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
1.實驗室要求:
1.1專用實驗室,門上有明顯的生物實驗安全標志,充足的操作空間,實驗室應劃分清潔區和污染區。
1.2實驗室臺面材料應耐酸、耐堿,易清潔消毒,不滲漏液體。
1.3實驗室有移動的紫外線燈用于空氣消毒。
1.4備有消毒品,消毒器材和設備。
1.5有感應的流水裝置,備有洗眼器、眼罩,足夠的一次性手套、口罩。
1.6清潔區(間)備有存放個人衣服、用品的設施。
1.7購置免排放高壓蒸汽消毒爐進行醫療廢物的消毒。
1.8實驗室備有空調設備,室溫保持在20~25℃。
2.安全操作:
2.1人員要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識和消毒技術。
2.2實驗室內不得進行飲食、吸煙和化妝打扮、會客等與實驗工作無關的行為。
2.3實驗室內的有關用品(包括工作服)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私人和無關的物品不可帶入實驗室內;
2.4工作時要戴手套、穿工作服,手套破損即丟棄、洗手并換上新手套。
2.5不要用戴手套的手觸摸暴露的皮膚、口唇、眼睛、耳朵和頭發等。
2.6盡量避免使用尖銳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材料用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質。
2.7工作結束后,要對工作臺面進行消毒;操作時有標本、檢測試劑外濺時應及時消毒;平時要保持環境的整潔。
2.8工作完畢,脫去手套后洗手,再脫去工作衣,用液體肥皂和流動水洗手。
2.9遇到意外事故,應立即按照意外事故應急預案的程序處理。
3.廢棄物品的消毒處理
3.1血液標本、一次性細菌培養基,用高壓蒸汽消毒爐消毒后裝入銳器盒,按醫療廢物處理。
3.2痰、糞便標本按醫療廢物處理。
3.3針頭、爛玻片、吸管等銳器,放在銳器盒內。
3.4回收的輸血袋按醫療廢物處理。
3.5不用回收的一次性消耗品,如吸頭、吸管、膠塞等直接裝入黃色的醫療垃圾袋,不用消毒水浸泡。
3.6實驗室所有垃圾,應嚴格按醫療廢物生活垃圾、生活廢物分開放置。
4.健康監護
4.1實驗室工作人員從事工作前必須進行HIV抗體和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標記物的檢測。
4.2遇到職業暴露意外事故,接觸者應在接觸當時,接觸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各采血檢查一次HIV抗體。
4.3患有皮膚疾患、皮膚潰爛、破損情況要及時診治。
篇2:五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以下稱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發生時,能夠反應迅速,處置得力,及時有效地把危害范圍控制在最小化,保證實驗室相關人員的健康,保證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和《安徽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本預案所稱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危害程度分類為第一、第二類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預案所稱實驗室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
第三條本預案適用于所有設在我院內涉及人體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發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在運輸、儲存中被盜、被搶、丟失、泄露事件。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實驗室活動中造成實驗室人員感染和向實驗室外泄露或擴散事件。
(三)由于自然的或恐怖襲擊等不可預測因素所引起的實驗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擴散事件。
第四條當第三條中的任一事件發生,啟動本院本預案的工作原則是與預防為主,常備不懈;設施規范,管理到位;主動監測,反應迅速;依法處理,措施果斷;機制通暢,遏制危害。
第二章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任務
第五條z市人民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組織領導與協調指揮工作,當院內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負責決策指揮,調動人員,全面部署應急事項。
第六條z市人民醫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實驗室設立與運行的生物安全評估和技術咨詢、論證工作。
實驗室要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負責人和相關人員職責。
第三章預防預警報告
第七條預防
(一)認真貫徹執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嚴格按照《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做好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及實驗活動的審批或備案登記工作。
(二)加強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對實驗室人員配備、設備配置、個人防護和安全行為等必須按照《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嚴格執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機構要制定嚴格的安全保管制度,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進出和儲存的記錄,建立檔案制度,并制定專人負責。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要設專庫或者專柜單獨儲存。
(四)增強安全意識,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各項規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責任和措施落實到實處,消除安全隱患。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自覺遵守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開展工作;加強安全防范,防止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
第八條預警
(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為各種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建立檔案和使用記錄。
(二)建立實驗室工作人員健康檔案,定期體檢。
(三)定期開展自查,發現安全隱患要迅速報告并立即整改。
第九條報告
(一)實驗室如發現在實驗室操作菌毒種運送儲存過程中發生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相關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立即報告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立即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及當地政府報告。
(二)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時,實驗室要立即向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向上級行政部門和當地公安機關報告。
第四章應急處置措施
第十條當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實驗室應立即啟動本部門應急預案,迅速判斷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向上級部門報告的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實驗室人員的安全,控制病原菌微生物擴散,盡可能將事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十一條不斷完善實驗技術操作堆積和技術規范,強化實驗室規范化建設。
第十二條加強對涉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監測與預警、疫情分析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技術等方面的業務培訓。加強實驗室業務人員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責任方面的培訓。
第十三條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工作,應急演練每兩年不少于1次,演練工作應根據性質的不同分類進行。
第六章附則
第十四條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3:生物安全實驗室防護制度
一、的:加強生物安全管理。
二、適用范圍:全體人員。
三、內容:
(一)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二)根據病原體傳播途徑,采取接觸隔離與空氣隔離。
(三)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四)進入樣本處理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外緩)、半污染區(內緩)和污染區(樣本處理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五)工作人員進入Ⅱ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穿戴防護用品程序:
1、工作人員進入清潔區前,認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護口罩、換工作鞋襪,更換刷手衣褲。
2、在進入半污染區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膚有破損或疑似有損傷者戴手套進入半污染區。
3、在進入污染區前,穿防護服或者隔離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護眼睛、手套、鞋套。
(六)工作人員離開實驗室脫摘防護用品程序:
1、工作人員離開污染區前,應先消毒雙手,依次脫摘防護鏡、外層口罩和工作帽、防護服或者隔離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配于專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進入半污染區。
2、離開半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先洗手與手消毒,脫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3、離開清潔區前,洗手與手消毒,摘去防護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進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潔。
4、一次性外科口罩、防護口罩、防護服或者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標本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