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設備安裝職業病危害范本
一、制定目的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促進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的精神,特制定《職業危害防治措施》。
二、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及防治措施
結合本公司實際施工情況,針對在機電設備安裝工程中可能導致的職業危害:粉塵危害、噪聲危害、焊接作業危害、振動危害、高溫作業危害,制定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1、粉塵危害防治措施
在機電設備行業施工中,材料的搬運使用,材料的切割、加工,機電設備的拆除,均可產生大量的礦物性粉塵,長期吸入這樣的粉塵可發生矽肺病,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
粉塵危害的預防措施:
(1)用機械或自然風作動力,將塵氣從施工場地擴散出去,進
行除塵凈化后排空。
(2)用水濕式作業,用水消除粉塵,在工作場所內噴霧、灑水、及時清理工作現場的落地灰。
(3)密閉塵源,采用各種形式的密閉罩,將粉塵產生源密封起來,也是防止粉塵外逸擴散的有效措施。
(4)個人防護,是防塵技術實施中重要的輔助措施,也是粉塵進入人體的最后屏障,尤其是在其它防塵措施跟不上的情況下,正確穿戴和使用防護用品尤為重要,教育職工在工作中必須正確穿戴和使用防護用品。
(5)技術革新,改革電纜敷設工藝,減少粉塵的產生。
(6)各級領導要把防塵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7)宣傳教育職工進行勞動衛生知識,使大家充分認識粉塵危害,把防塵工作變為廣大職工自覺的行動。
(8)對作業場所的粉塵危害情況和粉塵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機電設備安裝作業在粉塵較嚴重場所的職工要定期體檢,做到有病早發現,早治療,早采取防治措施。
2、噪聲危害防治措施
在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施工現場,各種機械設備同時作業,產生多種音調,無規律的雜亂聲音,這些噪音不僅對工作聽覺系統有損害,可以造成職業性難聽(噪聲聾),而且對神經、血管系統也有不良作用,因此,國家把它列為規定的職業病之一。
防止噪聲危害的綜合防治措施:噪聲治理主要有三個方面,消除和減少作業中的噪聲源、控制噪聲的傳播,加強個人防護。
(1)控制和減弱噪聲源:從改革工藝入手,以無聲的工具代替有聲的工具。
(2)控制聲的傳播:合理部局,在進行起重作業的總體設計時,要合理布局,把高噪聲的作業場所與其它作業場所分隔開來,在有噪聲的各種機械上裝置消聲器。
(3)作好個人防護:要進行反復的宣傳教育,使廣大職工認識噪聲的危害和治理噪聲的重要性,自覺作好個人防護,戴好護耳器。
3、焊接作業危害防治措施
機電設備焊接作業中,要與各種易燃易爆氣體、電氣設備接觸,同時還會產生有毒氣體、有害粉塵、氬弧光灼傷、高頻電磁場、噪聲和輻射等,所以在焊接現場有可能發生爆炸、火災、燙傷、中毒和觸電等傷害事故,焊工也可能引起矽肺等慢性中毒,血液疾病、電光性眼炎和皮膚病等職業危害,因此,必須強調焊接安全技術措施。
焊接危害的預防措施:
綜上所述,焊接作業的職業危害種類多,危害大。因此,為了降低、控制和消除焊接作業的職業危害,必須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1)提高焊接技術,改進焊接工藝和材料?通過提高焊接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使人與作業環境隔離,從根本上消除電焊作業對人體的危害;通過改進焊接工藝,減少封閉結構施工,對機電容器類產品采用單面焊,改善坡口設計等,以改善焊工的作業條件,減少電焊煙塵污染;同時改進焊條材料,選擇無毒或低毒的電焊條,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改善作業場所的通風狀況?
通風方式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其中機械通風的除塵,排毒效果較好,因而在自然通風較差的場所,封閉或半封閉結構焊接時,必須有機械通風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手工電弧焊場所,特別在夏天使用風扇直接吹散煙塵通風,這會造成煙塵彌漫整個車間,危害更大。
(2)除穿戴一般防護用品(如工作服、手套、眼鏡和口罩)外,針對特殊作業場合,還可以佩帶通風焊帽,防止煙塵危害。
(3)為保護焊工眼睛不受弧光傷害,焊接時必須使用鑲有特制防護鏡片的面罩,并根據焊接電流的強度不同來選用不同型號的濾光鏡片。
(4)焊工必須穿淺色或白色帆布工作服,并將袖口扎緊,領口扣好,皮膚不外露,以防止皮膚受到傷害。
(5)長時間在進行焊接作業的人員應戴上護耳器,以減小噪聲對人的危害程度。
(6)強化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及現場跟蹤監測工作
對電焊作業人員應進行必要的職業安全衛生知識教育,提高其職業衛生意識,降低職業病發病率。同時,還應對焊接作業場所的塵毒危害進行定期監測,對作業人員定期進行體檢,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預防和控制職業病。
4、振動危害防治措施
機電設備安裝中由施工工具、設備等產生的震動稱生產性振動,振動對人體各系統均可產生影響,按其作用于人體的方式,可分為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施工中常見的職業性危害因素是局部振動。局部振動亦稱手傳振動。表現出對人體組織的交替壓縮與拉伸,并向四周傳播。振動在人體組織中傳導性的大小順序是:骨、結締組織、軟骨、肌肉、腺體和腦組織。
振動危害的預防措施:
(1)隔振,就是在振源與需要防振的機電設備之間,安裝具有彈性性能的隔振裝置,使振源產生的大部分振動被隔振裝置所吸收。效果均較好。
(2)改革機電設備安裝工藝,是防止振動危害的治本措施。
(3)采用自動、半自動操縱裝置,以減少肢體直接接觸振動體。
(4)手持振動工具者,應戴雙層襯墊無指手套或襯墊泡沫無指手套,并注意保暖防寒。
(5)對作業工人應做就上崗前體檢,有血管痙攣和肢端血管失調及神經炎患者,禁止從事振動作業。
(6)對接觸振動的作業工人應定期體檢,間隔應為2~3年。
(7)對振動病患者應該給予必要的治療,對反復發作者應調離振動作業崗位。
5、高溫作業危害防治措施
在高溫作業按其氣象條件的特點可分為下列三個基本類型:高溫強輻射作業、高溫、高氣濕作業和夏季露天作業。高溫作業時,人體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的變化,主要為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消化、神經、泌尿等系統的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化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則可產生不良影響。
高溫危害的預防措施:
(1)合理設計機電設備安裝工藝流程,改進施工設備和操作方法,熱源的布置應當符合要求。
(2)可以利用水或導熱系數小的材料進行隔熱,其中尤以水的隔熱效果最好,水的比熱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輻射熱。
(3)通風降溫。
(4)在暑熱天氣,施工現場保證供給含鹽的飲料。
(5)對高溫作業的工人應進行就業前和入暑前的體格檢查,及時發現職業禁忌癥。
(6)加強領導,改善管理.嚴格遵守有關的高溫作業衛生標準搞好本單位防暑降溫工作。
三、職業病危害的綜合防護措施
(一)作業場所防護措施
1、各項目部根據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施工情況識別、確定職業病危害種類并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2、在確定的職業危害作業場所的醒目位置,設置職業病危害警示標志。
3、施工現場會生產大量粉塵作業時,應配備有效的降塵設施和設備,對施工地點和施工機械進行降塵。
4、對從事高危職業危害作業的人員,工作時間應嚴格加以控制,并有針對性的急救措施。
(二)個人防護措施
1、公司為有效防止職業病對作業人員造成人身傷害,從管理上明確公司管理人員責任制,分清在職業病預防上的崗位職責。
2、加強對施工作業人員的職業病危害教育,定期組織培訓教育,提高對職業病危害的認識,了解其危害,掌握職業病防治的方法。
3、施工現場做封閉式施工,用高度不低于2m的圍擋將現場四周圍起來。
4、施工現場材料堆放整齊(散材成堆,型材成垛)。
5、現場臨時倉庫內各種袋(桶、箱)裝材料碼放成垛,小型材料上架存放。
6、接觸粉塵作業的施工作業人員,在施工中應盡量降低粉塵的濃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斷噴水的措施降低揚塵,作業人員正確佩帶防塵口罩。
7、電氣焊作業操作人員在施工中應注意施工作業環境的通風或設置局部排煙設備,使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濃度控制在國家衛生標準之下,在難以改善通風條件的作業環境中操作時,必須佩帶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8、進行噪聲較大的施工作業時,施工人員要正確佩帶防護耳罩,并減少噪聲作業的時間。如因進行強噪音作業導致頭暈、耳鳴等癥狀,應立即停止作業并通知其他人員進行治療,癥狀嚴重者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送至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每半年進行一次體檢。
9、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機械設備要設置除塵裝置,清運垃圾必須使用噴灑后方可用提升機或封閉專用垃圾道運輸,嚴禁從窗口傾倒垃圾。細散顆粒材料的裝卸運輸必須要遮蓋,現場專用道路要經常噴灑水,把粉塵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長期在高密度粉塵環境作業的施工人員必須佩戴防護口罩、發帽及其他必需的個人防護用品,防止吸入有毒灰塵。
10、長期從事高溫作業的施工人員應減少工作時間,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飲用水,并佩帶好防護用品。
11、從事職業危害作業的職工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公司將檢查結果告之本人,并將體檢報告存入檔案。
篇2:有害作業職業病預防程序
1?目的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公司內的職業病危害,盡最大程度減輕或避免各類有害作業,保障員工身心健康和相關權利,通過控制公司內的生產經營等各類活動,使其處于職業健康安全控制范圍內,并不斷改善作業條件以提高員工身心健康。
2?范圍
本程序規定了職業安全衛生健康的有害作業、職業病的識別、確立、預防、療治等管理內容及要求。
本程序適用于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預防程序。
3?術語與定義
3.1?有害作業:是職業活動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3.2?職業病:是指公司內員工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職責與權限
4.1?綜合辦負責公司內有害作業、職業病的歸口管理。?
4.2?各生產線、科室負責本部門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防治工作。
4.3?綜合辦負責對職業病人員的救治安排事宜,以及對各生產線、科室負責部門有害作業、職業病防范的巡查工作。
4.4?各生產線、科室負責本部門改善有害作業環境條件、提供員工良好工作條件的具體事項,協調綜合辦預防職業病的發生。
4.5?有害作業、職業病發生部門負責預防措施的實施、糾正或減緩有害作業及職業病的發生根源。
5?過程描述
圖一:有害作業和職業病預防程序
6工作程序
6.1?各部門對有害作業、職業病產生總體狀況應予以評估
6.1.1?各部門應對所在場所有害作業、職業病危害總體狀態進行評估。
6.1.2各部門應對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及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的有害職業健康須總體狀態進行評價。
6.2?各部門對有害作業、職業病產生的環境或條件因素應予以識別
6.2.1?各部門應對所在場所進行有害作業危害進行識別,包括理化特性、毒性、對人體危害、工作
場所允許最高濃度、接觸人數、接觸方式等對人身健康有害的情況。
6.2.2?各部門依據參照國家對職業病的分類方法,對本部門的崗位可能發生或已發生職業病進行調
查、辨別及并對發生根源進行確認。
6.3有害作業、職業病的申報
6.3.1?各部門如實填寫有害作業、職業病分布情況并申報綜合辦。
6.3.2?各部門對在本部門內發生有害作業或職業病后得到根除的申報綜合辦備案。
6.4有害作業、職業病的前期預防
6.4.1?各部門對本部門工作布局合理,工具、用具、設備、工裝等設施對本部門人員造成有害作業應有預防方案或措施,在適宜場地建立衛生保障設施。
6.4.2?各部門應對本單位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工作場所和員工的健康的影響應有預防方案或措施。
6.4.3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及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的有害及職業病危害應有預防方案或措施。
6.4.4?綜合辦貯存必要的急性職業病發生后所需的救護物質,并定期檢查是否處于正常狀態。
6.5?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防護
6.5.1綜合辦對從事產生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的工作人員需經培訓合格,確保了解職業病的危害、如何防護、崗位操作規程等有關知識,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
6.5.2各部門對本單位所有有害作業、職業病均應有專項的防治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急救方案等文件公布。
6.5.3各部門在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應當有醒目的警示標記說明此崗位作業的危害種類、后果、預期和急救措施等內容。
6.5.4各部門配合綜合辦在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的有毒、有害場所,應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應急撤離疏散通道、泄險區、防護設備等設施。
6.5.5各部門協調綜合辦對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設實施配置到位,對可能引發急性職業病的崗位不得還有人員從事其作業活動。
6.5.6對有害作業、職業病防護裝備和用品、應急設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各部門應有專人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檢修,確保其處于正常狀態。
6.5.7?后勤機構協調綜合辦負責對產生職業病的作業崗位人員應充分提供必需的、符合要求的防護品,不應發放低劣的、不合格的防護品或借故中斷防護品的發放。
6.5.8綜合辦負責對產生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人員定期的培訓、考核,確保有害作業、職業病的防范手段、措施不斷提高。
6.5.9?各部門應積極采用有效的有害作業、職業病防治技術、工藝、材料;淘汰或限制使用職業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不斷追蹤國內外的新型同種類的職業病防護設備,必要時給予引進。
6.5.10?各部門對導致事故發生的現場應緊急隔離,保護材料設備的進一步損害,救治措施應及跟進。
6.6?有害作業、職業病的治療
6.6.1綜合辦建立定期對可能發生職業病崗位檢查的制度,各部門協調綜合辦定期檢查。
6.6.2職業病診斷方式可與當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配合。
6.6.3?綜合辦對有職業病人員、有害作業受害人員應安排在有醫治條件場所進行,保障職業病人員、有害作業受害人員能得到根本的治療。
6.7?有害作業、職業病的監督與檢查
6.7.1?綜合辦負責建立有害作業、職業病的作業崗位人員名單和檔案,對有礙于從事有關作業的人員不得從事此作業崗位。
6.7.2?職業病作業崗位人員應有從事時間限定的規定,各部門配合綜合辦對時間過長的應調離原崗位,不宜再繼續從事原來工種。
6.8?有害作業、職業病管理與監督機制的評估
6.8.1綜合辦建立定期對職業病管理與監督機制是否有效的評估制度,包括評估人員、方式、時間、主要內容等。
6.8.2?各部門對機制的評估結論應有跟蹤手段或方法。
6.8.3?職業病管理與監督機制信息來源有必要在有害作業、職業病危害一線崗位采集。
篇3:ZZ廠職業病防治責任制
(包括:最高決策者的承諾,職業病防治納入法定代表人目標管理責任制,并層層分解,確保職業防治經費的投入)
總則
一、為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加強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的水平,切實保障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健康與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五條的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組織是從組織上、制度上落實“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使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各生產部門和職工明確職業病防治的責任,做到層層有責,各司其職,做好職業病防治,促進生產可持續發展。
三、本制度規定從廠部領導到個部門在職業病防治的職責范圍,凡本廠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一本制度追究責任。
四、為保證本制度的有效執行,今后凡有行政體制變動,均以本制度規定的職責范圍,對照落實相應的職能部門和責任人。
各部門和人員的職責
一、廠長的職責
1.認真貫徹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落實各級職業病防治責任制,確保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健康與安全。
2.設置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職業衛生管理機構,建立三級職業衛生管理網絡,配備專業或兼職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企業職業病防治工作規劃和落實情況,主動聽取職工對本企業職業衛生工作的意見,并責成有關部門及時解決提出的合理建議和正當要求。
4.每季召開一次職業衛生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聽取工作匯報,親自研究和制定年度職業病防治計劃與方案,落實職業病防治所需經費,督促落實各項防范措施。
5.根據“三同時”原則,企業新、改、擴建或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應由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方可進行建設,切實做到職業病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6.親自參加企業內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調查和分析,對有關責任人予以嚴肅處理。
7.對本企業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
二、企業分管職業衛生的副廠長、職業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職責
在廠長的領導下,根據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的規定,在企業中具體組織實施各項職業病防治工作,具體職責:
1.組織制定(修改)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職業安全衛生操作規程,并督促執行。
2.根據企業機構設置,明確各部門、人員職責。
3.制定企業年度職業病防治計劃與方案,并組織具體實施,保證經費額的落實和使用。
4.直接領導本企業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企業職業衛生管理臺帳和檔案。
5.組織對全廠干部、職工進行職業衛生法規、職業知識培訓與宣傳教育。對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有貢獻的進行表揚、獎勵,對違章者、不履行職責者進行批評教育和處罰。
6.經常檢查全廠和各部門職業病防治工作開展情況,對查出的問題及時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落實部門按期解決。
7.經常聽取各部門、車間、安技人員、職工關于職業衛生有關情況的匯報,及時采取措施。
8.對企業內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采取應急措施,及時報告,并協助有關部門調查和處理,對有關責任人予以嚴肅處理。
9.對本企業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負直接責任。
三、企業技術部門的職責
1.編制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改進方案,規劃安全技術、勞動保護、職業病防治措施等,改善職工勞動條件,促進文明生產。
2.編制生產過程的技術文件、技術規程,制作和提供生產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來源、產生部位等技術資料。
3.對生產設施、防護設施進行維護保養,檢修,確保安全運行。
4.對本企業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負技術責任。
四、專(兼)職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職責
1.協助領導小組推動企業開展職業衛生工作,貫徹執行國家法規和標準。匯總和審查各項技術措施、計劃,并且督促有關部門切實按期執行。
2.組織對職工進行職業衛生培訓教育,總結推廣職業衛生管理先進經驗。
3.組織職工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并建立健康檢查檔案。
4.組織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登記、上報、建檔。
5.組織和協助有關部門制定制度、職業安全衛生操作規程,對這些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6.定期組織現場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不安全情況,有權責令改正,或立即報告領導小組研究處理。
7.負責職業病危害事故報告,參加事故調查處理。
8.負責建立企業職業衛生管理臺帳和檔案,負責登錄、存檔、申報等工作。
五、車間主任職責
在分管副廠長的領導下工作,具體職責:
1.把企業職業衛生管理制度的措施貫徹到每個具體環節。
2.組織對本車間職工的職業衛生培訓、教育,發放個人防護用品。
3.督促職工嚴格按操作規程生產,確保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嚴加阻止違章、冒險作業。
4.定期組織本車間范圍的檢查,對車間的設備、防護設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報領導小組,采取措施。
5.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迅速上報,并及時組織搶救。
6.對本車間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負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