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安全管理基本知識規(guī)范
(一)水庫管理的基本任務
1、確保水庫工程安全
2、充分發(fā)揮水庫的綜合效益。
(二)水庫的分類
1、按水庫蓄水容量(即庫容)的大小來分:大型水庫:總庫容在1億m3以上。中型水庫:總庫容在1000萬m3以上,1億m3以下。小(一)型水庫:100萬m3以上,1000萬m3以下。小(二)型水庫:10萬m3以上,100萬m3以下,10萬m3以下為山坪塘或石河堰。
2、按開發(fā)目標來分
灌溉水庫、供水水庫、防洪水庫、發(fā)電水庫、綜合利用水庫,近年來,還發(fā)展了一些景觀水庫
(三)水庫的組成:大壩、溢洪道、放水建筑物
(四)大壩的類型:土石壩、混凝土壩、漿砌石壩
(五)水庫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
1、法律(國家主席令發(fā)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
2、行政法規(guī)(國務院令發(fā)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2005年7月15日修訂)、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1991年3月22日)
《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
第十三條禁止在大壩管理和保護范圍內進行爆破、打井、采石、采礦、挖沙、取土、修墳等危害大壩安全的活動。
第十七條禁止在壩體修建碼頭、渠道、堆放雜物、晾曬糧草。在大壩管理和保護范圍內修建碼頭、魚塘的,須經大壩主管部門批準,并與壩腳和泄水、輸水建筑物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大壩安全、工程管理和搶險工作。
第二十五條大壩出現(xiàn)險情征兆時,大壩管理單位應當立即報告大壩主管部門和上級防汛指揮機構,并采取搶救措施;有垮壩危險時,應當采取一切措施向預計的垮壩淹沒地區(qū)發(fā)出警報,做好轉移工作。
(六)水庫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務
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健全管理機構、落實管理經費、加強巡視檢查與觀測、加強養(yǎng)護修理、做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防汛搶險。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于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fā)射升空。飛船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總庫容:指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水庫靜庫容容積。
防洪庫容:防洪高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之間的水庫容積,用以滿足水庫下游防護對象的防洪要求。
調洪庫容:指設計洪水位(或校核洪水位)至汛限水位之間的庫容。
正常庫容:指正常高水位以下的水庫庫容,即興利庫容加死庫容。
興利庫容:指正常高水位至死水位之間的庫容。
死庫容:指死水位以下的庫容。
一般水庫庫容小于10萬立方米的劃為山塘:庫容在10萬立方至100萬立方米的水庫為小(二)型水庫;庫容在100萬立方米至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為小(一)型水庫;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至1億立方米的水庫為中型水庫;1億立方米以上的為大型水庫。
篇2:省水庫大壩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水庫大壩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本省行政區(qū)域內壩高在15米以上或者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大壩。
水庫大壩包括永久性擋水建筑物以及與其配套使用的泄洪、輸水建筑物及監(jiān)測、管理設施等。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對其所管轄的水庫大壩的安全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利、建設、交通、農業(yè)等有關部門,應當對其所管理的水庫大壩安全運行負責。
第四條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全省的水庫大壩安全管理實施監(jiān)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水庫大壩安全管理實施監(jiān)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交通、農業(yè)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對本行政區(qū)域內有關的水庫大壩安全管理實施監(jiān)督。
第五條
水庫大壩安全監(jiān)督實行分級負責制:
(一)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或者壩高在50米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二)庫容在100萬立方米至1000萬立方米或者壩高在30米至50米的,由水庫大壩所在地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三)庫容在10萬立方米至100萬立方米或者壩高在15米至30米的,由水庫大壩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第六條
興建水庫大壩的,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準前,應當將以下材料報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
(一)區(qū)域水文計算分析報告;
(二)水量供、需評價分析結論;
(三)水環(huán)境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評價;
(四)依法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15日內,對水庫大壩建設是否符合水資源流域規(guī)劃、區(qū)域規(guī)劃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作出準予的書面決定;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并說明理由。
第七條
興建水庫大壩的,應當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水庫大壩安全技術標準,在工程開工前,應當將以下材料報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或者審批:
(一)經批準的水庫大壩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二)經批準的水土保持環(huán)境評價報告;
(三)經技術審查同意的水庫大壩建設初步設計以及技術施工圖設計文件;
(四)取水許可文件;
(五)投資主管部門批準或者核準的文件;
(六)依法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30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作出準予的書面決定;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并說明理由。
第八條
大型以上水電站和水庫大壩建設申報程序及安全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第九條
水庫大壩工程設計包括主體工程設計和滲透壓力、滲流量、變形、沉陷、位移、降雨、水位、出庫流量以及通信、動力、照明、交通、消防、管理房等觀測和管理設施的設計。
前款設施不完善的已建水庫大壩,應當在擴建、改建或者除險加固的設計中補充完善。
第十條
水庫大壩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監(jiān)理,應當通過招標確定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并接受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機構的監(jiān)督和檢查;對質量不符合設計及有關技術規(guī)范規(guī)定的,必須返工或者采取補救措施。
第十一條
興建水庫大壩,項目法人應當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水庫大壩管理范圍、保護范圍,依法完成確權頒證、樹立界樁等項工作,并參與水庫大壩施工的監(jiān)督管理和組織各階段的驗收工作。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水庫大壩管理范圍按照以下標準劃定:
(一)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或者壩高在50米以上的水庫大壩兩端各按30米至50米劃定,壩址下游按照100米至200米劃定;
(二)庫容在100萬立方米至1000萬立方米或者壩高在30米至50米的水庫水壩兩端各按10米至30米劃定,壩址下游按照50米至100米劃定;
(三)庫容10萬立方米至100萬立方米或者壩高在15米至30米的水庫大壩兩端各按5米至15米劃定,壩址下游按照10米至50米劃定;
(四)庫區(qū)(含水域)按照水庫壩頂高程線或者退賠線以下劃定;
(五)生產生活用地按照原有使用范圍劃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水庫大壩保護范圍按照以下標準劃定:
(一)按照壩頂高程線或者退賠線以上1000米劃定;
(二)不足1000米的按照分水嶺劃定。
根據不同地質、地形、壩型實際,在確保水庫大壩安全的前提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對個別水庫大壩的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作適當調整。
第十三條
已建成的水庫大壩管理范圍、保護范圍達到前條規(guī)定標準的,不再變更;達不到的,大壩管理機構應當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重新劃定。
第十四條
水庫大壩必須經蓄水安全鑒定、竣工驗收合格,并達到有關規(guī)范標準要求后,方可投入運行使用。
第十五條
水庫大壩改建、擴建的,應當進行水庫大壩安全復核評價,通過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并將以下材料報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審批:
(一)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
(二)水庫大壩注冊登記證書;
(三)依法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水庫大壩主管部門應當在受理之日起20日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作出準予的書面決定;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并說明理由。
第十六條
水庫大壩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規(guī)定組建水庫大壩管理機構,并配備具有相關專業(yè)技術資格或者經培訓獲得上崗證的管理人員。
防洪除澇、農田灌排骨干工程、城市防洪等以社會效益為主、公益性較強的水庫,其水庫大壩管理機構的運行維護費用由同級財政按照有關規(guī)定安排。
第十七條
水庫大壩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及其附屬建筑物和附屬的測量、觀測、動力、照明、交通、消防、房屋、專用通信網絡及其他設施等,由水庫大壩管理機構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毀壞和侵占。
庫區(qū)非水庫管理活動的船只不得行駛至水庫大壩上游壩面20米的范圍內。
第十八條
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和水庫大壩管理機構,應當積極協(xié)助各級人民政府做好水庫大壩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
禁止在水庫大壩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內進行爆破、打井、采石、開礦、挖砂、取土、修墳、圍墾、陡坡耕種等危害水庫大壩安全的活動。
第十九條
水庫大壩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水庫大壩安全運行的各項管理規(guī)章制度和機電設備安全操作規(guī)程;建立完整的工程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事故處理等資料的工程技術檔案,并做好水庫大壩的日常養(yǎng)護維修工作。
第二十條
水庫大壩管理機構應當制定汛期水庫調度運用計劃和防御洪水方案。在汛期,水庫大壩的洪水安全調度必須服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的統(tǒng)一指揮。
第二十一條
水庫大壩壩頂不兼做公路。確需兼做公路的,必須進行科學論證,滿足水庫大壩安全運行要求,并將以下材料報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及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一)水庫大壩安全復核評價報告及鑒定報告書;
(二)過壩交通限載規(guī)定及壩頂設施相關構筑物維修養(yǎng)護責任書;
(三)依法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報材料之日起10日內,轉告有關部門分別提出意見;有關部門應當自收到轉報材料之日起10日內予以回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收到回復意見之日起25日內統(tǒng)一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作出準予的書面決定;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并說明理由。
第二十二條
水庫大壩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對所管轄的水庫大壩進行注冊登記,并建立水庫大壩定期安全檢查與評價制度。
第二十三條
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工作,由水庫大壩主管部門組織具有水庫大壩安全評價資質的單位承擔,實行分級、分部門負責制度:
(一)總庫容1000萬立方米或者壩高在50米以上的水庫大壩,由省水庫大壩主管部門組織鑒定;
(二)總庫容100萬立方米至1000萬立方米或者壩高在30米至50米的水庫大壩,由地(州、市)水庫大壩主管部門組織鑒定;
(三)其他水庫大壩由縣(市、區(qū))水庫大壩主管部門組織鑒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交通、農業(yè)等部門所管轄水庫大壩的安全評價報告及結論,應當抄送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四條
水庫大壩出現(xiàn)險情征兆時,水庫大壩管理機構應當立即向主管部門、當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防汛指揮機構報告,并在當地人民政府領導下做好保壩安全的應急搶險預案及措施。
第二十五條
水庫大壩的安全狀況分為一類、二類、三類:
(一)一類壩:實際抗御洪水標準達到防洪標準規(guī)定,水庫大壩工作狀態(tài)正常;工程無重大質量問題,按照設計標準正常運行的壩;
(二)二類壩:實際抗御洪水標準不低于部頒水利樞紐工程除險加固近期非常運用洪水標準,但達不到防洪標準規(guī)定,水庫大壩工作狀態(tài)基本正常;在一定控制運用條件下能安全運行的大壩;
(三)三類壩:實際抗御洪水標準達不到部頒水利樞紐工程除險加固近期非常運用洪水標準,或者工程存在較嚴重的滲流破壞、結構穩(wěn)定、施工缺陷等質量隱患問題,影響水庫大壩安全,不能正常運行的壩。
第二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水庫大壩主管部門應當對二類壩、三類壩進行除險加固,優(yōu)先安排資金,限期排除險情。
二類壩、三類壩的除險加固工程設計、施工等,應當按照國家以及省基本建設程序的規(guī)定辦理。
第二十七條
水庫因規(guī)模減小或者功能萎縮的,應當降低等別運行管理,以保證水庫安全;水庫因病險嚴重且除險加固技術上不可行或者經濟上不合理以及功能基本喪失的,應當報廢。
第二十八條
水庫的降低等別、報廢實行分級、分部門審批的原則:
(一)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或者國家管理的,由省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審批;
(二)庫容在100萬立方米至1000萬立方米的,由地(州、市)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審批;
(三)庫容在10萬立方米至100萬立方米的,由縣(市、區(qū))水庫大壩主管部門審批。
第二十九條
水庫降低等別、報廢的,應當向水庫大壩主管部門提交以下材料:
(一)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
(二)水庫降低等別、報廢工程處理措施和資產、職工安置文件;
(三)水庫大壩注冊登記證書;
(四)依法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水庫大壩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作出準予的書面決定;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并說明理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交通、農業(yè)等部門審批的降低等別、報廢的水庫,應當抄送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及防汛指揮機構備案。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違反本辦法規(guī)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按第六條第二款、第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對興建水庫大壩進行審批的;
(二)未按第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對水庫大壩改建、擴建進行審批的;
(三)未按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對兼作公路的水庫大壩壩頂進行審批的;
(四)未按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對水庫降低等別或者報廢進行審批的;
(五)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警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補救措施;逾期不改的,對個人處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二條
壩高15米以下或者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下的水庫大壩,其安全管理可以參照本辦法執(zhí)行。
第三十三條
本辦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篇3:水庫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水庫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一直深受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規(guī)范水庫安全管理工作,水利部根據《水法》、《防洪法》和《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等,制定和不斷完善了各項安全管理的制度,以確保水庫工程的安全運行。
“十五”以來,水利部組織實施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措施;年初,中央又提出了在3年內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筆者通過對水庫安全管理制度的學習和分析、對水庫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水庫安全管理的制度和重要措施
水庫安全管理的制度有:安全管理責任制、注冊登記制度、安全鑒定制度、降等報廢制度、風險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責任制
對于已建的水庫工程,按照《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及有關規(guī)定,水庫大壩安全責任制是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并按照隸屬關系,逐庫落實同級政府責任人、水庫主管部門責任人和水庫管理單位責任人,明確各類責任人的具體責任,并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2.注冊登記制度
1995年,原水利部水管司下發(fā)了《水庫大壩注冊登記辦法》(水利部水管[1995]290號)。該辦法根據國務院《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制定,適用于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上已建成的水庫大壩。規(guī)定:水庫大壩注冊登記實行分部門分級負責制;大壩注冊登記需履行申報、審核、發(fā)證三個程序;注冊登記證要注明大壩安全類別,屬險壩者,應限期進行安全加固,并規(guī)定限制運行的指標;對于已建成的水庫大壩,6個月內需申報登記,已注冊登記的大壩完成擴建、改建的,或經批準升、降級的,或大壩隸屬關系發(fā)生變化的,應在此后3個月內,向登記機構辦理變更事項登記;大壩失事后應立即向主管部門和登記機構報告。
2006年,水利部《關于加強水庫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06]131號)中要求切實落實水庫大壩注冊登記制度,全國所有的水庫要在2006年12月31日完成大壩注冊登記工作。
3.安全鑒定制度
2003年,水利部修訂并頒發(fā)了《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水建管[2003]271號),本辦法適用于壩高15m以上或庫容100萬m3以上水庫的大壩。壩高小于15m或庫容在10萬m3~100萬m3之間的小型水庫的大壩參照執(zhí)行。該辦法規(guī)定的主要內容有:分級管理的原則,按照隸屬關系管理,并規(guī)定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對全國的大壩安全鑒定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定期安全鑒定制度,首次安全鑒定在竣工驗收后5年內進行,以后應每隔6~10年進行一次,或運行中遭遇特大洪水、強烈地震、工程發(fā)生重大事故或出現(xiàn)影響安全的異常現(xiàn)象后,應組織專門的安全鑒定;大壩安全狀況分為一類壩、二類壩、三類壩,并明確了分類標準;規(guī)定了大壩安全鑒定程序為大壩安全評價、大壩安全鑒定技術審查和大壩安全鑒定意見審定三個基本程序,以及各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各實施單位的職責,并對承擔安全評價工作的單位資質做出了規(guī)定;對鑒定委員會的組成,工作內容做出了規(guī)定。
2006年,水利部《關于加強水庫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06]131號中要求,大中型水庫要在2007年6月30日前、小型水庫在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首次安全鑒定。不具備安全鑒定條件的小型水庫,各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有關水庫主管部門進行基本的安全評估和大壩安全類別認定。
4.降等報廢制度
2003年,水利部頒發(fā)《水庫降等與報廢管理辦法》(試行),適用總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庫容。明確降等和報廢的具體條件;降等報廢的申請和批準程序以及善后的處理。
5.風險管理制度
2006年1月,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同年4月,水利部《關于加強水庫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06]131號),就加強水庫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各水庫主管部門和管理單位,按照國務院發(fā)布的《國家突發(fā)公共安全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在水庫防汛搶險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制定水庫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水庫突發(fā)事件指因超標準洪水、工程隱患、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潰壩、水質污染、戰(zhàn)爭或恐怖襲擊等因素導致的水庫重大安全事件。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包括:突發(fā)事件分析、應急組織體系、預案運行機制、應急保障、宣傳、培訓、演練(習)等。之后,水利部又頒發(fā)了《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應急預案編制導則(試行)》(水建管[2007]164號)。
6、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措施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主要是針對水工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加固處理,是水庫安全管理的工程措施,也是保障水庫安全運行的重要措施。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7萬多座。由于絕大多數水庫修建于20世紀50至70年代,受當時客觀條件限制,不少水庫設計和施工質量"先天不足",現(xiàn)在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大量水庫存在安全隱患。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有各類病險水庫約3.7萬多座。1998年以來,中央安排投資對全國2300多座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一大批除險加固后的水庫不僅消除了自身安全隱患,而且提高了江河防洪與水資源調控能力,發(fā)揮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明確要求要在3年內完成全國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探討意見
1、需抓緊修訂《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
《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是水庫管理的核心法規(guī)。但由于《條例》頒布于1991年,頒布時間較久,很多內容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有關法律環(huán)境的要求和水庫管理實際情況的變化如:非水利行業(yè)投資的水庫安全管理職責的問題、庫區(qū)安全管理的問題、水庫建設程序問題等等,建議抓緊修訂并建議考慮和注意以下問題:
1)明確管理職責。進一步明確非水利行業(yè)建設的水庫建設與管理的監(jiān)管職責,加強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明確水庫建設必須實行綜合規(guī)劃統(tǒng)一制度和取水許可制度,必須符合有關技術標準。
2)加強庫區(qū)管理。保護水庫業(yè)主合法權益,保護工程建筑物及設施設備,明確土地使用權限與確權劃界,明確水庫大壩及庫區(qū)范圍內建設項目的審批權限,加強對水庫水質安全、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
3)加強制度建設。設立水庫運行年檢制度,設立風險管理制度。
2、安全管理控制力度不強,需建立安全管理年檢制度
水庫大壩是否能安全運行,涉及的因素有許多,如:不僅有水工建筑物及機電和金屬結構設備有無隱患,能否具備正常使用功能的問題,還涉及運行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是否可以規(guī)范運行的問題。現(xiàn)行的注冊登記制度,其作用僅限于“身份證”,對于是否能安全運行控制力度不大。因此,建議對水庫安全管理實行年檢制度。將安全管理水平按照:有較完整的勘測、設計、施工、監(jiān)理、質檢資料和運行監(jiān)測資料;已經通過竣工驗收,并有安全鑒定報告;有健全的安全生產制度、職責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符合崗位要求的運行人員等條件、制定了可行的風險管理預案等條件進行確定分類,可分為四類如:A安全可靠,管理優(yōu)秀,并制定合理可行的風險管理預案并具有示范作用的水庫;B管理較好,并風險管理預案,能安全運行的水庫;C管理差,存在重要安全隱患,需限期整改的水庫;D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必須停止運行,進行加固或整改的水庫。還要對安全管理類別實行年度檢驗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門對上報的年度檢驗材料,可采取適當方式進行現(xiàn)場檢驗或抽查。對已確定類別水庫進行定級、晉級或降級。對A類要給與獎勵,A、B類水庫,批準正常運行;C類,批準限制運行;D類要停止運行。這樣,才會扎實的實行安全管理控制,達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3、重視水工建筑物的除險加固,輕視安全管理設施的建立或完善;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措施。
由于絕大多數水庫修建于20世紀50至70年代,受當時客觀條件限制,不少水庫設計和施工質量"先天不足",尤其是沒有設置內部觀則設施或者沒有規(guī)范設置內部觀測設置。管理范圍的征地也會由于經費的限制而沒有按標準征地。工程建成后,日常的內部觀則資料是判斷工程是否存在隱患,能否正常運行的重要依據,而管理用地又是涉及到能否正常管理問題。因此,建議在對除險加固水庫開展前期工作時,要注重這些問題。不能只是把設計重點放在治病上,還要注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措施。在硬件、軟件條件上,保證工程建成之后得以安全運行。
4、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力,需建立強制性安全管理技術標準
《水法》、《防洪法》、《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相繼頒布實施以來,我國水庫管理法規(guī)與技術標準得以不斷建設與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水庫管理法規(guī)與技術標準體系。但落實情況不容樂觀,如:上述文章中涉及的水利部要求時限完成的注冊登記問題、風險管理預案問題,許多水庫都沒有完成或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項工作,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現(xiàn)象。如果不能扭轉這一情況,使安全管理走向常規(guī),將直接影響到水利工程能否發(fā)揮正常效益,水利行業(yè)的生存問題。因此,建議要強制性落實安全管理制度,要健全安全管理的技術標準,尤其是設立強制性安全管理的技術標準。