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使用管理制度
一、安全帽的使用
1、安全帽是職工個人重要的安全防護用品。任何人進入生產現場(辦公室、控制室、值班室和檢修班組室除外),必須戴好安全帽。
2、在廠區內外從事生產和勞動時,必須戴好安全帽(國家或行業有特殊規定的除外;特殊作業或勞動,采取措施后可保證人員頭部不受傷害并經過安監部門批準的除外)。
3、人員在生產廠房內以及室外距離建筑物10米范圍內休息時,必須戴好安全帽,與生產現場要求保持一致。
4、嚴禁在上方有落物危險的禁止區域內工作、行走或休息。
5、嚴禁使用安全帽的基本技術性能和特殊技術性能要求不符合國家標準、下顎帶與帽殼相連接、無帽內垂直凈空間、受過重擊、退色、有裂紋、超過使用期限等不合格的安全帽。
6、戴安全帽時,必須系緊安全帽帶,保證各種狀態下不脫落;安全帽的帽沿,必須與目視方向一致,不得歪戴和斜戴。
二、安全帽的管理
1、嚴禁隨意改變安全帽的任何結構。
2、嚴禁用安全帽充當器皿使用。
3、嚴禁用安全帽當坐墊使用。
4、不得私自在安全帽上亂涂亂畫或粘貼圖文。
5、安全帽應妥善保管,避免受擠壓存放;避免存放在酸、堿、高溫、日曬、潮濕等場所;更不可和硬物放在一起。
6、借用他人安全帽時,必須征得主人同意并經過檢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7、安全帽的使用期:從產品制造完成之日計算。暫定為3年更換,由廠里為每名職工建立檔案卡,以分場為單位發放,到3年期以舊換新。
8、安監部門依據國家標準每年對安全帽進行抽查測試,合格后方可使用,抽驗不合格則該批安全帽即報廢。
9、安全帽應記入安全用品(或安全工器機具)臺帳。安全帽丟失或損壞時,應及時到安監科辦理領取或更換手續,因管理和使用不當造成的丟失或損壞,應比照安全帽采購價格(30元)給予考核。重新領取安全帽,由分場領導簽字,安監科審批,供應科按成本收費方可重領。(每個收取現金三十元,財務科收取)
10、安全帽編號或姓名與個人胸卡號相同,不得隨意變更,如發現違章者按照編號或姓名進行考核通報。
11、新安全帽發下,以前舊安全帽一律不得使用,更不得轉讓給其他單位或個人,如數上交廠供應科。(防止老化、變形、超期造成后果)如發現使用舊安全帽者按照違章進行考核曝光。
12、農民工、臨時工、季節工,帽子由用工單位解決。外包施工人員帽子由施工隊自行解決。生產分場不得外借。
13、廠辦公室領取部分安全帽備用,各處室、單位、外來學習、參觀、咨詢人員一律到廠辦公室借用,并如數返回,如丟失由借用單位同辦公室交涉解決。
14、安監部門負責安全帽的具體分配;供應科負責安全帽的發放和待分配安全帽的保管。
15、管理人員安全帽為紅顏色,檢修人員安全帽顏色為藍顏色,運行人員安全帽為黃顏色,參觀人員為白顏色(標準)或紅顏色。日常使用中不得隨意更換其他顏色的安全帽。
16、安全帽正面標志為電廠標志。安全帽后面為使用者的姓名,不許私自更改。姓名與佩帶者相對應。
篇2:口罩安全帽使用規定
1工區所有接塵人員應嚴格按要求正確配戴口罩。
2口罩使用時應確保清潔,做到一日一洗,一日一換(防塵口罩應適時更換過濾紙)。
3下井人員都必須正確戴好安全帽并系好帽帶,安全帽無破損,帽帶牢固;
4要求班、隊長對各作業人員的口罩、安全帽的配戴情況予以嚴格監督;
5若有班、隊長事先在場,工區發現有不配戴或配戴不符合要求口罩、安全帽者,班、隊長將受連帶處罰。
篇3: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網使用制度
為了加強標準化管理,提高標準化水平,充分發揮標準化在工業中發揮作用,貫徹落實,國發(1979)189號文件精神,制訂關于三寶使用制度,確保施工現場人員的安全。1、進入施工現場人員必須戴好安全帽(在門衛室處預留多余安全帽,外來人員經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允許,在門衛領取安全帽才準入場。2、分色使用安全帽3、凡操作在高度基準高于2米以上的到操作人員必須系安全帶(如圍桿、懸掛、攀登時的操作人員時,必須戴安全帶)。4、各班組隨時在工作之余修檢安全帶,繩和金屬配件的破壞負荷指標情況,確保在生產過程中保證使用。5、安全帶應高掛低用,注意防止擺動碰撞,使用3米以上長繩應加緩沖器自鎖鉤用繩列外。6、緩沖器速差式裝置和自鎖鉤可以串聯時間用。7、安全帶不準將繩子打結使用。8、安全帶的各種部件不得任意拆掉,更換新繩時要注意加繩套。9、安全網必須嚴格地根據使用目的選擇網的類型,根據負載高度選擇平網的寬度。10、網的負載高度一般不超過6米,最大的超過10米。11、網與其下方物體表面的最小距離不得小于3米。12、使用網時,應該避免發生下列現象:①把網拖過粗糙的表面或銳邊;②在網內或網下方堆積物品;③人跑進或把物品投入網內;④大量焊接或其他火量落入網內;⑤網周圍有嚴重的酸堿煙霧。13、對使用中的網必須每星期至少進行一次定期檢查,檢查內容:①嚴重的變形和磨損;②斷裂;③霉變;④連接部位松脫,在確定無上述任何一項缺隱時方可使用,否則進行修理或更換。以上各條款由工地安全生產小組負責,層層嚴守把關,以免萬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