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辦公室工作職責要求
主要負責教學研究、實踐教學、電化教學、教學評估、各類評獎、職業技能鑒定、各類統考、教學設備。
1、深入學習黨的教育方針,研究教育教學規律,了解國內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動向,并根據學院改革與發展實際狀況,積極進行教學與教學改革的專題研究,提出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2、組織各系制定教學計劃,編制應用技術學院教學一覽表,并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和調整情況,組織制定和修訂教學大綱。
3、組織課程建設和優質課評選工作。
4、組織各類教學獎項的評審及申報工作。
5、組織教學評估工作。
6、制定專業改革與建設規劃。
7、組織申辦新專業。
8、實驗教學、實習、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等教學過程與教學質量管理。
9、實驗消耗材料及實習和課程設計等物品的采購與管理。
10、實驗室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
11、實驗用房的分配與調整。
12、負責應用技術學院教材建設工作,制定教材編寫規劃和公開出版計劃。組織開展教材研究工作,提高選用教材的適用率,保證教材質量。
13、貫徹落實教材工作的有關政策,提高教師編寫教材的積極性。
14、根據教學計劃,負責匯總全院各學期的教材使用計劃。
15、根據教學計劃的需要,做好外購教材的預訂及平時的采購工作;做好自編教材的計劃及付印工作。保證全院教材供應工作。
16、負責教材經費的合理使用,加強資金周轉,減少教材積壓,避免浪費。
17、負責執行教材管理的有關條例,搞好教材的發放工作。
18、負責做好教材庫房的管理工作,做到庫存合理,賬、物相符,庫房整潔,教材擺放整齊,安全防火、防潮、防盜。
19、各類職業技能鑒定的組織與實施。
20、負責各類統考工作。
21、負責電化教學管理工作。
22、負責印刷室管理工作。
23、完成領導安排的隨機性教學管理改革工作。
篇2:體育教學管理制度辦法
一、認真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根據《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明確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學期、單元和課時教學計劃。
二、根據課時計劃,課前要布置好場地、備好器材,做好安全檢查工作,課上要做好安全工作。如因教師安排失誤或管理不當造成學生身體傷害的,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處罰。課堂上要重視安全教育,加強安全措施,組織練習前,要講清練習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項。
三、教師上課時應穿運動服和運動鞋,帶口哨,提前兩分鐘到達上課地點。上課前師生互相問好、下課時師生相互道別,不私自換課、不提前下課。
四、教學目標準確,針對性強,教材內容搭配科學,場地安排得當,合理分配時間,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適宜。
五、教師上課前要組織學生在教學樓前站好隊,上課鈴響后由體育委員帶往操場;教師要清點學生人數、檢查服裝;課前要組織好學生做好熱身活動,下課前要組織學生做好放松活動,并清點學生人數。
六、規范教授廣播操和眼保健操,廣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成立體育興趣小組。
七、發現、培養、選拔體育特長生,積極配合學校開展體育運動會和運動員訓練。
八、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篇3:教學管理細則(范本)
一、科學設置課程
1.有序安排教育教學工作,不隨意停課,不利用學習時間組織學生搞與學習無關的活動。
①嚴格按照規定開足開齊各類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
②我校的校本課程為:國學教育(經典誦讀、古琴、太極拳、書法)
每學期至少舉行一次全校性的經典背誦比賽及相關測試。
2.上好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①教師配備:我校體育、美術、音樂教師均為專職教師,由相關專業畢業。
②各相關教師認真備課、上課,如遇連續陰雨天則上好室內理論課(體育)。不得隨意變動課時。
③學生上體育課穿著要符合運動要求,不穿牛仔褲、皮鞋、不戴手套、帽子,不戴手表,不帶鑰匙、鋼筆、圓珠筆等硬物,以防造成傷害。
④確保每位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主要活動內容有:站樁、太極拳、跳遠、跳繩、踢毽等)
3.學校隆重召開慶“六?一”、“迎元旦”文藝聯歡會,每學期至少進行一次古琴、書法、太極拳觀摩活動,讓學生展示自我,豐富課余生活。
二、改進教學方式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快樂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1.認真學習力行《弟子規》,引導、調控師生心態,探索最佳教學模式,讓學生得到最快、最好、最大的發展。
2.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差異。介于小班優勢,教師除熟悉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智力差異等非智力因素,從而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3.通過周末德育作業和“家長學堂”,改善家庭教育環境。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合作性,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時間:每節課的課堂上至少有15分鐘以上的學生練習時間。
5.對中途轉入的學生,經校方與家長協商后,將給予一定時間的適應性教育。
三、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1.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不隨意增減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不增加周活動總量。
2.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8小時。
3.控制學生作業總量。各學科、各班級的作業做到整體統一、分步進行。各班主任與課任老師協商,總體調控,并對每周的作業量及其完成情況進行記載。
4.不利用假期、雙休日進行集體補課。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有償家教行為。
5.嚴格控制考試次數。語文、數學每學期只進行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其他學科則不進行考試。
6.加強學生用書管理。嚴格執行上級有關規定,做到“一教一輔”,不統一組織購買規定之外的學生用書,不向學生推薦各類教輔材料和專題教育讀本。
7.嚴格控制知識競賽項目。學校不組織學生參加未經省教育廳批準的各種知識競賽活動,不進行各類培訓班、提優班、競賽輔導班等。
四、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制度
1.評價學生,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實行發展評定報告制度。考試成績不再作為衡量教育教學工作的唯一標準,還包括以下兩種評定:
①“學習態度”評定;②進步程度評定
優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學習態度
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性,學習勤奮刻苦、認真
學習目的性較明確,平時能完成各科作業、學習較認真
學習較被動,有拖拉作業現象
對學習失去信心,經常抄襲作業,學習態度不端正
進步程度
成績上升明顯
力行《弟子規》
成績有所上升基本
成績下滑
《發展評定報告》中的各項成績及其評定,是學生一個學期的努力成果;教師給學生評定時一定要做到:慎重、規范、公正。能真實反映學生的情況,如實向家長匯報。
五、健全教研制度
(一)集體研究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建立全新的課程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思想;探索有效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特點、考核評價、支撐條件等,逐步完善和整合本校課程體系。
2.根據本校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資源狀況,設置可供學生選擇、靈活安排的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現狀;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團隊精神、人際交往、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提升學生的社會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
3.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提供適當的培訓,給予教師參與開發課程的機會,改變教師只是既定課程執行者的角色,改變教師僅僅把課程當作教科書或科目的觀念,形成一種開放、民主、科學的課程意識。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