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重大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消除事故苗頭。重大危險源監控制度就是對項目部施工管段內的重大危險源進行定期的專業監察、調查,評估我單位執行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的情況,以確保重大危險源控制措施得以落實;建立重大事故應急系統(即場外應急計劃),以便對突發事故進行掌控。
2、范圍:井上下施工現場、施工作業人員。
3、程序:按規定對項目經理部重大危險源進行檢測、監控;安全部對項目經理部的重大危險源的管理負有檢查、督查的職責。施工現場領工員、負責人直接對重大危險源實施管理并對管理結果負責。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督管理,預防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結合我項目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重大危險源,是指施工現場涉及到的有重大安全隱患的機具、行為、場所或作業等。
第三條存在重大危險源的作業隊、人員和部門,其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本單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與監控工作。
第四條對重大危險源存在的事故隱患以及在安全生產方面的違法行為,項目部任何人均有權向進行制止和監管。
第五條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等有關標準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對本項目的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進行辨識,屬于重大危險源的,進行登記,并建立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檔案。
第六條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檔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
(三)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與監控實施方案;
(四)重大危險源監控檢查表;
(五)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和演練方案;
(六)重大危險源報表。
第七條對本單位的重大危險源進行安全評估。
第八條安全評估工作可以由項目安全部門的安全評估人員進行,評估工作結束后,應當出具《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應當數據準確,內容完整,建議措施具體可行,結論客觀公正。
第九條《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
(二)重大危險源的基本情況;
(三)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四)可能發生的事故種類及嚴重程度;
(五)重大危險源等級;
(六)防范事故的對策措施;
(七)應急救援預案的評價;
(八)評估結論與建議等。
第十一條在與重大危險源相關的生產過程、材料、工藝、設備、防護措施和環境等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發生變化時,應當對重大危險源重新進行安全評估。
第十二條在每年填寫《重大危險源報表》,報送公司安全環保部備案。
第十三條對新產生的重大危險源,及時報送安全環保部備案;對已不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及時報告核銷。
第十四條按照重大危險源的種類和能量在意外狀態下可能發生事故的最嚴重后果,重大危險源分為以下四級:
(一)一級重大危險源:可能造成特別重大事故的;
(二)二級重大危險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三級重大危險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
(四)四級重大危險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第十五條成立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建立健全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規章制度,落實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與監控責任制度,明確所屬各部門和有關人員對重大危險源日常安全管理與監控職責。
第十六條保證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與監控所需資金的投入。
第十七條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術培訓,使其全面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
第十八條將重大危險源可能發生事故的應急措施,特別是避險方法書面告知相關作業隊和人員。
第十九條在重大危險源現場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并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和對有關設備、設施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條對重大危險源中的工藝參數、危險物質進行定期檢測,對重要的設備、設施進行經常性的檢測、檢驗,并做好檢測、檢驗記錄。
第二十一條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況和防護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做好檢查記錄,并按季度將檢查情況報送安全環保部。
第二十二條?對存在事故隱患的重大危險源,必須立即整改;對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發生,并及時報告安全環保部。
第二十三條制定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并報安全環保部備案。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及周邊環境概況;
?(二)應急機構人員及其職責;
?(三)危險辯識與評價;
?(四)應急設備與設施;
?(五)應急能力評價與資源;
?(六)應急響應、報警、通訊聯絡方式;
?(七)事故應急程序與行動方案;
?(八)事故后的恢復與程序;
?(九)培訓與演練。
第二十四條根據應急救援預案制定演練方案和演練計劃,適時進行一次實戰演練或模擬演練。
第二十五條建立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對重大危險源實施分級監控,并對各類信息實施動態管理。
第二十六條定期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專項監督檢查。
第二十七條安全環保部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重大危險源存在事故隱患的,責令立即排除。在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責令從危險區域撤出作業人員,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隱患排除后,經安全環保部審查同意,方可恢復施工和使用。
第二十八條安全環保部及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相關部門及人員在監督檢查中,應當相互配合、互通情況,對重大危險源實施有效的管理與監控。
篇2:礦井維修鉗工危險源辨識規范
一、工作流程
準備工具器材→安全事項→制作加工→驗收(試運行)→清理現場
二、危險源
1、未正確使用工具;
2、起吊作業安全防護不到位;
3、工作完畢未清理機械設備雜物;
4、不核實圖紙尺寸;
5、檢修帶壓設備前未卸(泄)壓;
6、靠近運轉部位;
7、高空作業未系安全帶;
8、設備檢修時,人身接觸設備轉動部位。
三、預控措施
1、施工時,必須正確使用勞動工具;
2、起吊設備時,應檢查起吊工具(起吊錨桿、導鏈,鋼絲繩扣)處于完好狀態,起吊高度為50mm時,再次檢查起吊工具,拉小鏈的人員所站位置正確;
3、設備檢修完畢,必須對所檢修設備內的雜物清理干凈,施工完畢后,項目負責人進行驗收;
4、加工零配件時,必須核準圖紙;
5、檢修帶壓設備前,必須釋放殘壓,方可檢修;
6、檢查轉動部位時,只能目測,不得用手觸摸;
7、高空作業必須系好安全帶。
四、作業標準
1、作業前必須進行本崗位危險源辨識,作業時必須嚴格執行“手指口述”;
2、作業準備時,工作場所材料、配件及設備碼放整齊,無雜物;吊物要掛牢,人與吊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合理選用捆綁吊具;
3、高空作業應檢查作業地點,掛保險帶;
4、所制作部件符合圖紙要求;
5、試運行驗收時,與設備轉動和帶電部位保持安全距離;旋轉部位連接緊固,設備部件安裝正確;
6、清理現場時,工作場地清潔,無雜物;
7、非專職人員均不得操作任何機械設備;
8、操作人員必須衣著利落。穿“三緊”工作服、戴工作帽;
9、機械設備禁止戴手套操作;
10、機械設備運轉中嚴禁靠近其轉動部件,嚴禁對運轉中的設備進行注油、擦抹和調整零部件,嚴禁用手撥動設備轉動部件,如必須在設備運轉中加油時,應使用長嘴注油器,使人體不接近設備的轉動部位;
11、進行高速切削、磨削金屬加工時,必須戴護目鏡;
12、嚴禁超過機械設備的額定參數使用機械設備;
13、檢修前必須切斷設備電源,懸掛“有人工作,嚴禁送電”警示牌;
14、進行鏨削或揮錘工作時,要確認周圍無障礙或他人工作時方可進行;
15、在設備上拆裝零件時,其他連接部分必須卡緊或脫離。避免轉動、滑動或掉落傷人;
16、任何設備上的零部件禁止用大捶直接敲打進行拆裝;
17、起吊設備和零部件時必須嚴格遵守起吊、搬運的有關安全技術規程;
18、設備檢修完畢,必須認真檢查和清理現場,裝好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確認無誤后方可對設備進行試運轉。
篇3:礦井軌道工危險源辨識
一、工作流程
開工前準備(工具、材料)→檢查(環境)→施工(質量標準)→質量驗收(軌道、道木、螺絲、夾板、)→衛生清理
二、危險源
1、拉運軌道,人員相互配合不好;
2、打錘時,操作人員戴手套;
3、裝卸軌道,人員亂指揮或配合不當;
4、多人運送鋼軌時,起、行、停、轉、落等動作不協調;
5、軌道鋪設不平,軌枕未墊實;
6、作業場所軌道、工具等不安全放置;
7、在坡度較大的地段,人員未選好安全位置站穩;
8、人力推車時,未放警戒鳴哨示警。
三、預控措施
1、作好班前會安全培訓,加強現場監督管理,如有違反按“三違”處罰;
2、拉運軌道時,工作人員應相互配合不好,聽從統一指揮;
3、釘道釘打錘時,操作人員嚴禁戴手套,防止滑錘傷人;
4、裝卸軌道,工作人員應聽從統一指揮模切配合;
5、多人運送鋼軌時,起、行、停、轉、落等動作應統一協調;
6、鋪設軌道時,道床應鋪平,軌枕底部應按要求打好墊層、墊實;
7、作業場所軌道、工具等應要求在安全位置碼放整齊放置;
8、在坡度較大的地段施工,工作人員應選好安全位置站穩,防止滑倒;
9、人力推車時,應嚴格按規程放好警戒,防止出現意外。
四、作業標準
1、施工前,對現場雜物和頂、幫開裂漿皮進行清除,嚴禁平行作業,工具要放穩,不得亂扔,運送軌道時人員要選安全位置站穩;
2、抬放鋼軌時,要由一人喊號,一頭先抬起或先放下。嚴禁異肩抬道;
3、竄動鋼軌時,手要抓住軌面進行竄動,不準用手抓軌底竄動鋼軌,不準用手指探入軌眼;
4、軌道鋪設符合標準,軌道接頭間隙不得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錯差不得大于2mm。無“八害”道釘(浮、俯、仰、歪、斜、離、磨、彎)。軌距為600㎜,偏差不超過規定;
5、打錘時嚴禁戴手套,嚴禁正對他人。打錘要穩,防止飛釘傷人;
6、人力推車時,不得站在車輛兩側,車輛前后40米放警戒,并鳴哨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