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地質勘查院預防塵毒危害管理辦法
一、各生產單位在涉及有塵毒危害作業時,必須做好防塵防毒工作,并采取綜合措施,消除塵毒危害,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檢查,不斷地改善從業人員的安全工作環境和勞動衛生條件,并從管理制度、儀器檢測、健康體檢、衛生補貼等方面保障他(她)們的安全與健康,促進單位安全生產。
二、防塵、防毒是職業衛生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預防、控制和消除塵毒危害,防治職業病,已納入我院安全生產工作的范疇,對從事有塵毒危害的生產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對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職業衛生管理。
三、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認真編寫防塵、防毒規劃,并納入年度安措費增資計劃,結合技術改造、增加塵毒檢測次數、保證檢測質量、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堅持衛生防治等方法,逐步消除塵毒危害。
四、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衛生教育,搞好預防技術培訓,凡涉及塵毒危害的生產單位,每年進行1~2次職業衛生防范知識教育。
五、提供必需的勞動防護用品,并教育從業人員正確地使用。進入作業地點時,應穿戴好工作服、防護鞋、安全帽、防塵毒口罩、手套等。
六、要定期進行安全衛生大檢查及粉塵和有毒有害氣體的檢測工作。對經常接觸粉塵、有毒有害氣體的從業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與體格檢查。發現有健康原因或不適應此工作的人員,應及時調換工作崗位,避免人身傷害。
七、地質勘查人員因工作需要進入礦山巷道、坑道地質編錄、取樣和測量時,必須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對巷道、坑道內的有毒有害氣體進行檢測,并對其內的陷坑、松軟洞壁、滲水等狀況進行調查了解,同時進入巷道、坑道作業至少在兩人以上,配備必需的自救、互救器材、通信聯絡工具,否則不能開展此項工作。
八、對從事分析化學的從業人員,單位除按規定制定相關的安全操作與防護規章制度外,作業場所應做好通風、防塵毒定期檢測,對檢測結果建立臺帳,同時,每年對從業人員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具體防護措施見“中化豫勘院發[2004]55號文件”。
九、單位每年應在設備更新、技術改造費用中提取適當的經費,用于完善安全技術和防塵毒措施的項目,院安委會應監督執行并確保合理使用。
十、生產單位對防塵毒措施項目,應優先進行安排。在下達生產計劃時,應及時下達防塵毒措施計劃,并保證按期完成。
十一、防塵毒儀器必須建立檔案,列入檢修計劃,指定專人負責,加強維護和管理,保證正常運轉。未經院設備管理部門同意,并報院主要領導和主管生產的領導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對防塵毒設備進行停用和拆卸檢修。
十二、防塵毒儀器投入使用后,應及時對技術效果進行鑒定和總結,鑒定材料應存檔。
十三、勞動安全衛生檢查與院安全檢查應同步進行。
十四、院安全生產工作管理委員會對生產單位的勞動安全衛生工作加強管理和指導,鼓勵推廣和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安全衛生水平。
十五、院工會依法對生產單位的勞動安全衛生工作實施監督。
十六、對勞動安全衛生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十七、本管理辦法與國家規定有沖突時,按國家規定執行。
篇2:職業危害防塵制度
一、理順關系、完善各項防塵制度
面對礦井范圍大、產塵點多的問題,應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加強監督考核的管理模式,規定各作業場所及硐室防塵責任單位,制定綜合防塵管理文件并嚴格執行,礦職能管理部門(生產科、安監站、通防科)監督檢查制度的落實考核工作。
二、健全綜合防塵系統及設施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所有礦井主要巷道應鋪設防塵管路系統,防塵系統由地面的靜壓清水池、井下供水管路和各種噴霧、灑水裝置、隔爆裝置等組成,系統要健全、可靠,完善各種綜合防塵設施并堅持正常使用,落實各項防塵措施,確保各作業點無積塵。
篇3:防塵隔爆設施維護工崗位危害因素辨識防范措施
1.高空作業不按作業規程和要求進行操作的,可能造成摔倒。摔傷。嚴格安裝作業規程進行錯作,登高作業時必須搭牢操作平臺,站在高空作業時帶保險帶,并有專人監護。
2.設施安裝過程中不檢查頂板情況的,不認真執行敲幫問頂制度,可能造成頂幫掉矸傷人;防范措施:執行好敲幫問頂制度,確保作業環境安全。必須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掘進工作面進行預測前作業隊將工作面安全防護到位.
3.安裝材料堆放不整齊,造成衣物工具被掛。材料擺放整齊,安裝材料有先后分類。
4.沒有關閉上級閥門,可能造成閥門或設備被誤開啟傷人;防范措施:安裝管路或連接管路完成后,仔細檢查一遍接頭處u型卡安裝是否規范,符合標準。
5、維修防塵設施時不卸壓,可能造成造成水噴射出,擊傷人員;防范措施:掐管路時先卸壓
6.運輸巷中不觀察行車情況,造成行車傷人。防范措施:嚴格執行行車不行人,行人不行車制度,設專人看護行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