助力量保持聯系,及時掌握最新信息,為救援決策提供依據。(4)突發事件如涉及港、澳、臺或外國人時,要及時向有關港、澳、臺辦或外辦和上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4.4通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匯編應急值班通訊聯絡名單、聯系方式以及漁業電臺呼號、工作頻率,確保橫、縱向通訊暢通。4.5緊急處置漁業船舶及漁業行政執法船舶在接到救助命令后,必須按要求的時間出航并到達事發現場。救助期間必須服從指揮。因特殊原因需離開救助現場時,須經相應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4.6新聞發布嚴格按照《*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國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工作的通知》(中辦發〔2003〕22號)要求,區分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的不同情況,按照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向外界進行客觀、準確、及時的信息發布。4.7應急結束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以下情況向區人民政府提出漁業救助力量中止或結束救助工作的建議:(1)遇險人員的生命安全不再受到威脅。(2)遇險人員不再有任何符合情理的生存希望。(3)漁業救助力量自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5后期處置5.1善后處置涉及人員傷亡的,按照船籍港管轄原則,由漁業船舶船籍港所在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協助做好善后處理工作。5.2調查報告(1)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結束后,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對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吸取經驗教訓,提出整改措施。(2)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結束后,應按漁船事故調查處理的有關規定,對事件的性質、類別、成因進行調查,分析原因,判明責任,并對事件相關責任人提出處理意見。6保障措施6.1通信保障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要指定負責日常聯絡的工作人員(2人以上),并配備必要的移動通信設備,保證24小時通信聯絡暢通。6.2應急支援與裝備保障6.2.1現場救援保障承擔救助任務的漁業行政執法船舶應根據事件情況攜帶必要的救生、消防設備和急救藥品等。6.2.2應急隊伍保障(1)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的人員、漁業行政執法船舶及其他執法工具。(2)漁業船舶。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要對本轄區的漁業船舶專門登記造冊,作為水上救助的重要力量。6.2.3經費保障實施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所需經費,按財政部《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6.3宣傳、培訓和演習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最大限度公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信息,向漁民宣傳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等常識。同時對應急值班人員以及轄區內有關漁業船舶、漁業行政執法船舶和有關人員進行突發事件救助知識的培訓和演習。6.4監督檢查一般突發事件(Ⅳ級)預案啟動后,省(區、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市、區人民政府將對預案的執行情況、救助力量的到位情況、現場應急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7附則7.1名詞術語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指漁業船舶在航行、作業、錨泊及??康冗^程中因熱帶氣旋、大風、大霧等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火災、碰撞、觸礁、觸損、擱淺、機械故障或傷殘等原因嚴重危及船員生命安全或造成船員死亡(失蹤)的事件。漁業救助力量:指漁業船舶、漁業行政執法船舶和其他執法工具。7.2預案管理與更新本預案有關通信聯絡的附件應隨時保持更新。相關單位與人員的通信聯絡發生變化時應及時通知區漁政指揮中心。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相應制定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分別報上一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7.3獎勵與責任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在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不按本預案要求處理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對事故隱瞞不報、謊報或拖延不報,不服從指揮、調度或臨陣脫逃的單位和個人,依法追究單位主要負責人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7.4解釋部門本預案由區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7.5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篇3:淺海石油船舶吊裝作業安全規程

前言

為確保前還是有船舶吊裝作業安全,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總公司提出。

本標準由石油工業安全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勝利石油管理局海洋石油船舶公司,勝利石油管理局技術監督處。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畢昆本、李樹清、于文譜、盧世紅、任清河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淺海石油船舶進行吊裝作業應遵循的安全規則。

本標準適用于在淺海水域內的船舶吊裝作業。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Y5747-1995灘海石油建設工程安全規則

SY6345-1998淺海石油作業人員安全資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最低安全配員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令1997年第9號

船舶交通事故統計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令1990年第1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1990年1月11日

3一般要求

3.1作業條件

作業條件應滿足:

a)吊裝地點的地理坐標;

b)根據SY5747-1995中的4.1.1.1.1和4.1.1.2的要求,提供作業水域的海洋環境條件;

c)被吊物的重量、幾何尺寸、重心位置和吊點位置;

d)吊裝計劃日期;

e)吊裝技術要求。

3.2船舶和索具選擇

3.2.1應根據本標準3.1選擇安全可靠的起重船。

3.2.2輔助船的選擇應符合以下要求:

a)根據起重船性能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輔助船;

b)選擇的輔助船應具有對起重船和運輸船拖帶、就位、守護、消防、起錨、拋錨和人員交通的功能。

3.2.3索具選擇應符合以下要求:

a)根據被吊物的重量、幾何形狀和吊裝技術要求,選擇安全可靠的索具。索具應具有出廠合格證書和質量檢驗證書。

b)大型、特殊構件對鋼絲繩有特殊要求的,應經發證檢驗部門認可后,方可投入使用。

3.2.4起重船和輔助船應有穩性計算書。

3.3作業設計

3.3.1布船平面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

a)根據設備或構件安放的技術要求,起重船宜頂流或順流方向布置;

b)錨點選擇應避開水下生產設施和障礙物,錨纜(鏈)的長度應根據工程地質、海況及錨抓力來確定;

c)應根據起重船的布置和輔助船的性能,確定輔助船的合理位置。

3.3.2吊裝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

a)進度計劃;

b)操作程序;

c)應急計劃;

d)安全措施。

3.4審批

作業設計完成后,按要求報批。

4準備

4.1人員

4.1.1起重船、輔助船的船員配員數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最低安全配員規則》的要求。

4.1.2船員的持證應符全SY6345的規定。

4.1.3潛水員、吊裝指揮和吊車操作人員等應經主管部門認可的培訓機構培訓和考核,并取得國家有關法規規定的相應的有效證書。

4.2起重船和輔助船

按要求準備起重船和輔助船。

4.3文件和資料

起重船和輔助船的文件和資料應具有以下內容:

a)航海日志;

b)輪機日志;

c)無線電日志;

d)船舶檢驗報告;

e)油類記錄簿;

f)垃圾記錄簿;

g)航行簽證簿;

h)磁羅經自差校正表;

i)起貨設備檢驗簿;

j)二氧化碳稱重記錄;

k)應變布署表;

l)安全活動記錄本;

m)交接班記錄;

n)船舶檢驗部門頒發的吊重證書。

4.4氣象

作業水域的氣象條件應滿足起重船作業的要求。

4.5索具

按要求備足索具。

4.6就位

根據本標準3.3.1布船平面設計進行就位。

4.7檢查

4.7.1起重船、輔助船就位完成后,應進行以下檢查:

a)前、后錨機的錨鏈(纜)應受力均勻;

b)定位點應進行復核,并作好記錄;

c)應檢查船舶四角吃水,并做好記錄;

d)配載系統應完好。

4.7.2作業前,應對起重機進行以下檢查:

a)吊機滑輪組、滾筒、鋼絲繩、銷子;

b)吊機的升降速度、扒桿的起降、扒桿的旋轉、剎車;

c)吊鉤(大鉤、鋪鉤、小鉤)提升高度限制器;

d)吊重傳感器、吊重指示表;

e)通信設備、警報器和揚聲器;

f)扒桿下部及起重船的照明應滿足作業要求;

g)消防器材。

4.7.3作業前應對被吊物的索具、牽引繩以及被吊物損壞(變形)情況進行檢查。

5吊裝作業

5.1指揮

5.1.1指揮人員應全面掌握所用船舶性能和作業設計。

5.1.2作業前指揮人員應認真復核準備情況,確保無誤。

5.1.3吊裝作業中各崗位應服從指揮人員的統一指揮。

5.2系掛索具

5.2.1按要求,工作人員應掛好索具。

5.2.2根據構件或設備就位方向,掛好牽引繩。

5.2.3索具掛好后,應驗證吊點位置,確保無誤。

5.3固定解除

5.3.1按要求,解除被吊物的固定。

5.3.2清理構件周圍的障礙物。

5.4起重

5.4.1應根據起重設計,實施起重作業。

5.4.2大型構件或設備重量達到吊機額定起重能力的80%以上時,在正式起吊前應進行試吊。將構件或設備吊離地面或船甲板面200~500mm,停留5~10min,檢查各處受力情況、吊機情況和吊裝作業人員操作熟練程度,確認無問題時,方可正式起吊。

5.4.3構件或設備起吊后,運輸構件的輔助船舶要及時撤離現場。

5.4.4起吊時,提升應平穩,避免晃動及擺動,主、輔鉤同時作業時,主、輔鉤上升或下降速度應同步。

5.4.5一艘起重船不能完成任務,需兩艘或數艘起重船共同作業時,其動作應協調,保證被吊物和船舶的安全。

5.5安放

5.5.1被吊物就位時,指揮人員應根據起重設計,決定被吊物離開水面的高度,然后將被吊物吊至安放位置。

5.5.2在指揮人員的指揮下,吊鉤緩緩下降,并利用牽引繩(機械牽引或人工牽引)調整方位,使被吊物安全就位。

5.5.3被吊物需扶正時,指揮人員應根據作業設計實施扶正,再按本標準5.5.1和5.5.2要求實施就位。

5.6吊裝作業結束

5.6.1起錨、吊機扒桿復位,船舶配載完成后,起重作業結束。

5.6.2撤離施工現場。

6應急與事故管理

6.1淺海石油船舶吊裝作業發生應急情況時,應按作業設計中應急計劃進行處理。

6.2事故管理應包括以下內容:

a)淺海石油船舶吊裝作業發生事故時,應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就近港口的港務監督報告,并按應急布署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故擴大,保護事故現場;

b)淺海石油船舶吊裝作業事故分類與分級、報告和統計要求應按《船舶交通事故統計規則》執行;

c)淺海石油船舶吊裝作業發生事故的調查、處理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