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生產中粉塵危害防塵技術措施
一、生產工藝
鑄造生產的主要工序如下:
(一)造型配砂。即將砂、粘土或黃土、焦炭粉、煤粉等物料,經碾碎、過篩混料后制成型砂。
(二)造型。首先根據鑄件的規格要求,做好一定形狀的木模,然后用型砂在砂箱內或地上制成砂型。
(三)溶化。將鐵塊及硒土、焦炭等材料送入沖天爐內溶化成鐵水。
(四)澆鑄。將熔融的金屬澆入砂型中。
(五)訂箱。砂箱冷卻后,用人工或機械的方法,從砂型中打出鑄件。
(六)清砂。用振動、鐵棒、手鑿、風鏟等工具把鑄件上的毛刺和砂土清除掉。
(七)舊砂回用。清砂后的舊砂經過一定處理后仍可回到混砂機中與新砂混合使用。
二、粉塵危害
鑄造生產過程中,在型砂配制、造型、打箱、清砂和砂輪加工等過程中,均可產生粉塵。由于鑄件品種和砂型的制造方法不同,型砂的成分也不一樣。一般型砂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約為20%一30%,有的高達70%左右。
產生粉塵的設備有碾砂機、篩砂機、拌砂機、皮帶輸送機、電弧爐、沖天爐、落砂機、噴拋丸機。
我國鑄造工廠(車間)除少數重點企業外,多數工藝操作及裝備都比較落后,仍為手工造型,就地澆注,清砂機械化程度低,工人勞動強度大。
據有關資料介紹,每熔煉一噸鐵水,散發粉塵6一15kg;在非熔煉的工藝過程中,每生產一噸鑄件,散發粉塵約50k8。197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全國300個鑄造車間,作業地點的粉塵濃度基本上不能達到國家衛生標準。全國農機重點企業的3874個作業點,有80%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由于鑄造生產中粉塵濃度高,粉塵含硅量大,因此鑄造工人的矽肺病發病情況比較嚴重。
三、防塵技術
(一)工藝措施
l、固定作業工位應處于車間內通風良好和空氣相對潔凈的地方。
2、污染大與污染小的作業點要分開布局。如大型鑄造車間的砂處理、:清理工段可布置在單獨的石房內。污染小的造型、制芯工段應布置在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
3、合箱去灰、落砂、開箱、清砂、打磨、切割、焊補等工序宜固定作業工位或場地,以便于采取防塵措施。
4、在布置工藝設備和工藝流程時,應為除塵系統的合理布置提供必要的條件,如風管的敷設、平臺的位置、除塵跑龍套的設備、粉塵集中輸送及處理或污泥清除等等均應考慮在內。
(二)對工藝和設備的要求
1、凡產生粉塵危害的定型設備,如混砂機、篩砂機、帶式輸送機、拋丸清理設備等,制造石應配制密閉罩;非標準設備在設計時應附有防塵設施。各種設備的除塵器選用如表24所示。
2、散粒狀干物料的輸送宜采取密閉化、管道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措施;砂準備及處理生產應密閉化、機械化;大量的粉狀輔料宜采用密閉性較好的集裝箱、袋或料罐車輸送。
3、粉料輸送應縮短輸送距離,減少轉運點,粉狀輔料輸送盡可能采用氣力輸送。
(三)對廠房建筑的要求
1、鑄造車間的位置若在集中采暖地區,應位于其它建筑物的非采暖季節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若在非集中采暖地區,其廠房應位于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鑄造廠房的主要朝向宜為南北方方向。
2、中、小型鑄造車間采用短形平面布置時,不宜超過三跨。
3、鑄造車間廠房應設置天宙,排風天窗宜直接布置在熱源上方,應防雨;熔化、澆注區應設避風天窗;落砂、清理區宜設避風天窗。
(四)通風除塵措施
1、煉鋼電弧爐的排煙凈化
①小于或等于5噸的電弧爐,宜采用上部或開式傘形罩、電極環形罩、吹吸罩方式的爐外排煙措施。小于或等于10噸的電弧爐,宜采用爐蓋排煙罩、鉗形排煙罩方式的爐外排煙措施。
②大于或等于10噸的電弧爐宜采用脫開式爐內排煙措施,或爐內外結合徘煙措施。
③屋頂排煙,與以上兩種措施結合采用。
2、沖天爐、有色金屬熔煉爐、加熱爐及其它爐窯均應采取通風除塵措施。
3、破碎、碾磨、篩選、舊砂冷卻、砂處理、落砂、清砂、料倉等產塵設備及輸送部位都應有通風除塵措施。
(五)其它措施
1、在工藝允許的條件下,粉塵作業區宜采取地面灑水措施,在粉塵飛揚的工段可采用噴霧降塵。
2、接塵工人應佩戴符合國家標準的合格個人防護用品。
3、應建立測塵制度,加強監督。對除塵裝置應定期檢查測塵工況,使其正常運行。
篇2:煤礦預防粉塵危害操作制度
粉塵對人體的危害巨大,長期接觸產生粉塵的作業人員,因長期吸入粉塵,使肺內粉塵積累逐漸增多,當達到一定數量時即可引發塵肺病。長期接觸產生粉塵作業地點的人員必須加強防護。
一、上崗條件
第一條接觸產生粉塵的作業人員必須了解粉塵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上崗必須經過不少于6個小時的專業培訓,考試合格,方可上崗作業。
二、安全規定
第二條上崗人員必須配帶防塵口罩。
第三條必須實行現場交接班制度,對防塵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三、正規操作
第四條進入作業地點必須帶好防塵口罩。
1、采掘作業
⑴打眼時必須實施濕式打眼,同時開啟防塵水幕。
⑵放炮使用水炮泥,放炮時開啟防塵水幕,放炮后及時沖刷煤壁、巖幫和爆落的煤矸。
⑶裝煤、矸石時必須灑水。
2、其他作業
各轉載點、溜煤眼運煤、放煤時必須開啟噴霧。
四、其他規定
第五條各工作地點工作結束時方可關閉水幕或噴霧,離開產生粉塵地點,進入新鮮風流中,方可摘掉防塵口罩。
篇3:煤礦粉塵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在煤礦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礦微粒統稱為煤礦粉塵,主要上煤巖和煤塵,它是在礦井生產如鉆眼、爆破、切割、裝載、落煤及運輸和提升過程中,因煤巖被破碎而產生的。不同的礦井由于煤、巖地質條件和物理性及采掘方法、作業方式。通風狀況和機械程度和不同,粉塵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在現在防塵措施的條件下,各生產環節產生的浮游粉塵比例大致為:采煤工作面產塵量占45%-80%;掘進工作面產塵量占20%-38%;錨噴作業點產塵量占5%-10%;其它作業點占2%-5%,各作業點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塵的生成量也將增大。為了保障煤礦勞動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程、標準制定本制度。
一、依法搞好煤礦粉塵危害防治工作,企業主要負責人對粉塵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負責。企業必須設置粉塵危害防治機構,配備專職防塵人員和防塵裝備,使煤礦作業場所粉塵危害防治工作達到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
二、制定防治管理技術措施。粉塵危害防治年度計劃,落實粉塵危害防治費用。
三、制定防塵作業規劃及措施,防塵措施檢查驗收制度及實施記錄,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及管理制度、礦井定期沖刷粉塵向度、粉塵測定制度及各項管理制度,且應做到現場落實。
四、采用先進的采掘技術和有效的治理措施,使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規定。場所空氣中粉塵標準如下:
粉塵中游離Si02含量(%)最高允許濃度(mg/m3)
總粉塵呼吸性粉塵
<1010~<80≥80102223.510.50.3
五、采煤、掘進工作面及其它作用場的粉塵危害因素進行預測且落實好防治粉塵措施,具體要求如下:
1、采掘工作面等有粉塵危害的作業場所要落實好綜合的防塵措施。
2、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礦井主要運輸巷、帶式輸送機斜井與平巷、上山與下山、采區運輸巷與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運輸巷與回風巷、掘進巷道、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卸載點等地點都必須整設防塵供水管路,并按規定設置水管和閥門。
3、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掘工作面進、回風巷必須按規定設置凈化水幕。
4、進下煤倉放煤口、溜眼放煤口、輸送機轉載點等必須按規定安設噴霧裝置并要保證噴霧裝置能正常使用。
5、礦井巷道要及時清掃、沖洗沉積的煤塵,及時清除浮煤,定期撒布巖粉,大巷要定期刷漿。
六、采煤工作面防塵措施
1、采煤工作面進行煤層注水。有下列情況的除外:
(1)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注水后易造成頂板垮塌或底板變形,或者地質情況復雜、頂板破壞嚴重,注水后影響采煤的煤層;
(2)注水后會影響采煤安全或造成勞動惡化的薄煤層:
(3)原有自然水分或防滅火灌漿后水分大于4%的煤層;
(4)孔隙率小于4%的煤層;
(5)煤層很松軟、破碎、打鉆時易塌孔、難成孔的煤層;
2、采煤工作面上、下平巷定期沖刷煤塵。
3、采煤工作面上下平巷距安全出口50米處安裝風流凈化水幕并保證凈化水幕正常使用。
4、采煤機安裝內、外噴霧裝置。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外噴霧壓力要符合煤礦安全規則的規定。
5、炮采工作面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沖洗煤壁,爆破時噴霧降塵及出煤時灑水等綜合防治措施。
七、圍巖有嚴重吸水膨脹性質、掘進工作面防塵措施:
1、掘進機作業時使用內、外噴霧,內、外噴霧的壓力要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
2、炮掘工作面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沖洗煤壁,爆破時噴霧降塵及出煤時灑水等綜合防治措施。
3、距工作面50米左右處安裝風流凈化水幕并保證凈化水幕正常使用。
八、加強個體防護,錨噴工人要佩戴送風口罩或壓風呼吸器,機級司機、鉆眼工、放炮員、移支架工、回柱放頂工、皮帶司機等要佩帶防塵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